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大潮浩浩蕩蕩,奔騰不息,一路向前,成千上萬的新區見證者、推動者、實踐者的奮鬥徵程凝聚成磅礴力量,匯聚成哈爾濱新區的大江大河。
「十三五」以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在松江北岸拔地而起,成為引領龍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抓新機、開新局、高位起跳的哈爾濱新區,必將在「十四五」期間,為打造龍江版「新浦東」續寫新傳奇。
書寫2020年「高分答卷」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區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一年。哈爾濱新區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市部署和「6·29」省委專題會議要求,團結帶領全區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為省市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新區力量。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哈爾濱新區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我省疫情防控重要批示精神,因時因勢調整防控舉措,建立了「專常兼備、上下聯動、平戰結合、人物同防」的應急響應機制,創新推出「三長」群防群控、「兩兜底、三不漏」閉環管控、「三寶+一證」精準防控等舉措,特別是實行「雙指揮部、兩條戰線」並行作戰模式,在全市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連續272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常態化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區各級黨組織、各個部門、各條戰線聞令而動、全力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湧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形成了廣大幹部群眾上下一心、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
改革創新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突破,97%的行政許可事項劃轉至審批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在全國率先試行「以照為主、承諾代證」,四類小型公共場所實現「拿照即經營、承諾即準入」。綜合執法改革縱深推進,在全國首創了「一支隊伍管執法、隊伍之外無執法」的綜合執法、系統治理模式。招商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新組建了招商集團、國際招商公司、江南園區公司、利民園區公司,構建起多點布局、整體聯動,「謀、選、招、落、服」一體化招商新體系。用人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出臺了《用人制度改革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及配套方案,啟動了改革試點工作。教育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區管校聘、中小學校長職級制、中小學校績效管理規範化三項改革深入實施,110名校級幹部全員競聘上崗、履新率31.8%,2名特級校長年薪達50萬元。省級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改革試點、派遣制專業化人才引進管理等改革梯次推進,消防審驗創新做法在國家住建部會議上介紹經驗。
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重點產業項目建設順利,68個省市重點項目全部開復工,其中,33個省百大項目完成投資143.8億元,投資完成率125.7%,佔全市省百大項目完成投資的32.5%;10億元以上項目投資額佔全市37.8%。產業園區蓬勃發展,北藥智慧產業園、國際經貿科技城等6個產業園區啟動建設,深哈產業園科創總部註冊企業超百家,新光飛天光電產業園百餘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招商引資量質齊升,籤約項目88個,協議引資額1262億元,深哈金融科技城等4個超百億項目當年引入落地、當年開工建設。
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持續顯現制度創新成果豐碩,落地複製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202項,創新推出改革試點案例46項,上報國家評審4項,全省複製推廣4項。政策供給持續加碼,「溫情21條」「新驅25條」陸續出臺實施,帶動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長,自貿片區獲批以來,新增企業5622戶,同比增長37.7%;新註冊外資企業同比增長25%。對外交流合作持續升溫,萬科中俄產業園、中俄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落戶片區,B型保稅物流中心啟動建設,自貿片區成為全市第五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園區。
綜合承載功能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國貿中心、利民醫藥等產業園區路網配套建設不斷完善,松北水廠二期擴建、銀水灣公園改造提升等項目啟動建設,利林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成,東北亞大街雙向八車道開通。城市環境更加生態宜居,新增綠地5.5萬平方米,完成濱水大道、世茂大道等8處新建亮化工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啟動,松浦支渠等兩條黑臭水體成功「摘帽」,阿勒錦島溼地公園獲評國家級溼地公園。
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特色產業加速培育壯大,全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0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增至66家,谷實農牧成功晉級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苗木博覽會暨園林雲博會。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平臺成功搭建,對青山鎮十二戶村林權交易成為全省進場交易第一單。鄉村旅遊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高標準承辦了哈爾濱首屆「多彩田園」鄉村文化旅遊節。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事業優先提質發展,新建基礎教育學校8所,新區花園小學、新區三校、利民中學投入使用,風華中學、17中學、47 中學等優質名校陸續入駐。有序推進了23個學前教育項目建設,超額完成了學前教育「三率」任務。健康新區深入推進,與哈爾濱醫科大學展開了全面戰略合作,醫大四院松北分院項目二期、哈醫大新區醫學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完成了省二院總院整體搬遷。文體事業繁榮發展,啟動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創建工作。設立新區圖書館高校分館3處,建成街道(含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8個。「五人制」足球場、全市首家冰上體育中心氣膜館建成投用。社會保障持續增強,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參保分別完成全年計劃100.2%、104%;發放困難群眾救助金1129.3萬元。退役軍人社保補繳辦結率、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結案率位居全市前列。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百日雷霆行動。成立了全省首個以行政區為載體的物業管理協會。有效化解了信訪積案107件,全區信訪形勢持續穩定。「七五」普法任務全面完成。自貿試驗區法庭、檢察室獲批成立。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提升,探索建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在松北、松安等5個街道辦事處試點成立街道「大工委」。打造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示範點19個,4個軟弱渙散村級組織全部整頓轉化。「新區黨建雲」智慧黨建平臺建成投用,新區「e」黨校如期開講。新區女企業家協會、青年人才聯盟、文化旅遊協會等一批社會組織應運而生。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商關係正負面清單,啟動兩輪巡察工作,新區廉政教育展廳掛牌投用。出臺《關於為被錯告誣告陷害黨員幹部澄清正名的規定(試行)》。對12名黨員幹部容錯免減責,形成九個部門容錯清單30條。在全市2019年度政治生態建設成效考核中位列九區第一。新區好聲音日益響亮,創刊《新區報》、啟動融媒體中心、發布新區形象標識,新區、自貿片區工作在中央級媒體刊發300餘篇次。深入開展「新區精神踐行人物(集體)」評選活動,獲「2019感動哈爾濱」優秀群體1個、優秀人物2人。有效淨化網絡生態,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持續加強。獲評市委、市政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單位」。
「數」說「十三五」「十三五」期間,哈爾濱新區心無旁騖穩定經濟增長,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
地區生產總值截至2019年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8%。
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1%。與「十二五」末相比,創下了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翻一番,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實現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首破500億元大關的歷史最好紀錄。
產業項目5年來,推進省市重點產業項目145個,竣工項目64個,完成投資834.7億元。
引進項目337個,其中超百億元項目10個,協議引資額達到4270億元,龍江振興發展重要引擎作用日益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支點作用持續增強。
改革創新始終堅持先行先試,梯次推進區街一體化、戶籍制度、黨政機構改革等重大改革372項,負面清單、證照分離、深化「放管服」等一批改革經驗在省市複製推廣,行政審批集中度和審批效率全國領先。
「帶土移植」新型產業用地(M0)、招投標評定分離等10項深圳經驗落地實施。
新增市場主體登記4.2萬戶,與「十二五」末同比增長231%。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省市區三級事權的行政區,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躍升至第51位。
基礎設施5年來,累計投入基礎設施配套資金280.8億元,撬動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千億元。
順利完成利民開發區託管工作,形成了完整的江北一體發展區,轄區面積增至901平方公裡,形成了「14街2鎮」城鄉發展新格局。
新增道路53條段、47.9公裡,直通利民的陽明灘大橋北部連接線正式通車,濱北公鐵兩用橋建成投用,世博路、昆明大街連接線等一批斷頭路如期打通,貫穿江南江北公交線路達到59條,地鐵2號線、智軌1號線即將實現試運營。新區供水廠、新區公園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用。
鐵腕拆違5239處、279.6萬平方米;累計完成徵地1219.9萬平方米、房屋徵收127.2萬平方米。
與「十二五」末相比,用電戶數增長10萬戶,日高峰用水量翻一番,供熱面積增至5500萬平方米。
對外開放5年來,外貿進出口總額、外貿企業數量分別增長18.5倍、12倍。對俄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金融合作拓展至資金清算、現鈔調運等11個領域,中俄金融聯盟成員增至72家,成為「中俄金融合作圓桌會議」主辦方和中方永久會址。
科技創新成功引入上交所上市服務工作站以及龍江振興基金、綠色生態產業基金兩支「百億規模」基金,集聚金融類機構423家、各類投資基金92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至411家,近三年年均增長35%以上。
生態環境新增城市綠地面積759.2萬平方米,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9.9平方米。新增4A級旅遊景區3家。
整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1200個。
改善民生5年來,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達157.7億元,與「十二五」期間同比增長94.2%,佔財政支出72.9%。
開發就業崗位5.2萬個,安置就業4.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全市最低。
110件惠民實事全部如期完成,提前一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新建、改擴建中小學8所,新增學位2.1萬個,引進名校長、名師50人,全區基礎教育生源數量連續三年增長8%以上。
新增二級以上醫院5所,全區各類醫療機構增至243家,較「十二五」末增長57%。
擘畫「十四五」經過「十三五」的累積發展,哈爾濱新區已經站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起點上。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哈爾濱新區將在十個方面率先實現新突破。
哈爾濱新區力爭「十四五」時期,在創新引領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產業新生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品質提升、民生福祉改善、社會綜合治理、新區品牌塑造十個方面率先實現新突破,奮力走在高水平開放最前沿、高質量發展最前列,合力建設哈爾濱第二個百年蓄勢崛起的未來之城,奮力打造更具實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的龍江版「新浦東」,力爭到2035年,一座宜業宜居宜遊、充滿活力、令人嚮往的新時代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新區崛起於松江北岸、龍江大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展現更大作為。
做好2021年「七篇文章」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步之年。哈爾濱新區提出,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市委十四屆九次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精準把脈發展方位,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努力把握新階段、堅持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持續打造龍江版「新浦東」,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
舵正帆滿海天闊,長風破浪開新局。
2021年,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左右。重點做好七篇大文章。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激活力、增動力。
不斷創造先行先試新樣板。重點推進深化國資國企、投融資體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放管服」改革等「四大改革行動」。
加快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堅決破除制度性障礙,讓企業和企業家享受到更有效率、更有尊嚴、更有溫度的服務。強化「無事不打擾、有事在身邊」的理念,推進區級領導掛點服務企業機制常態化、制度化。
全力塑造對外開放新形象。加快打造更高能級的對外開放平臺,全力打造自貿試驗區「升級版」。堅持對俄合作與深哈合作協同發力,實行向南合作與向北開放「雙向」戰略,加速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加強與黑河、綏芬河自貿片區聯動,積極推進與沿邊口岸城市合作,謀劃推進跨境產業鏈合作項目。探索對俄合作新模式,積極融入「俄元素」,努力打造「國際範」。深耕日韓,集中引進一批外資項目。加快B型保稅物流中心和國際陸港建設,依託龍鏈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打造集能源物資、糧食農資、商貿流通等於一體、內外貿雙循環的國際物流樞紐。
強力推動轉型升級,加快主導產業成體系、上規模。
要深化項目攻堅。全力推進60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年內完成投資120億元。充分發揮招商集團、國際招商公司、江南園區公司、利民園區公司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的主力軍作用,擦亮「新區招商」金字招牌。加快正威新一代材料產業園、浙江東日中俄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爭取碧海產業園、特通電氣等項目年內投產運營;力爭招商協議引資額連續三年「破千億」。
加快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夜經濟,圍繞打造「濱江不夜城」,加速夜間消費載體建設,以融創茂、萬象匯、楓葉小鎮、杉杉奧萊等為重點,營造更多夜間消費場景,打造更具煙火氣、更富吸引力的「新區之夜」。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在新區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加速打造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金融集聚度。發展數字經濟,主動融入大數據時代,聚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網際網路等智能產業,加速上下遊產業集聚,打造龍江「智慧之心」。發展文旅經濟,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全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冰雪全產業鏈體系,打造「新區即景區、旅遊即生活」,力爭「十四五」期間將文旅業打造成千億產業。
構建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培育兩個千億產業、3—5個500億產業和一批百億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位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推動科技創新。深化與省工研院、哈工大、哈工程等科研院所合作,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全力推進新技術、新產品在新區落地轉化、規模化。高標準創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基地」。同時,配套制定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推動科技、金融、人才高效對接,切實營造「近悅遠來」的發展環境。
著力打造美麗新區,推動城區建設強配套、優品質。
高起點定位城區。圍繞松花江主軸,推進主城區東擴西拓、沿江布局,持續構建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生態型」的城區框架。
高水平建設城區。加大公共停車場建設力度,完善智慧交通體系,打造路通心暢氣順的出行環境。對路燈、綜合管線等進行改造提升,加快城區各類管網建設。
高標準管理城區。加快推進「慧治慧管」。持續深化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規範健全物業管理體制,推動松安、松祥、南京路街道辦事處年內各打造1個規範化高標準物管示範小區。堅決遏制「兩違」增長。
強化環境保護治理,促進生態建設上臺階、見成效。
厚植「生態綠」。深入推進「造綠大行動」,通過見縫插綠、拆違擴綠、景觀增綠、立體添綠等方式,不斷拓展城區綠化空間,將新區點綴得更加綠意盎然。
留住「新區藍」。開展大氣汙染防治突出問題集中整治,逐步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守護「松江水」。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區創建活動,嚴厲查處河道「四亂」違法行為。規劃建設松花江生態廊道,打造防汛岸線、景觀岸線。落實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職責,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全面落實各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任務。
大力加強社會治理,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發展和創造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為有力抓手,加快「智慧社區」建設,構建「回應有速度、解決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的新區治理模式。
健全安全可控的風險防控體系。堅持底線思維,緊盯重點群體、重點時段、重點場所,加快打造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的防控體系。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狠抓食品藥品安全管理。聚焦高層住宅小區消防設施、交通信號燈及監控設施管理等安全隱患,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組織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構建公平正義的民主法制體系。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支持政協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支持工青婦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章程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積極做好國家安全、退役軍人、統戰、民族、宗教、科協、工商聯、殘聯等工作,提高黨管武裝、國防動員工作水平。啟動「八五」普法工作,支持「兩院」公正司法,積極推進「法治新區」「平安新區」建設。加大群眾訴求網上受理力度,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精準實施鄉村振興,恪守精品標準求特色、做示範。
讓農業更有奔頭。深入實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專項工程,壯大一批百億級綠色有機食品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堅持「農業+工業+文旅+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開展村級產業發展「擂臺賽」,推進鄉村產業大提升。全力支持「玉林苗木花卉博覽會」辦成更高規格的綠色盛會。
讓農村更加美麗。打造一批體現「新區風韻、鄉村味道、現代生活」的特色村樣板。深化「治陋習·樹新風」鄉風文明建設活動,高質量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
讓農民更有尊嚴。切實做好「三資」清理「後半篇文章」,推動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規範運營、高效利用。積極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優質資源下鄉,從物質和精神上讓「農民」更有尊嚴。
始終牢記為民初心,確保發展成果惠民生、增福祉。
始終堅持就業是最根本的民生。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開展「365天不落幕」線上招聘活動,拓寬重點群體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傾情傾力兜好民生底線。
始終堅持教育是最優先的事業。加大名師引進和培育力度,創新實施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推動基礎教育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邁進。採取「政府主導、企業配套、聯合共建」模式,確保哈師大附中新區學校、新區第一高級中學、17中學、風華中學、47中學等加快建設。
始終堅持健康是最珍貴的財富。密切關注國內外疫情形勢,因時制宜優化疫情防控舉措,切實把牢疫情防控的每一個關口、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建好新區醫聯體、農村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推進哈爾濱新區醫學中心等重點醫院建設,為順邁醫院、森海醫院儘快開業運營創造條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群眾身體素質。
始終堅持文化是最持久的力量。總結提煉新區文化,構築新區價值、新區力量,讓文化點亮生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強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藍圖繪就,蓄勢起航。
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承擔「引領龍江改革開放」「重構哈爾濱城市架構」「重塑哈爾濱產業結構」三大戰略使命的哈爾濱新區,必將續寫一個又一個新輝煌。
▏圖文來源:哈爾濱日報
▏圖文編輯:哈爾濱新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