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一起打球的還是那群哥們
50年前,18歲的他們成立籃球隊,後來各自忙於生活,退休後「老哥們」再聚球場
9月2日,長沙東塘電信局體育館,68歲的周新生正在帶球上籃。圖/記者吳琳紅
9月2日,長沙東塘電信局體育館迎來了一群「老熟人」,其中一些人在進行腿部拉伸運動,一些人在做伏地挺身,還有一些人在進行高抬腿跳,與一般的籃球愛好者不同的是——這群球員平均年齡已經65歲了。
50年前,18歲的周新生和幾個年紀相仿的好友成立了「星期三籃球隊」。組建一段時間後,成員都到了二十多歲的年紀,生活的忙碌使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球場。50年過去,陸續退休的「灌籃高手」們終於又聚首了。
瀟湘晨報記者滿延坤長沙報導
每周三下午,長沙雨花區東塘電信局體育館都會迎來一批固定的球友,他們在這裡奔跑、跳躍、揮灑汗水,運球、傳球、上籃,球場上傳來陣陣籃球撞擊地板的聲音和隊員們不時發出的吶喊聲。
這支球隊有一個很特別的隊名——「星期三籃球隊」,與其他球隊不同的是,隊員們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65歲,年齡最大的一名成員今年已經73歲了,堪稱「老年版的灌籃高手」。
這支籃球隊籌建於1970年,至今已有50年歷史了。
成立源於每周三停電
9月2日下午4時10分,記者來到東塘電信局體育館時,「星期三籃球隊」的許多隊員正在進行運動前的熱身:一些球員在進行腿部拉伸運動,一些球員在做伏地挺身,還有一些球員在進行高抬腿跳。
周新生今年68歲,是這支球隊的創始人之一,算得上球隊的「元老」。他告訴記者,球隊的成立離不開一段歷史。「當時我們一些人只有十多歲,在長沙南區的工廠工作。計劃經濟時期,南區每逢星期三停電。那時候的業餘生活比較單調,我們幾個籃球愛好者就選擇在星期三休息這天一起打打球,豐富一下業餘生活。」
後來,這些愛打籃球的人慢慢組成了一支球隊,還經常去其他工廠,與別的球隊進行比賽。「我們這支隊伍的水平還算不錯,別人問我們的隊名叫什麼,我們就取了一個隊名,叫『星期三籃球隊』。」周新生說。
毛地是後來加入這支隊伍的。今年73歲的毛地,之前曾是省男子籃球隊的一名隊員,後來又成了一名教練。「2008年我從省隊退役後,會在每周三下午來這裡和他們一起練球,一起交流,現在已經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毛地說。
有半個世紀歷史的籃球隊
組建一段時間後,成員都到了二十多歲的年紀,大家有的讀大學,有的結婚,球隊出現了第一次「危機」。在低谷期,整個球隊甚至只剩下了10多名成員。
「其實大家對籃球的熱愛並沒有放棄,只是因為單位工作、家庭生活等原因身不由己,不一定能在星期三聚在一起打球。」周新生說,即使如此,隊員間平時還保持著電話聯繫,在球隊與別的隊伍打比賽時,一些因事不能上場的球員還會發來祝福簡訊。
進入2010年後,球隊成員陸續退休,大家的空餘時間多了起來,打球場地也由多地輾轉逐漸固定在東塘電信局體育館。「我們大部分人住這附近,從家到這裡都很方便。」周新生告訴記者,退休後,球隊人數慢慢恢復到了30多人,現在則有40多人。
從1970年到2020年,「星期三籃球隊」走過了50載春秋。「長沙市有很多支業餘籃球隊,但是有半個世紀歷史的,恐怕只有這一支。」李界選也是其中一名隊員,他從12歲開始打球,打了近60年。
73歲老人表演「三步上籃」
談及從打球中的收穫,成員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以球會友」。「球隊的氛圍非常好,我們在打球之餘,還會相互交流生活與養生方面的內容。」毛地說,大家都經歷過業餘生活比較單調的年代,那時候體育活動就是隊員們的寄託,在打球的過程中,大家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
「我們都退休了,有些人還在家帶起了孫子,但是在周三這天,我們一定會跟家人請個假,一起打打球,出出汗,活動活動筋骨。」周新生說,大家每周都像盼望一個節日一樣,盼望星期三的到來。即使過了50年,但星期三對於大家來說,依舊意義非凡。
記者了解到,不少隊員都會把球隊當成第二個家,而不僅僅是每周一次的見面。「我們因為對籃球的熱愛走到一起,打了這麼多年的球,彼此的感情都很好。」周新生說,退休後,球隊每年都會組織春秋遊活動,「還可以帶家屬哩」。
這些退休老人們,雖然頭髮灰白,但身姿依舊矯健。在中場休息之餘,毛地還表演了幾次「三步上籃」,每次籃球都正中籃筐,引得眾人喝彩。「都說到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可以延年益壽,每次打完球我都很愉悅,身體機能更好了,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挺值!」毛地笑說。
瀟湘晨報記者滿延坤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