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中國「歷史的後院」

2021-03-04 大興安嶺共青團

訂閱微信: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

「大興安嶺共青團」,一鍵關注!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這是1960年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到大興安嶺的斷言。隨著近期考古的發現及歷史研究的整體推進, 翦伯贊先生判斷的準確性從不同角度逐步得到了印證。

    大興安嶺南北長1400公裡、東西寬約300公裡、總面積23萬平方公裡, 東接松嫩平原、西臨呼倫貝爾大草原,西南與蒙古國交界,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是我國目前保持最好、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素有「綠色寶庫」之稱。它既是中國北方遊獵部族和遊牧民族的發祥地, 也是東胡、鮮卑、契丹、蒙古民族起源的搖籃。橫掃群雄、問鼎中原、促進各民族大融合,建立封建王朝的3個少數民族先祖均生息繁衍在大興安嶺及其周邊地區。在這片沃土上, 至今還生活著蒙古、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俄羅斯等12個民族,中國唯一的鄂溫克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達斡爾族自治旗、俄羅斯民族鄉均設立在此。

大興安嶺原始土著---東胡

    東胡起源於1萬年前生息於大興安嶺東麓的「犬鹿氏」。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活動於商王朝的正北方。因匃奴人自稱為「胡」, 其生活在奴東, 故稱之為「東胡」,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

    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一直是一個強大的部落。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即今內蒙古赤峰市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主要從是農業、畜牧業,兼狩獵。與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密集、戰事頻繁,並時常敲詐勒索匈奴。

    公元前209年, 匈奴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無準備之機,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東胡部落聯盟瓦解為三:一入匈奴、一為烏恆、一為鮮卑。

        

中國少數民族封建王朝先驅--鮮卑

    鮮卑為東胡後裔,崇拜馴鹿圖騰,以馴鹿棲息地域命山名(其稱現大興安嶺為大鮮卑山),又以山名為族名。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大興安嶺生息72世。不滿足在大森林裡過著遊獵生活的鮮卑人,在部落大酋長推寅的率領下向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走到大澤(呼倫湖)推寅駕崩,於是鮮卑餘部就在大澤附近的草原上定居下來。到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部眾已分為8部,準備二次南遷的推寅後七代大酋長鄰,因年邁體弱,恐難以完成遷徙之任,便把大酋長之位讓給兒子潔汾,於是潔汾率已將鮮卑改為拓跋鮮卑的族民繼續南遷。經「九難八阻」,在一神獸(馴鹿)引導下,歷時一年走到原匈奴故地陰山雲中,即大漠一帶。

    在大漠,鄰之孫力微藉助居五原的沒鹿大人竇賓的力量,東徵西殺,併兼餘眾,從而使拓跋部擁有「控弦之士二十餘萬」,成為北方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公元315年,力微之孫拓跋猗盧被西晉愍帝封為代王,後前秦滅代。公元386年,前秦王與東晉在淝水大戰中失敗,拓跋猗盧之重孫拓跋珪借前燕國王慕榮垂及母氏賀蘭部的力量乘機在牛川重登代王之位,同年4月改國號為魏。到拓跋珪之孫,鮮卑一代嫋雄太武帝拓跋燾即帝位時,他利用15年的時間,指揮鮮卑鐵騎南徵北戰,於公元439年滅北京,統一了整個北方(長江以北),從而形成百餘年的南北對峙的局面。北魏最後一個帝王孝文帝拓跋宏,是一個極其開明的拓跋鮮卑帝王,他看到先進而強大的漢民族是其民族、國家振興發展的希望,便遷都洛陽,推行改革,令鮮卑所統110姓,改複姓為漢族單姓,與漢人通婚,改穿胡服為漢服,禁說鮮卑語為漢語,並率先將拓跋氏改為元氏。於是數十代生息繁衍於大興安密林深處,後南遷呼倫貝爾大草原,進陰山雲中大漠,越萬裡長城,跨九曲黃河,以馬上勁旅逐鹿中原的一代英雄民族──鮮卑族,便逐漸在歷史上消失了,與漢民族等融合為今天的中華民族。

蒙古民族的先祖—蒙兀室韋

    被人們稱之為「馬背民族」的蒙古族先祖--蒙兀室韋,屬東胡--鮮卑--北室韋系,為居於「繞吐紇山」(今大興安嶺端的伊勒呼裡山)北室韋九個部落中的一部,起源於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流域。

    公元6世紀, 分布大興安嶺東側、諾敏河流域東達小興安嶺西段的北室韋, 因「無君長,不相總一」,在北鄰突厥汗國屬部的壓力下,向四處分散。其九部之一的蒙古先祖只剩下捏古思,乞顏兩個氏族。為了謀求生路,捏古思、乞顏兩個氏族從「繞吐紇山」西部,通過嫩江源與牛爾河源之間的天然通道進入額爾古納河中段南岸地區,在那裡,捏古思、乞額兩個氏族與弘吉刺人同居一地, 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步發展為蒙兀室韋,後因其人口增多,地域狹小,生活困難,又沿得耳布爾河谷,「燒山化鐵」,走出森林,西遷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魯倫河流域。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回到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流域歷兵秣馬,又把戰旗指向歐洲。之後成吉思汗把額爾古納這塊寶地給了戰功顯赫的大弟弟。

     

大興安嶺昔日獵神--鄂倫春

    「鄂倫春」清初始見文獻記載。其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馴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族源為肅慎系的靺鞨族,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 無文字。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17世紀中葉前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後因沙俄入侵逐步遷移到黑龍江南岸大、小興安嶺。

    1951年10月1日鄂倫春自治旗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在「烏力楞」式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著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當時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 從事狩獵、捕魚、採集等生產活動, 居住在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宗教形式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多由婦女製作。對在不同季節打獵所得的獸皮,她們按其性能和部位,縫製成適宜於不同季節穿用的服裝;將從樺樹上剝下的整張樺皮,加工製成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器皿。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鄂倫春族能歌善舞,歌舞多表現勞動生活的。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口頭創作是鄂倫春人主要的文學形式。樂器有「朋奴化」(鐵製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經過三次歷史性跨越現鄂倫春人主要從事森林管護及農業。


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族--敖魯古雅鄂溫克

    在中國北疆內蒙古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敖魯古雅河畔,有一支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落,他們被稱為敖魯古雅鄂溫克人。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300多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當時有700餘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西北的額爾古納河流域。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解放後,在黨的幫助下,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1965年9月1日,35戶鄂溫克獵人遷到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生活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形成了自已的獨特的民族習俗。住的是圓形尖頂,用25~30根落葉松杆搭起,高約3米,直徑4米左右傘形的「西格勒柱」--「撮羅子」。肉食有狍子、鹿,野豬、熊、飛龍、魚等, 馴鹿奶茶是他們常年的飲料。食用的野菜主要有野蔥、野芹菜、黃花菜、蘑菇、篤斯、紅豆、山丁子、稠李子。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冬季多穿皮衣褲,夏季穿去毛的皮衣褲,帽子用鹿、狍頭皮做成,以灰鼠皮或猞猁皮做裡。靴子有帶毛的、有不帶毛的;手套也分帶毛的,不帶毛的,手背上用筋繡上花紋。

大興安嶺的聰慧驕子--達斡爾

    達斡爾族為契丹人後裔。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的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愛輝縣等,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 信仰薩滿教。

    17世紀以前,達斡爾人分布於外興安嶺以南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吉雅河)河谷與東起牛滿江(今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由於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被迫內遷。 

    在黑龍江北岸時,達斡爾族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薩、多金、鐸陣、阿薩金、兀庫爾、吳魯蘇穆丹等堅固設防的木城,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從黑龍江北部南遷後,達斡爾族人民開拓嫩江流域的土地。漁獵業是其傳統的生產活動。

    達斡爾族在其先人——契丹時代,在、天文、曆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就很有發展。11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斐波拿類所寫的書裡,就有了「契丹算法」。「他們能辨認某種植物的花、莖、果實或塊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習各種野獸的習性。」在醫學領域,出現了能治膏肓裡面遊血的知名醫生迭裡特(阿保機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醫道出色的耶律故魯,並繼承了溫泉療法,廣用動物藥材,推廣內服麻醉劑「鬼代丹」。他們那時啟用的牙刷,比歐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敘事詩「鳥春」、民歌」扎恩達勒」和民間歌舞「魯日格勒」(亦稱「哈庫麥」),真實反映了達斡爾族的生產和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房院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齊。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內壁和天棚多有裝飾,房外圍著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主食為加牛奶的稷子米飯和蕎麥麵、餅等,肉食的製作以曬肉和煮烤肉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婦女穿長袍,以藍色為主,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大興安嶺的俄羅斯人--華俄後裔

    大興安嶺的俄羅斯華俄後裔主要居住在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室韋、拉布大林鎮、三河鎮及額爾古納河沿岸的一些村屯。

    他們進入大興安嶺的時間主要為十九世紀初。一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 二是中東鐵路施工時期, 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民國初年, 山東、河北等地遭受水早災害, 大量青壯年農民「闖關東」來到額爾古納河地區。中俄男女在生產生活中頻繁交往接觸, 最終結為夫婦。至今, 其後裔已繁衍到第四、五代。

    大興安嶺華俄後裔成年人多信奉東正教, 家庭建築多為木刻楞建築,飲食主要以麵食為主。一般一日三餐,中餐豐盛, 早晚簡單。他們愛吃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而營養豐富的生蔬菜, 愛喝白酒、啤酒及一種叫克瓦斯的低度飲料。其能歌善舞, 主要樂器是手風琴。服飾為:夏季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 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 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長及膝蓋斜領襯衫和細腰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春秋季穿粗呢長袍, 冬季穿羊皮短處套或皮大衣。節日有復活節(帕斯喀節), 聖母聖誕節。

(摘自中國林業網)

大興安嶺歡迎您!

最炙手可熱的興安資訊,

最活力四射的青年動態,

最催人奮進的勵志故事,

盡在「大興安嶺共青團」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中國的歷史後院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 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
  • 中國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
    >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大興安嶺是黑龍江省下轄的一個地區。位於中國最北端,東連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大興安嶺地區氣候獨特,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高寒禁區」之稱。轄4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8.3萬平方公裡(所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地權屬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82萬平方公裡,佔地區總面積21.9%);戶籍人口43.93萬人。
  • 中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地區中國最北端,冬長夏短,尤其在漠河、洛古河地帶,冬季長達7個月以上,而日照時間非常短,夏季只有2個月左右,然而從每年的6-8月份,日照時間長達17小時。大興安嶺是中國東北部的著名山脈,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
  • 極北之地——大興安嶺的記憶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保存較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圖為位於牙克石境內的大興安嶺,白雪皚皚,高大的落葉松屹立在雪地中大興安嶺密林中,在零下四十七度的嚴寒下,正在砍伐林木的伐木工。
  • 大興安嶺:中國「最北泳池」最冰爽
    連日來,隨著幾場大雪的飄然而至,江河封凍了,雕冰塑雪開始了,大興安嶺的冰雪季開始「熱」起來了。11月29日,是大興安嶺北極熊冬泳隊開遊的第一天。作為大興安嶺文化旅遊十大名片之一,北極熊冬泳隊常年在冰天雪地的極寒天氣裡暢遊。
  • 中國林科院與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籤署科技合作協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6日訊12月10日,中國林科院與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在加格達奇籤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中國林科院分黨組書記葉智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於輝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儲富祥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志代表雙方籤署協議。
  • 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最晚入主中原,卻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鮮卑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根據語言學家們的考察發現,「鮮卑利亞」裡的「鮮卑」二字與「西伯利亞」的來源一致。而依據史書的記載,鮮卑一族發源於大鮮卑山,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大興安嶺。鮮卑民族大約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上,然後這個民族走出了大興安嶺,一步一步向南遷徙,大致的線路就是從今天的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然後來到了廣闊的內蒙古草原的南部。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
  • 中國冰雪畫搖籃立碑儀式在大興安嶺北極村神鹿島揭牌
    人們齊聚在北極村神鹿島上,莽莽蒼蒼的大興安嶺見證著世代鄂倫春民族傳統的民間風俗,流淌著的黑龍江水印證著 大興安嶺孕育成就了中國冰雪畫。漠河縣副縣長徐中山向冰雪畫創人於志學先生授予了「北極村榮譽村民」的證書及獎牌,高度讚揚了於志學為弘揚北方民族文化、為繁榮大興安嶺漠河地區文化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於志學在揭牌儀式上說:「參加中國冰雪畫搖籃立碑的揭牌儀式,心情非常激動。這個搖籃碑的設立標誌著中國冰雪畫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看到面前矗立的搖籃碑石,我回憶起半個世紀前中國冰雪畫所走過的歷程。
  • 【飛「閱」中國】大興安嶺「金」彩秋韻
    深秋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上的興安落葉松綻放出金黃的顏色,在陽光下絢爛奪目。新華網發(李明 攝) 深秋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上的興安落葉松綻放出金黃的顏色,在陽光下絢爛奪目,和周邊田野交相輝映。新華網發(李明 攝)
  •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加格達奇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於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分黨組書記葉智出席並講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儲富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哈爾濱林機所所長杜鵬東等出席,林業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志主持籤約儀式。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看興安·曬文旅」推介活動圓滿結束
    近日,由中共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大興安嶺地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大興安嶺地區電視臺、大興安嶺日報社主辦,地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看興安·曬文旅」推介活動圓滿結束。此次活動,通過前期策劃和錄製拍攝,於9月28日正式開播,於11月29日結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松嶺區、塔河縣、呼中區、加格達奇區、呼瑪縣、新林區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自出鏡為家鄉代言,將當地的歷史人文風情、優勢旅遊資源、特色產品線路、文創產品商品等進行推介宣傳,並通過大興安嶺地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大興安嶺電視臺、大興安嶺日報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矩陣式推廣宣傳
  • 內蒙古大興安嶺又獲獎了!這次是……
    1989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出現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第一次虧損,林區開始步入經濟危困。     199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內政辦發〔1990〕138號《轉發關於解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兩危」問題的主席辦公會議紀要的通知》。     1991年,國務院確定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為全國首批55戶試點企業集團。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新林區
    巧打「愛情牌」 念活「山水經」  新林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中心腹地、伊勒呼裡山北麓、塔哈爾河源頭,作為國家級生態功能區,這裡森林覆蓋率94.72%,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釐米4.8萬個。最終由大興安嶺地委命名為「愛情坐標點」,利用此坐標點位於大興安嶺中心節點的地利優勢,以此牽動大興安嶺全域旅遊發展,決定全力開發。
  • 大興安嶺歡迎您!□本報記者 孫揚
    大興安嶺,地處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最北、緯度最高的國有林區,總面積8.3萬平方公裡,素有「神州北極」之美譽。 她重巒疊嶂,林莽蒼蒼,是中國十大最美森林。 厚重的人文歷史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中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 往事越千年,興安有遺篇。嘎仙洞鮮卑祖庭,十八站舊石器遺址,黃金古驛站,雅克薩古戰場……星羅棋布的巖畫,大興安嶺的逶迤山嶺,銘刻著前人跋涉的足跡。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中心加格達奇,為何在內蒙古?
    大興安嶺地區是黑龍江省十三個地級行政單位之一,也是中國最北的地級行政單位,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下設4個區,1個縣級市,2個縣,面積8.3萬平方公裡,其中約6.48萬平方公裡屬黑龍江省,約1.82萬平方公裡屬內蒙古,行政中心加格達奇區也在內蒙古。也就是說,大興安嶺地區的人們要去地區所在地辦事,必須進入內蒙古。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大興安嶺地區南部有一塊黃色區域,它的屬地權是內蒙古。
  • 中國十大未解「大興安嶺」薩維奇之謎
    你聽說過大興安嶺薩維奇的傳說嗎?你聽說過解放軍把野蠻人馴服成現代人的故事嗎?我們來談談傳說中的故事!在滿語中,他的意思是「極寒之地」,很多年前,因為清政府認為東北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所以封鎖在300多年前曾經是封鎖!
  • 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區是內蒙古的大興安嶺,總面積有94.6萬公頃
    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區是內蒙古的大興安嶺。那裡有烏瑪、奇乾、永安山等3個未開發的原始林區,總面積有94.6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92.4萬公頃。大興安嶺平均海拔1200—1300米,最髙峰達2035米。山脈北段較寬,達306公裡,南段僅寬97公裡。大興安嶺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北部,是其東側的松遼平原與西側的蒙古高原的分界,是黑龍江和嫩江的分水嶺。
  • 黑龍江大興安嶺下轄的7個行政區域一覽
    4.新林區新林區,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新林區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坡,伊勒呼裡山的北坡,全區總面積8702.94平方公裡。新林區塔爾根鎮內有北緯52°13′14"、東經124°41′31″地理坐標點,與愛情誓言高度契合,被人們稱作「愛情坐標點」,因而新林得名「中國愛情小鎮」。
  • 冰沁於心,大興安嶺的夏天,包攬了整個世界的美
    這裡有中國最北點,這裡有絕世無雙的龍江第一灣,這裡有純淨甘甜的泉眼,這裡有與南海觀音相呼應的林海觀音,這裡有亞洲最美的南甕河溼地,這裡有被原始森林包圍的石林,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這裡夏可避暑冬可看雪……這裡是大興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