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一、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西周滅亡後,鎬京毀於戰火。
一位周的貴族,路過舊日都城。眼見滿目蕭條,舊日宮苑,成了百姓種莊稼的地方,滿目黍稷,不由得中心悽愴。以至於難以自持,邁不開步子。
有那耕種的農夫,忍不住問他說,「先生,您是丟了什麼東西嗎?」
他嘆息著,說,「是呀。我丟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
滿眼的黍稷呀,
覆蓋了焦土。
沉重的步伐呀,
是因為我心動搖。
知道我的,
會說我憂愁。
不知道我的,
卻問我,你是在找什麼嗎?
悠悠蒼天啊,
是誰在這裡傷懷。
二、為什麼要用離離來形容滿眼的黍稷呢?
這個詞,是《黍離》詩第一次用,後人於是都這麼用了。
一般會解釋為莊稼茂盛的樣子。但這是不足夠的,並沒有說到關鍵處。
離離,正是周易的離卦。而周易對於周的貴族來說,是沒有不研究的。
離卦,正是兩個離卦重疊。是為離離。
它的卦辭為: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四方。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闢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耊之嗟。兇。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徵,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象曰:王用出徵,以正邦也。
所以,離卦既是光明之象,也是兵火之象。九四中的突如其來,焚如,死如,棄如。和六五象中的離王公也。正是暗含著戰火使故城廢棄,王公遷都的意思。周人最是信卦象。眼前此景,不能不使作者想到離離之卦。因此,借用這個詞語來起興,再合適不過了。
唐朝的白居易寫過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正是承接了這一借喻的表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懂得離離之卦,便知此詩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這首詩作於貞元三年(787),那年白居易剛剛十六歲。
這是一首考試作文。
按當時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那年,小白居易從江南入京。
依照規矩,專門投謁,拜會了名士顧況。每到科舉,這樣的鄉下考生,多的是,顧況混不在意,甚至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還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但等到讀了白居易的作文,特別是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忍不住大為嗟賞,連聲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白居易這首詩,並非真的登原狀景,而是考試作文。
但他選擇離離原上草,正是上承《黍離》,並借用離離之卦,加以升華。又送王孫去,正是「離王公也」。「晴翠接荒城」,說的正是「焚如,棄如」。這暗指的是安史之亂。但他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這一句,便沒有了頹氣,將安史之亂後,士大夫民心暗傷,一下子衝破了,平添了一種昂揚的志氣。因此,才深深折服了顧況,也緊接著在大唐的廣闊領土上傳頌開來。白居易一文成名了。
三、黍離之悲
由此,我們也可見《黍離》影響之大,這首詩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著,以至於專門有了一種情感,被稱為『黍離之悲』。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黍離之悲,自古就是士大夫之悲。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孔子說,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
因此「黍離之悲」中,第一位的就是不被理解。
屈原的「世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是黍離之悲(《九章》)
曹植的《情詩》也是。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遊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
還有向秀的《思舊賦》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陳子昂(唐)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再就是故園不在的傷懷。
比如,李後主(南唐)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姜虁的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擺明了是黍離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⒂,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所以黍離之悲,如同一種千年迴響,流韻實在綿長,幾乎可以拉起一條詩線來。
四、《黍離》何以能夠如此?
白居易談寫詩的時候說,詩是「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
《詩經》是最早的詩,他說情,便是情,是悲,便是悲,毫不掩飾。
後人的詩和《詩經》比起來,則曲折委婉的多。越往後越在文字裡繞著,不全露出來。可那都因有了《黍離》的前音,你才會看到一句離離,一句冷月,便知道其中的悲了。
所以《詩經》對於後人成了符號。成了詩魂。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人為什麼需要詩,因為有情。有情不是有欲。欲可無,情卻不能無。
無欲則剛強,有情方慈悲。
我們常常講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麼,說到最後就是兩個字:慈悲。慈愛平等,悲天憫人。
前文回顧:
生命的意義就在我們心中
留在那裡的紅友禪綢條
光榮的常棣花,悽楚的常棣花
春天裡最慈悲的詩——《凱風》
為誰作絲為誰衣
放空才能入意境
那個快樂的小夥子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
Love Over Gold
讓我們永永遠遠這樣好
越是無常,越是要愛
無常不可怕,只要你記得溫暖你的一切
余光中|寫給未來孩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