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二三裡裡友「吃個瓜」發布身邊稱,11月17日晚上23點左右,安康西大街江南賓館對面的綠化樹下掉下一個疑似人工增雨火箭筒的殘骸,砰的一聲落在地上,差點砸到路邊行人。該火箭筒上面還攜帶有降落傘,但火箭筒上無其它人工降雨標誌性文字,不知道是不是人影作業工具。這個火箭筒殘骸掉落在距離行人身邊50~60釐米左右,實在是很危險,所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和其它財產損失。
安康吧「白人抹黑泥」發布稱,西大街一發火箭彈從天而降,差點給我幹頭上了,這到底是個啥?
網友紛紛留言:
11月18日,安康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發布《人工增雨火箭彈殘骸有關事項的說明》,全文如下:
目前,西大街火箭彈體已由漢濱區氣象局相關人員現場確認收回。
11月17日人影作業情況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簡稱:人影作業),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是防災減災,服務經濟社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事業。
網友所稱的人工降雨,正確的應稱為人工增雨(一字之差,含義不同)。人工增雨需要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有符合條件的雲層、雲層含水量達到一定閾值並有水汽補充條件等)、運用作業工具將催化劑播撒到適當的雲層部位,不是任何條件都可以開展的。受作業裝備等條件的影響,安康市目前僅開展了人工增雨(雪)作業。
按照2020年11月17日上午市政府召開的有關會議精神,11月17日21時至24時,漢濱、鎮坪2縣區為治汙降霾、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開展了人工影響天氣增雨作業(以下簡稱人工增雨作業),共發射增雨火箭彈11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幹預的共同作用下,作業區及作業影響區出現中雨,部分區域大雨。11月17日21時18日7時,全市各縣區均出現降水,109個氣象觀測站過程降水量≥10.0毫米,其中安康中心城區為19.4毫米。
11月17日上午,漢濱、鎮坪縣分別發布了人工增雨作業公告,使用年檢合格的地面作業發射裝置、有效期內的增雨火箭彈,作業過程中嚴格遵守空域批覆等安全操作制度。
西大街火箭彈殘骸
根據網友提供的照片線索,11月18日上午,漢濱區氣象局派出工作人員已現場確認、回收。依據該型號火箭彈有關技術參數,現場回收的火箭彈殘骸確為本次作業後的正常傘降彈體殘骸,殘骸大小在型號火箭彈有關技術參數允許範圍之內(大殘骸質量4500g左右,傘降速度8m/s),不會燃燒爆炸。
安康市早在1998年即開始了人工增雨作業,作業工具均為地面火箭發射架,該作業方式利用地面火箭發射裝置將含有推進劑、催化劑的彈體推送到一定高度,進行進行催化劑播撒作業,作業結束後,火箭彈體自動分解為大、小兩部分,在降落傘的攜帶下回落地面,受高空氣流、地形擾動氣流等影響下,傘降落區偏離其具體範圍難以預測。
11月17日,夜間出現雷電現象
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發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暖溼空氣上升的動力,空氣要能產生劇烈的上下對流運動,雲層攜帶不同的電荷)。人工增雨火箭彈播撒的催化劑為不帶電的粒子,火箭彈除滿足飛行所需的燃料推進劑外,沒有其他能量,不會觸發雷電活動。11月17日夜間出現的雷電是一種正常大氣放電的自然現象,其他未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縣(如紫陽)當晚也發生了雷電現象。
春夏季節多雷電,是因為暖溼氣流活躍,空氣潮溼,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形成強烈的上下對流,這樣就易出現雷電現象。而在秋冬季,由於空氣寒冷而乾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很少出現雷電現象,但並不是說明不會發生雷電現象。當出現強盛的暖溼空氣北上,遇上冷空氣被迫抬升後,也會產生強烈對流,到一定強度就會出現雷電現象,我市最遲雷暴日在12月份也有發生。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今後,安康市為滿足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改善空氣品質以及抗旱增雨等需求,會逐步增大人工增雨作業量。若發現回落的人工增雨火箭彈殘骸,為了您及他人的安全, 切不要擅自撿拾,更不能自行拆卸,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派出所,或與當地氣象局聯繫,以便妥善處理。
(LL)
【來源:二三裡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