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

2021-02-18 呼倫貝爾早安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這是1960年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到大興安嶺的斷言。隨著近期考古的發現及歷史研究的整體推進,翦伯贊先生從不同角度逐步得到了印證。

大興安嶺南北長1400公裡、東西寬約300公裡、總面積23萬平方公裡, 東接松嫩平原、西臨呼倫貝爾大草原,西南與蒙古國交界,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是我國目前保持最好、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素有「綠色寶庫」之稱。它既是中國北方遊獵部族和遊牧民族的發祥地, 也是東胡、鮮卑、契丹、蒙古民族起源的搖籃。橫掃群雄、問鼎中原、促進各民族大融合,建立封建王朝的3個少數民族先祖均生息繁衍在大興安嶺及其周邊地區。在這片沃土上, 至今還生活著蒙古、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俄羅斯等12個民族,中國唯一的鄂溫克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達斡爾族自治旗、俄羅斯民族鄉均設立在此。

大興安嶺原始土著---東胡


東胡起源於1萬年前生息於大興安嶺東麓的「犬鹿氏」。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活動於商王朝的正北方。因匃奴人自稱為「胡」, 其生活在奴東, 故稱之為「東胡」,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

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一直是一個強大的部落。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在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即今內蒙古赤峰市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主要從是農業、畜牧業,兼狩獵。與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密集、戰事頻繁,並時常敲詐勒索匈奴。


公元前209年, 匈奴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無準備之機,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東胡部落聯盟瓦解為三:一入匈奴、一為烏恆、一為鮮卑。

中國少數民族封建王朝先驅--鮮卑


鮮卑為東胡後裔,崇拜馴鹿圖騰,以馴鹿棲息地域命山名(其稱現大興安嶺為大鮮卑山),又以山名為族名。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大興安嶺生息72世。不滿足在大森林裡過著遊獵生活的鮮卑人,在部落大酋長推寅的率領下向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走到大澤(呼倫湖)推寅駕崩,於是鮮卑餘部就在大澤附近的草原上定居下來。到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部眾已分為8部,準備二次南遷的推寅後七代大酋長鄰,因年邁體弱,恐難以完成遷徙之任,便把大酋長之位讓給兒子潔汾,於是潔汾率已將鮮卑改為拓跋鮮卑的族民繼續南遷。經「九難八阻」,在一神獸(馴鹿)引導下,歷時一年走到原匈奴故地陰山雲中,即大漠一帶。


在大漠,鄰之孫力微藉助居五原的沒鹿大人竇賓的力量,東徵西殺,併兼餘眾,從而使拓跋部擁有「控弦之士二十餘萬」,成為北方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公元315年,力微之孫拓跋猗盧被西晉愍帝封為代王,後前秦滅代。公元386年,前秦王與東晉在淝水大戰中失敗,拓跋猗盧之重孫拓跋珪借前燕國王慕榮垂及母氏賀蘭部的力量乘機在牛川重登代王之位,同年4月改國號為魏。到拓跋珪之孫,鮮卑一代嫋雄太武帝拓跋燾即帝位時,他利用15年的時間,指揮鮮卑鐵騎南徵北戰,於公元439年滅北京,統一了整個北方(長江以北),從而形成百餘年的南北對峙的局面。北魏最後一個帝王孝文帝拓跋宏,是一個極其開明的拓跋鮮卑帝王,他看到先進而強大的漢民族是其民族、國家振興發展的希望,便遷都洛陽,推行改革,令鮮卑所統110姓,改複姓為漢族單姓,與漢人通婚,改穿胡服為漢服,禁說鮮卑語為漢語,並率先將拓跋氏改為元氏。於是數十代生息繁衍於大興安密林深處,後南遷呼倫貝爾大草原,進陰山雲中大漠,越萬裡長城,跨九曲黃河,以馬上勁旅逐鹿中原的一代英雄民族──鮮卑族,便逐漸在歷史上消失了,與漢民族等融合為今天的中華民族。

蒙古民族的先祖—蒙兀室韋


被人們稱之為「馬背民族」的蒙古族先祖--蒙兀室韋,屬東胡--鮮卑--北室韋系,為居於「繞吐紇山」(今大興安嶺端的伊勒呼裡山)北室韋九個部落中的一部,起源於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流域。

公元6世紀, 分布大興安嶺東側、諾敏河流域東達小興安嶺西段的北室韋, 因「無君長,不相總一」,在北鄰突厥汗國屬部的壓力下,向四處分散。其九部之一的蒙古先祖只剩下捏古思,乞顏兩個氏族。為了謀求生路,捏古思、乞顏兩個氏族從「繞吐紇山」西部,通過嫩江源與牛爾河源之間的天然通道進入額爾古納河中段南岸地區,在那裡,捏古思、乞額兩個氏族與弘吉刺人同居一地, 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步發展為蒙兀室韋,後因其人口增多,地域狹小,生活困難,又沿得耳布爾河谷,「燒山化鐵」,走出森林,西遷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魯倫河流域。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回到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流域歷兵秣馬,又把戰旗指向歐洲。之後成吉思汗把額爾古納這塊寶地給了戰功顯赫的大弟弟。

大興安嶺昔日獵神--鄂倫春


「鄂倫春」清初始見文獻記載。其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馴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族源為肅慎系的靺鞨族,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 無文字。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17世紀中葉前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後因沙俄入侵逐步遷移到黑龍江南岸大、小興安嶺。

1951年10月1日鄂倫春自治旗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在「烏力楞」式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著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當時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 從事狩獵、捕魚、採集等生產活動, 居住在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宗教形式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多由婦女製作。對在不同季節打獵所得的獸皮,她們按其性能和部位,縫製成適宜於不同季節穿用的服裝;將從樺樹上剝下的整張樺皮,加工製成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器皿。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鄂倫春族能歌善舞,歌舞多表現勞動生活的。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口頭創作是鄂倫春人主要的文學形式。樂器有「朋奴化」(鐵製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經過三次歷史性跨越現鄂倫春人主要從事森林管護及農業。

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族--敖魯古雅鄂溫克


在中國北疆內蒙古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敖魯古雅河畔,有一支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落,他們被稱為敖魯古雅鄂溫克人。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300多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當時有700餘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西北的額爾古納河流域。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解放後,在黨的幫助下,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1965年9月1日,35戶鄂溫克獵人遷到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生活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形成了自已的獨特的民族習俗。住的是圓形尖頂,用25~30根落葉松杆搭起,高約3米,直徑4米左右傘形的「西格勒柱」--「撮羅子」。肉食有狍子、鹿,野豬、熊、飛龍、魚等, 馴鹿奶茶是他們常年的飲料。食用的野菜主要有野蔥、野芹菜、黃花菜、蘑菇、篤斯、紅豆、山丁子、稠李子。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冬季多穿皮衣褲,夏季穿去毛的皮衣褲,帽子用鹿、狍頭皮做成,以灰鼠皮或猞猁皮做裡。靴子有帶毛的、有不帶毛的;手套也分帶毛的,不帶毛的,手背上用筋繡上花紋。

大興安嶺的聰慧驕子--達斡爾


達斡爾族為契丹人後裔。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的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愛輝縣等,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 信仰薩滿教。

17世紀以前,達斡爾人分布於外興安嶺以南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吉雅河)河谷與東起牛滿江(今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由於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被迫內遷。

在黑龍江北岸時,達斡爾族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薩、多金、鐸陣、阿薩金、兀庫爾、吳魯蘇穆丹等堅固設防的木城,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從黑龍江北部南遷後,達斡爾族人民開拓嫩江流域的土地。漁獵業是其傳統的生產活動。

達斡爾族在其先人——契丹時代,在、天文、曆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就很有發展。11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斐波拿類所寫的書裡,就有了「契丹算法」。「他們能辨認某種植物的花、莖、果實或塊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習各種野獸的習性。」在醫學領域,出現了能治膏肓裡面遊血的知名醫生迭裡特(阿保機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醫道出色的耶律故魯,並繼承了溫泉療法,廣用動物藥材,推廣內服麻醉劑「鬼代丹」。他們那時啟用的牙刷,比歐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敘事詩「鳥春」、民歌」扎恩達勒」和民間歌舞「魯日格勒」(亦稱「哈庫麥」),真實反映了達斡爾族的生產和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房院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齊。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內壁和天棚多有裝飾,房外圍著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主食為加牛奶的稷子米飯和蕎麥麵、餅等,肉食的製作以曬肉和煮烤肉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婦女穿長袍,以藍色為主,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大興安嶺的俄羅斯人--華俄後裔


大興安嶺的俄羅斯華俄後裔主要居住在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室韋、拉布大林鎮、三河鎮及額爾古納河沿岸的一些村屯。

他們進入大興安嶺的時間主要為十九世紀初。一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 二是中東鐵路施工時期, 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民國初年, 山東、河北等地遭受水早災害, 大量青壯年農民「闖關東」來到額爾古納河地區。中俄男女在生產生活中頻繁交往接觸, 最終結為夫婦。至今, 其後裔已繁衍到第四、五代。

大興安嶺華俄後裔成年人多信奉東正教, 家庭建築多為木刻楞建築,飲食主要以麵食為主。一般一日三餐,中餐豐盛, 早晚簡單。他們愛吃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而營養豐富的生蔬菜, 愛喝白酒、啤酒及一種叫克瓦斯的低度飲料。其能歌善舞, 主要樂器是手風琴。服飾為:夏季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 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 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長及膝蓋斜領襯衫和細腰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春秋季穿粗呢長袍, 冬季穿羊皮短處套或皮大衣。節日有復活節(帕斯喀節), 聖母聖誕節。


作者: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來源:  呼倫貝爾人

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中國「歷史的後院」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這是1
  • 大興安嶺·中國的歷史後院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
  • 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最晚入主中原,卻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鮮卑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根據語言學家們的考察發現,「鮮卑利亞」裡的「鮮卑」二字與「西伯利亞」的來源一致。而依據史書的記載,鮮卑一族發源於大鮮卑山,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大興安嶺。鮮卑民族大約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上,然後這個民族走出了大興安嶺,一步一步向南遷徙,大致的線路就是從今天的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然後來到了廣闊的內蒙古草原的南部。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
  • 穿過重重迷霧,直面未知命運——《奇妙探險隊2》簡評
    《奇妙探險隊2》的故事背景與其說是19世紀的探險故事,不如說是以歷史上19世紀歐洲探險家在非洲、美洲等地的開拓行動為原型,進行一定魔幻化的藝術加工而創作出來的。真實歷史上,19世紀早已過了「地理大發現」的那段歷史時期,探險者的目標不再是地理發現而是探查世界各地尚不能被科學解釋的神秘事件,而本作又不乏魔幻之中又帶著幾分科幻色彩的細節要素——比如蠑螈人部落,比如面部機械化的NPC「愛迪生」,如果結合本作設定的探險者團隊總部位於法國巴黎,那就甚至有一點儒勒·凡爾納的味道了。
  • 極北之地——大興安嶺的記憶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保存較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圖為位於牙克石境內的大興安嶺,白雪皚皚,高大的落葉松屹立在雪地中大興安嶺密林中,在零下四十七度的嚴寒下,正在砍伐林木的伐木工。
  • 中國冰雪畫搖籃立碑儀式在大興安嶺北極村神鹿島揭牌
    鄂倫春民族歌舞 盧平攝鄂倫春民族歌舞 盧平攝 為了紀念於志學在漠河體驗生活的難忘經歷和對冰雪山水畫的意義,2016年黑龍江省漠河縣人民政府決定把「中國冰雪畫搖籃」立在北極村神鹿島。9月金秋也恰逢北方鄂倫春民族的收穫節日——瑪印節。
  • 【民族考古】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
    有關文獻和前人考證    鮮卑,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屬東胡的一支。鮮卑族的拓跋部,曾經在公元389年至534年建立過北魏封建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為當時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歷史貢獻。可惜,對這個民族的早期歷史,人們所知不多。只有在古代歷史文獻《魏書·序紀》中為我們透露了一點信息。
  • 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屬於中國,還是蒙古國和土耳其?
    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草原。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物資,擄掠人口。中原王朝則修築萬裡長城,不斷反擊。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幾千年間,無數的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很多漢人身上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尤其是北方人。
  • 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鮮卑,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北方的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存在長期對立的局面。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辮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為例,對我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的辮髮習俗加以介紹。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現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許多民族都有辮髮習俗,這有著大量的民族學材料可引為證,無需一一盡述。
  • 尋找鴻雁湖與可汗山的一路風景
    冰川塑就的地貌/斂之沿途穿過烏拉蓋生態草原,薄薄的雨霧中,草原變換著斑斕色彩。很美。進入山區雨意甚濃,時下時停,原野迷濛神秘。霍林郭勒市位於大興安嶺南麓,在科爾沁草原腹地。"霍林"在蒙語是生息之意,"郭勒"為河流,「霍林郭勒」乃宜生之河,寓意富饒美麗之地。
  • 走進大興安嶺深處,探訪最後的鄂溫克馴鹿部落
    不管覺樂是在北京三裡屯的酒吧街區,還是在長年居住的小區樓下,只要那些叮叮噹噹的聲音一響起,他就立刻回到了遙遠的大興安嶺山脈深處。那是馴鹿脖子上鈴鐺的聲音。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民族,也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
  • 揭開迷霧,尋找真相《迷霧之夏》PC版現已在Steam平臺發售!線上活動...
    懸疑推理AVG《迷霧之夏》PC版已於2020年7月17日下午,在Steam平臺正式發售!同時,各大平臺的相關活動,也已開啟~玩家們可以通過參加活動的方式,來了解到這款遊戲,並有機會獲得《迷霧之夏》的Steam平臺正式版遊戲Key等獎品!  接下來是活動盤點,讓我們看看都有什麼活動吧——  1. TAPTAP:  活動標題:《迷霧之夏》7月17日Steam正式發售!
  • 大興安嶺「人才周」走進牡丹江師範學院 李大義作主旨宣講
    李大義在宣講中從「魅力興安」「奮進興安」「夢想興安」三個方面,向牡丹江師範學院領導及廣大師生介紹美麗神奇、機遇無限的大興安嶺。他說,魅力興安,是生態宜遊、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這裡處處彰顯生態之美,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是黑龍江、嫩江兩江源頭和水源涵養區,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大氧吧,走進大興安嶺,就走進了一個美麗大公園、康養大樂園、綠色大廚房;這裡處處彰顯人文之美,蘊育了獨具特色的戍邊文化、採金文化、驛站文化,走進大興安嶺,就能追溯到古老神秘的文化傳承、見證社會發展的滄桑巨變;這裡處處彰顯宜遊之美,山水相依、林城交融,自然景觀與人居環境相互映襯、和諧共生,走進大興安嶺,就會讓居者幸福
  • 冰沁於心,大興安嶺的夏天,包攬了整個世界的美
    懷著對大興安嶺的無限遐想我們開啟了10天的大興安嶺之旅。大興安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山脈東北坡,是祖國的最北部邊疆,素有「神州北極」之美譽。東依連綿千裡的小興安嶺,西臨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南瀕遼闊肥沃的松嫩平原, 北靠中俄界江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廣人稀、風景震撼,特別適合自駕遊。
  • 內蒙古大興安嶺國家森林公園名錄大全,你最喜歡哪裡?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地處大興安嶺西南麓,2000年2月22日經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成立,總面積10315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內蒙古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大興安嶺北段東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多低山丘陵,森林覆蓋率為75.3%,植被以寒溫型針葉林和中溫型闊葉林為主。有維管束植物90科351屬719種,有脊椎動物322種。2000年2月,內蒙古達爾濱湖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 中原國家從未間斷,又創造了發達文明,為何卻逐漸被北方民族統治
    而且中原國家的歷史從來沒有斷過,一直延續到近代。反而,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卻一直斷斷續續。從匈奴到鮮卑,到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到滿族。如此眾多的民族輪番出現,完全是一種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感覺。北方的這些少數民族,從來沒有完整地長得非常成熟過。
  •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馬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
    自中國北方民族馴服了馬,便世世代代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歷史長河中,馬始終是遊牧民族生命力的代表,是他們生產、生活中親密的夥伴和助手,也是戰場上生死與共的戰友。正是這種漫漫的馬背生活、艱苦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北方民族剛健的意志,粗獷、豪放的性格,能徵善戰的本領和寬闊的胸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馬背英雄。
  • 魏晉時期的「莊園文化」為何會被北方少數民族擊垮?
    可是似乎很少有韓國讀者對三國時代結束後的歷史抱有興趣。當然,對此多少可以理解為,故事的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依次離開人世,剩下諸葛孔明獨自竭盡全力以保蜀國,可是蜀國和強國魏國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最後其殞命北伐,讀到這裡不少讀者都會黯然神傷。可是後來就是晉統一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南遷,中原漢族倉皇逃離、苟延殘喘等過程而已。相比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讀者變得興趣索然是可以理解的。
  • 對世紀大盜張子強的解讀,從歷史的迷霧中如何尋找事實真相
    歷史人物的迷霧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歷史只能不斷的閱讀二手的資料,雖然歷史人物的主要事件可能很清楚,但是生活的本質在於細節的呈現,若只有大事記,歷史則只是乾巴巴的壓縮餅乾,管飽但別想吃得美味異常,因此需要歷史的細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