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的故事(二)

2021-02-13 呼旅網


Chapter.2


關於鮮卑的起源,除了之前我們所講過三種以外,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這種說法也是得到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那就是鮮卑出於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為主的民族群體,和我們前面提到的肅慎,穢貊並稱為「中國東北三大基本族系」,什麼是基本族系呢?基本族系就是後來形成的眾多民族的祖先,比方說:東胡族系就包括了後來的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東胡之所以被稱為「東胡」,是因為其地處匈奴以東,所以稱之為東胡,當然,匈奴也可稱為西胡。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多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206年匈奴擊敗東胡,也就是秦朝滅亡、楚漢相爭開始的時候)

那麼鮮卑與東胡之間,會不會有交集?並發生聯繫呢?

從時間上看,符合東夷說的先秦鮮卑北遷開始的時間,不會早於周成王駕崩之前(公元前1021年),不會晚於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也就是說,東胡與鮮卑能夠重合的時間在600-800年之間。如此長的時間,足以令先秦鮮卑依附於強大的東胡,並成為東胡的一部分。

此外,從地域上看,東胡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南鄰燕國,與中原文明多有接觸,也曾攻伐劫掠過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被迫遷往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而這一地區正是大興安嶺東南麓與燕山北麓的夾角地帶,歷來是多種經濟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分雜居、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帶之一,是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我們說: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為主的民族群體,那麼,在這一民族群體之下,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就有很多:除了鮮卑之外,還有屠何、烏桓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後來的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其實,鮮卑的起源,不管是東夷說、山戎說、還是由流亡漢人組成,或者是東胡的一部分,都可以證明:鮮卑的民族構成是極為複雜的,是在不斷的遷徙和居留的過程中,與周邊民族不斷融合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明確:民族本身不可能是純粹的,都是在不斷的分裂與融合中產生的。就像是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鮮卑是東胡的主流,還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鮮卑是東胡的支脈,究竟哪種結論才最符合歷史的真實,誰也不敢斷言。畢竟時光流轉,上千年的時間,足以湮沒許多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歷史的一些片段,但這些片段,卻已經足夠精彩。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那個為博美女褒姒一笑而不惜「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徵伐,稱為戰國。春秋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出現了「戰國七雄」,春秋是各個諸侯爭相做老大,而戰國卻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不管你中原各諸侯之間是打是和,中原各諸侯的確無暇北顧,於是身居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慢慢整合,並逐漸走向強大。因為在與中原的衝突中,他們發現,只有把各自為戰的部落族群團結在一起,才能對抗中原的諸侯,尤其是戰國時位列北方一線的秦、趙、燕三國。

其中,秦、趙兩國面對的主要是匈奴,而燕國所需要面對的正是東胡。

匈奴與東胡以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來諾爾湖為界,西邊是匈奴的地盤,而東邊直到渤海灣,都是東胡的天下。

雖然位列戰國七雄,可燕國一直都是實力較弱的一個,地處偏遠,文化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可這燕國卻根正苗紅,居然是周武王時期分封的正兒八經的姬姓諸侯,前後立國800年,傳了43代王。可這八百年間,燕國也曾風雨飄搖,也曾勵精圖治,被別人欺負過,也學會了怎樣欺負別人。

春秋時期,燕國險些被山戎所滅,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採取了一系列軍事行動才得以保全。可到了戰國時期,燕國爆發「子之之亂」,又是齊國站了出來,不過這次不是救燕國,而是聯合中山國趁其內亂大舉出兵,攻陷了燕國的國都。此時,趕來拉了燕國一把的是趙國,趙武靈王扶持燕昭王繼位,重建燕國。

燕昭王勵精圖治、設「黃金臺」,千金買骨,廣納賢才。這在李白的詩中都有記載,《古風》一詩中說:「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燕國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位:蘇秦、樂毅、鄒衍、劇辛。後兩位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前兩位,蘇秦背劍,樂毅伐齊,卻是響噹噹的人物。

此外,還有一人,名聲不顯,但在燕昭王時期,卻是一員開疆擴土的大將,樂毅南向伐齊以報國讎,而這位秦開將軍卻是向北攻伐東胡,為燕國奪取了千裡江山,增加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說秦開,大家不熟,那要是說秦舞陽呢?就是和荊軻一道刺秦王的那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秦舞陽,他正是秦開的孫子。不過,這孫子確實沒他爺爺「牛」!

因為他爺爺不但武功高強,而且心機深厚。

秦開,曾經被作為「人質」送到東胡,是燕國與東胡和平相處的一個象徵。秦開在東胡,受到了熱情款待,成為了東胡人的朋友。可豪爽淳樸的東胡人怎麼也料想不到,日後,就是這個朋友,說翻臉就翻臉,居然成了東胡最大的敵人。

相關焦點

  • 鮮卑的故事(一)
    因為在大興安嶺的北段頂峰東端,有《魏書》所載的鮮卑舊墟石室。因為拓跋鮮卑正是從這裡出發,披荊斬棘,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因為北魏作為南北朝時期第一個北朝王朝,深刻影響了之後的歷史...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來講講鮮卑的故事。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1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死後,鮮卑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
  • 鮮卑人,從哪裡來?
    草原的開闊讓這一系的成分變得複雜,最早的葷粥(xūn yù)—匈奴族群已在現代社會中沒了蹤影,西來的突厥語民族、東部的東胡蒙古語民族都先後入主過這一地區,強者成就霸業,弱者銷聲匿跡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周而復始。若要說這兩系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割點在哪裡,那就非大興安嶺莫屬。巍巍大興安嶺橫亙在兩個少數民族發展的地理板塊之間,為他們提供了獨自演化文明方向的可能。
  • 金城故郡 穿越歷史的鮮卑往事
    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民族融合程度的深入,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只是,歷史痕跡總會刻意或者不刻意地遺留在時光的肌理中。金城蘭州,與這已逝民族有著割裂不斷的聯繫,它總是在輕描淡寫間,不露痕跡地講述著昔日的故事。
  • 鮮卑?江門一座古老神秘的村莊與它鮮為人知的故事!
    梁沃威 攝當我的目光終於定格在一副寫道「發源由北魏,進爵紀西平」的對聯時,我知道我來到了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霄鄉以源姓居民為主,約千餘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後人約2000餘人。可這小小的霄南村卻有9座大大小小的宗祠,一副副金光閃閃的對聯,書寫著「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華胄開東粵,明禮祀北平」……似乎在訴說著:這裡有不一般的歷史淵源,這裡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插播一則廣告江門這些市直機關喊你來投票!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參與,快看看你最愛哪一個項目?
  • 鮮卑的後人是誰?
    鮮卑「源起」  當東胡之名消失於中國歷史的長河之後,它的一支後裔——鮮卑族在大興安嶺的崇山峻岭間興起了。秦漢時期,鮮卑人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拉木倫河流域。匈奴西遷後,鮮卑佔據了原來屬於匈奴的地盤,並合併了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勢力逐漸強盛。  作為一個部落集團的名稱,「鮮卑」之名始見於東漢時期。
  • 烏桓、鮮卑的習俗
    《魏書•慕容永傳》中說,曾經 有三十餘萬鮮卑人離開先遷入的前秦苻堅的都城,《晉書•慕容暐載記》記載這件事時說是四萬餘戶,這表明鮮卑族也是一戶七人左右。恐怕烏桓的情況與此差不多。因此可以認為, 烏桓、鮮卑族的一個「邑落」,是約有二十幾戶,一百幾十人的聚落。(這種聚落,為了放牧生活的需要,又把二十幾戶一個單位分成二、三戶為一個單位,分散在遼闊草原的各地。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4
    四、慕容鮮卑與慕容部諸國(一)慕容部,魏晉時期鮮卑的一大部落。
  • 鮮卑從何而來
    鮮卑族群的來源,一直有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等不同說法,而鮮卑最著名的三大家族,拓跋、宇文和慕容,又有各自不同的來歷傳說。比如拓跋就有鮮卑父匈奴母的說法,又有說黃帝子昌意之後,因為拓跋鮮卑強盛之時,已經位於陰山一帶,所以關於其是否真鮮卑也一直有爭論,特別是嘎仙洞遺蹟發現後,關於拓跋燾是否認錯了祖先,嘎仙洞是否真的是拓跋起源地也一直爭論不休;宇文部起源自遼東,但《魏書》卻記載「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點名了宇文部是匈奴餘部冒認鮮卑;慕容部起源於東北地區沒有什麼疑問,有說其為「東北夷「之後,但史書裡關於「白虜」的記載往往讓人聯想其樣貌是否異於蒙古人種
  • 「鮮卑」是什麼意思?
    鮮卑族名「鮮卑」—詞,在秦漢文獻中,以不同的譯音形式出現過:「師比」「犀比」「胥紕」(古音讀「仨披」或「腮披」),然其時鮮卑離中原較遠,南隔烏桓,其文化影響大都間接而來,所以僅指一種胡服的帶或帶鉤。從東漢以後的史家記載中,又知鮮卑族名源於其所居地「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山」是漢語,顯然,「鮮卑山」是胡漢語的混合詞。
  • 鮮卑人的早期生活
    :鮮卑。在反抗匈奴人的鬥爭中,烏桓人一直充當著兄弟民族鮮卑領袖的角色,但不代表鮮卑就一直默默無聞:當匈奴被擊潰後,烏桓佔據了漠南,而鮮卑於公元97年趁東漢擊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後,進佔漠北之地,並且將留下的10萬帳匈奴人悉數納入囊中,從此,鮮卑走上了富民強兵之路。
  • 鮮卑人是白種人!
    注引《異苑》所載王敦語作: 「黃頭鮮卑奴」,並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 焉。」黃頭指的是金髮,黃須指的是黃鬍子,晉明帝的相貌特 徵就是金髮黃鬍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 明確指出晉明帝的相貌與其母族相近,說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種人的特徵。既然晉明帝被稱 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須鮮卑奴」,其生母荀氏應為鮮卑人。
  • 鮮卑家族後裔傳承
    鮮卑屬東胡系,居於鮮卑山,因此得名。兩晉十六國時期,鮮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曾成為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如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禿髮氏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後終於統一北部中國,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鮮卑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自遼西遷至隴上,直到唐代初葉才被吐蕃所滅。
  • 尚義——鮮卑民族肇興之地
  • 鮮卑民族去哪了?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匈、羯、羌、氐等民族雄霸中國北方,對漢族人進行敲骨吸髓的壓迫和屠殺,中原漢人一時死傷枕籍、赤地千裡,從1500萬人銳減到600萬人。漢族英雄冉閔建立冉魏帝國,頒發殺胡令,10天內殺滅羯族人30多萬。
  • 拓跋鮮卑:悄然而至的強鄰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拓跋鮮卑離開嘎仙洞,向南遷徙到呼倫湖畔,也就是今天呼倫貝爾草原的西部。當時正是匈奴離開大草原、向西遷徙,鮮卑崛起的時代。拓跋鮮卑也併吞了周圍的九個部落,當時拓跋鮮卑的酋長拓跋鄰派九個同族管理這九個部落,形成所謂的「帝室十姓」。
  • 我們都有可能是漢化的鮮卑人
    當然鮮卑人在完善其統治體系之後也意識到了自身的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落後性,因為鮮卑根本沒有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統,根本無法完成有效的書面溝通。在孝文帝時期,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後開始讓北魏的鮮卑人實現全面漢化。
  • 地緣解析三國時期的鮮卑,及諸葛亮的合縱之策
    按照彼此的對應方向,五出祁山前諸葛亮派遣使者出使鮮卑,說動軻比能與蜀漢遙相呼應,牽扯曹魏的注意力。下一部分,我們也會具體解讀,孫權和遼東公孫氏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選擇軻比能,一是因為鮮卑如今是塞外的王者;二是因為軻比能看起來最有機會,統一鮮卑諸部。東漢末年,除了那些連自己都無法確認族屬的雜胡以外,遊牧勢力總體而言可以分為三大勢力:匈奴、烏桓、鮮卑。
  • 李世民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史書給出答案,李世民是「混血」
    隋文帝獨孤皇后是鮮卑人。 唐代李家是中原人和鮮卑人的混合體。 長孫族也是鮮卑人和中原人的混合體,但他們已經基本中國化了。 隋唐的強大,不僅是因為它是一個宏偉開放的王朝,可以接受多民族。 在宮廷上,有各種服裝和種族,也有主要民族保持領先地位。北方遊牧民族融入隋唐,歸化的胡人渴望得到認可。 他們為皇帝而戰,這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 ——鮮卑人吸收的中亞遺產
    ,鮮卑早期牌飾為衰退期,鮮卑晚期牌飾則為尾聲。人物紋牌飾為鮮卑遺存已為學界共識,且其無論造型風格還是紋飾母題已完全脫離鮮卑早期牌飾,屬鮮卑晚期牌飾。故其年代上限應為魏晉時期,年代下限,大致在北魏中期以前,結合如上獸面紋牌飾的年代推定,人面紋牌飾的年代很可能在西晉中期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