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鮮卑的由來】
中國北狄東胡系族群中,有一個閃亮的名字是:鮮卑。
《三國志》載:「鮮卑,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秦漢時期,東胡系的一支遊牧部落從今天的大興安嶺南遷至西拉木倫河流域,並歸附於東漢。
在匈奴人強盛時期,鮮卑人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一樣,既有遊牧民族崇尚自由(遷徙)的天性,也有與漢族農耕文明交流的迫切願望,但也不得不面對強權俯首稱臣。
在東胡時代,秦朝、兩漢與匈奴的軍事鬥爭是長期的,也是拉鋸式的。
東胡部落聯盟瓦解後的烏桓與鮮卑中,烏桓面對匈奴首當其衝。
公元一世紀中葉,匈奴天災人禍頻仍,人畜飢疫,實力大損,烏桓人出兵逼匈奴人北遷,致漠南出現真空,不僅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而且據有其地。漢光武帝採取封建等各種措施招攬烏桓人內附,還授權烏桓大人管理烏桓、鮮卑民眾。
一直到東漢末年獻帝時期,鮮卑仿佛生活在烏桓「巨人的陰影背後」。
建安初年,遼西烏桓首領蹋頓統一了遼西、右北平等地烏桓人民,並容留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等,這給了胸懷統一天下大志的曹操以口實,曹操親率大軍出徵,斬殺蹋頓,將其部眾內遷漢境,烏桓人遂漸與中原融合而消失,其留在遼河故地的部眾成為東部鮮卑的一支了。
在反抗匈奴人的鬥爭中,烏桓人一直充當著兄弟民族鮮卑領袖的角色,但不代表鮮卑就一直默默無聞:當匈奴被擊潰後,烏桓佔據了漠南,而鮮卑於公元97年趁東漢擊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後,進佔漠北之地,並且將留下的10萬帳匈奴人悉數納入囊中,從此,鮮卑走上了富民強兵之路。
匈奴分裂後南匈奴內遷和北匈奴西遷,使得烏桓有機會從東北不斷南下,鮮卑也逐漸興起,只是因為它曾經長期居於烏桓以北,故中原人在漢以前對其事跡了解相對不多。
鮮卑的聲名今天一樣令世人矚目,比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其實就是東胡語「鮮卑利亞」(鮮卑人的地方)的直譯,這是題外話。
(圖片來自網絡)
【近親】
如果說烏桓和鮮卑是東胡系中的親兄弟的話,那麼,同屬東胡系的柔然消亡後的一支所演變的室韋,及室韋的直系後裔蒙古,都是鮮卑的近親,也是鮮卑的直系後裔契丹的近親。
今天,考古學、語言學、文字學的研究論證已經充分說明:烏桓語、鮮卑語、契丹語、蒙古語等均相差無幾。
烏桓人進入塞內和匈奴人的敗逃,使得東部鮮卑充實和鞏固了遼河流域的根據地,另一支鮮卑人則去填補匈奴撤走後留下的漠北,於是鮮卑人出現了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三大板塊」的雛形。
時勢造英雄。
公元二世紀中葉,到東漢恆帝時,儘管烏桓人已是中原的知名族群之一,但鮮卑人也開始嶄露頭角: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北邊與丁零對抗,東、西分別和夫餘、烏孫抗衡,南方則與強盛的東漢王朝抗禮,還將鮮卑的部落聯盟分為東、中、西(左、中、右)三大部,各設大人統轄,使得鮮卑人初步實現了民族認同、統一,為未來建立政權打下了基礎。
檀石槐去世後,鮮卑人部落聯盟又陷於瓦解和混亂,與中原東漢、曹魏的關係時好時壞,時戰時降。
已經融合了眾多丁零人、烏桓人的鮮卑人開始了自大興安嶺南下西拉木倫河、自西拉木倫河向漠北之後的第三次大規模民族遷徙。
這次民族大遷徙對鮮卑民族和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極其深遠,鮮卑人從當年在深山老林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部族,到此時以驕傲的鮮卑族稱面對世人,是何等的自豪!
(鮮卑美女想像圖/來自網絡)
【鮮卑人的遷徙】
鮮卑人自遼西和漠北開始向西南、向南的遷徙,主要經過匈奴人生活的草原和南匈奴內附中原後被安置的州縣、牧場,共同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從漠北出發時,鮮卑人中間就已經帶有許多柔然、敕勒成分,南下與匈奴又進行新一輪的民族融合……
鮮卑第三次遷徙,帶來的直接民族融合後果就是大量「團結族」的產生,如鐵弗匈奴(父匈奴、母鮮卑)、北部鮮卑(亦稱拓跋鮮卑,父鮮卑、母匈奴)等等,這些民族在兩晉中葉(公元四世紀初)開始紛紛南下中原,與漢族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進而產生了漢式的五胡十六國政權,中國歷史自秦漢大統一和西晉的小範圍統一後,進入了群雄割據、各民族政權紛紛入主中原的混亂時期。
經過幾次大規模遷徙和民族融合,鮮卑人與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不斷進行碰撞和交流,自身經濟實力和文化也有了迅速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在檀石槐早年設立東中西「三大板塊」鮮卑人基礎上,鮮卑人不僅開始採用漢式姓氏,而且從奴隸制社會快速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生活生產方式也逐漸由全部遊牧走向大量遊牧+少量農耕,為下一步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著作權聲明:
本文為本人原創。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媒體或個人以複製形式發表。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