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兩層的村部小樓前,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砂糖橘銷售正旺,通屯路即將全面竣工,駐村第一書記楊傑興正帶領群眾開展「最後的衝刺」。「我一定要代文秀書記走完扶貧『長徵路』。」
黃文秀,這位從左右江老區走出的北師大研究生,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工作。半年前,年僅30歲的她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留下「將百色革命先烈們奮勇前進、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下去……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毅聲音。
精神的力量跨越時空。90多年前,我們黨開啟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徵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受挫,但並未動搖共產黨人的信念。
就在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的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隨後,1930年2月1日,又領導發動了龍州起義,創建紅八軍。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面積5萬多平方公裡,人口100多萬,鼎立於祖國西南地區,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根據地之一。
在與中央紅軍會合的遠徵中,紅七軍將士們歷時9個月、跨越5省、轉戰7000裡,與反動勢力戰鬥100餘次。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前,當地舉行百色起義9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有的小戰士為了不掉隊,睡覺時就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和班長綁在一起。」百色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麻高說,7000多人的部隊抵達中央蘇區時,只剩下2000人左右。
紅七軍主力出徵之後,韋拔群僅帶著一個師的番號和數十名老弱戰士留守右江,重新組建部隊、建設根據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頑強地開展鬥爭。
「今日處惡境,但相信,霧散天會晴。想起好前景,渾身勁,吞菜也甜心。」韋拔群把3個兒子取名為「韋革命」「韋堅持」「韋到底」,表示革命決心。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戰場,理想信念的旗幟始終在左右江老區高高飄揚。當地總結出「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鬥」的起義精神。
在百色、東蘭、龍州等左右江老區,當地最雄偉、莊嚴、寬闊的建築往往都是紅色革命紀念場所。紅色教育、紅色旅遊成為當地的熱門事業。
上世紀90年代,5萬多名築路職工經過長期艱苦奮戰,在極為艱險複雜的「修路禁區」中,建設了被譽為「中華扶貧第一線」的南昆鐵路。
走進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百色車務段辦公區,第一步踏上的就是由百色起義歷史燈箱組成的「紅色大道」。在「南昆之星」展示牆上,一個個不同時期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銘刻著「南昆精神」的傳承。
「百色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創業的奮鬥史。」百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黃彩畢說,一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走在時代前列。
「為了生存,永不放棄」,凌雲縣泗城鎮隴雅村村口石柱上刻著的這8個紅色大字,是村黨總支書記吳天來帶領群眾與石山奮戰的錚錚誓言;
壯族「老支書」莫文珍,帶領全村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走出大山,發展芒果產業脫貧致富;
「扶貧狀元」陳開枝,23年間到百色幫扶100餘次,用永不停歇的腳步履行對貧困老區的承諾;
……
一個個共產黨員,就是一面面旗幟,帶領著廣大幹部群眾,一棒接一棒,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對先烈們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最好告慰!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