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開發區:社區管理「精細化」 垃圾分類「蔚然成風」

2020-12-14 環球網

中新網11月13日電 垃圾分類是民生「關鍵小事」。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如何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帶動全社會為綠色、可持續發展作貢獻,更是一道檢驗城市、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的「考題」。

據了解,在浙江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稱金華開發區),當地通過實行「撤桶並點」「垃圾分類督導員」「獎懲制度」「閉環管理」等一系列精細化管理措施,小區住戶垃圾分類投放率提升至100%、廚餘垃圾精準分類也已提升至99%,垃圾分類在該區現已「蔚然成風」,這也成為中國城市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的模範樣本。

制度獎罰分明 垃圾分類漸成居民習慣

早在2013年,金華開發區就已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從原先的13家試點單位開始逐步分階段實施,現已城區內全覆蓋垃圾分類。2019年垃圾分類工作改革創新實施小區(城中村)「撤桶並點」由原來的6600個減至782個投放點,嚴格按照「兩定四分」——「兩定四分」即定時、定點投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及其他垃圾。2019年,這項工作在當地實現全覆蓋。

事實上,不斷出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是這項工作推廣過程中的常態。

「最開始,每個樓道門口都有一個垃圾桶,加上地下車庫的垃圾桶,一共有132個。夏天氣味很重,有許多老鼠和野貓出沒。」居民賈春仙說。

賈春仙是金華開發區三江街道東萊社區泰地世錦園小區業委會成員,也是這個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督導員。據了解,該小區建於2010年。此前,該小區隨意投放垃圾、垃圾清運制度不合理等現象,一直為居民所詬病。

「最開始我們摸索了好久,想用柔性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工作,但效果一直不明顯。」賈春仙說,在去年金華全市推行「撤桶並點」 「兩定四分」垃圾分類模式後,社區狠下心來,藉此契機把原先散落在各角落的垃圾桶全部撤走,並樹立溫馨告知牌,要求住戶在每日早晚6時至9時之間在集中投放點投放垃圾,並啟用智能化垃圾分類設備推行垃圾分類。

2019年7月13日,泰地世錦園小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兩定四分」制度,並實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的規則。賈春仙通過培訓,成為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的一員——她需要在投放時間守在投放點,防止住戶分錯類,並進行監督教育。

賈春仙說,若居民每次能將廚餘垃圾自行破袋並正確分類,可刷卡得積分,按每分0.05元折算,每月10日可到社區兌換點換取相應價值的生活日用品。

根據積分情況,東萊社區還以戶為單元進行評比。每月、每季度積分最多的前10戶家庭,經社區居委會及業委會審核無誤後,可獲得積分獎勵。若居民故意不分類,則會被投放點處的攝像頭拍下,上報至管理中心,依據情況受到20元-200元不等的懲罰。

「制度剛實施的時候,很多居民都不理解。但經過宣傳教育、培養習慣,三個月後,大多數的居民已經能夠自覺垃圾分類了。」賈春仙說,「環境好了,住戶心情自然舒暢,矛盾也變少了。」

目前,金華開發區持證上崗垃圾分類督導員近千人。當地51個社區已完成782個垃圾投放點建設,投入使用率達97%。在已運行垃圾投放點,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制度亦實現全覆蓋。

理念轉變 垃圾分類成「新時尚」

「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理念很重要。」金華開發區三江街道陽光社區金信花園業委會副主任吳南成說。

他介紹,金信花園開始進行垃圾分類時,他就希望把「小區最臭最髒的地方變成最美的地方」理念樹立起來,「讓住戶對垃圾投放不產生抗拒,從而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覺。」

據了解,金信花園小區推行垃圾分類前共有16處垃圾桶。小區裡「只要可扔的東西都混裝在一起」「遠拋近丟」「垃圾經常堆成小山」「臭味、蚊蠅無法散去」……

在將垃圾投放點建設成「生態景點」的理念下,金信花園小區將兩個垃圾收集站設置在小區中心,保證住戶前往兩個垃圾投放點的距離時間大抵相同,還在垃圾站周圍鋪上草坪、種上花草,改變垃圾站在住戶心中「髒亂差」的形象。

該小區業委會還利用收物業費等與住戶接觸的機會,發放垃圾分類宣傳資料手冊500餘份,組織小區家庭做垃圾分類遊戲,逐戶拜訪住戶,把垃圾分類的知識與意識傳播給每位住戶。

此外,智能垃圾桶的安裝,亦是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獲得感的「法寶」之一。

「我們小區的智能垃圾桶可以記錄投放垃圾的住戶,並測量其所投放垃圾的重量。」吳南成介紹,業委會對住戶垃圾投放還有獎懲制度:對於投放合規的住戶,業委會會給予積分獎勵,並在其所居住樓道口公示榜處張貼笑臉;不合規用戶則有可能被通報至相關部門,受到罰款懲罰並被張貼公示。

「若是不清楚如何分類,投放站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與巡檢員可以幫助住戶分辨垃圾種類。」吳南成說,一年多來,從知曉時的好奇,到分類試投的實際體驗,小區住戶沒有發生過一次不愉快的爭執,雖然個別年紀大的業主有些急燥,但通過耐心宣傳都能理解,「理解了就會配合,轉變了就會支持。『美麗家園』不是概念和口號,而是垃圾分類工作產生的真正意義所在。」

據了解,2019年,金華開發區開始在每個垃圾分類投放站配備雨陽棚、照明設施、清洗龍頭、工具存放處等設施,希望讓「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宗旨落在實處。

今年1—10月,當地生活垃圾總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減量率達1.3%,城區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5.4%,資源化利用率達9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相關焦點

  • 金華開發區積極開展宣傳行動 垃圾分類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倡導綠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讓垃圾分類融入轄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近日,金華開發區開展了2020年度生活垃圾分類宣傳行動。本次活動在三江街道辦事處寺前皇社區文化廣場舉行。活動中,《垃圾分類我先行》《垃圾分類利國利民》等表演,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活動中垃圾變廢為寶作品展,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現場工作人員還和觀眾開展了垃圾分類知識互動競答,向市民普及了垃圾分類常識。
  • 金華開發區西關街道董宅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金華開發區西關街道董宅社區多老舊小區和城中村,為更好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該社區以黨建引領,通過黨員包戶,督導員、志願者、房東以點帶面,加上因地制宜合理布點,巧解社區垃圾分類的難點、盲點。據了解,目前董宅社區共有34個垃圾投放點,每個點位覆蓋約200戶居民,並根據相應的垃圾產生量匹配相應的垃圾收納桶和清運力量。「這是社區經過大量調研做出的合理化方案,在前期布點的兩個月裡,街道負責人以及社區幹部每天穿梭於各個小區和街巷,每人每天的步數幾乎都在2萬步以上。」董宅社區主任周慶蘭說。
  • 浙江省金華市開發區揭曉 「最美垃圾分類商鋪」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今後我們將繼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當好商鋪表率,為美麗金華、文明金華創建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獲得「最美垃圾分類商鋪」稱號的金華市圓圓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雲都店、金華市婺城區冬日雪蛋糕店等商戶紛紛表示。
  • 完善長效監管機制 金華開發區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走得更穩更遠
    垃圾分類是一件人人身邊的小事,也是一件關係社會文明水平的大事。金華開發區江南街道金錢寺社區通過「定崗定人督導+常態化全域巡檢+智慧化監管+與執法聯動」,完善垃圾分類長效監管機制,讓垃圾分類工作行得更穩、走得更遠。
  • 答好垃圾分類「必答題」為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分」
    垃圾分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道必答題。要答好這道必答題,需要人人參與,發揮自身優勢,盤活各方資源,以繡花方式織密政府、社區、居委、物業、市場、公眾以及各類黨組織等多方良性互動網絡,實現垃圾分類的提質增效升級,讓社會環境減負、為精細管理加分。
  • 張旭輝:從細微處入手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7月6日,金華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旭輝率領創建辦、建設局、綜合執法分局、城管辦、金開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赴西關街道現場督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他強調,當前,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入關鍵提升期,要對表對標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標準,從細微處入手,抓住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 垃圾分類起步20年踏步不前 居民盼分類管理精細化
    起步起了20年:垃圾分類緣何踏步不前  2014年,北京市非居民垃圾處理費從過去的每噸25元上調為300元,增幅達11倍,明確釋放出政府管理部門希望依靠市場化手段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的決心。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眾多城市已經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
  • 大港街道:寓教於樂,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
    半島全媒體記者 鄧慧秀為進一步增強居民對《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知曉率,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1月7日下午,大港街道在昌樂路社區開展《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一周年主題宣傳活動,普及深化轄區內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知,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科學進行垃圾分類,提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垃圾投放正確率和分類行動的積極性
  • 於軍檢查蘇州橋西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不斷提高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優美和諧宜居環境1月4日,區委書記於軍到海澱街道蘇州橋西社區檢查垃圾分類工作,並向堅守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垃圾分類志願者表示慰問。他強調,生活垃圾分類事關人居環境和海澱形象,對於做好「四個服務」,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建設健康海澱、美麗海澱,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宜居宜業城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深入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增強行動自覺,狠抓生活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推動形成社會新時尚,進一步提高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營造優美和諧宜居環境。
  • 山東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來了 生活垃圾實行「四分法」
    為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近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山東省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第一篇:環境衛生管理)》,對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築垃圾等分類收集運輸制定了明確標準。記者注意到,生活垃圾採取「四分法」,餐廚廢棄物管理納入政府和部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
  • 海澱垃圾分類全程智能化管理
    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在家分類,有垃圾分類小程序做指導,帶晶片的智能垃圾桶自動稱重上傳信息;去樓下投放,智能垃圾桶站看見人來了,不但會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不破袋、投錯了的,還有語音提醒,影像被留下,社區工作人員會上門宣講;環衛中心來轉運分好的廚餘垃圾
  • 讓垃圾分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訪含山縣副縣長倪進宏
    12月23日,含山縣副縣長倪進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含山縣為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提升垃圾處置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加大城鄉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持續開展各具特色的垃圾分類宣傳,積極提高餐廚垃圾收集率,著力培育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實現共治共享。配套設施標準化。
  • 為何95%以上社區都選用智能垃圾箱房推進垃圾分類?
    掃描二維碼等實名制投遞,從而實現生活垃圾溯源,提高了居民的參與率和分類正確率,實現了社區運用科技手段讓居民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同時大大提升了垃圾分類的覆蓋率。也就是說,假如你投放錯誤了,管理後臺會立即發出警示,管理人員會上門指導你進行正確分類;(3)讓垃圾分類更精細:德瀾仕智能分類設備精心設計塑料、紙張、金屬、玻璃、織物、瓶類等投放口,並配備一臺紅色箱體的有害垃圾投放箱,可以做到對垃圾更為精細化的細分,將有價值的可回收物按照類別提前分揀出來
  • 寶安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 垃圾分類更精準高效
    今年9月起,寶安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通過智能化引領、精細化管理,讓垃圾分類從「老大難」變得「不再難」。如今,深航假日名居、42區城中村垃圾分類智能化新模式成效初顯,垃圾分類更精準、更輕鬆、更高效。
  • 浙江日報丨金華開發區編制村級小微權力清單 31條紀律「紅線」規範...
    2021-01-13 07:23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傅必強 胡敏霞 記者 陸欣
  • 漳州龍文錦繡社區舉辦垃圾分類彩繪牆活動
    閩南網12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城管宣 文/圖)為了提升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創新垃圾分類宣傳形式,近日,龍文區錦繡社區組織市愛心物品回收中心工作人員、愛尚課美術基地師生與社區兒童、社區志願者一起開展「美麗社區微營造-垃圾分類彩繪牆」主題活動。
  • 實施垃圾分類推進精細化管理 垃圾分類帶動垃圾桶銷量增長
    自今年5月東莞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後,一直不溫不火的分類垃圾桶成為「香餑餑」。昨日記者走訪分類垃圾桶生產銷售企業了解到,近兩個月垃圾桶銷量同比增長30%。在政策的助力下,未來東莞垃圾分類帶動「垃圾消費」的市場前景廣闊。
  • 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 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浙江省未來社區首批24個試點項目之一——山嘴頭未來社區破土動工;阿里巴巴等80多家頭部企業入駐「金華之心」數字經濟產業園;總投資150億元的環宇科技協同創新產業園落戶;世界500強恆大集團85萬平方米養生谷一期主體順利結頂……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和錯綜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壓力下,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今日金華:3個關鍵詞,解鎖「浙江之心」的發展密碼
    金華,地處浙江腹地,被譽為「浙江之心」。曾經的金華,歷史厚重,人文薈萃;如今的金華,浙中崛起,聯通中外。9月底,2020全國晚報總編金華行大型採訪活動舉行,包括新民晚報在內的全國45家媒體組成採訪團,深入金華市金義新區、金華開發區、義烏市、蘭谿市等地,見證金華發展變遷。
  • 浙江金華:專用垃圾桶「上崗」 廢棄口罩請往這裡扔
    眼下,在浙江金華市區,2000餘個垃圾投放點全部設置了廢棄口罩回收專用垃圾桶,與之同步的是,金華各縣市均也已逐步設置廢棄口罩指定投放點或專用投放桶。它們的「上崗」,是專門「吃」廢棄口罩的,金華全市形成了廢棄口罩投放、運輸、處置的工作閉環。 在金華金東區多湖街道下瀆口社區,社區垃圾分類投放點新增了一隻紅色垃圾桶,上面寫著提示語:口罩專用收集桶。 「為了防止汙染,廢棄口罩統一放置在這裡,然後統一清運處理。」投放點分揀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