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現早期鮮卑房址,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有實證據

2020-12-23 馬遷品歷史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鮮卑族的出現對我國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在我國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鎮小呼和格勒嘎查西北約1公裡處,有一處地勢比較高的小沙丘。當時正在進行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主線項目建設,發現在這小沙丘附近散布著少量的陶片。立馬意識到這下面可能會有古墓或者遺址。

接到通知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科左中旗文管所合作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挖掘發現這是一處鮮卑族時期的遺址,專家稱為小呼和格勒遺址。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0餘座。主要出土了一些陶器,還有少量的鐵器、石器、動物骨骼等遺物。

據描述,兩座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為半地穴式建築,未發現門道。居住的一面應該是經過烘烤,牆面比較平整堅硬。房址內出土了一些陶片紅燒土塊、鐵塊、動物骨骼等。另外還有一些陶器製作的生活用具。

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以陶器為主。出土的陶器有泥質和夾砂陶兩種。泥質陶陶質較細,多呈現出灰色。夾砂陶出土的比較少,多呈現暗紅色或者褐色。

在此之前我國很多地區也發現了多處早期鮮卑墓葬。但是此次小呼和格勒遺址相比較面積較大,雖然沒有非常明顯紀年的遺物,但時代的特徵卻非常明確。房址中出現了灶以及陶器、鐵器、石器等生活用品,證明在當時已經有部分的鮮卑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

同時在這次出土的陶器上面繪有的紋飾反映出了當時鮮卑人主要以畜牧為主的經濟特點。在出土的陶器上,除了大量的幾何圖案,還出現了一些馬紋裝飾以及氈帳及太陽紋的圖案,表現了當時鮮卑人遊牧生活的場景。

其中最讓考古專家意外的是,小呼和格勒遺址中出土了馬蹄丁。此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馬蹄鐵實物是在東北高句麗時代遺存好太王陵發現的蹄鐵。但小呼和格勒遺址中馬蹄丁的出現,說明在鮮卑早期馬蹄鐵已開始使用了,這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有實的證據。

小呼和格勒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鮮卑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及鮮卑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相關焦點

  • 內蒙古鮮卑遺址發現珍稀文物馬蹄釘 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實證
    圖為該遺址出土文物。 連吉林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4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近日,該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一處鮮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馬蹄釘等珍稀文物,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實物證據。該鮮卑遺址又名小呼和格勒遺址。
  • 新發現 | 山西夏縣師村:中國最早的石雕蠶蛹與鹽湖之畔的仰韶早期...
    圖十四 H168及其出土的陶器房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如,F1,方向為北偏西35度,殘長約9米,殘留有直線形的木骨泥牆,應為一座矩形地面式房址。師村遺址發現的圓形和方形地面式房址,在同時期的三門峽南郊口「仰韶文化二期遺存」中也有發現,惜不明二類房址的年代早晚關係。師村遺址發現的圓形地面式房址早於方形地面式房址的層位關係,為探討運城盆地仰韶早期房址的相對年代問題提供了線索。
  • 馬蹄鐵的故事
    然而在人類發明蒸汽機之前,馬是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戰爭載具和重要的夥伴,馬在人類生活發揮這些重要作用,離不開的是小小的鐵條—馬蹄鐵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釐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
  • 馬蹄鐵的幸運傳說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釐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 鮮卑人,從哪裡來?
    草原的開闊讓這一系的成分變得複雜,最早的葷粥(xūn yù)—匈奴族群已在現代社會中沒了蹤影,西來的突厥語民族、東部的東胡蒙古語民族都先後入主過這一地區,強者成就霸業,弱者銷聲匿跡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周而復始。若要說這兩系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割點在哪裡,那就非大興安嶺莫屬。巍巍大興安嶺橫亙在兩個少數民族發展的地理板塊之間,為他們提供了獨自演化文明方向的可能。
  • 中國發現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俯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25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 鑲黃旗發現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遺址,至今已有8000餘年!
    1986年在鑲黃旗首次發現乃仁陶力蓋遺址,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發現總規模為300多間,初步斷定距今已有8400年-7600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保存最好的草原聚落遺址,也可以稱為「遊牧文化的搖籃」。
  • 鮮卑從何而來
    比如拓跋就有鮮卑父匈奴母的說法,又有說黃帝子昌意之後,因為拓跋鮮卑強盛之時,已經位於陰山一帶,所以關於其是否真鮮卑也一直有爭論,特別是嘎仙洞遺蹟發現後,關於拓跋燾是否認錯了祖先,嘎仙洞是否真的是拓跋起源地也一直爭論不休;宇文部起源自遼東,但《魏書》卻記載「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點名了宇文部是匈奴餘部冒認鮮卑;慕容部起源於東北地區沒有什麼疑問,有說其為「東北夷「之後,但史書裡關於「白虜」的記載往往讓人聯想其樣貌是否異於蒙古人種
  • 馬蹄鐵的幸運傳說 | 你一定不知道關於馬蹄鐵還有這些故事
    15世紀英國有個國王叫理查三世,理查三世在位期間成就斐然,最後卻因為一塊馬蹄鐵丟了整個王國,故事是這樣的:1485年,理查三世與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開決戰,這場戰役將決定誰是英國王位新的得主。從原始社會開始,鐵就被認為是幸運的象徵。當人類學會用鐵製造武器之後,他們就發現,在進攻、搏鬥中,鐵的用處很大。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類把鐵作為自我防護的武器了。
  • 古代的「馬蹄鐵」有什麼作用?給馬掌釘這種鐵具馬兒會不會痛?
    如果您喜歡馬,對馬有研究的話,肯定知道古代的戰馬都屬於奔襲作戰,除了好馬配好鞍以外,還需要在馬的四隻腳上裝釘上馬蹄鐵,馬蹄鐵的作用是什麼,給馬掌釘上這種鐵具馬兒會不會很痛?要是不釘馬蹄鐵又會怎樣?古代的軍事力量常常用「千軍萬馬」、「多少人馬」來形容,古代的將軍也都以覓得一匹「千裡良駒」為人生一大幸事,三國時期關羽的坐騎「赤兔」,劉備的「的盧」,這些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神馬,寶馬配英雄啊!馬對人類社會的進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時至今日,馬這種通靈的物種,在我們心目中一直保留著崇高的地位!
  • 鮮卑的後人是誰?
    有學者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鉤。此帶鉤初出自東胡,戰國時傳入趙國等地。《史記·匈奴傳·索隱》引張晏言指出:「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為獸之義,「鮮卑」意為祥瑞或神,合之為瑞獸或神獸。東胡人以鹿等瑞獸鑄到帶鉤上,即所謂「鮮卑郭落帶」,也就是瑞獸帶或神獸帶。  另有學者認為,鮮卑因住鮮卑山得名; 也有的學者認為鮮卑族稱系由其部落酋長之名轉化而來。
  • 山西省呂梁市信義遺址發現了12座廟底溝二期房址
    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於今年3月至8月在山西省呂梁市信義遺址主要揭露了12座廟底溝二期(距今4800年至4300年)房址,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為探索史前中原與北方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新素材。
  • 馬蹄鐵,你見過多少種
    馬蹄鐵對於馬來說,作用有很多,例如:可以幫助馬匹修正馬蹄的平衡,減少過度磨損,保持馬蹄正常形狀,延長工作時間等;馬蹄鐵的表面構造不同,可以幫助馬匹獲得更大的抓地力,或者是獲得更大的滑行力;當馬蹄、馬腿有病變時,或者對於一些體型結構有問題的馬匹,也可以通過專門設計的馬蹄鐵進行輔助治療。由於不同的馬蹄鐵對於受力分布是不一樣的,因此對馬蹄產生的影響也不相同。
  • 鮮卑的故事(一)
    因為在呼倫貝爾境內,有綿延一千多公裡的大興安嶺。因為在大興安嶺的北段頂峰東端,有《魏書》所載的鮮卑舊墟石室。因為拓跋鮮卑正是從這裡出發,披荊斬棘,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因為北魏作為南北朝時期第一個北朝王朝,深刻影響了之後的歷史...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來講講鮮卑的故事。
  • 發掘工作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其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龍山...
    9月3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山西離石信義鎮信義村發現仰韶晚期至龍山時期遺址。本次發掘工作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根據出土陶器和測年數據,確定其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龍山時期,距今有4300多年的歷史。
  • 鮮卑人的早期生活
    匈奴分裂後南匈奴內遷和北匈奴西遷,使得烏桓有機會從東北不斷南下,鮮卑也逐漸興起,只是因為它曾經長期居於烏桓以北,故中原人在漢以前對其事跡了解相對不多。鮮卑的聲名今天一樣令世人矚目,比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其實就是東胡語「鮮卑利亞」(鮮卑人的地方)的直譯,這是題外話。
  • ——鮮卑人吸收的中亞遺產
    至於該器之造型及紋飾藝術風格,國內有通遼科左中旗出土的「人面形金飾牌」(4)與之相近,二者整體造型、人(獸)面部五官紋飾風格相同、牌飾下部均有五角或六角中空紋飾,年代應相近。圖片不反映實物大小公元100年前後匈奴隕落,鮮卑繼而雄起北方草原,早期鮮卑牌飾風格大體延續匈奴,但紋飾母題大多僅限於鹿紋和馬紋,多隨葬僅一件,未作為實用帶具使用,這與至少發生在東漢晚期之帶具革新並日益風行有重要關係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 「拓跋」、「鮮卑」合稱與拓跋氏族稱問題
    如馬長壽先生認為「『拓跋』是鮮卑父匈奴母相融合而產生的一個族名」。林幹先生認為「『拓跋』一名,乃駐牧於大鮮卑山的鮮卑人自遠祖以來的自稱」。*何光嶽先生則說:「拓跋部,後為拓跋氏,實即『土伯』之轉音,蓋始均發明牛耕,為土伯之稱,而之後杜氏,也號土伯」。
  • 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石室是否是鮮卑族發源地?
    她據《十六國春秋》一書的記載,考證出鮮卑山有二,一在棘城(今遼寧凌海市),一在遼西(今遼寧義縣西)。明末清初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說:「柳城(今遼寧朝陽)東二百裡有鮮卑山,東胡因以為號。或曰鮮卑山即青山。」鮮卑山既有多處,何處為真,還須考證,但內蒙古通遼市所屬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鮮卑山,不是鮮卑族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