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北方的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存在長期對立的局面。遊牧部族主要生活在蒙古、中亞等地,他們的經濟支柱是畜牧業,而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條件便是氣候,可草原地區常常出現天氣乾旱的情況,為了及時補充糧食儲備,遊牧民族通常會依靠南下掠奪補給來維持日常生活,因此在古代,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的矛盾日益深化。
漢朝時期存在感較高的北方遊牧民族便是匈奴,漢高祖時期,一場「白登之圍」使漢朝大跌眼鏡,劉邦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暫緩與匈奴之間的矛盾。漢武帝即位後,漢朝經歷了長期的休養生息,積累了雄厚的國力與兵力,衛青、霍去病犁庭掃穴,多次擊潰匈奴,才使得匈奴退居漠北。
可在匈奴的勢力逐漸衰落之際,北方又有一個少數民族正在崛起,甚至在一度建立了強大的北魏政權,開創了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統一黃河流域的先例,那便是統一了北方的鮮卑族。那麼在古代盛極一時的鮮卑族究竟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的呢?如今還存在於世界上嗎?
「鮮卑」的定義
《三國志》、《晉書》等史料都曾記載「依鮮卑山,以山為號」,而「鮮卑」一詞最早便源於此。史學界對於「鮮卑」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定論,目前共有四種釋義:第一,鮮卑可稱作「犀毗」或「師比」。其中「犀毗」指的是胡人衣服上懸掛的帶鉤,最早在東胡地區被廣泛使用,後傳至戰國時期的楚國等地。
不過此觀點受到了許多駁斥,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犀毗」僅僅是胡人帶鉤的名稱,不可與鮮卑民族混為一談。第二,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而古代的大興安嶺被稱為「鮮卑山」,因此曾經在鮮卑山生活的祖先以山名作為民族的稱號。
第三,有學者認為「鮮卑」一詞來源於某個部落酋長或是部落首領的名字,為表達對酋長崇高的敬意,後人就將其名字作為族名。第四,將「鮮卑」一詞翻譯成滿語即為「仨逼」,而「仨逼」寓意著美好與安詳。如若將「鮮卑」翻譯成蒙古語,則為「斯波勒克」,而這個詞象徵著祥瑞之兆。
因此,不論將「鮮卑」翻譯成哪個民族的語言,它都代表著吉利、平安與祥和的意思,說明鮮卑族的祖先在取族名時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嚮往與期待。綜上,四種觀點均有跡可循,不過第四種觀點得到的肯定與支持最多,許多史學專家也最認可此觀點。
鮮卑族的起源
繼匈奴以後,鮮卑族是第二個在蒙古高原逐漸發展強大的遊牧民族。至於鮮卑族的起源,史學界同樣流傳著四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東胡,諸多史料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東漢經學家服虔曾說過「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
此外,《魏書》、《續漢書》也有相關語錄證實鮮卑與東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匈奴擊敗東胡部落後,部落聯盟四分五裂,而鮮卑族正是分裂出來的其中一支。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東夷。西周時期,東夷鮮卑全族遷徙至東北地帶,與肅慎族不期而遇。
為了避免發生衝突,鮮卑族只能繼續北遷至氣候嚴寒、糧草充盈的內蒙東部草原,並長期定居在那裡。《國語·晉語》中記載的「鮮卑,東夷國」一句更證實了這一點。第三種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山戎或是北狄。山戎是春秋時期的少數民族,隸屬於匈奴,相當於東胡的祖先,因此也是鮮卑族的源流之一。
北狄起源於周代,《史記集解》也有北狄是鮮卑族的先祖一說。第四種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漢族,秦始皇時期,大量派遣苦力參與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中,其中有部分人為了逃避奴役,接二連三地逃亡至塞外,定居在大興安嶺附近,並自稱是「鮮卑人」。
這裡的「鮮」指的是「少」的意思,「卑」指的是卑賤、低微的意思,代表了這些逃亡人對自己身份的定位。總之,不論是以上哪種說法,鮮卑族至始至終都蒙著一條神奇的面紗。
發展與崛起
西漢時期,鮮卑頻頻被匈奴打壓,成了匈奴的附庸。漢武帝即位後,衛青、霍去病等天降英才橫空出世,一舉將匈奴犁庭掃穴。公元45年,匈奴帶領鮮卑共同攻擊漢朝,然而並未取得好的成效。正當匈奴與大漢殊死搏鬥之時,曾經躲在匈奴背後的鮮卑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北匈奴的勢力減弱,而鮮卑的勢力反而變得強大,還擺脫了北匈奴的控制,甚至數次攻打北匈奴。公元85年,鮮卑在各大部族的支持下攻擊北匈奴,過了兩年,北匈奴的首領也慘死於鮮卑族之手,匈奴的勢力瞬間臨近瓦解。
在東漢與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不得不西遷,而鮮卑抓住機會,佔領了漠北地區,並合併了多個匈奴部落。不過,此時的鮮卑稱不上是一個統一的民族,直至淝水之戰後,拓跋矽建立北魏政權,衍生出拓跋鮮卑,這才實現了民族的大一統。
東晉時期,鮮卑族先後建立了九個政權,逐漸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部族之一。不過,隋唐以後,鮮卑族逐漸瓦解,無法作為完整的政權或是民族存在,並逐漸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不過,鮮卑文化深深影響著隋唐兩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結語:
現如今,鮮卑族已經徹底銷聲匿跡了,但這個民族的後裔仍是有跡可循。經過歷史學者研究考證,如今的錫伯族極有可能是鮮卑族的後裔。
錫伯族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新疆、遼寧省、吉林省等地,擁有良好的民族習俗。為了紀念曾經的祖先,錫伯族人常常組辦慶典活動,開展摔跤、射箭等項目。分布在新疆地區的錫伯族人也會接受維吾爾族的傳統,舉辦賽馬、叼羊等活動。
不過,演變成錫伯族的鮮卑後裔只佔一部分,還有一大部分後裔早已被漢化,成為漢族的一分子。總之,鮮卑族雖已消失於世,但民族的血脈與文化仍以其他的載體永遠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