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橋梓鎮「鄉風民俗文化」繡出大「錢」景

2020-12-16 環京津網

懷柔橋梓鎮峪口村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日前頻頻轉發著由蒲墩、鉤織等用大自然取材製成的裝飾品所裝飾的精品民俗院落,抖音裡也不時展示村民們的精湛茶道。濃濃的「鄉風民俗文化」心得眾人點讚。

而這場「鄉村民俗文化風」則是兩年前由三位愛好「鄉村民俗文化」的在村居民所倡導和發起的。疫情期間,懷柔峪口村20多名婦女,在三位鄉風民俗文化藝術老師的影響下,掀起了學手工製作民間藝術作品、茶道、花道、院落裝飾等技能的熱潮。只見,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從學員手中誕生。

「目前村裡有3名女學員能熟練掌握鋪墩製作技能,5名學員能獨立製作鉤織手工作品,3名學員掌握了茶道、花道、庭院美感家庭管理技能。這些上至60多歲下至20多歲的農村姐妹,」懷柔橋梓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該村在了解情況後,得知三名培訓老師免費教村民學技能,專門召開了村兩委幹部班子會,研究決定,騰出村裡大會議室作為培訓基地,並利用村微信公眾號向村民宣傳,同時通過廣播和打電話等形式,組織更多的婦女參加學習。

目前,鋪墩手工藝術作品種類有5款、鉤織作品具備10款、精湛的茶道、多樣花道、家庭自然裝飾等方面都納入到培訓課內容。村裡廣大婦女通過學技能,鄰裡關係更融洽,潛移默化的正了家風、淳了民風、清了村風、踐行了橋梓鎮「三風」傳統文化。

不僅如此,精美的手工藝術作品通過網絡大量分享轉發後,迎來了大量訂單,有意要購買收藏的人紛紛詢價,大家特別開心,在享受鄉風民俗文化帶來快樂的同時,又能足不出村增收致富。

據介紹,近年來,懷柔橋梓鎮以「振興鄉村,文化先行」為抓手。通過把鄉風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把民俗文化產業打造成服務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優秀鄉村民俗文化能夠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是情感的紐帶,能夠增進鄉土生活的幸福感。同時充分發揮鄉村民俗文化在鄉村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發展觀光農業,使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使鄉村成為宜業宜居的新家園。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通訊員/丁志友

編輯/崔毅飛

相關焦點

  • 懷柔橋梓鎮近百好家風戶「收禮」也「回禮」
    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懷柔橋梓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走訪了2019年度新評選出來的93個好家風模範戶,為他們送上了精心製作的家訓牌匾和全家福照片,以及記錄該鎮各村歷史的書籍。值得一提的是,為好家風戶「送禮」的隊伍中還有各村的中小學生,每一戶好家風戶「收禮」的同時也要「回禮」,他們會把各家的家風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以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
  • 不用再繞道懷柔城區,京承高速12出口今年將增添新路直達懷柔三鎮
    今年「十一」,從京承高速12出口下來,走天北路北延一期,將可直達九渡河、橋梓、渤海三鎮,不用再繞道懷柔城區了,至少可節省一刻鐘時間。這是記者1月6日從懷柔區五屆人大六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天北路北延一期工程,南起順義區昌金路,北至懷柔區橋梓鎮政府西街,懷柔段全長6.2公裡。2019年,已累計完成總體進度的79%。其中,土建一標、二標已完工,土建三標工程正在實施中,目前,交通、綠化、環保工程已經進場。2020年,將重點推進土建三標路基、蓋梁、附屬工程施工,全部工程計劃在2020年「十一」之前完工。
  • 2018'懷柔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暨第二屆長哨營滿族鄉八旗文化體驗之旅即將驚豔開啟
    如果還沒想好,我們給您推薦個地兒~2018』懷柔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暨第二屆長哨營滿族鄉八旗文化體驗之旅將於6月15日隆重開幕,精絕的滿族文、體、藝、食、景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6月15日—18日,為期四天的風情節活動精彩紛呈,下面,就跟著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活動吧~2018』懷柔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暨長哨營滿族鄉第二屆八旗文化體驗之旅開幕式時間:2018年6月15日上午9:30地點:長哨營滿族鄉八旗大集內容
  • 淳樸的鄉風民俗
    ,共建繁榮熊氏,傳播熊氏正能量麻城古代的鄉風民俗,其淳而樸。在麻城古代風俗中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教育和影響後代尊老愛幼、禮貌待人、注重名節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很值得珍惜和傳承。經過梳理,大致於四:其一、性情。人直而好義,樂而好施;士風厚善,樂於為儒,家誦詩書,士尚名檢,工詞翰,善噓獎後進,達則爭相朋殖。
  • 圖集|廣東省鄉風民俗徒步大會舉行,體育幫扶成效顯著
    2020年廣東省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暨廣東省鄉風民俗徒步大會舉行。聯安村是廣東省體育局定點幫扶村,本次活動則是廣東省全民健身和體育扶貧成果一次重要展示。奧運會跳水冠軍羅玉通及部分二沙體育訓練基地運動員、村民近千人參加了活動。
  • 歙縣昌溪鄉:三管齊下營造和諧鄉風民俗
    近年來,歙縣昌溪鄉重視開展鄉風民俗整治工作,以「破迷信、樹新風」為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工作方法,力爭形成長效機制,引導群眾相信科學,遠離愚昧。宣傳科學觀念,破除迷信思想。以村組為單位,各村通過村民大會、村組討論會、廣播橫幅、鄉村幹部入戶走訪、派發宣傳單等手段,利用身邊實際案例,宣傳迷信危害,加強群眾科學觀、法制觀,形成以崇尚科學為榮,迷信愚昧為恥的新時代和諧鄉風。開展評選活動,打造和諧鄉風。
  • 東莞特色精品示範村④|橋梓村:愛蓮文化盛,歷史名村興(附視頻)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北宋年間,蓮花池畔,周敦頤寫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南宋時期,周敦頤第8代孫周德瑞創立了橋梓村,經歷代繁衍,橋梓漸成人煙稠密之村落。
  • 奈曼旗大鎮秧歌隊新春大拜年!
    今年正月,大沁他拉鎮可謂是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扭秧歌如約而至,威風的鑼鼓,紅火的秧歌,在大沁他拉鎮各個嘎查村輪番上演,為全鎮人民奉上了一份具有傳統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餐。扭秧歌活動涵養了積極向上的民俗,營造鄉風文明良好風氣,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再像往年一樣,坐在家裡和親戚朋友喝酒、賭博等,而是走出屋來,扭的扭、唱的唱,年味濃厚,熱鬧非凡。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文化脈動)
    華雪根攝刺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代以來,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而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特點位居四大名繡之首。江蘇省蘇州市鎮湖是蘇繡的起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刺繡史。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
  • 廣東河源: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家訓文化蔚然成風
    近年來,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積極深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以鄉風文明為目標,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努力實現鄉風民風好起來、人居環境亮起來、文化生活樂起來、生活水平富起來,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和文化品牌。
  • 廣東省鄉風民俗徒步大會在陸河舉行
    汕尾日報訊(記者 洪廣憑)近日,廣東省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暨鄉風民俗徒步大會在陸河縣新田鎮聯安村舉行,省體育局二級巡視員王衛東、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馬國川及省、市、縣有關部門負責人等參加活動。奧運跳水冠軍羅玉通也到場助興。
  • 北京懷柔舉辦滿族文化節
    端午節之際,北京懷柔舉辦滿族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晚會,整臺晚會既有大氣磅礴的雄渾史詩,又有詩情畫意的民族頌唱,還有各種精心融入到表演中的民俗細節。其中很多的原創歌舞是專門為表現滿族文化而精心創作的,如:《滿族說部》、《神鷹傳奇》、《頒金節》、《二魁摔跤》等。北京懷柔"湯河川"是北京滿族聚居地,距今已有360年的歷史。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2008年,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農場投資830萬元修建了集生產車間,作品展廳、文化活動室、會議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工藝樓,使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紅旗農場黨委依託少數民族氈繡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了氈繡布繡生產基地,組建了兩個刺繡合作社,帶動了150多名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 武岡:文化「小禮堂」助力鄉村「大振興」
    新武岡2020年11月27日11月25日,在大甸社區「文化禮堂」,獲得第二屆「德達獎學金」的18名優秀大中學生決心向最美鄉賢、鎮商會會長毛德濤先生看齊,刻苦讀書胸懷愛心,學成後回報桑梓。近年來,像大甸社區這樣的「文化禮堂」在武岡古城遍地開花,群眾因禮堂而凝聚,鄉村因凝聚而振興。
  • 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紀實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民俗旅遊,現有土族民俗接待點34處,風情園5處。1992年從事旅遊經營以來,小莊民俗村遊客量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7年縣政府把小莊村從古城村單列出來,設為專門發展土族民俗旅遊的行政村。
  • 鹿邑:培育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
    路過文化廣場的橋北村村民朱高坡說。近年來,鹿邑縣在大力實施「產業興城、文化立縣」戰略的同時,把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融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大力培育鄉風文明,守護文化靈魂。藉助生態文明建設東風,打造美麗鄉村,強化農村原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提升提質文明創建實效,以鄉風文明的軟實力,構築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 鄉風文明「滋養」了網紅村
    同時,該村以現有的村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將村裡黨群活動中心、村民文體活動中心、黨建館、村史館、民俗館、農耕館等村級文化場所,以及集體籌資建設的明清古典建築風格的商業街、美食街、大食堂、農家民宿、傳統四合院、休閒娛樂場所,運營特色桃李園民俗餐飲文化場所等不同功能類型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為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方式,武漢天地工匠市集收官
    楚天都市報記者朱澤端午節小長假期間,由武漢天地、楚天都市報聯合舉辦的工匠市集引爆江城,帶給小孩和大人不一樣的民俗文化體驗。「大人在這裡找回了童年,小孩在這裡找到了父輩的童年。」家住徐東的王先生說。通過工匠大師「擺攤」、互動表演、現場體驗等方式,武漢天地工匠市集創新傳承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方式,受到了市民的好評。大師「攤主」展示武漢民俗17日上午,武漢天地工匠市集在武漢天地文化廣場正式開市。
  • 漢代壓勝錢背後的民俗文化
    此風經流傳,使得壓勝錢的研究,逐漸趨於民俗文化的範疇,於是,壓勝錢便有了民俗錢之稱,以至於被認為是民俗文化的產物。然則,從壓勝錢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其受錢幣文化的影響卻是更大的。換言之,壓勝錢是錢幣文化的衍生物。更確切地說,壓勝錢是民俗文化與錢幣文化相融合、以錢幣的形態為器型的壓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