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鮮卑,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2021-03-05 歷史人物故事匯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北方的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存在長期對立的局面。遊牧部族主要生活在蒙古、中亞等地,他們的經濟支柱是畜牧業,而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條件便是氣候,可草原地區常常出現天氣乾旱的情況,為了及時補充糧食儲備,遊牧民族通常會依靠南下掠奪補給來維持日常生活,因此在古代,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的矛盾日益深化。

漢朝時期存在感較高的北方遊牧民族便是匈奴,漢高祖時期,一場「白登之圍」使漢朝大跌眼鏡,劉邦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暫緩與匈奴之間的矛盾。漢武帝即位後,漢朝經歷了長期的休養生息,積累了雄厚的國力與兵力,衛青、霍去病犁庭掃穴,多次擊潰匈奴,才使得匈奴退居漠北。

可在匈奴的勢力逐漸衰落之際,北方又有一個少數民族正在崛起,甚至在一度建立了強大的北魏政權,開創了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統一黃河流域的先例,那便是統一了北方的鮮卑族。那麼在古代盛極一時的鮮卑族究竟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的呢?如今還存在於世界上嗎?

「鮮卑」的定義

《三國志》、《晉書》等史料都曾記載「依鮮卑山,以山為號」,而「鮮卑」一詞最早便源於此。史學界對於「鮮卑」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定論,目前共有四種釋義:第一,鮮卑可稱作「犀毗」或「師比」。其中「犀毗」指的是胡人衣服上懸掛的帶鉤,最早在東胡地區被廣泛使用,後傳至戰國時期的楚國等地。

不過此觀點受到了許多駁斥,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犀毗」僅僅是胡人帶鉤的名稱,不可與鮮卑民族混為一談。第二,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而古代的大興安嶺被稱為「鮮卑山」,因此曾經在鮮卑山生活的祖先以山名作為民族的稱號。

第三,有學者認為「鮮卑」一詞來源於某個部落酋長或是部落首領的名字,為表達對酋長崇高的敬意,後人就將其名字作為族名。第四,將「鮮卑」一詞翻譯成滿語即為「仨逼」,而「仨逼」寓意著美好與安詳。如若將「鮮卑」翻譯成蒙古語,則為「斯波勒克」,而這個詞象徵著祥瑞之兆。

因此,不論將「鮮卑」翻譯成哪個民族的語言,它都代表著吉利、平安與祥和的意思,說明鮮卑族的祖先在取族名時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嚮往與期待。綜上,四種觀點均有跡可循,不過第四種觀點得到的肯定與支持最多,許多史學專家也最認可此觀點。

鮮卑族的起源

繼匈奴以後,鮮卑族是第二個在蒙古高原逐漸發展強大的遊牧民族。至於鮮卑族的起源,史學界同樣流傳著四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東胡,諸多史料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東漢經學家服虔曾說過「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

此外,《魏書》、《續漢書》也有相關語錄證實鮮卑與東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匈奴擊敗東胡部落後,部落聯盟四分五裂,而鮮卑族正是分裂出來的其中一支。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東夷。西周時期,東夷鮮卑全族遷徙至東北地帶,與肅慎族不期而遇。

為了避免發生衝突,鮮卑族只能繼續北遷至氣候嚴寒、糧草充盈的內蒙東部草原,並長期定居在那裡。《國語·晉語》中記載的「鮮卑,東夷國」一句更證實了這一點。第三種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山戎或是北狄。山戎是春秋時期的少數民族,隸屬於匈奴,相當於東胡的祖先,因此也是鮮卑族的源流之一。

北狄起源於周代,《史記集解》也有北狄是鮮卑族的先祖一說。第四種則認為鮮卑族起源於漢族,秦始皇時期,大量派遣苦力參與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中,其中有部分人為了逃避奴役,接二連三地逃亡至塞外,定居在大興安嶺附近,並自稱是「鮮卑人」。

這裡的「鮮」指的是「少」的意思,「卑」指的是卑賤、低微的意思,代表了這些逃亡人對自己身份的定位。總之,不論是以上哪種說法,鮮卑族至始至終都蒙著一條神奇的面紗。

發展與崛起

西漢時期,鮮卑頻頻被匈奴打壓,成了匈奴的附庸。漢武帝即位後,衛青、霍去病等天降英才橫空出世,一舉將匈奴犁庭掃穴。公元45年,匈奴帶領鮮卑共同攻擊漢朝,然而並未取得好的成效。正當匈奴與大漢殊死搏鬥之時,曾經躲在匈奴背後的鮮卑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北匈奴的勢力減弱,而鮮卑的勢力反而變得強大,還擺脫了北匈奴的控制,甚至數次攻打北匈奴。公元85年,鮮卑在各大部族的支持下攻擊北匈奴,過了兩年,北匈奴的首領也慘死於鮮卑族之手,匈奴的勢力瞬間臨近瓦解。

在東漢與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不得不西遷,而鮮卑抓住機會,佔領了漠北地區,並合併了多個匈奴部落。不過,此時的鮮卑稱不上是一個統一的民族,直至淝水之戰後,拓跋矽建立北魏政權,衍生出拓跋鮮卑,這才實現了民族的大一統。

東晉時期,鮮卑族先後建立了九個政權,逐漸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部族之一。不過,隋唐以後,鮮卑族逐漸瓦解,無法作為完整的政權或是民族存在,並逐漸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不過,鮮卑文化深深影響著隋唐兩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結語:

現如今,鮮卑族已經徹底銷聲匿跡了,但這個民族的後裔仍是有跡可循。經過歷史學者研究考證,如今的錫伯族極有可能是鮮卑族的後裔。

錫伯族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新疆、遼寧省、吉林省等地,擁有良好的民族習俗。為了紀念曾經的祖先,錫伯族人常常組辦慶典活動,開展摔跤、射箭等項目。分布在新疆地區的錫伯族人也會接受維吾爾族的傳統,舉辦賽馬、叼羊等活動。

不過,演變成錫伯族的鮮卑後裔只佔一部分,還有一大部分後裔早已被漢化,成為漢族的一分子。總之,鮮卑族雖已消失於世,但民族的血脈與文化仍以其他的載體永遠傳承了下來。

相關焦點

  • 古時候讓人頭痛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直到,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匈奴勢力在北方被其它民族給打壓,最後消失在了歷史之中,那麼你知道令古人頭疼的「匈奴」,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到了今天是哪個民族嗎?
  • 屢次入侵中原的「匈奴」,到了如今會是什麼民族?你根本想不到!
    曾經的匈奴,令古人非常的頭疼,那麼匈奴人到了今天,演變成了哪個民族呢?你可能永遠都想不到。曾經的匈奴,是一個人口超百萬的遊牧民族。跟現在的中國比起來,匈奴人的數量或許不值一提。可是在千百年前,匈奴已經算是人多勢眾了。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一言以蔽之,這些民族的主體可以說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則遷居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也基本融入了當地其它民族之中。鮮卑族去哪了?
  • 中國歷史上殺人如麻的「羯族」,如今變成怎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有56個民族,56支花,其中包含許多少數民族,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有時會相互攻佔對方領地
  • 鮮卑的後人是誰?
    石窟中精美的雕刻在武州山腳下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目睹過一個個王朝的更替,經歷了一個個民族的發達與滅亡。雲岡石窟可以說是雕刻在石頭上的歷史。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雲岡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斷代史;它更是一冊鮮卑民族的文化史,濃縮著鮮卑民族的文化。  遷都洛陽後,公元500年北魏又開始開鑿龍門石窟。但鮮卑貴族認為,那些基本上都漢化了的佛像已經不再屬於鮮卑人了。
  • 古代讓人頭痛的「匈奴」,如今是哪個民族?不說你可能猜不到
    匈奴古代是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擅長騎馬射擊,脾氣暴烈,歷史上匈奴秦末漢初時勢力逐漸壯大,長期給我國邊境帶來動亂,漢朝時期當權者對匈奴問題採取各種措施,多次派兵進攻,可以將匈奴勢力趕出漠北地區。現在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偶爾會想起匈奴人的事跡。他們遙遠的樣子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我們甚至不能應對他們現在的任何民族。那麼,這個古代令人頭疼的匈奴今天是哪個民族呢?
  • 秦漢時期屢犯中原的匈奴,是今天的哪個民族?你一定想不到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朝代,都受到了匈奴的侵犯。他們一度成為北方的霸主,並持續的想要南侵,讓很多皇帝都拿他們沒轍。那麼如此強悍的匈奴,究竟是今天的哪個民族呢?別急,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 歷史上被稱為「白匈奴」的民族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而西方的一些史料又稱他們為「匈人」、「白匈奴」,還有的稱其為「貴霜匈人」或「匈奴貴霜」,從其複雜的叫法中也窺見厭噠人的歷史是多麼神秘又複雜。 而乞伏部鮮卑,是由如弗、胡引、出連、叱盧四部組成,其成員包含了鮮卑、羯胡、匈奴、敕勒等民族成分,是一個十足的「雜胡」。
  • 鮮卑民族去哪了?
    隨後,北方胡人聯合起來圍攻冉魏帝國:第一戰冉魏將士斬匈奴3萬;再戰大破胡騎7萬;第三戰打敗群胡聯軍30多萬;第四戰斬胡人4萬;第五戰全殲羌氐聯軍10餘萬……在這些不間斷的戰爭中,五胡中的四胡都被毀滅殆盡。
  • 曾經令漢族頭痛的匈奴,「四處遊牧」多年,如今演變成哪個國家?
    他們侵擾邊境,搶掠糧食,多次侵佔土地,每次出現都使當朝皇帝十分頭痛,那麼這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如今是哪個民族呢?說出來別被嚇一跳,匈奴在西晉之後去往了歐洲大陸建立他們的政權,正是現在的匈牙利。匈奴在中國歷史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西晉。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國力衰弱,匈奴和鮮卑、羌等其他遊牧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匈奴貴族劉淵在離石稱帝,建立「前趙」,五胡建國拉開序幕。
  • 古代匈奴剽悍如斯,如今為何銷聲匿跡,匈奴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
    嚴格意義上講,今天的匈奴,具體屬於哪個民族,我認為是華夏族目前的民族劃分,根本無法將其涵蓋其中,一般人想不到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畢竟新中國的成立,也正式宣告華夏大地上56個民族是一家,追根溯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純正血統的匈奴人,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
  • 鮮卑人去哪了?如果你有這個特徵,那你不一定是漢族人而是鮮卑人
    鮮卑族本身是當年東胡的後裔,當年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東胡,強大的東胡剎那之間分崩離析,因而分為了兩部,一部就是烏桓,這個民族在後來被曹操擊敗,而另一族群就是鮮卑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有五個民族爭霸中原,然而無論是匈奴、竭人、羌人或者氐人都先後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鮮卑族在魏晉四百年間一直和漢民族較量,可以說魏晉南北朝史就是一部漢人和鮮卑人較量的歷史。
  • 金城故郡 穿越歷史的鮮卑往事
    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民族融合程度的深入,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只是,歷史痕跡總會刻意或者不刻意地遺留在時光的肌理中。金城蘭州,與這已逝民族有著割裂不斷的聯繫,它總是在輕描淡寫間,不露痕跡地講述著昔日的故事。
  • 如果你小腳趾甲分成兩瓣,那你可能不是純正漢人,是鮮卑人後代
    這個基因應該存在於那些曾經是遊牧民族的民族中,並且已經和漢族融合。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就有這樣一雙腳,而他的妻子竇皇后也有這樣一雙腳。獨孤氏和竇皇后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來自鮮卑族。鮮卑族是誕生於蒙古高原的一支遊牧民族,具有兇猛的民風,據東漢胡廣《史記》記載:「鮮卑,東胡別種。
  • 我們都有可能是漢化的鮮卑人
    早期的鮮卑只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一個附屬民族,因此鮮卑的文化還有政治制度不說媲美中原王朝,就是拿匈奴來做比較,它也是落後一個階級的。
  • 【民族考古】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
    有關文獻和前人考證    鮮卑,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屬東胡的一支。鮮卑族的拓跋部,曾經在公元389年至534年建立過北魏封建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為當時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歷史貢獻。可惜,對這個民族的早期歷史,人們所知不多。只有在古代歷史文獻《魏書·序紀》中為我們透露了一點信息。
  • 解放初期統計有400個民族,怎麼變成了56個民族了?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曾存在過很多民族和政權,他們經過分裂、融合、消逝,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現今有56個民族,他們是僅剩的56個嗎?他們是怎麼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來對這些問題進行粗淺的解答。
  • 古代的「契丹族」,如今屬於哪個民族?說出來可能連你都不信
    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契丹族的存在,它也是屬於中國的一個民族,可是在如今我們的五十六個民族裡卻沒有它的影子。契丹族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建立遼國的時期裡,當時宇文鮮卑,突厥也被融入到了契丹族中,整個民族迅速的壯大了起來,但是遼國覆滅後,契丹族也就各分東西了。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終於搞懂了!中國遊牧民族簡史
    匈奴逐漸失去威脅中原能力的時間節點是漢武帝登基之後,此時中原加大了對邊界民族的打擊。我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就曾帶領漢朝大軍痛擊匈奴,並且成功達成「封狼居胥」的成就。之後匈奴便一蹶不振,東漢時期匈奴更是分裂成為南北匈奴,再難重現輝煌。隨著時間的流逝,匈奴便漸漸融入進了各民族之中。
  • 匈奴、突厥都選擇西遷,為什麼鮮卑沒有選擇西遷?一個原因最致命
    雖然說,除了蒙古族與滿族,其它遊牧民族始終都沒有徹底掌控過廣闊的中原大地,但是,也有不少遊牧民族曾經給中原王朝帶來過嚴重威脅,比如說,匈奴、鮮卑、突厥。這三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都曾經非常強大,多次在中原王朝邊境挑起戰火。而令人不解的是,匈奴、突厥戰敗之後,都選擇了西遷並在中亞等地建立了強大的王國。可是,鮮卑卻沒有西遷,自始至終都留在了中國境內。那麼,這種不同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