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從企業家座談會回來後,姜濱謝絕了一切採訪。
在率領歌爾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聲學企業,藍牙耳機等產品產量走上世界第一位之後,這位車間技術員出身的創業者越發的低調。這種低調,契合了「隱形冠軍」的對外形象——在聲學領域,歌爾隱身幕後,牢牢佔據著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宏大戰略,其產品、其服務難以被超越。
蟄伏,是一種處世之道。收斂鋒芒,積蓄力量。
在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的7個企業家中,姜濱最後一個發言。他圍繞著消費電子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歌爾如何搶抓先機、加快發展,以及在立足中國、布局全球,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如何發揮作用等方面進行匯報。
在向科技日報記者提供的一份專稿中,姜濱坦言:「總書記的講話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
「你能理解一位中年人,在面對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機遇時的心情嗎?」
1987年,22歲的姜濱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山東濰坊無線電八廠,成了一名車間技術員。
這一年,在中國的南方,一批富有個性的創業者開始集體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這其中的佼佼者,比如任正非,比如宗慶後。創業者是固執的,42歲的宗慶後當時就說:「你能理解一位中年人,在面對一生中最後一次機遇時的心情嗎?」
若干年之後,姜濱也面臨著這樣的機遇。
骨子裡,他不是一個安分的人。早在上大學時,姜濱便制定了龐大的讀書計劃,泡圖書館成了他的愛好。為此,他不惜「逃課」。但一切似乎都在為日後的創業做準備。
幾年按部就班地工作之後,姜濱的內心又「不安分」起來。長時間「走出去」的衝動,有朝一日成了現實。
技術人員出身的創業者不一樣,高科技、高品質成為其首要考慮的要素。姜濱說,「當我們只有幾十號人的時候,就做了一個牌子:向松下學習!」
在當時,松下是麥克風行業的老大。循著龍頭的足跡走,歌爾迅速走到了國內第一的位置上。「松下到我們公司來審核環保體系認證,滿分102分,我們得到了101分,是其所有供應商中最高的。」
熟悉姜濱的人評價他:踏實、專注、大膽,更有想像力。
高端電聲產品對品控有嚴格要求,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先進的消音室,上馬了昂貴的測試設備。這成為爭議焦點:當時年產值沒多少的歌爾要拿出「家底」引入高端設備,萬一失敗了呢?
一定要上!姜濱固執己見。多年的摸爬滾打鍛鍊了其對市場的超強感知能力。他相信這種感知。
消音室建成了,測試設備上馬了。他一邊帶著團隊在實驗室踏踏實實研發,一邊目光瞄準全球,長久地努力之後,最終使得松下成為歌爾的客戶。
這是關鍵的一步,也讓歌爾掘到了「第一桶金」。
這一桶金,包含著太多「科技含量」。
在成為「隱形冠軍」之後,歌爾還有更多的冠軍夢
在聲學領域,原創性的技術大多源於西方和日本。國內企業要想變道是不可能的,只能彎道超車。
在歌爾成立之初,電聲專業是南京大學技術能力較為前沿的專業。與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的合作,賦予了歌爾「修橋」的能力——研發出先進技術,再與市場結合深度開發。
姜濱說:「當時,歌爾的『修橋』能力是排他性的,只有我們自己能走,源於我們對軟硬體不惜血本的投入,成就了關鍵競爭力。」
至此,持續研發,核心技術與全球視野成為其通向冠軍之路的關鍵要素。
這些要素,使得姜濱在啟動代表電聲行業最高水準的藍牙耳機生產之後,僅僅用時兩年,便躋身全球藍牙耳機廠商第一軍團。
在歌爾聲學產業園區內的展廳裡,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一組數據:
目前,歌爾每年將營業收入8%左右投入研發,累計申請專利兩萬餘項,授權發明專利量過半,其中國際專利超過2000項,在MEMS(微型電子機械系統)領域更是中國唯一進入全球前十的企業。
對應的事實是,其在聲學、光學、微電子、精密結構件等精密零組件,以及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穿戴、智能耳機、智能家居等智能整機等多個領域都構建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但在細分領域成就了「隱形冠軍」之後,姜濱還有更多的冠軍夢。
「下一步,我們將抓住5G、AI、物聯網等發展機遇,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在更多細分領域為中國贏得一席之地,踐行產業報國的光榮使命,不辜負總書記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姜濱說。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