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到今天,網絡上最熱議的詞,大概就是「拼」命打工,拿命換錢。因為長期高強度加班,年輕的生命逝去。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惋惜、痛心。沒有多少工作,能比生命還重要。
小盈很慶幸,一直都能遇到「好」工作。工作充實,有時間成長,也有時間休閒。小盈也看了很多評論,好多年輕人,都特別迷茫。除了多加班,多打一份工,不知道怎麼才能賺錢。更憂慮的是,年長後,賺錢的能力變差,生活會越來越難。不上班,也有錢,是更多人嚮往的生活。
不上班,也有錢,真的能做到嗎?雖然,有點難,但還是有機會的。有位臺灣姑娘Winnie就做到了。Winnie和當時還是男友的Jeremy,積累10年。靠著減少物慾及開支,存下70%以上的收入。30多歲就實現了退休環遊世界的夢想。Winnie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就叫《不上班也有錢》。
Winnie在實現財務自由的路上用到的一些方法,雖然過於苛刻,但她的思路還是可以學習的。
一次去泰國窮遊後,Winnie就定下了「不上班也有錢」的目標。她通過3步,來逐步實現。
第一步:推算退休金,定下大目標
想要「不上班也有錢」,首先,要有一筆足額的「小金庫」。「小金庫」的數字應該是多少呢?Winnie通過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威廉班根的4%法則,來算清這個數字。
具體的算法就是:年消費/4%=生活自由的金額。比如說你每個月的花費是5000元,一年就是6萬,用6萬/4%=150萬。這150萬,就是你「小金庫」的數字。
第二步:開源、節流,建立「小金庫」
Winnie的存錢之路比較極端。開源上,主要是工資+投資。不過,並沒有因為要存錢而通宵熬夜。保持一個好身體,才能更好地賺錢。Winnie的極端,主要體現在節流上。靠著低物慾,存下70%以上的收入。
租房挑最便宜的;不添置新東西;衣服破了補補再穿;從不下館子,午餐自己帶,吃的菜自己動手種;不買車不開車,堅持10年騎車上班......
這個建「小金庫」的過程僅供參考,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麼做。普通人,其實只要保持20%以上的收入放入「小金庫」就不錯了。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第三步:打理「小金庫」,領取生活費
接下來,就需要通過理財讓這個「小金庫」越裝越滿了。「小金庫」理財的目標不需要特別高,保持每年5%左右的複利增長就可以基本滿足了。從第2年開始,按4.2%法則,每年從帳戶中支取4.2%來支付生活費。如果,我們的「小金庫」數字是150萬。那麼,從這個時候起,每年都可以領取到6萬元以上的生活費。就可以做到不上班,也有錢了。
如果,「小金庫」的理財收益率能保持更高,那麼,生活費可以更加源源不斷。5%左右的複利增長,其實不難。跟著盈盈一起理財多年的盈友應該都能做到。如果,再做點資產配置,配點權益類基金什麼的。那麼,不上班,也有的錢就非常可觀了。
所以,比起被迫加班,拿命換錢。還是理財,更適合我們。
↓↓↓點擊這裡籤到領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