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鮮卑族的出現對我國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在我國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鎮小呼和格勒嘎查西北約1公裡處,有一處地勢比較高的小沙丘。當時正在進行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主線項目建設,發現在這小沙丘附近散布著少量的陶片。立馬意識到這下面可能會有古墓或者遺址。
接到通知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科左中旗文管所合作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挖掘發現這是一處鮮卑族時期的遺址,專家稱為小呼和格勒遺址。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0餘座。主要出土了一些陶器,還有少量的鐵器、石器、動物骨骼等遺物。
據描述,兩座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為半地穴式建築,未發現門道。居住的一面應該是經過烘烤,牆面比較平整堅硬。房址內出土了一些陶片紅燒土塊、鐵塊、動物骨骼等。另外還有一些陶器製作的生活用具。
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以陶器為主。出土的陶器有泥質和夾砂陶兩種。泥質陶陶質較細,多呈現出灰色。夾砂陶出土的比較少,多呈現暗紅色或者褐色。
在此之前我國很多地區也發現了多處早期鮮卑墓葬。但是此次小呼和格勒遺址相比較面積較大,雖然沒有非常明顯紀年的遺物,但時代的特徵卻非常明確。房址中出現了灶以及陶器、鐵器、石器等生活用品,證明在當時已經有部分的鮮卑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
同時在這次出土的陶器上面繪有的紋飾反映出了當時鮮卑人主要以畜牧為主的經濟特點。在出土的陶器上,除了大量的幾何圖案,還出現了一些馬紋裝飾以及氈帳及太陽紋的圖案,表現了當時鮮卑人遊牧生活的場景。
其中最讓考古專家意外的是,小呼和格勒遺址中出土了馬蹄丁。此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馬蹄鐵實物是在東北高句麗時代遺存好太王陵發現的蹄鐵。但小呼和格勒遺址中馬蹄丁的出現,說明在鮮卑早期馬蹄鐵已開始使用了,這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有實的證據。
小呼和格勒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鮮卑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及鮮卑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了解更多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