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11月8日至10日,由華中農業大學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在武漢歐亞會展國際酒店舉行。此次學術年會以「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共有來自全國1500餘位作物領域的教授、學者相聚武漢,完成了會議安排的所有議程,30000餘名學術領域師生線上參與了學術交流。
▲會場全景(安威龍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錢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趙振東、張洪程、李培武,中國作物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科協主席郭生練,我校黨委書記高翅,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長惜等出席了9日舉行的開幕式。
▲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郭生練致歡迎辭(川竹 攝)
郭生練在歡迎辭中表示,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在湖北武漢隆重開幕,這是中國作物學會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北省的一件盛事。他說,中國作物學會選擇在武漢召開一年一度的學術盛會,充分體現了對經歷疫情鬥爭後涅槃重生武漢的信任和支持。他在介紹湖北省區位優勢和科教人才優勢後表示,湖北正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補齊農業科技創新短板,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華中農大黨委書記高翅教授代表會議承辦方致歡迎辭(侯國濤 攝)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代表學校向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的成功舉辦致以誠摯的祝賀,向與會的各位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表示,在「稻香橘綠、處處秋色」的季節,中國作物學會在武漢召開此次學術年會並將承辦權交給華中農業大學,是對學校疫後重振的支持和鼓勵,也是中國作物學會長期以來特別是疫情期間對湖北武漢、對華中農業大學的關注、關切、關愛和支持。他表示,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亦是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鄉。他說,李培武院士昨天帶領科學家們走進華中農業大學校園,與學校青年學子面對面交流,激發了青年學子強農興農的熱情和遠大抱負。他說:「此次年會以『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就是對未來的糧食安全負責。唯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破解綠色發展的難題,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品質提升、效益體現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實現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祝願與會學者通過交流碰撞出更多科技創新的新思路、新理念。他同時也期待並熱烈歡迎與會代表走進擁有9公裡浪漫湖岸線、佔地5平方公裡的山水校園,在美好的季節裡徘徊秋色、呼吸湖光。
▲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萬建民院士致開幕辭(侯國濤 攝)
萬建民在開幕辭中對華中農業大學承辦本次大會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本屆年會以「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就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方面等四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以期為作物學科發展「把脈」,為作物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添翼,為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水平獻策,為我國綠色農業發展貢獻智慧。大會將為我國作物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個獲取新知識、開闊新視野、發表新觀點、提出新構想、迸發思想火花的溝通交流平臺。他表示,全體與會人員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萬建民院士、郭生練主席為張獻龍教授、李少昆研究員頒獎(侯國濤 攝)
萬建民理事長、郭生練主席為「中國作物學會2020年度傑出人才獎」獲得者張獻龍教授、李少昆研究員頒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在我國作物科學技術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做出巨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頒發中國作物學會2020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彭雨格 攝)
張啟發、趙振東、張洪程、李培武、孫其信、高翅等為2020年度「中國作物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田金歌、李少雅、楊宜豪、唐曉倩、張婷、唐偉傑頒發了獎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作報告 (王潤昶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髮帶來了題為《新時代的稻之道》的報告,他圍繞「綠色超級稻到綠色農業」「雙水雙綠稻作/養殖新模式」「新時期的稻之道」「未來展望」等內容闡述了「新時期的稻之道」。張啟發呼喚「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到來,強調了綠色超級稻的必要性,並介紹了在推廣綠色超級稻過程中提出的「雙水雙綠」種養生產體系。他表示新時期的「稻之道」即是通過實現減產能、普綠色、保安全、美食味、特營養等方面提高稻米品質,從而實現稻米的升值。
▲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錢前院士作報告 (王潤昶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作了題為「保障糧食絕對安全——綠色革命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他首先回顧了第一次綠色革命中「一個基因改變世界」的歷史,隨後圍繞SD1基因等位變異在我國水稻育種中的應用、水稻SD1基因的分子編輯育種以及多分蘗基因HTD1與SD1的協同作用進行了詳細介紹。他成功解析了「綠色革命」中矮杆多分櫱品種的分子機理,報導了水稻獨腳金內酯合成基因的有利等位變異在「綠色革命」中的廣泛應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員作報告 (蔡露陽 攝)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員介紹了植物精子傳遞機制的研究。楊維才詳細講解了雌配子體的結構與功能,雄配子體特殊的三細胞結構,花粉管的導向作用,他還對影響花粉管導向的相關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闡述。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以「Fnb7基因水平轉移塑造小麥赤黴病抗性」為題目作了報告。他從二倍體長穗偃麥草基因組測序與序列組裝,抗赤黴病基因Fnb7的精細定位和克隆,Fnb7從內生真菌向偃麥草的水平轉移等五個方面對Fnb7的克隆和功能解析作了詳細介紹。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展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員帶來了以「大豆泛基因組研究進展」為題的報告,介紹了泛基因組在推動大豆功能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中發揮的的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趙明研究員以「玉米資源定量優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為題講述了作物栽培學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歷程,提出構建三位一體的技術模式。
大會開幕式特邀報告旨在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探討作物學前沿科學問題,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11月9日下午至10日上午,大會繼續圍繞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以及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四個主題開展了學術報告交流。
9日晚舉行了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研究生論壇。本次研究生論壇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設「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以及「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四個專題。
▲王茂軍擔任論壇評審 (王潤昶 攝)
在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分會場中,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孫永浩以「多組學手段探索玉米雌雄花序發育的順式和反式調控基礎」為題進行報告。研究人員利用三維基因組技術發現了一些穗發育調控相關基因和遠距離的OCR存在交互關係,通過這些染色質交互數據找到它們潛在的目標基因。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劉函西帶來題為「大豆根瘤菌效應因子NopL互作基因挖掘與分析」的報告,研究人員通過統計接種了突變型根瘤菌和野生型根瘤菌的CSSL群體和RIL群體的結瘤表型進行QTL定位,得到37個非條件QTL和32個條件QTL。對其中2個QTL區段進行基因注釋以及基因表達量分析,預測了2個候選基因。
▲黃潤生做報告 (王潤昶 攝)
在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分會場中,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張宇婷帶來題為「多組學聯合解析甘藍型油菜種皮形成的遺傳基礎」的報告。她利用多組學手段解析了油菜種皮形成的遺傳基礎,預測了700餘個與種皮發育顯著關聯的基因,鑑定了與皮殼率顯著相關的基因模塊。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黃潤生帶來了題為「油茶花芽不同發育時期代謝物差異分析」的報告。他介紹到,油茶功效眾多但是由於落花落果問題嚴重所以產量低,針對這一問題,黃潤生選擇落花最頻繁的時期,通過對代謝物進行差異分析推斷落花落果的原因。
在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分會場中,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鄭常圍繞預留機收行種植對再生稻頭季和再生季產量影響這一問題進行報告。他表示,隨著再生稻的廣泛推廣和機械化收割技術的不斷發展,再生稻機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實現機收再生稻的豐產優質栽培,需要對相關農藝措施進行優化。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張彩軍就「分層減量施肥對花生土壤氨揮發、葉片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研究」進行了報告,他指出分層施肥可以作為花生生產的一項新技術,實現增產不增肥、穩產又減肥的目標,從而達到綠色豐產的效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苟香建作報告 (蔡昕煒 攝)
在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研究生分會場中,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王巍帶來以「孕穗期開花期雙期高溫脅迫對水稻籽粒品質形成的影響研究」為題的報告。他以高溫脅迫對水稻生長發育和品質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完成了高溫對籽粒澱粉與蛋白質積累過程影響的量化分析。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苟香建作了以「高通量表型深度學習技術揭示水稻稻穗動態生長發育遺傳結構」為題的報告。他通過搭建高通量表型檢測平臺,流水線進行整株水稻圖像提取,通過分割圖像能夠實現水稻穗部性狀定量分析。
本次研究生論壇總共有來自全國作物學領域的32名研究生進行了報告,與會者與報告人就報告話題進行了討論。
10日下午,年會進行專家特邀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陳曉亞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郭巖教授、河南大學張立新教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趙久然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李剛華教授6位學者應邀參加,聚焦「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主題作大會報告。報告由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金危危教授主持。
▲陳曉亞作報告(楊梓楓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帶來了題為「棉纖維伸長與細胞壁加厚的調控機制研究」的報告。他首先回顧了棉花的馴化歷程,以無棉酚棉籽工程為例,表達了對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實現棉花領域更好發展的期待。他從棉纖維細胞伸長的影響因素入手,介紹了GhHOX3基因、PRE1基因等調控棉花纖維發育相關基因的發現,又結合馴化歷程對其機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最後,他表示,這一領域還有其它方面值得探索,希望大家能夠不懈探究,並積極將科研成果應用到切實的農業生產上去。
▲張獻龍作報告(彭亦鳴 攝)
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作了題為「多組學解析棉花性狀形成的生物學基礎」的報告。他從多組學的基因組、轉錄組、功能基因組三個方面揭示了棉花纖維馴化與高溫響應機制、性狀形成的調控路徑等棉花育種的生物學基礎。最後他指出,棉花育種還應加強基礎研究,為原創積累力量;要從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走出來,建立低耗高效綠色生產體系;要改變育種思路,接軌智慧農業的育種方式;要加強資源創新,強化組學對作物育種的指導。
▲郭巖作報告(楊梓楓 攝)
中國農業大學郭巖教授以「鹽脅迫下鈉離子轉運的調控」為題作了報告。他指出,當鈉離子在植物細胞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植物會通過一系列方式將鈉離子排出以減弱負面影響。其中,SOS系統在這一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研究發現,SOS2會被鈉離子特異性激活,鈣信號也會通過一定方式影響SOS2的活性。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鈣離子可促進14-3-3蛋白與PKS5的互作,同時減弱SOS2和14-3-3的互作。
▲張立新作報告(楊梓楓 攝)
來自河南大學的張立新教授就光合蛋白轉運與分選機制這一問題展開全面匯報。針對葉綠體蛋白轉運分選過程中底物如何到達類囊體、蛋白分選的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他就STT1複合物的分子結構以及該物質在光合作用中的運作機製作了深入淺出的解釋。
▲趙久然作報告(齊英英 攝)
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趙久然研究員詳細論述了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系列優良玉米品種的培育與應用,他以生產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圍繞創新育種技術方法及核心種質、創新雜優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李剛華作報告(齊英英 攝)
南京農業大學李剛華教授帶來了題為「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的報告。他指出,水稻生產存在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數多、用工難等關鍵問題,當前精準施肥主要是施肥量的精確,應根據不同土壤類型、不同品種、不同生態區、不同播栽方式下的需肥特徵,研發智能肥料設計系統,精準設計生產不同的專用緩混肥。
10日下午,大會舉行閉幕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金危危教授,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吉萬全教授,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教授,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教授等出席閉幕式。閉幕式由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春明教授主持。
▲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春明教授主持閉幕式(孫嘉豪 攝)
▲閉幕式現場聽眾(侯國濤 攝)
青島農業大學劉慶昌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教授、華中農業大學彭少兵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馮鋒教授分別代表「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分會場作了學術總結匯報。
▲研究生論壇優秀學術報告獎頒獎儀式(孫嘉豪 攝)
▲優秀牆報獎頒獎儀式(孫嘉豪 攝)
閉幕式現場為「研究生論壇優秀學術報告獎」獲得者華中農業大學孫永浩等8名同學和「優秀牆報獎」獲得者北京科技大學朱濤濤等19名同學頒獎。
▲副校長嚴建兵在閉幕式上總結講話(川竹 攝)
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教授在閉幕式上作學術年會總結。他回顧了學術年會的全過程,三天時間裡,年會分別開展了第四屆中國作物學會會員日活動、中國作物學會學術理事會會議、四個分會場學術交流、研究生論壇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他表示,學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希望這樣的交流可以更多舉行。嚴建兵對出席此次學術年會的作物領域同仁、各方企業代表、主辦承辦方師生表示衷心的感謝,「你們的到來和辛勤付出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也就是對英雄城市武漢的支持。」他特別寄希望於青年學生:「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在作物學研究領域有更大的收穫與成長。」
▲會旗交接儀式(彭雨格 攝)
會議最後,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錢前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以及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共同完成了學術年會會旗交接儀式。經研究決定,第二十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將由青島農業大學承辦。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在講話中表示,期待明年金秋相聚青島,共話作物學學科新發展。
文 | 呂夢涵 尹葉平 川竹 袁忻 張慧
楊睿 熊攀攀 汪路捷 張宏坤
視頻拍攝 | 龔時峰 任文武
視頻剪輯 | 翟振紅 龔時峰
原標題:《由華中農大承辦的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在武漢舉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