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生平簡介

2021-02-07 致良知東方書院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1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年少有為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3]


娶妻諸氏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嶽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被貶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平定叛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說,消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裡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徵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後宣告結束。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極端複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立院講學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特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總督兩廣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藉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並敘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布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臺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病逝歸途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3歷史評價



朱載垕: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朱彝尊: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王世貞:

①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②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

③理學之逃,陽明造基。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飛瀑布巖,一瀉千尺,無淵渟沉冥之致。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學建安壤,遂開國封,固書生之希固書生之希構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異稟,其用兵幾同韓、白(韓信、白起),而見羅亦以良知餘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羅甚富,如致仕縣丞、捕盜老人、報效生員、儒士、義官、義民、殺手、打手等,皆在籠絡奔走中,即土目亦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從學問澄徹來。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紀昀: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張廷玉: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穫,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鄧之成:陽明以事功顯,故其學最為紮實有用。


嚴復:

①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

②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啓超:

①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勳業。

②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

①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於是有知行合一之說。

②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高瀨武次郎: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岡田武彥:修文的龍場是王陽明大徹大悟,並形成思想體系的聖地…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裡,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錢穆: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張岱年: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杜維明: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當年明月: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相關焦點

  •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
    陽明先生的「人慾」「天理」的內涵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
  • 沿著陽明先生的足跡
    ↑這裡有別處看不到的紹興新聞,已有40萬紹興人訂閱 城市·生活·民生·娛樂紹興是陽明心學的成熟地、傳播地,也是陽明先生最後的歸宿地;是王陽明生活時間最長、王門後學影響最大的地方,更是陽明遺址遺蹟最多、遺存最完整的地方。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祭奠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墓的正前方今天——2020年9月5日,離陽明先生誕辰548周年還有一個多月。來自北京、山東、浙江、江蘇、廣西、貴州等地的陽明文化專家學者,在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王梅林會長的帶領下,到王陽明墓地祭拜陽明先生。
  • 貴陽市扶風山麓陽明祠——知行合一 經世致用
    石砌走廊陽明先生像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王守仁之象祠記陽明先生像石碑記王陽明講學地一覽表古書佳作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立德 立功 立言陽明書院簡單布局尹道真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之思齋尹道真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扶風山腳下的陽明祠扶風山麓陽明祠陽明祠重修碑記陽明祠簡介尹道真祠碑跡陽明祠碑跡
  • 如何理解陽明先生的「四句教」
    陽明先生的一生頗有神奇的色彩。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少年時有志於聖賢之學,中年時被貶謫至貴州龍場,於困苦中修養靜思悟得大道,繼而倡建書院、廬陵安民、南贛剿匪、滅寧王、平思田、襲八寨等立下不世之功。晚年提出良知之教,終成一代聖人!
  • 陽明先生告訴我們,有夢想和志向的人生而偉大
    陽明先生的回答是做第一等事。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老師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讀書當然是為了考取功名啊!」王陽明卻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
  • 陽明故裡新鮮「出爐」
    該項目對伯府大埠頭、石坊殘基、碧霞池、石門框、飲酒亭、觀象臺等文化遺產進行修復,同時新建伯府正廳、陽明紀念館、天泉橋等。對此,記者採訪了陽明故居和陽明紀念館工程設計方浙江省古建築研究院專家劉傑,了解陽明故居的歷史遺存將以怎樣的方式得到修繕。
  •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究竟悟到什麼?
    本屆陽明文化節除「陽明心學·龍場論壇」主論壇外,另有「良知重建與行為養成」、「知行合一與職業操守」、「致良知與誠信建設」三個分論壇,國內外陽明學專家學者雲集。東方生命研究院院長潘麟受邀出席論壇並作精彩發言。關於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目前學界公認陽明先生悟到了「心即理」。這裡需要弄清楚幾個問題:什麼是心?什麼是理?
  • 巨作《陽明先生集要》竟初刻於咱平和…
    而《陽明先生集要》崇禎施氏刻本就初刻於漳州市平和縣。《陽明先生集要》崇禎施氏刻本是由時任漳州知府施邦曜(1585-1644,字四明,號忠愍,浙江餘姚人,明萬曆癸丑科進士)在浙江巡按謝廷傑所編《王文成公全書》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刪減、點評、編輯而成的。
  • 餘姚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陽明故裡
    王陽明548周年誕辰日,陽明經典篇目《中天閣勉諸生》再次從餘姚王陽明故居響起,書聲琅琅,仿佛將時光倒回至500多年前陽明先生講學時的盛景,也就此拉開了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的大幕。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更是城市的陽光和雨露。
  • 天下同念——紹興舉辦紀念陽明先生逝世491周年活動
    2020年1月9日,是華夏聖賢、真三不朽者王陽明先生逝世491周年。今天,一場規模盛大的紀念陽明先生逝世491周年活動在陽明先生墓地——紹興蘭亭陽明園舉行。此外,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到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院長董平先生、副院長錢明先生、潘承玉先生,陽明後人代表王書銘先生,紹興市爐峰禪寺方丈淨芳大和尚,紹興市王陽明研究會會長張校軍先生,以及餘姚市社科聯、餘姚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餘姚書畫院、杭州德塵書院、杭州陽明書院(籌)、陝西省文化傳播協會陽明心學研究會、惠州市王陽明文化研究會、全國陽明教育聯盟、浙江省慈善義工協會、王陽明先祖居住地——上虞區陳溪鄉等單位代表
  • 曾國藩、陽明先生、孔子、老子,共同看重的一個字!
    500年前,陽明先生也同樣因這樣一個字「重」,而變化了氣質。 1483年,陽明先生十二歲,在京城,詢問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私塾老師回答「讀書登第」,陽明先生說「恐未是,當讀書做聖人耳。」 1489年,18歲的陽明先生攜新婚妻子從南昌歸鄉,路過江西上饒,拜訪了大儒婁一齋先生,婁一齋先生的一句話「聖人必可學而至」,給了陽明先生極大的信心。《王陽明年譜》載有「王陽明拜謁婁諒」一事,並將這一年定為「先生始慕聖學」的源頭。
  • 陽明先生對人性的解讀
    陽明先生作為心學集大成者,對人性有獨到的解說。我們從《傳習錄》中就可窺之一二,書中有這麼一段關於人性討論的記錄。有人問:「古人論性的說法各有異同,誰的說法可以作為定論呢?」先生說:「性沒有定體,關於性的說法也不存在定論。……如果執著於一家之言,便流於偏頗了。
  • 浙報關注丨深挖陽明文化當代價值 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
    上世紀90年代又陸續徵收了故居內的部分住宅和單位用房,按原狀在原址修復了瑞雲樓,整修了故居大廳,布置「真三不朽——王陽明生平事跡陳列」「一脈良知——王陽明弟子生平事跡陳列」「知行天下——全球視野下的王陽明及其學說」等3個基本陳列。1997年,王陽明故居被餘姚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陽明故裡的文化盛會——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餘姚舉辦
    10月31日上午,在王陽明故居廣場舉辦的禮賢儀典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當地的鄉賢代表以及文化工作者通過敬獻花籃、行鞠躬禮、頌讀詩歌等一系列活動共同表達了對陽明先生的敬意。佔地約500平方米的「王陽明祖居地紀念館」分為「王陽明祖居地」展示廳和隱地大會堂兩部分,細緻介紹了王氏家族的傳承、陽明先生的生平及陽明先生遊學隱地龍潭村的故事。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在此破山中賊,建和平縣 - 如今怎樣?
    陽明先生留下的這些文化,幾百年來一直在我們這裡運行著。」看著眼前這位神採奕奕、驕傲地談起陽明先生的女性企業家,你肯定想不到之前的她是怎樣一種狀態。「過去,我把自己活成了祥林嫂。」從前,這是林仕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 浙報整版 | 餘姚高標準高水平建設陽明故裡
    王陽明548周年誕辰日,陽明經典篇目《中天閣勉諸生》再次從餘姚王陽明故居響起,書聲琅琅,仿佛將時光倒回至500多年前陽明先生講學時的盛景,也就此拉開了2020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的大幕。作為王陽明先生的出生地、成長地,餘姚既抓有形的遺蹟修繕、活動推廣,又抓無形的內涵挖掘、文化傳承,充分發揮陽明思想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價值,著力打造陽明文化研究高地。一個城市的獨特魅力,不在於它的高樓大廈,而在於它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上世紀80年代,餘姚就已著手對陽明文化進行研究。
  • 岡田武彥為何潛心研究陽明心學?聽聽他弟子怎麼說
    在講述岡田武彥與陽明心學的淵源之前,錢明梳理了陽明學在江戶幕府初期傳到日本之後的傳播歷史以及三百多年來日本傾心陽明學的著名儒者名目。  關於岡田武彥為何傾心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錢明從家世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係和個人經歷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闡述。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浙江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高地
    上世紀90年代又陸續徵收了故居內的部分住宅和單位用房,按原狀在原址修復了瑞雲樓,整修了故居大廳,布置「真三不朽——王陽明生平事跡陳列」「一脈良知——王陽明弟子生平事跡陳列」「知行天下——全球視野下的王陽明及其學說」等3個基本陳列。1997年,王陽明故居被餘姚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