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究竟悟到什麼?

2021-02-13 藍圖職業生涯規劃

中國首家「生涯·規劃」主題書咖

歡迎關注,和我們一起:

自我規劃,自助助他。

2016年10月29日—30日,中國貴陽(修文)第五屆國際陽明文化節暨「陽明心學·龍場論壇」在貴州省修文縣隆重召開。

本屆陽明文化節除「陽明心學·龍場論壇」主論壇外,另有「良知重建與行為養成」、「知行合一與職業操守」、「致良知與誠信建設」三個分論壇,國內外陽明學專家學者雲集。

東方生命研究院院長潘麟受邀出席論壇並作精彩發言。

關於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目前學界公認陽明先生悟到了「心即理」。

這裡需要弄清楚幾個問題:什麼是心?什麼是理?什麼是心即理?

什麼是心?這涉及到陽明學的根本問題——心。

東方文化的「心」,特別是陽明心學所說的「心」,與心理學所說的「心」截然不同,差異十分巨大。為什麼要將此二「心」進行比較呢?

因為現在人們對心的認識皆以心理學為底色。

明確此二「心」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個人認為至關重要,如果此問題搞不清楚,那麼,我們在此討論陽明心學就沒有任何意義的。


關於心學之「心」與心理學之「心」,我總結了三點差異:

第一,心學所說的心是形而上之心,也即超越之心、超然之心;心理學之心是形而下之心,實然之心。

第二,心學之心是先天之心,此心與生俱來、先天即有;心理學之心是後天之心,是後天出生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情緒、一種感受、一種認知、一種思維模式等合在一起,就是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

第三,普通的心理學之心,最多能夠使我們獲得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身心和諧;而心學之心,不是簡單意義上使我們獲得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情緒疏導,一旦得此心,立即成聖,佛家稱之為成佛,基督教稱之為道成肉身,儒家稱之為成聖。得此心者,方能成聖;失此心者,則為凡夫俗子,則為冥頑不化、不可教化之人。所以,此心乃凡聖之橋梁、凡聖之關卡,是成聖的不二工具。此二者之間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明確心的定義,才能講得清楚第二個問題:什麼是理?

理,即真實之理,簡稱真理。真理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客體真理,一類是主體真理。陽明所說之心,是主體之別名。

陽明所說之理,是主體之理,即主體內含的真理。此真理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現的外界的、自然界的、社會層面的、歷史層面的真理不同。我們把自然科學,比如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通過研究測量發現的真理稱為客體真理。陽明的「心即理」的「理」不是客體真理,而是主體真理,又叫生命之理。

那這裡就延伸出了一個問題。

世界上有兩種真理:客體真理和主體真理。探索這兩種真理的手段、途徑和方法是不一樣的。探索客體真理,需要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手段與方法才能夠實現;探索主體真理,用儒家的話說,叫做工夫、致良知,以這種方式靜坐、澄心,才能夠發現、洞察和彰顯主體真理。

很多學者沒有區分清楚客體真理與主體真理之間的差異,混淆客體存在與主體存在,導致諸多問題無法深入討論下去,因此釐清兩種真理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熊十力先生在其著作《新唯識論》誕生後,他與馮友蘭先生討論良知的問題,他就說了一句話——至少在我聽來是非常震撼的——「良知是呈現」。

良知不是從外面抓一個東西。

看,這個就叫良知,而是內在的、主體的內涵的一種呈現。這個對我的啟發是深遠的。

無論是陽明先生本人,還是後來的傳人、後學,如以熊十力、牟宗三為代表的新儒家這一脈下來,一致承認並支持「良知是主體內涵的、主體呈現的東西,與客體沒有關係」。好比愛,當我見到一朵美麗的花,心中就呈現出了對這朵花的愛,愛無形無相,愛是主體性存在,不是客體性存在。

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也說得非常明確,良知「不假外求」,不是從外拿一個東西硬塞到身體裡,說這個東西就叫良知。

陽明學或陸王心學上承孟子,孟子明確地提出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將掉入井時,惻隱之心就會立即顯現。惻隱之心從來不是外來或後天養成,而是與生俱來的。同樣,孟子的四端之心,及仁義禮智的四端之理,皆是源於內在。從孟子的四端之心,到陸九淵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再到陽明的「致良知」,一路下來,有一個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觀點:心即理的「理」,是主體真理,非客體真理。

最後一個問題,朱熹提出的「性即理」應如何理解。朱熹所說的「格物致知」,所格之理是客體真理,類似於物理學的理、自然科學的理。這與陽明所說的理——主體真理完全不同。

所以他們二人的思想有很多衝突,這就是出現矛盾的關鍵之處。

儒家一直在追求的大同世界,共產黨追求共產主義世界,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在此明確地回答:能!依陽明心學是完全能夠實現的。但前提是要做到兩點:

第一,切實地轉化我們的氣質,把我們拙劣的、低級的氣質轉化掉。把「氣」和「質」(人性中的私心、物慾等)徹底轉掉,這需要通過儒家做工夫的形式實現;

第二,彰顯良知,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即天性、德性)彰顯出來。

此兩者,一個是從正面、積極面入手,一個是從反面、消極面入手。一個人做到了,則成聖、成賢或成為君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做到了,我們就能夠實現大同,實現共產主義。

因此,到底能不能實現實現大同世界,實現共產主義,與我們有沒有做到去除氣質中的偏私、物慾和混雜,以及成功地彰顯良知是直接相關的。

這就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來彰顯,而非空談。陽明學是實踐之學,不是口談之學,口談毫無意義。

口談聖人,但實際上生活中是個小人,就是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這種現象自古以來都有,在儒家以及整個人類都是非常普遍的,像這樣是無法實現大同世界和共產主義的。

要想實現,必須切切實實做工夫,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及其實踐,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藍圖周三國學小站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從聖賢的見地中、生命中自然流顯出來的智慧金言。經典給人的啟發是無窮無盡的,就像一眼泉水那樣源源不斷,無有枯竭。這些智慧言語,微言大義,內涵深厚,字字發人深省,句句啟發暗昧。

深入經典就是深入聖賢雄沉博大的生命聖境之中,此聖境可令經典之研習者、修學者和念誦者滌蕩身心,提升境界,使我們的人格越來越充實,生命格局越來越宏廓,最終圓滿自己,重獲新生,從而實現莊子所說的內聖外王。


儒佛道等東方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若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逐部講授一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講完。潘麟導師對各家經典進行了深入的研習和講解,由東方生命研究院進行廣泛傳播。

藍圖生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2016年與東方生命研究院達成合作,引進潘麟導師所有國學經典課程,與更多熱愛國學的朋友,一起走進國學,感悟國學,真正的將國學應用於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高揚生命之愛,體味國學之美,活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

如果你也想和我們一起讀國學經典

每月來參加我們的潘麟導師國學讀書會吧。

【一個書咖溫暖一座城】
俗世亂紛爭,樂書不染塵。
清茗伴香爐,靜候愛書人。

相關焦點

  • 三論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03:49來自陽明悟行學宮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震古爍今,而天下修學者最關心的是陽明先生「龍場大悟」到底悟到了什麼?我們先來看《年譜》的說法:「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有所悟必有所印證,跟著陽明先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而前第二論中實際上還提到當時的狀態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其後方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具體而言,從陽明先生其後所做的《五經憶說》的序中我們來探究一下。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悟道處公元1508年春的一個夜晚,在貴州的龍場(今貴州修文縣)的一個山洞中,被貶到此處擔任驛丞的王陽明突然從夢中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他悟得了聖人之道,也就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簡單說就是所謂的「道」與生俱來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能分清善惡的「良知」,「良知」與生俱來,「良知」無所不能,有了他人們可以解決任何事情,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王陽明龍場悟到的總結來說就三個字「心即理」。這個「理」就是儒家所謂的天理,王陽明稱之為「良知」,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性」,所謂「見性成佛」。
  • 陽明文化研學:龍場悟道、南贛治理、餘姚生紹興葬
    4月23日-26日,苦難即輝煌—2020年首期龍場徒步行陽明文化研學圓滿收官。來自山東、浙江、安徽、廣東等地20餘位從事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同學們一起走進龍場,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感受到了苦難即輝煌的力量,心上也有了很大成長。
  • 王陽明「龍場悟道」,是什麼讓他轉凡成聖?
    正德三年三月到達龍場(前一年初春離京),陽明三十七歲。他在龍場意識到自己仍沒有超脫生死之念後,感到愕然,於是在屋後建了一個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參悟死之要義,尋求心之靜一,以求破生死之惑。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
  • 龍場悟道與陽明心學
    2021年2月1日新年第一天,和125位007不寫就出局社群的戰友(社群小夥伴之間的稱謂)一起來到這次007貴州遊學第二站修文龍場,這裡是聖人王陽明被貶龍場驛後悟道之地。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而近些年,漸有學者從經典詮釋學的角度對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所著《五經臆說》有所關注,並挑明了王陽明龍場悟道與他對《易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的體悟直接相關3,甚至指出王陽明龍場大悟之後:「他所悟的並不是《大學》原文如何解釋的問題——陽明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當然有他的解釋,但那是以後的事,而龍場當時之悟道,則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明。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開悟時是什麼狀態?關於開悟,弗洛姆做過這樣的描述:「人的眼睛突然睜開了;他自己和世界突然顯現在一種完全不同的光亮之中,能夠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在這種體驗發生之前,往往有大量焦慮產生,而在此之後,一種新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卻油然而生。」
  • 8個字概括王陽明龍場悟道,內涵卻值得我們一生學習
    【本期導讀】陽明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波瀾壯闊。「龍場悟道」是陽明先生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本期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先生為何落到「食無糧,居無廬」的境地;在龍場他又經歷了什麼;著名的「龍場悟道」後,他提出了什麼理論?△攝於貴州修文陽明紀念館背景/陽明先生為何去龍場《陽明先生年譜》記載:「1506年,正德元年丙寅,先生三十五歲。
  • 龍場悟道對王陽明的影響
    如果可以將朱子比喻為阿奎那,那未則不妨將陽明比喻為馬丁路德。馬丁路德上承聖徒保羅、奧古斯丁的因信稱義,開闢了一條人人均可做到的直達上帝天國的自我救贖之路;陽明也遙接孔、孟人性體驗心法,揭示了一條人人都能返身直下求得的良知挺立的自我拯救之路。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道」到底是什麼
    【1】 1508年,王陽明被明帝國中央政府發配到貴州龍場(修文縣)驛站擔任站長。這種反芻和牛反芻截然不同,它特別痛苦,因為牛反芻是在吸收營養,而人類對知識的反芻卻如同嘔吐。必須要把一些垃圾嘔吐完畢,才會舒服。最終,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王陽明先生從噩夢中驚醒,不是恐懼而是狂喜地喊叫起來:我知道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從前向心外尋求真理,大錯特錯。一切真理,皆在我們心中,不在心外。這就是龍場悟道,它標誌著陽明心學就此誕生。
  • 苦難即輝煌:貴州龍場徒步行,探尋陽明文化
    之前並不了解真實的狀況,一直認為象是壞人,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了象對當地文化的貢獻,也感知到象在正己之後,也化育了當地的百姓!晚餐後,同修們觀看了《龍場悟道》及海峰老師《陽明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視頻。晚上休息,帳篷露營。今天的帳篷猶如「玩易窩」,幫助同修們體驗當年陽明先生居無房而以山洞棲身的苦難境況。
  • 共讀記錄 龍場悟道
    整理者語:呵呵,順便把陽明先生十七歲成婚到二十七歲迷茫這十年間的經歷也補錄些奉上,陽明先生的為學精神,倒真是年輕後輩們要學習的。著名的「格竹典故」,也出自這裡,還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此間修得的基礎。十七歲。官署中蓄紙數篋,先生日取學書,比歸,數篋皆空,書法大進。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真相是什麼?
    那麼,這個「道」是什麼?關於這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無獨有偶,跟老子同時代的聖人孔子,也曾談過「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對於孔子來說,「道」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他認為一個人早上若是能夠聽聞並悟解這個「道」,就算是下午就死去,也死而無憾。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1058年,貴州龍場一個悶熱的夏夜,這一夜王陽明終於迎來了個人終結的蛻變和升華。龍場悟道的陽明心學就此橫空出世,震驚了五百多年以來的華夏文明史和思想史。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讓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書:《周易》
    我今年暑假去貴陽,跟很多學者交流,有些學者堅持說陽明是讀《大學》才有「龍場悟道」的,我表示不能同意,建議你們單純讀《傳習錄》還不夠,要好好讀《全集》。不少搞陽明學的學者,因為不懂易經,就不承認陽明是讀《周易》悟道的,而要堅持說是讀《大學》悟道的,這樣的研究其實有點誤人子弟。可以說,陽明如果不是在困境當中讀《周易》,幾乎是不可能有所謂「龍場悟道」的。
  • 酈波教授做客孔學堂 解鎖陽明文化新IP 開講陽明悟道之路
    貴陽網訊 9月10日教師節,「問道向黔—探尋陽明悟道之路」閱讀推廣暨文化傳播活動在貴陽孔學堂舉行。現場重點介紹了貴州最新推出的陽明文化新IP—「陽明問道十二境」文化符號,這是由陽明文化研究專家、文旅規劃專業人士等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根據王陽明在貴州的活動軌跡和主要經歷,結合貴州省近年來整理出版的《王陽明貴州詩詮譯》《陽明先生相冊》等圖書及《瘞旅文》《象祠記》等王陽明經典詩文,整理提煉出來了一條經典遊學線路。
  • 修文縣舉辦研學旅行資源推介會,兩條陽明文化精品旅遊線路新推出→
    貴陽網訊 8月19日,修文縣在中國陽明文化園舉辦研學旅行資源推介會,向參會的嘉賓、學術界人士、企業家們推介陽明文化精品旅遊一日遊、兩日遊線路。推介會上,主持人向參會人員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與修文的深厚淵源。
  • 悟道和悟空有什麼差別?
    關於王陽明先生,大家如果學習國學,肯定都有所耳聞,他因為反對當時的大太監被貶到貴州的一個小山溝,這個地方叫龍場。龍場這個小地方,也因為王陽明而變成了一個文化聖地。王陽明被貶到龍場以後白天工作,工作之餘給隨從講課,還得時不是開導隨從積極面對人生。
  • 王陽明為何能絕境重生、龍場悟道?只因參透這兩點人生法則
    他能夠實現「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大成就,就是得力於其人生中絕境重生的一段經歷——「龍場悟道」。如果不是那樣的苦難磨礪,絕不會有光耀後世的「心學」思想。細看王陽明的這段經歷,正是做到了以下兩點才能逆襲重生,對我們的人生同樣有很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