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民族去哪了?

2021-03-05 賣和田玉的老張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匈、羯、羌、氐等民族雄霸中國北方,對漢族人進行敲骨吸髓的壓迫和屠殺,中原漢人一時死傷枕籍、赤地千裡,從1500萬人銳減到600萬人。

漢族英雄冉閔建立冉魏帝國,頒發殺胡令,10天內殺滅羯族人30多萬。


隨後,北方胡人聯合起來圍攻冉魏帝國:

第一戰冉魏將士斬匈奴3萬;

再戰大破胡騎7萬;

第三戰打敗群胡聯軍30多萬;

第四戰斬胡人4萬;

第五戰全殲羌氐聯軍10餘萬……

在這些不間斷的戰爭中,五胡中的四胡都被毀滅殆盡。

此時,原住在蒙古高原和東北的鮮卑民族卻進入極盛時期,他們趁亂南下,逐鹿中原,成為亂華五胡中的第5個胡族。

南下的鮮卑人前進到廉臺時,遇到冉魏帝國的阻攔。

在這次決戰中,鮮卑調集14萬鐵騎,圍攻冉閔帶領的一萬步兵。

冉閔雖然十戰十勝,但在第11次戰鬥中被擒殺,數十萬漢族人也慘遭屠殺。

鮮卑由此成為中國北方的新主人,也從此拉開鮮卑和漢族長達150年的戰爭歷史,直到隋朝的再次統一全國。


   (鮮卑鐵騎)

在此前後的100多年裡,鮮卑民族先後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包括代、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以及由北魏分裂出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

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鮮卑人拓跋部落建立的北魏曾經一度統一中國北方,建立起穩定的政權——這個由鮮卑人建立的國家,滅夏國,平山胡,滅北燕,滅北涼,擊敗柔然,結束了北方混戰。

漢人國家北燕被消滅後,皇室女兒小馮姑娘作為俘虜被充入北魏皇宮中,因為漂亮有文化,不久後成為北魏第四屆領導人拓跋濬的小老婆。

14歲那年,小馮姑娘升級成為馮皇后。她的孫子孝文帝繼位成為北魏第6屆領導人時,小馮皇后再次升級成為馮太后,時年30歲。

因為新領導人只有5歲,馮太后由此開始了她長達14年的垂簾聽政。


  (馮太后)

這一階段是馮太后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她的政治主張、經濟措施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施展。

也正是在這期間,鮮卑民族慢慢的融入漢民族中,那個曾經叱吒百年的鮮卑鐵騎再也找不到了。

公元 484年,處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小冰河期,黃河流域溫度持續偏低,這年又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災,乾旱冰冷,導致許多農民顆粒無收。

官員們一個個匯報著工作:儘管開國至今已有百年,但官僚體制始終混亂,尤其是近兩年來,官場貪汙腐化之風越來越盛,再加上今年旱災嚴重,農民被貪官盤剝,各地都爆發了動亂,群體事件激增,一時間人心惶惶。 


  (鮮卑民族的風俗)

北魏官員的貪汙是必然的,因為政府不給官員們發工資。

按照鮮卑風俗,鮮卑人最初就是一個靠戰爭搶劫為職業的軍事集團。到了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就沒機會掠奪財產。

但是他們也要吃飯買房娶老婆啊,此時此刻他們唯一辦法就是以貪汙來獲取錢財。

對此,北魏當時的制度是放任官員去貪汙,造成當時腐敗成風、貪汙盛行。

馮太后時年32歲,正處於女性成熟的巔峰時期,她是漢族人,她知道漢族人管理國家的經驗,在她看來,工資制度是一項再簡單不過的制度,它定期發放錢財,實行透明化、制度化管理。

然而對於落後的鮮卑族來說,他們卻根本不懂。

他們除了上馬作戰殺人、下馬吃肉睡覺,其他的對他們來說都是另外一個星球的事情。


  (鮮卑民族的一個國王)

馮太后現在大權在握,掌控著國家的一切,她內心充滿了危機感:必須要改革。

於是,她下發了第一道改革命令:公務人員一律實行工資制度,每月發工資以維持開支;

另外,發布懲罰制度,如果再搶劫和貪汙人民群眾的,數額超過一匹馬價的,全部砍頭!

鮮卑、這些曾經放蕩不羈、自由散漫的野蠻人,面對著每個月領取固定工資的生活方式,開始漸漸變得遵守規矩、遵紀守法、過起了一種安穩生活,對漢人體制也逐漸產生了好感。

這,僅僅是開始。

馮太后為中心的領導班子,在北魏加快了現代化的步伐,制定了漢化政策,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孝文帝和馮太后)

馮太后的執政措施主要如下,打擊鮮卑貴族勢力,籠絡漢人士族,加強中央集權;

推行均田制和租調製,受田的農民必須繳稅、服役,穩定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廢除私人武裝,全國人民屬於國家所有;

發展儒學;

禁止鮮卑人同姓相婚,鼓勵鮮卑人和漢族人通婚融合等。

在馮太后去世後,由她培養出的孝文帝繼續推行這些制度,加速北魏帝國和鮮卑民族的漢化改制進程,包括遷都洛陽;強迫鮮卑人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等措施。

鮮卑族與北方的諸民族逐步融合了。

幾十年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都消失了。

30年後,南梁帝國派出陳慶之北伐鮮卑的北魏帝國,當陳慶之攻佔和目睹洛陽城後,感慨的說:以前我們以為鮮卑都是胡人,所以拼命的要驅逐韃虜,現在一看才知道北方地區漢族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大家都是同一個民族,還打什麼仗啊。


   (元稹的第10代爺爺)

等到隋朝建立時候,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鮮卑族完全融入漢民族了,從語言、到姓氏、再到服裝。

又經過唐朝幾百年的發展,他們與漢人毫無差異。鮮卑徹底的融入漢族,成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對於鮮卑民族的消失,唐朝大詩人元稹用這句詩來形容。

元稹,就是鮮卑後裔,他是鮮卑代國開國皇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代孫子。


番茄紅素效果有:改善前列腺、乳腺炎、美白淡斑、抗衰老、疏通血管等。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一言以蔽之,這些民族的主體可以說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則遷居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也基本融入了當地其它民族之中。鮮卑族去哪了?
  • 鮮卑人去哪了?如果你有這個特徵,那你不一定是漢族人而是鮮卑人
    鮮卑族本身是當年東胡的後裔,當年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東胡,強大的東胡剎那之間分崩離析,因而分為了兩部,一部就是烏桓,這個民族在後來被曹操擊敗,而另一族群就是鮮卑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有五個民族爭霸中原,然而無論是匈奴、竭人、羌人或者氐人都先後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鮮卑族在魏晉四百年間一直和漢民族較量,可以說魏晉南北朝史就是一部漢人和鮮卑人較量的歷史。
  • 鮮卑族哪去了?現在為什麼沒有鮮卑族?
    鮮卑是中國古代非常活躍的民族,先後建立了十個國家,也曾經統治中國大半江山。但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這是為什麼呢?鮮卑族屬東胡系在古代中國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湖民族中的一支。
  • 古代少數民族現在都去哪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他們是什麼關係?
    根據史籍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党項、契丹、女真等族,絕大多數不在現存的五十六族之中。他們是消失在歷史中,還是到那裡去了呢?曾經以為北方這些少數民族一旦被徵服了,整個民族就被徵服者屠而滅族了,因為古代類似的屠城不絕於史。翻看歷史資料發現,其實除了少數幾個民族被盡數屠殺外,其它大多被漢族同化了。
  • 【民族考古】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
    有關文獻和前人考證    鮮卑,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屬東胡的一支。鮮卑族的拓跋部,曾經在公元389年至534年建立過北魏封建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為當時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歷史貢獻。可惜,對這個民族的早期歷史,人們所知不多。只有在古代歷史文獻《魏書·序紀》中為我們透露了一點信息。
  • 攪亂中原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五族,最後都去哪了
    那麼問題來了,曾經亂中原的五胡到底是哪些民族呢?他們又去了何方呢? 一、鮮卑 五胡之中,首先要聊的民族必然是鮮卑,因為在5個民族之中,鮮卑民族在民族融合方面做得最好。
  • 尚義——鮮卑民族肇興之地
  • 歷史上的鮮卑人去哪了?原來就在大家身邊,還有這麼多名人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
  • 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曾經叱吒風雲,後來去哪了?
    契丹、柔然、女真、韃靼等等都是遊牧民族的名稱。要知道,古代的和親大部分都是中原將地位高的女子嫁到這些遊牧民族之中,而和親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中原統治者和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遊牧民族可以說是叱吒風雲的民族。那麼,這些民族都去了哪裡呢?這就要說一說古代遊牧民族的發展歷程了。在商周的時候,遊牧民族就已經出現了,分別是匈奴和東胡,也分別佔據著中國北方的兩塊地域。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終於搞懂了!中國遊牧民族簡史
    自此,中原漢人幾千年來都在致力於與邊境的遊牧民族作戰。在漫長的歷史中,這些遊牧民族有的被漢化融入了中華民族,有的則遷徙到了其他地方。事實上,遊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原王朝的統治,甚至還有一些遊牧民族成功入主中原。那麼這些遊牧民族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他們最後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他們之中的一部分。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都搞懂了!我國遊牧民族的簡史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鮮卑……這些遊牧民族,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不停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個梳理,絕對值得你收藏! 一、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
  • 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鮮卑,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不過此觀點受到了許多駁斥,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犀毗」僅僅是胡人帶鉤的名稱,不可與鮮卑民族混為一談。第二,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而古代的大興安嶺被稱為「鮮卑山」,因此曾經在鮮卑山生活的祖先以山名作為民族的稱號。
  • 鮮卑人的早期生活
    在反抗匈奴人的鬥爭中,烏桓人一直充當著兄弟民族鮮卑領袖的角色,但不代表鮮卑就一直默默無聞:當匈奴被擊潰後,烏桓佔據了漠南,而鮮卑於公元97年趁東漢擊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後,進佔漠北之地,並且將留下的10萬帳匈奴人悉數納入囊中,從此,鮮卑走上了富民強兵之路。
  • 鮮卑的後人是誰?
    石窟中精美的雕刻在武州山腳下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目睹過一個個王朝的更替,經歷了一個個民族的發達與滅亡。雲岡石窟可以說是雕刻在石頭上的歷史。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雲岡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斷代史;它更是一冊鮮卑民族的文化史,濃縮著鮮卑民族的文化。  遷都洛陽後,公元500年北魏又開始開鑿龍門石窟。但鮮卑貴族認為,那些基本上都漢化了的佛像已經不再屬於鮮卑人了。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1
    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
  • 鮮卑的故事(一)
    首先我們需要先來明確一個概念,拓跋鮮卑只是「鮮卑」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除了拓跋部之外,鮮卑還有眾多的部族,他們先後登上歷史舞臺,又陸續消亡或沉寂於歷史。只不過,拓跋鮮卑後起而勃發,一舉統一北方,成為了結束十六國割據走向隋唐大統一的橋梁。首先,鮮卑是誰?鮮卑來自於哪裡?
  • 鮮卑人,從哪裡來?
    據考證,鮮卑在古蒙古語中是森林的意思,大興安嶺的茂密的林海,就是這個民族的最初記憶。從東胡到鮮卑,是民族認同的變化,是地理的遷移,也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這是一種效率極低的熱量獲取方式,獵人被迫花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去追尋獵物,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是大鮮卑山顯然不在此列。開發北大荒時期「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在古代必然也成立。大興安嶺地區豐富的馴鹿、犴、野豬、棒雞等400多種陸生動物以及鱘鰉魚、大馬哈魚等68種淡水魚類資源,填飽了鮮卑先民的肚子。
  • 「鮮卑」是什麼意思?
    鮮卑族名「鮮卑」—詞,在秦漢文獻中,以不同的譯音形式出現過:「師比」「犀比」「胥紕」(古音讀「仨披」或「腮披」),然其時鮮卑離中原較遠,南隔烏桓,其文化影響大都間接而來,所以僅指一種胡服的帶或帶鉤。從東漢以後的史家記載中,又知鮮卑族名源於其所居地「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山」是漢語,顯然,「鮮卑山」是胡漢語的混合詞。
  • 鮮卑的故事(二)
    :那就是鮮卑出於東胡!也就是說,東胡與鮮卑能夠重合的時間在600-800年之間。如此長的時間,足以令先秦鮮卑依附於強大的東胡,並成為東胡的一部分。此外,從地域上看,東胡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南鄰燕國,與中原文明多有接觸,也曾攻伐劫掠過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被迫遷往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
  • 鮮卑從何而來
    值得欣喜的是,最近吉林大學和復旦大學連續發表了多篇重量級的論文,為我們大致梳理了古代東北東胡-鮮卑人群的基因檢測情況,讓我們將鮮卑核心父系成分聚焦到了C2b1a1b1-F1756這個類型上面,也讓我們找到了鮮卑民族的起源地。首先,最直接的證據來自於對元威遺骨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