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人的早期生活

2021-02-13 中華黃金家族

(圖片來自網絡)

【鮮卑的由來】

中國北狄東胡系族群中,有一個閃亮的名字是:鮮卑。

《三國志》載:「鮮卑,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秦漢時期,東胡系的一支遊牧部落從今天的大興安嶺南遷至西拉木倫河流域,並歸附於東漢。

在匈奴人強盛時期,鮮卑人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一樣,既有遊牧民族崇尚自由(遷徙)的天性,也有與漢族農耕文明交流的迫切願望,但也不得不面對強權俯首稱臣。

在東胡時代,秦朝、兩漢與匈奴的軍事鬥爭是長期的,也是拉鋸式的。

東胡部落聯盟瓦解後的烏桓與鮮卑中,烏桓面對匈奴首當其衝。

公元一世紀中葉,匈奴天災人禍頻仍,人畜飢疫,實力大損,烏桓人出兵逼匈奴人北遷,致漠南出現真空,不僅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而且據有其地。漢光武帝採取封建等各種措施招攬烏桓人內附,還授權烏桓大人管理烏桓、鮮卑民眾。

一直到東漢末年獻帝時期,鮮卑仿佛生活在烏桓「巨人的陰影背後」。

建安初年,遼西烏桓首領蹋頓統一了遼西、右北平等地烏桓人民,並容留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等,這給了胸懷統一天下大志的曹操以口實,曹操親率大軍出徵,斬殺蹋頓,將其部眾內遷漢境,烏桓人遂漸與中原融合而消失,其留在遼河故地的部眾成為東部鮮卑的一支了。

在反抗匈奴人的鬥爭中,烏桓人一直充當著兄弟民族鮮卑領袖的角色,但不代表鮮卑就一直默默無聞:當匈奴被擊潰後,烏桓佔據了漠南,而鮮卑於公元97年趁東漢擊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後,進佔漠北之地,並且將留下的10萬帳匈奴人悉數納入囊中,從此,鮮卑走上了富民強兵之路。

匈奴分裂後南匈奴內遷和北匈奴西遷,使得烏桓有機會從東北不斷南下,鮮卑也逐漸興起,只是因為它曾經長期居於烏桓以北,故中原人在漢以前對其事跡了解相對不多。

鮮卑的聲名今天一樣令世人矚目,比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其實就是東胡語「鮮卑利亞」(鮮卑人的地方)的直譯,這是題外話。

(圖片來自網絡)

【近親】

如果說烏桓和鮮卑是東胡系中的親兄弟的話,那麼,同屬東胡系的柔然消亡後的一支所演變的室韋,及室韋的直系後裔蒙古,都是鮮卑的近親,也是鮮卑的直系後裔契丹的近親。

今天,考古學、語言學、文字學的研究論證已經充分說明:烏桓語、鮮卑語、契丹語、蒙古語等均相差無幾。

烏桓人進入塞內和匈奴人的敗逃,使得東部鮮卑充實和鞏固了遼河流域的根據地,另一支鮮卑人則去填補匈奴撤走後留下的漠北,於是鮮卑人出現了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三大板塊」的雛形。

時勢造英雄。

公元二世紀中葉,到東漢恆帝時,儘管烏桓人已是中原的知名族群之一,但鮮卑人也開始嶄露頭角: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北邊與丁零對抗,東、西分別和夫餘、烏孫抗衡,南方則與強盛的東漢王朝抗禮,還將鮮卑的部落聯盟分為東、中、西(左、中、右)三大部,各設大人統轄,使得鮮卑人初步實現了民族認同、統一,為未來建立政權打下了基礎。

檀石槐去世後,鮮卑人部落聯盟又陷於瓦解和混亂,與中原東漢、曹魏的關係時好時壞,時戰時降。

已經融合了眾多丁零人、烏桓人的鮮卑人開始了自大興安嶺南下西拉木倫河、自西拉木倫河向漠北之後的第三次大規模民族遷徙。

這次民族大遷徙對鮮卑民族和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極其深遠,鮮卑人從當年在深山老林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部族,到此時以驕傲的鮮卑族稱面對世人,是何等的自豪!

(鮮卑美女想像圖/來自網絡)

【鮮卑人的遷徙】

鮮卑人自遼西和漠北開始向西南、向南的遷徙,主要經過匈奴人生活的草原和南匈奴內附中原後被安置的州縣、牧場,共同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從漠北出發時,鮮卑人中間就已經帶有許多柔然、敕勒成分,南下與匈奴又進行新一輪的民族融合……

鮮卑第三次遷徙,帶來的直接民族融合後果就是大量「團結族」的產生,如鐵弗匈奴(父匈奴、母鮮卑)、北部鮮卑(亦稱拓跋鮮卑,父鮮卑、母匈奴)等等,這些民族在兩晉中葉(公元四世紀初)開始紛紛南下中原,與漢族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進而產生了漢式的五胡十六國政權,中國歷史自秦漢大統一和西晉的小範圍統一後,進入了群雄割據、各民族政權紛紛入主中原的混亂時期。

經過幾次大規模遷徙和民族融合,鮮卑人與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不斷進行碰撞和交流,自身經濟實力和文化也有了迅速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在檀石槐早年設立東中西「三大板塊」鮮卑人基礎上,鮮卑人不僅開始採用漢式姓氏,而且從奴隸制社會快速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生活生產方式也逐漸由全部遊牧走向大量遊牧+少量農耕,為下一步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著作權聲明:

本文為本人原創。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媒體或個人以複製形式發表。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鮮卑人,從哪裡來?
    據考證,鮮卑在古蒙古語中是森林的意思,大興安嶺的茂密的林海,就是這個民族的最初記憶。從東胡到鮮卑,是民族認同的變化,是地理的遷移,也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後來鮮卑族建立北魏政權,魏書中記載鮮卑先民在大鮮卑山中「畜牧遷徙」,但是從出土遺存來看,在嘎仙洞一代活動的早期鮮卑人沒有進行農業和牧業的生產工具,以及馴養家畜的證據。
  • 內蒙古發現早期鮮卑房址,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有實證據
    另外還有一些陶器製作的生活用具。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以陶器為主。出土的陶器有泥質和夾砂陶兩種。泥質陶陶質較細,多呈現出灰色。夾砂陶出土的比較少,多呈現暗紅色或者褐色。在此之前我國很多地區也發現了多處早期鮮卑墓葬。
  • ——鮮卑人吸收的中亞遺產
    關於人面形(紋)金牌飾之年代,《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中記為北朝(2004),王大方先生也認為屬北朝(2005),「金色中國」特展中則標註為東漢(2013),而通遼博物館則標註為鮮卑,故目前其年代學界尚存分歧不能統一,然無一將其年代定為西晉。
  • 我們都有可能是漢化的鮮卑人
    早期的鮮卑只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一個附屬民族,因此鮮卑的文化還有政治制度不說媲美中原王朝,就是拿匈奴來做比較,它也是落後一個階級的。
  • 鮮卑人是白種人!
    注引《異苑》所載王敦語作: 「黃頭鮮卑奴」,並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 焉。」黃頭指的是金髮,黃須指的是黃鬍子,晉明帝的相貌特 徵就是金髮黃鬍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 明確指出晉明帝的相貌與其母族相近,說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種人的特徵。既然晉明帝被稱 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須鮮卑奴」,其生母荀氏應為鮮卑人。
  • 鮮卑的後人是誰?
    這個洞裡曾經生活過什麼人?發生過什麼事?他們隨著歷史的腳步又走向了哪裡?鮮卑的後人是誰?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有很多說法,其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藉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但其中有一段插曲,西魏以前以山東地區的李姓一門為望族,這一地區有五大望族姓氏——王、盧、崔、李、鄭,其中李姓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就硬性規定了關隴李姓為望族。
  • 鮮卑從何而來
    比如拓跋就有鮮卑父匈奴母的說法,又有說黃帝子昌意之後,因為拓跋鮮卑強盛之時,已經位於陰山一帶,所以關於其是否真鮮卑也一直有爭論,特別是嘎仙洞遺蹟發現後,關於拓跋燾是否認錯了祖先,嘎仙洞是否真的是拓跋起源地也一直爭論不休;宇文部起源自遼東,但《魏書》卻記載「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點名了宇文部是匈奴餘部冒認鮮卑;慕容部起源於東北地區沒有什麼疑問,有說其為「東北夷「之後,但史書裡關於「白虜」的記載往往讓人聯想其樣貌是否異於蒙古人種
  • 鮮卑的故事(一)
    追根溯源,當下關於鮮卑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既然能成為一種歷史意義上的說法,那麼就都不會是空穴來風。根據《魏書》的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 李世民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史書給出答案,李世民是「混血」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人。在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後代等,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李世民是一個深受胡人影響的漢族。 隋文帝獨孤皇后是鮮卑人。 唐代李家是中原人和鮮卑人的混合體。 長孫族也是鮮卑人和中原人的混合體,但他們已經基本中國化了。 隋唐的強大,不僅是因為它是一個宏偉開放的王朝,可以接受多民族。 在宮廷上,有各種服裝和種族,也有主要民族保持領先地位。北方遊牧民族融入隋唐,歸化的胡人渴望得到認可。 他們為皇帝而戰,這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 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原為大野淵,他們是鮮卑人嗎?被賜的姓而已
    北魏雖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但歷來重用、依仗漢人。無論早期慕容氏的燕國,還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過程都離不開對漢文化的吸取和借鑑,並且其統治者逐漸與漢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就是一位漢人,而她也堪稱對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功勞最大的一位女性。
  • 鮮卑人是匈奴後裔嗎?
    ,阿扎爾人,匈人(阿提拉),蒙古人。從中原看,尤其從北京看,可不能看不起東北人,往上數,根都和東北人有關係,當然今東北人非古東北人,開個玩笑。【管理員】稻家輕功飛上天:南朝宋忽然不知從哪得了消息,拓拔鮮卑是李陵的後代,拓拔的名號來自李陵的匈奴妻子,說什麼誰說北魏是李陵的後代就殺誰啥的,而李陵的後代分布情況,南朝宋都沒有搞清楚。
  • 鮮卑人去哪了?如果你有這個特徵,那你不一定是漢族人而是鮮卑人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有五個民族爭霸中原,然而無論是匈奴、竭人、羌人或者氐人都先後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鮮卑族在魏晉四百年間一直和漢民族較量,可以說魏晉南北朝史就是一部漢人和鮮卑人較量的歷史。然而一個這麼龐大的群體在唐朝之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鮮卑人去哪了呢?
  • 鮮卑民族去哪了?
    漢族英雄冉閔建立冉魏帝國,頒發殺胡令,10天內殺滅羯族人30多萬。此時,原住在蒙古高原和東北的鮮卑民族卻進入極盛時期,他們趁亂南下,逐鹿中原,成為亂華五胡中的第5個胡族。南下的鮮卑人前進到廉臺時,遇到冉魏帝國的阻攔。在這次決戰中,鮮卑調集14萬鐵騎,圍攻冉閔帶領的一萬步兵。冉閔雖然十戰十勝,但在第11次戰鬥中被擒殺,數十萬漢族人也慘遭屠殺。
  • 拓跋鮮卑:悄然而至的強鄰
    拓跋鮮卑據說是在遙遠的古代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大興安嶺的,他們在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裡生活了很長時間。這個洞後來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發現,拓跋燾派人在洞內石壁上刻下祭文,祭祀祖先。在呼倫湖畔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大約在漢桓帝時期,拓跋鮮卑繼續向南遷徙。此時正是檀石槐被推舉為鮮卑聯盟的盟主,稱雄草原的時代,當時鮮卑分為西、中、東三部,拓跋鮮卑的酋長拓跋推寅是西部鮮卑的首領。
  • 長知識金塔人:你是胡人,鮮卑人,突厥人,匈奴人的後代嗎?
    咱們金塔的同胞們,知道自己的先祖是什麼人嗎?胡人、鮮卑人、突厥人、匈奴人的?說不定你的身體裡就有他們的血統呢!胡人與鮮卑人是同一個祖先?他們生活在中國什麼地方?起源於哪裡?古代有「五胡」:匈奴、鮮卑、羯、羝、羌。鮮卑人是胡人的一支。
  • 烏桓、鮮卑的習俗
    馬、牛、皮革、毛織品是烏桓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些東西,不僅如前章所述,是匈 奴徵收的租貢;也不僅如後所述,是部落生活中犯罪的贖金和用作結婚的重要聘禮財物;而 且實際上還是烏桓人在後漢烏桓校尉駐地上谷郡寧縣開設的胡市上,與中國貿易的主要交易 品。
  • 內蒙古鮮卑遺址發現珍稀文物馬蹄釘 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實證
    連吉林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4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近日,該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一處鮮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馬蹄釘等珍稀文物,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實物證據。該鮮卑遺址又名小呼和格勒遺址。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鮮卑族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拓跋氏是鮮卑族中相對落後的一支,在入主中原以前,過著遊牧生活,保持著血緣群體組織形式,處在奴隸制階段,進入中原之後,開始以中原之主自視,努力建立正統地位。然而,在與中原農耕文明的不斷接觸中,「漢化」改革則成為大勢所趨。
  • 從「關隴集團」的崛起看大唐王朝李姓的淵源,是漢族還是鮮卑人?
    六鎮本來就是鮮卑人貴戚所在,保留著鮮卑人的習俗,根深蒂固的鮮卑情結自然對漢化排斥與仇視,不可避免地胡漢文化發生劇烈衝突。於是,六鎮之亂爆發。 公元523年,以源出匈奴的破六韓拔陵在沃野鎮聚眾發動起義,得到六鎮軍民的廣泛響應,聲勢逐漸擴大,破六韓拔陵自號「真王」,率軍向南攻打。
  • 神秘的党項人縱橫歷史600年,史籍記載是羌人,自稱是鮮卑人
    四海一統,看到有人來歸附,隋文帝很開心,二話不說授予拓跋寧從大將軍的稱號,但是呢個大將軍不太靠譜,剛剛定居沒多久,就感覺生活太安逸,於是搞了個大事情。 在大將軍拓跋寧從的帶領下,進攻會州,現在的靖遠,最後以慘敗收場,再次投降隋朝。這一次,隋文帝沒了往日的慈祥,通過一系列恩威並用的手段將這些党項人州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