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離之悲

2021-02-08 瞻明書房

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一、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西周滅亡後,鎬京毀於戰火。

一位周的貴族,路過舊日都城。眼見滿目蕭條,舊日宮苑,成了百姓種莊稼的地方,滿目黍稷,不由得中心悽愴。以至於難以自持,邁不開步子。

有那耕種的農夫,忍不住問他說,「先生,您是丟了什麼東西嗎?」

他嘆息著,說,「是呀。我丟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

滿眼的黍稷呀,

覆蓋了焦土。

沉重的步伐呀,

是因為我心動搖。

知道我的,

會說我憂愁。

不知道我的,

卻問我,你是在找什麼嗎?

悠悠蒼天啊,

是誰在這裡傷懷。

二、為什麼要用離離來形容滿眼的黍稷呢?

這個詞,是《黍離》詩第一次用,後人於是都這麼用了。

一般會解釋為莊稼茂盛的樣子。但這是不足夠的,並沒有說到關鍵處。

離離,正是周易的離卦。而周易對於周的貴族來說,是沒有不研究的。

離卦,正是兩個離卦重疊。是為離離。

它的卦辭為: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四方。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闢咎也。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耊之嗟。兇。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徵,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象曰:王用出徵,以正邦也。

所以,離卦既是光明之象,也是兵火之象。九四中的突如其來,焚如,死如,棄如。和六五象中的離王公也。正是暗含著戰火使故城廢棄,王公遷都的意思。周人最是信卦象。眼前此景,不能不使作者想到離離之卦。因此,借用這個詞語來起興,再合適不過了。

唐朝的白居易寫過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正是承接了這一借喻的表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懂得離離之卦,便知此詩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這首詩作於貞元三年(787),那年白居易剛剛十六歲。

這是一首考試作文。

按當時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那年,小白居易從江南入京。

依照規矩,專門投謁,拜會了名士顧況。每到科舉,這樣的鄉下考生,多的是,顧況混不在意,甚至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還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但等到讀了白居易的作文,特別是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忍不住大為嗟賞,連聲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白居易這首詩,並非真的登原狀景,而是考試作文。

但他選擇離離原上草,正是上承《黍離》,並借用離離之卦,加以升華。又送王孫去,正是「離王公也」。「晴翠接荒城」,說的正是「焚如,棄如」。這暗指的是安史之亂。但他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這一句,便沒有了頹氣,將安史之亂後,士大夫民心暗傷,一下子衝破了,平添了一種昂揚的志氣。因此,才深深折服了顧況,也緊接著在大唐的廣闊領土上傳頌開來。白居易一文成名了。

三、黍離之悲

由此,我們也可見《黍離》影響之大,這首詩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著,以至於專門有了一種情感,被稱為『黍離之悲』。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黍離之悲,自古就是士大夫之悲。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孔子說,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

因此「黍離之悲」中,第一位的就是不被理解。

屈原的「世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是黍離之悲(《九章》)

曹植的《情詩》也是。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遊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

還有向秀的《思舊賦》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陳子昂(唐)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再就是故園不在的傷懷。

        比如,李後主(南唐)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姜虁的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擺明了是黍離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⒂,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所以黍離之悲,如同一種千年迴響,流韻實在綿長,幾乎可以拉起一條詩線來。

 

四、《黍離》何以能夠如此?

白居易談寫詩的時候說,詩是「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

《詩經》是最早的詩,他說情,便是情,是悲,便是悲,毫不掩飾。

後人的詩和《詩經》比起來,則曲折委婉的多。越往後越在文字裡繞著,不全露出來。可那都因有了《黍離》的前音,你才會看到一句離離,一句冷月,便知道其中的悲了。

所以《詩經》對於後人成了符號。成了詩魂。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人為什麼需要詩,因為有情。有情不是有欲。欲可無,情卻不能無。

無欲則剛強,有情方慈悲。

我們常常講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麼,說到最後就是兩個字:慈悲。慈愛平等,悲天憫人。

前文回顧:

生命的意義就在我們心中

留在那裡的紅友禪綢條

光榮的常棣花,悽楚的常棣花

春天裡最慈悲的詩——《凱風》

為誰作絲為誰衣

放空才能入意境

那個快樂的小夥子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

Love Over Gold

讓我們永永遠遠這樣好

越是無常,越是要愛

無常不可怕,只要你記得溫暖你的一切

余光中|寫給未來孩子的信

相關焦點

  • 張可久48字小令,做了個桃源夢,黍離悲家國情讓方方之流情何以堪
    ,認米國特沒譜、碰瓷獒……之輩為父,可恨可惡!漢族讀書人感念故國之餘,只能寫些散曲和雜劇來抒發胸懷。因此,元曲大盛,元曲作家輩出。張可久就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人月圓·山中書事》,1首48字的小令,寫盡千古興亡,傾訴了心中的黍離悲家國情,同時又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桃源世界。
  • 姜夔被冠以「詩詞無敗筆」,他詩詞中的「黍離之悲」意象是?
    姜夔那一種可燃的淑世情懷識者甚少,今以筆者三十餘年膜拜捧讀姜夔文化的體悟,以呈現姜夔詞中「黍離之悲」意象的冰山一角,願給讀者還原姜夔文化本真面貌,提供點滴縱橫線索。作者:姜清水姜夔「黍離之悲」的藝術風骨,最著名的詞是範成大「以為」的《揚州慢》。該詞是姜夔處於熱血青年時期,在1176年22歲時所作。
  • 《詩經》品讀:《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黍離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無名的天下:《詩經·黍離》中的春秋微言
    《黍離》末句的「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根據毛詩的解釋,是在追問周之所以衰的根源。但這一追問的深度如果不是從天下之義出發來思考,而是從周之為國的盛衰來提問,那麼,《黍離》之思就被降低到梁惠王問題意識的層面了(即孟子見梁惠王而後者僅關心「何以利吾國」)。於是,我們作為讀者,也就實際上成為「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一員,而不是「知我者謂我心憂」的同道。
  • 【志耀專欄】漂泊之歌——《黍離》解讀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 《詩經·王風·黍離》: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知我者謂我心憂
    這便是源自《詩經·王風·黍離》的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給我們的啟示。它充滿了為某一事物憂思而不被理解的意境,體現一種對認同感的執著渴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穗/實)。其實之於今天的我們,也依然很有思考的空間。
  • 知我者,謂我心憂——品詩經《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 彭濤 | 遲野 * ​黍離
    兩幅看似不同的作品其實是一幅,這跨越3年的「行旅」讓我體驗了一次材料的堆積與坍塌,撕扯與融塑的冒險之旅。藝術總監: 鄭聞策展人:陳研 × 孫萌The Hermit(南京市鼓樓區青雲巷49號)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躺在家中沙發上,環顧滿目的歐式花卉牆紙,卻想到詩經裡的詞句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憑弔詩中絕唱也
    此一遷變,已經有零落衰敗之感,今天學習的《王風·黍離》更是很好的表現出了舊土的調零與衰敗。《毛詩序》評《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 【賞析】《詩經·黍離》 王秀梅
    幽王喪失西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室衰微,已無力駕馭各諸侯國,但名義還是中國之王,所以稱此地之詩為《王風》。其地大約為今河南洛陽、孟縣、沁陽、偃師、鞏縣、溫縣一帶地方。今存詩十篇,多悲怨之音,故李白有「王風何怨怒」之說。黍  離【題解】這是一首有感家國興亡的詩。
  • 天下的草:立春讀《詩經·黍離》及其與《易》《春秋》《孟子》《莊子》的關聯
    所以,今天分享去年底在無錫古典書院詩經會講中發展出來的一些關於《詩經·王風·黍離》的想法(目前寫了三個部分,今天發出第一個部分),供網友批評參考,尤其供孟子網課的同學們參考。同學們在網課群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問題,希望這篇《黍離》解讀會有幫助。
  • 借山·黍離·愁城
    ●借山·黍離·愁城︱張濤︱憶清晨,一滴濁淚順著眼角的褶皺,一起一伏地跌落下來。曾偶然為友人畫冊頁二十四開,記得友驚詫之餘讚嘆道:「此冊遠勝死於石濤畫冊堆中之一流,恐古人未必及也。」雖為溢美之詞,倒也中肯。想我初來京華時,生涯寥落,若非天公作美人事和暢,我那套畫法早被他們的吐沫星子淹死。
  • 連載|《松門衛城記》:顧礽,孤臣遺民的黍離之悲
    浙江台州府太平縣松門人……翻過蒙塵黃紙,三百餘年前的黍離麥秀之痛,仿佛親身經歷過一般。今天,我終於把顧礽這個人物寫了出來。常言故老凋零,後生不識慕戀之心,但我深信,無論歷史如何塵封,這樣的地方人物終會被我們記起。1645年五月,南京,大雨如注。城外清軍攻城的炮聲清晰可聞,南明的弘光朝廷已危如累卵,它的存在時間已經只能用時辰來計算。
  • 人間世 《黍離》之悲
    每個人的所"憂"所"求"歷來不太一樣,但總也能從這詩句中得到一二分自我的安慰。詩歌其實是可以安慰一個民族的。當年大約是梁啟超先生說過這樣一番話,他說:中國古典詩詞之偉大在於,無論你懂不懂它蘊含的意思,僅是那詞藻的排布組合,就能讓觀者不得不感嘆其辭章之美。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是讓一種"美"給感動了。
  • 周大夫出使秦國,經過龍興故土百感交集,憫宗周詠黍離,千古未休
    大約在秦武公初年,周大夫奉天子之命出使秦國,經過西周故都豐鎬之地,面對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觸景生情,百感交集,他徘徊彷徨,久久不肯離去,遂作《黍離》,表達他對周朝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於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於《國風》焉。」可見《王風》兼有地理與政治兩方面的含義,從地理上說是王城之歌,從政治上說,已無《雅》詩之正,故為《王風》。東周時,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大雅不作,頌歌不起,在《詩經》中,成周王城一帶流傳的詩,列為《王風》。  2、為什麼說是周大夫所作?漢初毛亨、毛萇所傳的《詩序》云:「黍離,閔宗周也。
  • 黛玉之悲,最聖潔的心靈洗禮
    何妨一悲,悲,悲又有何不好? 黛玉之悲,在悲明媚鮮妍不長久,韶華易逝,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悲風刀霜劍太無情,容不下枝頭小小花;亦悲世界之大,香丘難尋,生於人間,葆有初生赤子之心,不是易事。悲戚之中,行的是葬花儀式,卻將生命狀態思考透徹。悲悽的葬花,是黛玉在哲思。這樣的黛玉,如剔透的雪花,雖然寒極了,卻是光亮極了。黛玉又真的只是在悲落花嗎?她是借花喻己。
  • 行行重行行 | 天籟之美,別離之悲
    我們現代人就是失去了天籟之美,淨剩下人類的規矩和造作了。如果你說它自由,自由可以好也可以壞啊,我看了很多當代人寫的詩填的詞,平仄都不對,也不講格律。他說李太白的歌行平仄也都不對,都沒有格律,《古詩十九首》也沒有格律,我說這沒有格律算什麼?如果你要擺脫格律,你要把這個「人籟」消除掉,你就得有個「天籟」之美啊,可現在你既沒有「人籟」也沒有「天籟」,那就只剩下噪音了是不是?
  • 關山難越,我悲失路之人
    不如不再回首罷,往事已經不堪,徒生今日之悲······曾經那樣頑固執拗的願望,倒成了誰的恥笑嘲弄的笑話把柄,酒會上堆笑出滿臉的皺紋,橫加指責當年那個少年的幼稚愚蠢,夜深人靜、輾轉難眠時心中升起幾絲悵惘與悽涼······曾經那麼相信的信仰,相信理想、相信愛情、相信友情、相信親情、相信理性、相信正義、相信民主、相信法治、相信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