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6年,瑞典人林西莉所著《古琴》一書於瑞典出版,並獲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2009年,該書正式引入中國,並獲得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讚譽,評價為「令全世界的華人汗顏」。十年之後,中國一位琴人帶著他花了十年零四個月的心血之作走進出版社,只是為了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自己有能力寫出更好的古琴書,從此全世界的華人不再汗顏。而對古琴最深切的情感和最剔透的認知,依然流在中國人的血脈中。
正文
自古琴產生以來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什麼是琴道?什麼是琴德?大音希聲做何解?琴人的修行到底是什麼?琴的境界是什麼?什麼是無弦?用琴怎麼做到養生?琴的真正之美是什麼?怎麼聽懂古琴曲?有什麼樣的琴曲不能聽?……等等等等的歷史疑問都有沒有真正的系統解決。
「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縱覽中國數千載文明史,古琴與中國文人之間,從來有著與其他樂器截然不同的意義與秉持。多少琴曲背後,又承載了多少曲折蜿蜒的傳說和故事。古琴,早已內化成中華文化的特殊符號。同時,它又以其特殊的表現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智慧的載體,以琴聲向所有聆聽者傳遞最深沉的哲學思考。然而遍覽古籍,卻少有人能夠真正系統地對古琴的哲學內涵進行深刻的發掘和探索,僅僅多以個人感言散見於各家筆記之中,或是以琴譜做以記錄。正因有感於此,本書作者朱慧鵬,多年來潛心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一步步梳理支撐古琴精神內核的思想脈絡,溯源琴學思想的根基、發展和外在表徵形式,他以傳統哲學為綱宗,在古琴哲學、美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升華,琴道、琴德、大音希聲、修養、境界、無弦、養生等論述,解決了很多歷史性難題,並歸納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琴學哲學體系,而這十年磨一劍,最終成此《聽琴經》一書。
《聽琴經》全書篇幅不廣,卻內涵深刻。全書共三十六章,以琴的「本、宗、法、用」四點核心思想展開論述。
一是琴之本。開宗明義,對「琴道」「琴德」這兩個古琴最核心的哲學概念展開直接討論。「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古琴自古以來便被視為君子之器,發正德之音。「琴道」和「琴德」,是一切琴學思想生發的基礎,是琴之所以能夠擁有厚重的文化承載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琴道」「琴德」似乎是琴人間心照不宣的默認存在,卻從未有人真的敢於且能夠做到對此概念進行準確而精闢的闡釋。在本書中,作者自老子《道德經》中所提到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後,提出「道者,先於物為其母,載於物為其心」。將「道」的概念從純粹的抽象的狀態描述,和實際的物質存在接續起來,萬物有道,萬物皆道,奠定了「琴道」的理論基礎。同時,還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對道和萬物最本真的存在狀態做出了更進一步叩問和探求,似真非真、似靜非靜,朱慧鵬感悟到靜有不守不歸的另一種狀態,而將靜分為先天和後天,這種狀態又難以在現有文字中尋找到恰當的描述,後來觀看洛水入黃河,悟到動也有和靜一樣的另一種狀態,又互為表裡,從而合「河洛」二字,造一新字「
」 (péng)來表示萬物至真、天地以合、盡顯自然的先天狀態。表現在琴上,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自然之境,心緒繁雜、環境紛擾如秋風過耳,不縈於懷。這種狀態下,可以最貼切地感到自然萬物,琴聲所載,天地大美。這也正是他所提出的琴學思想最重要的核心觀點。在此之上,一步步演化生發出「琴樂五要」、 琴樂之美的「三層次學說」以及「琴樂三生論」等琴學理念。
二是琴之宗。正因為古琴本身蘊含著純粹的哲學意義,是與天地、自然溝通的橋梁,和外化的表現形式,琴人若要實現如此狀態,對自身的修行也當有所規範。概括而言,當「守天地序,同天地和,順應自然,盡善盡美。」在不斷的自我約束和修煉中,不斷將自身狀態與天地自然相契合,拋開繁雜俗事,提升心境,直至舒朗開闊、廖遠通達。作者在書中也對此進行了專門描述,以境界論,可分「有琴之境、無琴之境、有無相生之境」;以技法論,是為「弦化無弦、有琴無弦、無琴無弦、無弦無樂」。琴人修養愈深,表達愈簡,自然愈近。最終的修行理想即為「
靜」的狀態,感悟萬物自然最深處的律動,方能發出最本真的琴音。
三是琴之法。指導實踐才是理論提出的最終意義所在。本書在對打譜、記譜等撫琴技法的介紹和思考之外,還突破性地站在聽琴者的角度提出了系統的方法論述,以其琴學思想為理論基礎,提出「聽琴八法」和「十不宜聽」,明確聽琴者應當具備的個人素養和欣賞角度,以及聽琴過程中應當迴避的不良因素等。
四是琴之用。琴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們用來抒發胸臆、寄託情思、涵養心性,這也正是琴音傳達自然萬物之聲的直接反饋,在書中每個章節內容中均可體現。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專以一章論述了「琴樂養生」的概念。很多人在欣賞琴曲時,都會產生身心愉悅之感,然而尚未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對此進行系統闡述。作者以其琴學思想為核心,本宗法用為基礎,中醫傳統養生思想為支撐,提出這一全新理論,從撫者和聽者的不同角度來論述「琴樂養生」的哲學依據、原理、方法和理想效果。
《聽琴經》一書的最大意義,在於提出了以「
」為核心的琴學思想,包括理念、方法、修行、養生、審美等諸多方面,構建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自中國傳統文化沃土中孕育而生,在千年的古琴傳承中悄然滋養,不僅琴學領域從古至今無有出其右者,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在哲學研究中的價值同樣不容忽視。其內容之精闢之深刻,將對當世和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也許當年《聽琴經》的誕生契機,多少有對《古琴》一書所謂「令全世界的華人汗顏」的評價難以認同,然而十年雕琢,幾經易稿,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早已超出預期,所獲得的成果也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設想。即便最終難免曲高和寡,與人云亦云之間的選擇,亦不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看到此處,當年「令全世界的華人汗顏」的帽子也應該早早摘掉了,從此全世界的華人不再為此汗顏,挺起了炎黃子孫之脊梁,提振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揚了中華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