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古代儒家思想下,所蘊藏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層的哲學思維

2020-12-14 夢歸秋辰

前言:夢歸隴原東,文史盡秋辰。

(夢歸秋辰:第186期)

在我們古代,往往將朝代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有兩種釋義,一種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有對士的定義:「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若夫士必怒,伏屍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縞素……」。

管子(管仲)

而另一種解釋是通「仕」,簡單來說就是做官的。而農的解釋就簡單了,就是指種田的農民,更廣泛點就是指平民百姓了。工,是指手工業者,就是那些小作坊或者包含一些手藝人等等。商,就是指從事商品貿易的,而古代從事生產的商人比較少,大多數就是商品交換,比如把東邊的東西拿到西邊去賣。

士農工商

再規模比較大的就是紡紗加工業,以及一些茶樓、酒樓、客棧、布莊等一些的人。而這四個階層共同構成了歷代的王朝江山,他們對於一個朝代來說就是必不可少的。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書籍《管子》裡,就有對其重要性的描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

古代「工人」

但我們在歷朝歷代裡都可以看見一個通行的準則:重農抑商,那麼很多人就很好奇:商人可以為統治者交更多的稅,那麼統治者為什麼要抑制商人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士農工商的排序以及重農抑商的智慧。

一、國之根本

在古代王朝,一個國家的構成:統治者、土地、百姓。所以註定這三個必然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要素,並且統治者一定排在最頂層,就像扎風箏一樣。他們就是一個王朝最基本的框架,不管哪個王朝,他們的體系都是千篇一律的。

農業

同時,我們有一句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尤其在古代王朝,一個國家的糧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和軍隊的強盛。管仲的楚國購鹿之之計兵不血刃的衰落楚國,就說明了農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二、國之延伸

上面說到統治者、百姓、土地共同構成一個國家,但人首先要吃飯就是種植、畜牧、狩獵、打漁進行生存,但這需要工具。同時,人要穿衣吃飯,購買柴米油鹽等,這也就無形中促進了商業的興起。

工商

所以歸根到底來說,工商就是士農的衍生品,很形象地說就是一種輔助品。而上面也說到了農業時國家的根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這也決定了工要排在商的前面,畢竟工更多的是生產和加工。

三、重農抑商

統治者重農抑商的原因很簡單:

1.商人亂政

這裡面比較典型的就是呂不韋,因為商人手裡有錢,所以最常見的就是用錢來破壞規則。所以,這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會嚴厲實行重農抑商。

2.商人敗俗

雖然商人不得不存在,但從皇帝到平民都認為商人是不勞而獲而鄙視他們。雖然這裡面有皇帝重農抑商的思維引導,但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人們對投機的鄙視。換句話,如果放任商人做大,更多的人就會投入商人造成田地荒蕪的同時也會讓大家養成投機的心理敗壞社會風俗。

呂不韋和趙姬

時至今日,我們對重農抑商持以批判的態度,我不否認其有一定的偏見。但看待歷史最忌諱的是以現在的眼光看過去,換句話說,如果重農抑商真的不合時宜,那麼又怎麼能五千年傳承呢?在今天我不能說重農抑商是正確的,但是在古代生產力特別低下的時期,重農抑商確實保證了農業的發展和王朝的延續。

其實,古往今來,任何的不合邏輯,都是我們站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自己的思維去看待別人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會覺得幼稚、可笑,但歷史上每個事件的存在都必定有其依據和利益糾葛的。就像一句名言:你在橋上看風景,而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

古代王朝

用文化點亮生活,用歷史回顧人生。我是夢歸秋辰,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鼓勵。如果大家喜歡,請給個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士農工商:古代儒家思想下,所蘊藏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層的哲學思維!
    (夢歸秋辰:第186期) 在我們古代,往往將朝代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有兩種釋義,一種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有對士的定義:「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若夫士必怒,伏屍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縞素……」。
  • 哲學——人生有沒有終極意義?
    哲學探討的就是這樣的終極問題。因為比較抽象,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閣。事實上,當我們以平常心走入其中,便會發現,哲學在「窮盡天下萬物之理、探尋天下萬物本源」的背後,更多教會我們的,是如何「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是陽明心學所闡述的:「求諸內心,知行合一」。人生到底有沒終極意義?以下,進入正題。
  •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這是中國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飛躍,一批哲人迸發出原創性的精神智慧,在中國文化史、東亞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先秦哲學思想獨步東亞,在世界哲學之林,別樹一幟,蔚為壯觀。人類社會是一個延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古代先哲的智慧為我們研究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從這一層意義上說,發掘、弘揚中國先秦哲學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 太極圖:匯聚了道家的智慧,儒家的思想|百家故事
    《太極圖說》則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繫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如果我們把這些指導原則置放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理論維度中細緻考量深入分析,我們即會發現其中有些原則所折射出的思想與傳統儒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極具儒學理論淵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 古代社會階層為什麼分為「士農工商」?
    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四民是古代中國政府對於平民職業的基本劃分,同時它亦是國家百姓的總稱,可以說,四民就是國家的基石。不過職業的種類極多,為何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專門將平民們劃分為士農工商呢?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這個命題是否成立,為什麼能成立或者不能成立,則是哲學要解決的問題。能夠通過事實證明的科學真理都不是哲學。哲學命題總是可以商榷、可以繼續討論的。西方人常把哲學看作一種思想的活動:學哲學是要鍛鍊人的思維能力,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和見解,論證有關的觀點。做哲學研究就要投入到思想的交鋒之中,這跟在歷史系或者東亞系的人很不一樣。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這部千古奇書裡蘊藏了什麼秘密?
    而在眾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華民族是具有極高的智慧的,而這種智慧集中體現在中國傳統易經文化之內。阿里創始人馬雲坦言:《易經》包羅了宇宙萬物產生、變化的根本規律,我很慶幸自己讀得早。曾國藩床前、案頭都放著《易經》,一生反覆通讀。
  • 重新認識儒家「中道」哲學
    他要求了解民情、了解人生,深入社會、認識社會,從而準確把握矛盾,儘量處事以「中」。顯然,孔子儒家的「中道」哲學與《保訓》裡的「中」一脈相承。這引起人們對於孔子「中道」哲學的重新思考。周文王如此重視「中」,而且這一文獻屬於戰國時期,它一定產生了重要影響。事實正是如此,《逸周書·五權解》記載,武王臨終時,同樣希望兒子盡力做到「中」。於是,他對輔佐成王的周公說:「先後小子,勤在維政之失。」
  • 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剛好最近在讀馮友蘭大師的《中國哲學簡史》。
  • 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書法藝術?
    漢代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形成使得趙壹《非草書》得以站在正統思想的背景下對書法明確提出文化本位的要求,即書法必須遵循儒學的理念和價值範式。同時,這也成為漢代以後書法理論所論述的首要文化內容。  二、儒家思想影響了書家對生命人格的觀照  在儒家思想「禮」的影響下, 書法藝術的品評「以人論書」 且「首論其人」。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儒家思想與人道主義相同之處
    二千多年前儒家的孔子教人以仁,仁的意義包括愛人與忠恕等幾個意思:愛人就是今日的博愛心或慈悲心,恕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可以解釋為以愛人與恕作基礎的推己及人。在戰國時的中庸書中更將儒家哲學用「誠」來代表,而且誠可以上接天理、下通人道,故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傅斯年先生也曾經認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 再論儒家思想裡的幾個致命缺陷
    同樣,我今天在這裡批判儒家思想的種種不是,首先我得益於我們這個信息量巨大和信息互享的時代,我可以輕鬆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必去查看完所有的儒家經典,只需每天我的眼睛觀察到的事情,每天和我排隊擠地鐵過紅綠燈吃飯看電視上廁所扔垃圾的中國人,我總是在想,為什麼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他們是怎麼想的?慢慢地我摸索到了儒家思想原來是根源問題。
  • 古代為何有「士農工商」等級?源於春秋爭霸,對症下藥才管用
    後世很多人認為這件事類似於如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戰,其實我認為這恰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分工和對各階層對社會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確定和劃分士農工商等級的開端。而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蕩,商人的地位並不高,且他們以利益作為嚮導也不被主流思想接受。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 三、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化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2.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張、影響。
  • 「上承孔孟,下啟程朱」,周敦頤的理學思想,開創中國哲學大時代
    理學又名為道學,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儒家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元朝初中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可以說,周敦頤開創了宋以來儒學的新形態,將儒學提升到了一個多元包容的高境界。
  • 道家思想是完美的思想嗎?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有兩個方面的不足
    ,儒家思想的最高範疇就是「天」,而道家思想的「道」其實也就是「大自然」。所以在西方思想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更強,在西方5,6世紀,也出現了一大批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古希臘哲學也提出了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比如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數是萬物之源」等等。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如果不明白「人性向善」的道理,不但無法理解孟子,更無法理解整個儒家思想體系。傅佩榮教授設法排除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孟子》的誤讀,帶領讀者從原典本身去思考和學習孟子的思想。《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全書根據傅教授孟子系列講座整理而成,突出地體現了傅教授對儒家哲學數幾十年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