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須鮮卑奴」,並稱其相貌特徵是「黃須」《世說新語》第27《假譎》載王敦稱晉明帝。注引《異苑》所載王敦語作: 「黃頭鮮卑奴」,並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 焉。」黃頭指的是金髮,黃須指的是黃鬍子,晉明帝的相貌特 徵就是金髮黃鬍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
明確指出晉明帝的相貌與其母族相近,說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種人的特徵。既然晉明帝被稱 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須鮮卑奴」,其生母荀氏應為鮮卑人。 晉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宮人《晉書》卷32《后妃傳》未載其出身《晉書》卷6《明帝紀》稱其為「燕代人」,據《晉書》卷14《地理志上》:「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燕代」一詞 顯然指的是地理範疇。《晉書》卷102《劉聰載記》稱「鮮卑之 眾星布燕代」可知燕代是鮮卑人的主要地區。
《異苑》稱荀氏為「燕國人」,此燕國是指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權,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鮮卑人。但鮮卑慕容氏一直到337年始稱燕王《晉書》卷6《明帝紀》稱晉明帝死於大寧三 年(325)「年二十七」,中國古人計年齡稱虛歲,晉明帝生於 299 年。其母荀氏當生於280 年左右,或更早些時候,當此母子在世時,慕容氏的政權尚未定名為「燕」,稱荀氏為「燕國人」,是後代人卻習用這稱號,顯然不如《晉書》卷6《明帝紀》稱「燕代人」準確。
金髮是白種人的顯著特徵,可見鮮卑人、至少是東部鮮卑人中,存在 相當數量的白種人。晉明帝生母荀氏生於公元3 世紀下半 葉,所以說,東北的東南部地區,至晚在公元3 世紀,就已經有白種人的部族居住,不過他們在當時被看成是鮮卑人。
東晉人把「黃頭」或「黃須」看成是鮮卑人的相貌,在唐朝人的觀念中,鮮卑人的相貌特徵仍具有金髮碧眼 等白種人的特點。唐代詩人張籍的《永嘉行》開篇即是:「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詠的是西晉滅亡的史 事,詩中稱鮮卑為「黃頭」,反映著在唐代通行的觀念中,鮮卑人最明顯的相貌特徵是「黃頭」在蘇軾在觀賞唐人韓幹的畫時賦詩,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鮮卑」,可知在唐人的畫作中,鮮卑人的形象還是黃須碧眼的,看出唐代社會普遍將黃須碧眼看成是鮮卑人的相貌特徵。 東北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白種人部族是被稱為鮮卑的晉明帝的母族,居住地在東北西南部及其以西地區,但鮮卑人居住在此地區顯然是出自遷徙。
自1 世紀起,匈奴人中已雜有白種人成份。《史記·匈奴列傳》與《漢書·匈奴傳》都記載匈奴冒頓單于北服丁零,在被冒頓徵服以後,有部分丁零人逐漸南遷。丁零的居住地在今貝加爾湖附近,這在學術界已成定論。可以看出,自公元1 世紀遷入遼東自號鮮卑的十餘萬落匈奴人種,很可能雜有具有白種人血統的丁零人,這是東北鮮卑人中白種人的來源。
東北鮮卑人中的白種人,出自赴遼東與鮮卑人雜居並自號鮮卑的匈奴人中的丁零人和隨鮮卑慕容部東遷的丁零人。匈奴主體部分西遷後,鮮卑成為中國北方最強 大的民族,連留下來的匈奴人都「自號鮮卑」,長期與匈奴人雜居的丁零人也自號鮮卑,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