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生涯·規劃」主題書咖
歡迎關注,和我們一起:
自我規劃,自助助他。
2016年10月29日—30日,中國貴陽(修文)第五屆國際陽明文化節暨「陽明心學·龍場論壇」在貴州省修文縣隆重召開。
本屆陽明文化節除「陽明心學·龍場論壇」主論壇外,另有「良知重建與行為養成」、「知行合一與職業操守」、「致良知與誠信建設」三個分論壇,國內外陽明學專家學者雲集。
東方生命研究院院長潘麟受邀出席論壇並作精彩發言。
關於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目前學界公認陽明先生悟到了「心即理」。
這裡需要弄清楚幾個問題:什麼是心?什麼是理?什麼是心即理?
什麼是心?這涉及到陽明學的根本問題——心。
東方文化的「心」,特別是陽明心學所說的「心」,與心理學所說的「心」截然不同,差異十分巨大。為什麼要將此二「心」進行比較呢?
因為現在人們對心的認識皆以心理學為底色。
明確此二「心」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個人認為至關重要,如果此問題搞不清楚,那麼,我們在此討論陽明心學就沒有任何意義的。
關於心學之「心」與心理學之「心」,我總結了三點差異:
第一,心學所說的心是形而上之心,也即超越之心、超然之心;心理學之心是形而下之心,實然之心。
第二,心學之心是先天之心,此心與生俱來、先天即有;心理學之心是後天之心,是後天出生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情緒、一種感受、一種認知、一種思維模式等合在一起,就是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
第三,普通的心理學之心,最多能夠使我們獲得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身心和諧;而心學之心,不是簡單意義上使我們獲得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情緒疏導,一旦得此心,立即成聖,佛家稱之為成佛,基督教稱之為道成肉身,儒家稱之為成聖。得此心者,方能成聖;失此心者,則為凡夫俗子,則為冥頑不化、不可教化之人。所以,此心乃凡聖之橋梁、凡聖之關卡,是成聖的不二工具。此二者之間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明確心的定義,才能講得清楚第二個問題:什麼是理?
理,即真實之理,簡稱真理。真理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客體真理,一類是主體真理。陽明所說之心,是主體之別名。
陽明所說之理,是主體之理,即主體內含的真理。此真理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現的外界的、自然界的、社會層面的、歷史層面的真理不同。我們把自然科學,比如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通過研究測量發現的真理稱為客體真理。陽明的「心即理」的「理」不是客體真理,而是主體真理,又叫生命之理。
那這裡就延伸出了一個問題。
世界上有兩種真理:客體真理和主體真理。探索這兩種真理的手段、途徑和方法是不一樣的。探索客體真理,需要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手段與方法才能夠實現;探索主體真理,用儒家的話說,叫做工夫、致良知,以這種方式靜坐、澄心,才能夠發現、洞察和彰顯主體真理。
很多學者沒有區分清楚客體真理與主體真理之間的差異,混淆客體存在與主體存在,導致諸多問題無法深入討論下去,因此釐清兩種真理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熊十力先生在其著作《新唯識論》誕生後,他與馮友蘭先生討論良知的問題,他就說了一句話——至少在我聽來是非常震撼的——「良知是呈現」。
良知不是從外面抓一個東西。
看,這個就叫良知,而是內在的、主體的內涵的一種呈現。這個對我的啟發是深遠的。
無論是陽明先生本人,還是後來的傳人、後學,如以熊十力、牟宗三為代表的新儒家這一脈下來,一致承認並支持「良知是主體內涵的、主體呈現的東西,與客體沒有關係」。好比愛,當我見到一朵美麗的花,心中就呈現出了對這朵花的愛,愛無形無相,愛是主體性存在,不是客體性存在。
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也說得非常明確,良知「不假外求」,不是從外拿一個東西硬塞到身體裡,說這個東西就叫良知。
陽明學或陸王心學上承孟子,孟子明確地提出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將掉入井時,惻隱之心就會立即顯現。惻隱之心從來不是外來或後天養成,而是與生俱來的。同樣,孟子的四端之心,及仁義禮智的四端之理,皆是源於內在。從孟子的四端之心,到陸九淵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再到陽明的「致良知」,一路下來,有一個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觀點:心即理的「理」,是主體真理,非客體真理。
最後一個問題,朱熹提出的「性即理」應如何理解。朱熹所說的「格物致知」,所格之理是客體真理,類似於物理學的理、自然科學的理。這與陽明所說的理——主體真理完全不同。
所以他們二人的思想有很多衝突,這就是出現矛盾的關鍵之處。
儒家一直在追求的大同世界,共產黨追求共產主義世界,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在此明確地回答:能!依陽明心學是完全能夠實現的。但前提是要做到兩點:
第一,切實地轉化我們的氣質,把我們拙劣的、低級的氣質轉化掉。把「氣」和「質」(人性中的私心、物慾等)徹底轉掉,這需要通過儒家做工夫的形式實現;
第二,彰顯良知,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即天性、德性)彰顯出來。
此兩者,一個是從正面、積極面入手,一個是從反面、消極面入手。一個人做到了,則成聖、成賢或成為君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做到了,我們就能夠實現大同,實現共產主義。
因此,到底能不能實現實現大同世界,實現共產主義,與我們有沒有做到去除氣質中的偏私、物慾和混雜,以及成功地彰顯良知是直接相關的。
這就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來彰顯,而非空談。陽明學是實踐之學,不是口談之學,口談毫無意義。
口談聖人,但實際上生活中是個小人,就是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這種現象自古以來都有,在儒家以及整個人類都是非常普遍的,像這樣是無法實現大同世界和共產主義的。
要想實現,必須切切實實做工夫,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及其實踐,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藍圖周三國學小站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從聖賢的見地中、生命中自然流顯出來的智慧金言。經典給人的啟發是無窮無盡的,就像一眼泉水那樣源源不斷,無有枯竭。這些智慧言語,微言大義,內涵深厚,字字發人深省,句句啟發暗昧。
深入經典就是深入聖賢雄沉博大的生命聖境之中,此聖境可令經典之研習者、修學者和念誦者滌蕩身心,提升境界,使我們的人格越來越充實,生命格局越來越宏廓,最終圓滿自己,重獲新生,從而實現莊子所說的內聖外王。
儒佛道等東方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若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逐部講授一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講完。潘麟導師對各家經典進行了深入的研習和講解,由東方生命研究院進行廣泛傳播。
藍圖生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2016年與東方生命研究院達成合作,引進潘麟導師所有國學經典課程,與更多熱愛國學的朋友,一起走進國學,感悟國學,真正的將國學應用於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高揚生命之愛,體味國學之美,活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
如果你也想和我們一起讀國學經典
每月來參加我們的潘麟導師國學讀書會吧。
【一個書咖溫暖一座城】
俗世亂紛爭,樂書不染塵。
清茗伴香爐,靜候愛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