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網訊 9月10日教師節,「問道向黔—探尋陽明悟道之路」閱讀推廣暨文化傳播活動在貴陽孔學堂舉行。活動特邀漢語言文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帶領大家以經典閱讀串聯起500年前王陽明在貴州的行跡,精彩講述王陽明悟道傳道的心路歷程,探尋多彩貴州土地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一條重要歷史脈絡。
本次活動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由貴州省新聞出版局主辦,旨在創新全民閱讀推廣形式,閱讀經典,探尋文脈。現場重點介紹了貴州最新推出的陽明文化新IP—「陽明問道十二境」文化符號,這是由陽明文化研究專家、文旅規劃專業人士等通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根據王陽明在貴州的活動軌跡和主要經歷,結合貴州省近年來整理出版的《王陽明貴州詩詮譯》《陽明先生相冊》等圖書及《瘞旅文》《象祠記》等王陽明經典詩文,整理提煉出來了一條經典遊學線路。
這條遊學線路具體為:龍場悟道、興隆書壁、平越思隱、古道心旅、陸廣曉發、水西論象、龍岡開講、貴陽傳道、南庵答和、南祠詠懷、東山遺韻、鎮遠留書。「陽明·問道十二境」不僅串聯起一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的行跡事件,這十二個地方更是留下了王陽明的重要詩文。
「入黔立志寫下《泛海》『見說水南多異跡,巖頭時有鼓鐘聲。』」這是酈波教授最喜歡的一首詩。他從這首詩創作背景說起,講述了王陽明被貶入黔的經過。平溪衛(今玉屏侗族自治縣)是王陽明入黔的第一站,行至興隆衛(今黃平縣),留下詩作《興隆衛書壁》,其中,「貴竹路從峰頂入,夜郎人自日邊來。」已成為貴州山水風情文化符號的千古名句,至今傳唱不衰。
酈波教授介紹說,王陽明一生留下的600多首詩,有六分之一作於貴州,他有3篇文章入選《古文觀止》,其中2篇作於貴州。之所以在貴州留下不少詩篇,是因為王陽明每到一處都會留詩記錄。
對比王陽明當年的漫漫入黔路,如今貴州便捷的交通,酈波感嘆「貴州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陽明先生地下有靈的話,一定會開顏而笑。」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奠定了他心學理論體系的基礎。」酈波教授說,這既是陽明心學的起點,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修文,王陽明建立了龍崗書院,為當地百姓傳授儒家經典和詩文,曾作《教條示龍崗諸生》,提出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的治學要求,500多年過去,這一治學要求仍適用於當下社會。
「龍場悟道」後,跟隨「陽明問道十二境」,酈波教授帶領大家進入貴陽,以貴陽傳道、南庵答和、南祠詠懷、東山遺韻等王陽明傳播「知行合一」思想的行跡,解讀王陽明在築城的傳道之行。
作為王陽明離黔的最後一站,他在鎮遠為龍場舊友門生寫下了書信《鎮遠旅邸書禮》,與黔惜別。酈波教授認為,《鎮遠旅邸書禮》及其他陽明詩文的梳理和補充,進一步確定了『黔中王門』是王門正宗學派之一。
「洞窺陽明文化之精粹、彰顯古今巨變時代發展、豐富貴州文化資源。」對於這份貴州推出的陽明文化新IP,酈波教授最後表示,「陽明·問道十二境」不僅串聯起一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的行跡事件,也因其留下的重要詩文,讓「十二境」成為了貴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遊路線。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劉輝)
編輯:田娟(實習)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