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2020-12-2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2月21日電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中國菜,永遠是舌尖心底的一縷鄉愁。

而對於許多「歪果仁」來說,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是一座神秘而令人驚嘆的寶藏。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些華僑華人為傳播中餐文化施展「十八般武藝」,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美味心得」。

網絡中餐菜譜記錄美味 傳遞親情

是網絡和美食,讓親情不受阻隔,讓文化傳播的界限消弭。

美國華裔梁先生一家四口都對做飯頗有研究,美食成為他們一家的粘合劑。

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他自己從高中開始也在餐館工作,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

妻子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推廣傳統中餐。

兩個女兒從小酷愛做飯,會向家人和美食電視節目學習廚藝。

身懷不同技藝的四人,在廚房難免發生分歧,不過在爭論中,他們卻進一步加深思考,堅持不懈改進著菜餚。

有一段時間,梁先生夫婦與女兒分居中美兩地,他們發現女兒們逐漸不再吃中餐了。

為提醒女兒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背景,一家人創建了博客,在上面分享中餐菜譜。

後來,他們在社交媒體開設帳號,記錄夫婦倆教女兒做傳統中餐的過程,收穫了至少17萬粉絲。

近期,他們還登上了美國公共廣播電視製作的電視節目「亞洲美食文化」,介紹美食。

如今,一家人都在美國生活,鑽研和分享菜譜的習慣仍然保留了下來。

今年感恩節期間,梁家的餐桌上也體現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他們把傳統的粵式糯米飯塞在火雞裡。這份富有特色的菜譜被分享到網上,大獲好評。

「我們想靠家族傳承下來的中餐菜譜,宣傳中國文化,向傳統致敬。」梁家的大女兒說。

在英創辦中國美食節 重慶姑娘拼了

「當時,倫敦有很多國家的美食節,有日本美食節、韓國美食節、馬來西亞美食節……但是竟然沒有中國美食節。」

於是,重慶姑娘唐詩決定在倫敦辦一個中國美食節。

這個從小跟隨父親「吃遍大江南北」的姑娘,在英國留學期間,就當起了美食博主。她的「食在英國」微博帳號,粉絲有8萬多人。

2014年,唐詩到倫敦尋找創業機會,認識了與她志同道合的另一個「吃貨」湯子慕,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倫敦創辦屬於中國的美食節。

由於沒有經驗,籌備工作十分艱難。

兩人去政府部門諮詢舉辦大型活動所需資質,在倫敦尋找適合舉辦活動的場地,挨家挨戶邀請當地開中餐廳的老闆參與。

研究當地食品相關法律規定需要花費時間,搭建活動場地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還有安保、水電、帳篷、食品衛生……每個細節都要落實到位。

90%的中餐廳老闆在聽說活動後反應冷淡,他們都不相信,兩個沒有餐飲從業經歷的年輕人會有能力辦成如此大規模的活動。

「憑什麼?」是兩人聽到最多的「質疑」。

但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種種困難都被克服。2015年,第一屆倫敦「中國美食節」成功舉辦,15家倫敦中餐企業參加了這次美食節。

為了讓英國人品嘗到地道的中國美食,唐詩特意從重慶邀請美食商家到倫敦參展。

正宗的重慶小面、酸辣粉等小吃第一次「闖入」英國人視野,讓英國人稱讚不已。

隨著中國美食節在倫敦知名度漸起,中國各地風味餐廳都加入其中,湖南炸臭豆腐、西安肉夾饃、雲南米線等特色美食讓各種膚色的「吃貨」們驚喜連連。

至今,中國美食節已經舉辦了五屆。唐詩表示,活動舉辦時,看到外國食客們嘗到中國美食時興奮的表情,聽到他們打電話叫朋友來品嘗中國美食的時候,她就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有創意有堅守 華人廚師的中餐情結

中餐在海外的傳播,自然少不了中餐業者的加持。他們的堅守與創新,讓中餐文化的「星星之火」在世界各地徐徐「燃燒」。

馬來西亞一家中餐廳的主廚謝平祥,跳脫傳統中餐做法,將不同風味的料理融為一體,打造創意菜品。

謝平祥自主研發了一道「冰鎮話梅西紅柿」,既可作為清新味蕾的前菜,也可作飯後解膩的小食。

這道菜結合經過醃製的話梅、去皮小番茄、酸梅及桂花,吃起來帶點酸,也有花香味。

「桂花在中國相當普遍,而本地人愛吃話梅,就這樣把兩國不同的風味結合。」他說。

另一道「茶香燻烤骨」也頗具創意,選用茉莉茶葉,搭配白飯、黃糖,以天然煙燻法,讓茶香味滲入排骨,並使用紅麴米,讓排骨呈現天然的紅色。

這道菜需用數種烹飪方法,顛覆了食客對排骨口感的看法。

倫敦華人廚師Andrew Wong對傳統中國菜餚進行「改頭換面」也頗有一套。

在他的巧手下,流沙包被插上了綠葉,刷上了糖漿,搖身一變成了小蘋果;鹹水角被做成胡蘿蔔的樣子,十分可愛;裹著巧克力外皮的樹莓冰糕化身中國麻將,精緻得讓人不忍下筷;成都豆腐花被裝進了玻璃小碗;北京烤鴨要用「毛筆」蘸醬……

不僅如此,Andrew還致力於打造「舌尖上的」中國之旅。

在他經營的中餐廳的官網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國地圖。餐廳的主打菜譜匯集了12道展示中國各地風味的美食,在倫敦美食點評網站中餐區收穫的評價很高。

而從小學廚藝的華人廚師李景俊,始終有個在美國還原中餐的夢,他希望憑藉自身手藝,讓東南西北各地移民都能在一家店吃到正宗的家鄉味,以吃解鄉愁。

作為紐約一家中餐廳的主廚,李景俊表示,餐廳融匯了中國各大菜系的經典代表作。

他一有空就泡在廚房,擠時間看各種教材和視頻,還要中國的朋友定期寄烹飪書。

他說,除了一解華人的鄉愁,更希望外族裔食客能通過他的菜嘗到正宗的中餐味。

「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相關焦點

  • 一杯佛手,余光中舌尖上的鄉愁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現代主義詩人,其代表作之一《鄉愁》,是中學語文課本上必背課文,很多人都讀過這首詩。 在以鐵觀音為首的閩南茶區,佛手歷史悠久,別具風味,也是詩人舌尖上的一縷鄉愁。 01. 為什麼叫佛手? 佛手,其實是茶樹品種名。
  • 這些滿載華僑華人鄉愁的非遺項目你都了解嗎?
    這些滿載華僑華人鄉愁的非遺項目你都了解嗎?12月17日,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華僑華人春晚以創意守護傳統 華僑故事彰顯家國情懷
    中國僑網1月23日電 2020全球華僑華人春晚將於1月25日(正月初一)在湖南衛視播出。隨著新年將至,華人春晚也進入了最後倒計時階段,晚會上囊括老、中、青觀眾喜好的嘉賓陣容加上絕美的舞臺設計讓不少觀眾表示十分期待。
  • 義大利華僑華人抗疫故事新書發布會在羅馬舉辦
    義大利華僑華人抗疫故事新書發布會在羅馬舉辦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隨著改革開放後新移民的大量出現,南洋華人華僑佔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比例由改革開放以前的80%降低至2007年的73.5%,未來,該比例仍將繼續走低。儘管如此,南洋華人華僑的人口基數仍是不可忽視的,按莊國土、李瑞晴所著《華僑華人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的數據,截止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其中南洋地區3348.6萬人,新移民僅佔250餘萬人。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江門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
  • 義大利華僑華人飲食行業協會換屆暨義大利第一屆中華廚藝表演賽
    8月15日,義大利華僑華人飲食行業協會換屆暨義大利第一屆中華廚藝表演賽在EATALY集團羅馬總部隆重舉行。「中華廚藝表演賽是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向義大利友人展示中華廚藝,推廣中餐文化品牌。」義大利華僑華人飲食行業協會新任會長舒建國表示。
  •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告訴你的美式中餐的故事
    作者 | Rachel 播客節目「Rachel 和她的朋友們」有段時間沒有和大家見面了,今天趁著紀念日假期,我們來談一談美式中餐。在美國的華人都吃過美式中餐,普遍不喜歡。可是,美式中餐對於華人意義重大,既是融入一個陌生環境的生存策略,也是多少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也幾乎遺忘了,起初要讓美國人接受這種異域飲食曾有多麼艱難。1784年,皇后號從紐約出發,6個月到達珠三角的澳門港。這是第一批乘船到中國訪問的美國人,拉開了中美兩國的貿易來往。到達中國的美國商人依然在中國吃西餐,基本不碰中國的食物,也認為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 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任俐敏: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當前,遍布全世界的5000萬海外僑胞猶如一座座「橋」,助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如何以僑為「橋」,讓中華優秀文化香飄海外?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任俐敏給出了自己的思索和答案。  歷史上,中國人移居法國可追溯到18世紀初期。1990年以後,法國成為華人移居歐洲的首選目的地。如今,法國華僑華人數量已達到65萬。
  • 用淮揚菜溫暖中國胃 陶曉東:藏在味蕾裡的鄉愁寄託
    對於太多海外華人來說,含在嘴裡饞,吞進喉嚨暖,定在胃裡就是思鄉的萬千波瀾情緒。 「中秋『家』年華 情濃月圓夜」 由江蘇省僑聯指導,金陵之聲廣播電臺、我蘇特稿、蘇州新聞廣播、南通新聞廣播、揚州新聞廣播聯合策劃,邀請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們共話中秋,世上最美的風景是團圓。
  • 德國故事 王永成:文化衝突造成偏見 ,溝通改善華人形象
    他也透露,常常有入了德國籍的華人朋友前來諮詢,儘管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已經不屬於使領館領保範疇(註:領保對象為中國公民),但他也會全力相助。說起幫助同胞,王永成想起一位老朋友。1991年他初來德國,那個階段在德華人不多,以廣東、香港人為主。之後的某一天,他不知從哪兒得知,當地移民局裡有一份居留權函件一直無人領取,又聽說證書主人是一名溫州人。
  • 海外留守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致敬海外的華僑華人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國的華僑華人都怎麼樣了?中國僑網(ID:qiaowangzhongguo)特別推出「海外留守記」系列稿件,講述華僑華人的留守「戰疫」故事。本期,僑胞梁依為我們講述德國華僑華人的留守故事。
  • 華僑華人
    由於家長們主要是希望子女能懂得聽、寫中文,並學會一些算術的常識,所以這些學校大多水平較低,他們使用傳統的中式教材,教學生寫字和珠算。很多教師是在科舉考試中落第,並因各種理由出洋的秀才、舉人,學校以塾師的姓命名,每校約有二三十名學生,在下午5-8點上課。然而每月四、五美元的學費對一些貧窮的家庭而言仍是較難承受的。
  • 美國華僑華人高度評價政府工作報告
    人民網洛杉磯5月22日電(記者王如君)中國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引起了旅美華僑華人的高度關注,不少僑領對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予以高度評價。 美國洛杉磯華人華僑聯誼會創會主席馬樹榮表示,今次的兩會匯聚了中國各界精英,團結一致,集思廣益,一起商討包括抗疫、經濟復甦、兩岸統一、如何跟外國建立良好關係等問題,共建未來更好的中國。今次兩會在排除萬難之下召開,我們海外僑胞均感到非常的振奮。現在中國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之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海外華僑華人應全力支持祖國更上一層樓,相信兩會會把中國推向更好的明天,祝福兩會圓滿成功。
  • 華僑大學舉辦「拜登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主辦,華僑大學「一帶一路」與海外利益創新團隊、華僑大學社科處(信息專報中心合辦),來自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外交部、國資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英國利茲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China Daily、CGTN、華僑大學、廈門廣電集團、新浪國際、福建自媒體協會等高校和新聞媒體機構的學者和傳媒屆頗具影響力的專家參加本次會議
  • 墨西哥有座華人城,主食是中餐,中餐為何統治了「墨西哥城」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菜的美味就徵服了墨西哥人的味蕾,他們愛好中國菜不僅僅是因為其獨特的美味,還有中餐有趣的食材搭配和豐富的調料,特別是他們認為中餐特別的「甜辣」口味引領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味世界。據史料記載,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以千計華人勞工來到墨西卡利修築棉花地灌溉系統,隨後定居下來。
  • 歐洲中餐衰落亞洲餐興起引反思:華人老闆需魄力
    華人到海外的中餐館就餐無非是為了尋找習慣的口味,舒緩鄉愁。按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就餐習慣不可能經常去吃中餐,僅僅是偶爾調劑一下自己的胃口而已,再說華人的絕對人口並不多。而對於居住國當地其它族裔來說,人口眾多,對於他們,傳統中餐則是陌生和充滿神秘色彩的,是真正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所以應該針對這些大眾製作精良的菜品,吸引他們的視線和胃口,他們本應當成為食客中濟濟一堂、流連忘返的主角。
  • 暨大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華僑試驗區有全球「大格局」
    這句話描述的是海外潮汕籍華僑群體的龐大。從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之初,海外僑胞便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以僑智僑資有力推動了汕頭經濟特區的成長。  華僑在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怎樣抓住機遇推動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如何用好用活僑資僑力,推動汕頭深度融入「雙區」建設?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汕頭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
  • 遊仲勳教授與華僑華人研究
    郭梁        與華僑華人集中居住的一些東南亞國家相比,日本可說是「華僑華人的小國」,華僑華人在日本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小;而從華僑華人研究的成果較多這點來看,日本又堪稱是「華僑華人研究大國」。這是對遊教授40餘年孜孜以求從事華僑華人研究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也是對他堅持不懈推動日本華僑華人研究的讚許,更是對他今後繼續致力於發展日本華僑華人研究事業的期待。的確,無論從學術造詣還是社會影響來看,遊仲勳教授榮任日本華僑華人學會會長都當之無愧。
  • 無錫市政協副主席帶隊調研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
    (江蘇省僑聯網站圖)中國僑網3月30日電 據江蘇省僑聯網站消息,近期,無錫市政協副主席、民革無錫市主委張麗霞一行,對市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先後到無錫市僑聯機關和新吳區兩個基地——鴻山泰伯墓和梅村二胡文化園進行考察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