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軍旗式樣的歷史演變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2020-12-11 中國軍網

軍旗是軍隊靈魂和精神的象徵,也是激勵鼓舞全體官兵團結戰鬥的旗幟。從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旗,軍旗式樣的歷史演變,見證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90多年間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壯闊徵程。

日前,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命令,發布《軍旗管理規定(試行)》。構建新時代軍旗管理制度,對于堅定維護軍旗尊嚴,進一步激發官兵尊重、愛護和保衛軍旗的使命感、榮譽感,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編 者

1927年黨領導的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開闢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也產生了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工農革命軍軍旗。從工農革命軍軍旗到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旗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歷史,體現了人民軍隊高舉著軍旗一往無前、英勇奮戰的歷史。

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

1927年黨領導八一南昌起義時,為了爭取和團結國民黨左派,當時打的是「國民黨左派」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仍用國民革命軍陸軍旗幟。

南昌起義後不久,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召開會議部署舉行湘贛邊秋收起義,會議不同意中央打「國民黨左派」旗幟的指示,決定要公開使用中國共產黨的名義,正式亮出工農武裝的旗幟來號召和發動起義。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央寫信: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此時,中共湖南省委已經開始準備設計新的旗幟,其主色調即象徵著革命的紅色。9月初,中共中央特派員、湖南省委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的具體部署,並將參加起義的部隊和農民武裝統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為了做好起義準備工作,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三人奉命設計製作軍旗。因沒有現成的樣子,經過反覆研究,模仿蘇聯旗幟的式樣,設計出有鐮刀、斧頭、五星的紅色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為五角星,白色,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有黑色鐮刀、斧頭,分別代表農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褲一側縫有一條白布,上面用黑布縫寫著繁體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全旗的含義為工農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旗幟設計後,數十名裁縫紛紛請纓,義務承擔軍旗的縫製,布店老闆無償獻出紅布料,突擊製作了100面,標識不同的部隊番號,發到各團、營、連級單位。該師指戰員高舉著莊嚴的軍旗,參加了秋收起義。紅色的軍旗成為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的重要標誌。

秋收起義後,中共中央意識到「改旗易幟」的重要性,決定放棄「國民黨左派」的旗幟。根據這一精神,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南方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於10月15日在香港主持召開的南方局與廣東省委聯席會議上,提出南昌起義的部隊應改稱為工農革命軍,「一律廢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紅旗,以斧頭、鐮刀為標識,與國際旗同。」同月,中共中央同意張太雷的「改名易旗」提議,並先後指示有關單位「改名易旗」。

1930年式工農紅軍軍旗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頒布《軍事工作大綱》,指示: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由工農革命軍改稱紅軍後,各部軍旗的樣式,除旗褲上所寫的部隊標識文字改變外,其他的變動不大。但各根據地的紅軍由於相互協同軍事行動很少,聯繫不便,軍旗的樣式、尺寸仍然不統一。

隨著紅軍的發展壯大,正規化建設也逐步提上議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各級軍旗一律用五星紅旗,星內排列鐮刀斧頭之國際徽,旗用大紅色旗;中央為五星,五星為白色;中為鐮刀、斧頭交叉排列,鐮刀斧頭用黑色;旗之右邊鑲白布長條書寫番號,旗須用大紅色。」「旗上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字樣。」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會議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在規定正式使用中國工農紅軍稱謂的同時,再次明確規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式樣。

1930年式紅軍軍旗,經過了中共中央軍委的兩次文件確認,體現了相當的權威性。與秋收起義時的軍旗設計方案相比,進一步明確規定了旗幟尺寸、顏色、斧頭的樣式和刃鋒在圖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須與文字的橫標。

1931年式紅軍軍旗

1931年3月18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了《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式樣》對軍旗的旗式做了新規定,並下發了軍旗的圖式:旗幅的左上方為頂角向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旗中間為一交叉的鐮刀、錘子(當時認為錘子才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象徵,也是國際布爾什維克的通用標誌),而不再是鐮刀、斧頭,代表工農;鐮刀、錘子相互交叉,基本位於旗幅的中心位置,鐮柄向左下,錘柄向右下,鐮尖和錘頂面均向左上方的五星方向;旗除旗褲一邊外,另三邊有旗須;旗褲為二寸三分寬的白布,用以書寫部隊番號;旗頂為梭鏢,帶須。

《式樣》為區別各軍種,規定以旗須的著色來代表不同的軍種:紅色旗須代表步兵,黃色旗須代表騎兵,黑色旗須代表炮兵,白色旗須代表工兵,藍色旗須代表輜重兵,綠色旗須代表醫護兵。

《式樣》還規定了地方武裝的旗式。地方武裝基本採用的是1927年秋收起義時工農革命軍式樣的旗幟,只是把斧頭改為錘子。同時規定了不同建制的部隊所用旗幟的尺寸大小。把地方武裝的旗作為一項專門內容予以規定,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1933年5月,中革軍委發布命令,要求中國工農紅軍一律更換新式軍旗。

1934年式紅軍軍旗

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國徽、國旗及軍旗的決定。大會上,毛澤東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徽、國旗與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式樣,向全體代表作了說明,並由林伯渠宣讀了《關於國徽、國旗及軍旗的決定》。其中對軍旗規定:軍旗,為紅色底子,橫為五尺,直為三尺六寸,中為黃色交叉的鐮刀與錘子,右角上有黃色的五角星。旗柄為白色。

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對軍旗式樣進行了規定與統一。紅軍各部隊根據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決定,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鐮刀錘子分開的軍旗。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徵。之後紅25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相繼長徵。紅軍在長徵中使用的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規定的五角星和鐮刀錘子分開的軍旗。

至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前,中國工農紅軍一直在使用「中為黃色交叉的鐮刀與錘子,右角上有黃色的五角星」的紅軍軍旗。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旗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經過國共兩黨談判,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南方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隸屬國民革命軍序列。在這一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絕大多數部隊並沒有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實際上很少打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民黨軍旗已不再可能成為人民軍隊的軍旗。

解放戰爭前期,許多部隊在作戰過程中,往往都高擎著紅旗,導引廣大將士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在解放戰爭時期,紅旗在廣義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軍旗。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48年2月21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指示電,徵求對設計軍旗、軍徽、帽花和臂章的意見,請各地各單位研擬具體樣式報送中央審議。全軍各大單位收到指示電後非常重視,先後報送500多份應徵圖案。

1948年年底,中共中央機要室主任葉子龍拿著一本魯中軍區政治部《前衛》報社為紀念建軍21周年出版的特刊來到作戰室,指著該刊封面上一面標識有五星和「八一」二字的紅旗,對負責匯集和篩選的工作人員說,毛主席和首長們對封面紅旗都很欣賞,指示可按這個思路設計軍旗:軍旗上要有「八一」二字,以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舉行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紀念日;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徵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軍旗要以紅色為底色,這即是革命的顏色,也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喜慶顏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用黃色。

按照指示,工作人員設計製作了2面幅樣旗。1949年3月5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開幕。這2面幅樣旗掛在會場的牆上。同時,也將全軍各大單位上送的圖樣擺在靠牆的幾張桌子上。到會的中央委員們審議後,均原則同意掛在牆上的樣旗。3月13日,全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關於軍旗的決議》,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應為紅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規定了旗幟的基本式樣後,餘下的問題是五角星、「八一」二字的相對位置及大小,還有「八一」二字的字體等細節問題。為此,設計人員擬出了3種送審圖案,周恩來將其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審議後,交代作戰部一局分頭徵求在北平的中央委員、軍委領導的意見,並通過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徵求參加新政協會議的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人物的意見。根據各方面匯總的意見,設計人員又製作了一面綢料標準樣旗,並按照周恩來的指示,通過華北軍區司令部,組織步兵、炮兵和坦克兵部隊演練授旗儀式。

1949年5月27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各部門的領導審定了「八一」軍旗的標準樣旗。仰望獵獵軍旗在風中招展,毛澤東深情地說:「將來要在發布命令時寫上,軍旗表示自八一南昌起義以來,經過長期奮鬥,正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大地,普照全國!」

1949年5月30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周恩來致電各野戰軍、各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並各級軍政首長:茲頒發軍委制定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及軍徽樣式七百份,請即點收,並請各野戰軍、各軍區遵式制發各所屬部隊,並定於六月十五日全軍正式開始使用。

從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軍旗到人民解放軍的「八一」軍旗,歷時22年。「八一」軍旗的誕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此以後,軍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象徵,也成為國家主權的象徵之一。

陸、海、空軍儀仗隊單獨執行司禮任務時分別使用的軍旗

1949年「八一」軍旗確定式樣以來,解放軍在外事活動中一直高舉著「八一」軍旗。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解放軍與外軍交往的增多,軍事外交層級的擴大與深入,在迎接外軍軍種領導人的司禮過程中,需要相對應的軍種軍旗。研究和制定人民解放軍軍種軍旗成為適應軍事外交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成為進一步推動軍隊正規化建設,完善軍旗系列化的需要。

1992年9月5日,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公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執行司禮任務時使用的陸軍、海軍、空軍軍旗式樣。按「黃金分割」設計原則,陸軍、海軍、空軍軍旗旗幅的上半部(佔旗面的5/8)均保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基本樣式,下半部(佔旗面的3/8)區分軍種:

陸軍為草綠色,象徵綠色的大地,表示陸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領土安全而英勇奮鬥,所向無敵。

海軍為藍白條相間,象徵大海與海浪,表示人民海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萬裏海疆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空軍為天藍色,象徵藍天,表示人民空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神聖領空不可侵犯而展翅翱翔,搏擊長空。

命令還規定自1992年10月1日起,中國陸、海、空軍軍種儀仗隊在單獨執行司禮任務時,分別使用本軍種軍旗。

圖①: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

圖②: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軍旗(按《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複製)。

圖③:紅軍某部宿營地掛著的紅軍軍旗。

圖④:紅四方面軍會場懸掛的紅軍軍旗。

圖⑤:原華北軍區舉行授旗儀式排練時留影。

(圖②、圖⑤由劉中剛提供,其它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我軍軍旗式樣的歷史演變
    軍旗是軍隊靈魂和精神的象徵,也是激勵鼓舞全體官兵團結戰鬥的旗幟。從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旗,軍旗式樣的歷史演變,見證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90多年間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壯闊徵程。日前,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命令,發布《軍旗管理規定(試行)》。
  • 從「鐮刀斧頭」到「八一軍旗」,細數人民軍隊的軍旗演變
    因為當時以錘頭為代表的產業工人在中國還不夠強大,更普遍是傳統手工業者,因此用斧頭更符合中國實際。▲ 1930年式紅軍軍旗樣品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第51號通知宣布取消工農革命軍,改稱紅軍。隨著紅軍的發展壯大,軍隊正規化建設被提上日程。1930、1931年中央軍委兩次發布紅軍軍旗式樣。
  • 軍旗,英烈熱血浸染的旗幟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作為秋收起義的重要標誌,指引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指戰員,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鼓舞著廣大窮苦人民加入了革命的隊伍,向製造白色恐怖的敵人發起了無畏的挑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信心和決心。毛主席在秋收起義取得勝利後寫下那首《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要向平瀏直進。
  • 軍旗的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誕生93年周年了。我們的軍旗,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是激勵一代代官兵奮勇前進的旗幟,承載著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記錄著我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這面軍旗是紅色的,旗子中央有一個大五角星,五角星中心位置代表黨的標誌——鐮刀、斧頭,在靠近旗杆的白邊上寫「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就是我軍的第一面軍旗。井岡山下的旌旗,指示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方向。只要軍旗所舞,必定熱血沸騰、精神昂揚。1936年2月下旬的一天,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北上,第三次翻越雪山。至中午,他們終於翻越黨嶺雪山。
  • 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軍旗——寫在《軍旗管理規定(試行)》施行之際
    2020年5月1日起,《軍旗管理規定(試行)》將正式施行。這一規定的頒布實施,對於進一步激發官兵尊重、愛護和保衛軍旗的使命感、榮譽感,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古代戰爭中,不同的軍旗被用於標識、號令和通信,起著振奮軍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到了近現代,軍旗成為軍隊或建制部隊的重要標識,成為一支軍隊靈魂和精神的象徵。我軍軍旗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鬥爭。「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 軍旗科普|軍旗的qianshijins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軍旗的成長曆程吧!1927年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設計了第一幅工農革命軍軍旗,這是八一軍旗的最前身。紅色的旗幅象徵革命,白色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鐮刀斧頭代表工農大眾緊密團結。
  • 國歌新版MV​//解放軍軍旗、軍徽和武警部隊旗、徽簡史
    公民和組織應當尊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旗、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旗、徽的圖案、樣式以及使用管理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軍旗和軍徽,是軍隊的重要標誌,是軍隊靈魂和精神所在。我軍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創建後,直到22年後,才有了全軍統一的軍旗、軍徽,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八一」軍旗和「八一」軍徽。
  • 細數三軍儀仗隊「禮儀、禮服、軍旗、軍刀」
    根據中國歷史上武術用刀和騎兵用刀中的有關禮節,研究設計出拔刀、撇刀、立刀、託刀、舉刀、刀入鞘六種具有中國軍隊特色的持刀禮節。為執行隊長和分隊長佩帶指揮刀的任務下達後,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黃昭麟工程師的帶領下四處奔波。他們先到中國軍事博物館找來了法國、日本、美國、瑞典、義大利等國的儀仗指揮刀資料,並根據我國國情、軍情和民族特點等,設計出了指揮刀圖案。
  • 從《建軍大業》看中國軍服的演變:從八角帽到貝雷帽!
    在1945年至1947年的這段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有很多起義或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加入我軍,也就是解放戰士,通常直接撕掉帽徽就行,連軍服都不用更換。因為當時所穿的軍服,除了帽子上沒有青天白日的帽徽外,從式樣上看,它和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是一樣的。
  • 1984年,兩萬越軍圍攻我軍一個團,800多輛民用車幫解放軍運炮彈
    老山地區的失守,使得河江門戶洞開,其西北廣大地幅均處於我軍瞰制之下,驚慌失措的越軍總參謀部急令第二軍區調整部署,一線部隊要堅決頂住中國軍隊向縱深發展進攻,另一方面又從二線抽調部隊增援河江方向守軍。越軍在經過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後,發現解放軍並沒有繼續進攻的意圖,於是又開始囂張氣起來。
  • 「軍味」將更濃
    軍旗有強烈象徵和代表意味,這次授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旗」,意味著武警的「軍味」將更濃。武警部隊一直被認為是介於警察和部隊之間的一種單位,覺得該部偏向於警察的有之,認為更像部隊一份子的亦有之。支持前者的理由是,解放軍掛的是軍銜,而武警掛的是警銜,這從中央軍委歷次晉升上將軍銜警銜儀式兩種銜分列就可見一斑。
  • 獵獵軍旗方寸飄
    ■遼寧新民 黨玉佔 軍旗是軍隊的標誌,是軍人的光榮、勇敢和意志的象徵,是鼓舞全軍指戰員團結奮鬥的光輝旗幟。因此在我國發行的軍事題材郵票中,常見軍旗飄飄。 我國郵票中出現的我軍軍旗有兩種。
  • 轉身 - 轉身-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在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像深圳這樣,一支部隊的命運緊緊地與一座城市連在一起。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實現現代化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出現了被學者們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無疑,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是這次進程的領頭羊。萬丈高樓平地起。
  • 德讓宗追擊戰,28個解放軍狂追印軍千人,擊斃印軍將軍!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一、初戰我軍阻擊計劃沒有成功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我軍十一師三十二團在德讓宗阻擊戰中,沒有完成預定計劃。
  • 「解放軍報」中文域名被搶註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消息:「解放軍報」帶有「.中國」、「.公司」、「.網絡」、「.com」和「.net」等不同後綴的15個中文、日文、韓文和英文域名被多家公司和個人搶註。  據解放軍報報導,11月下旬,解放軍報分別以"解放軍報網絡版"、"解放軍報電子版"、"解放軍報"、"軍報"、"中國軍網"、"中國軍事網"、"中國軍事新聞網"、"中國國防報"、"國防報"和"長徵出版社"等10個繁/簡體中文名稱對軍報在國際網際網路上的中文域名進行註冊,並分別附加".中國"、".公司"、".網絡"、".com"和".net"等5個域名後綴,共計註冊域名58個。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中國軍網急聘文案主編2人,負責主筆"軍報每天讀"
    解放軍報社網絡傳播中心因發展需要,現公開招聘文案主編2人。所聘職位,不限性別、戶口,重在實際能力和工作表現。聘用後工作地點在北京,享受國家和軍隊規定的社會保險待遇,提供相應的薪酬待遇。
  • 從歷史到現在:盤點中國人民解放軍稱謂的演變
    從國民革命軍,到紅軍、八路軍、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多次更名。人民軍隊稱謂的歷史演變見證了這支軍隊的創建、轉型和發展。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 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建立革命武裝的重要性,準備發動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
  • 對越反擊戰,越軍的實際戰力如何?真實戰例讓我軍大開眼界
    對越反擊戰,越軍的實際戰力如何?真實戰例讓我軍大開眼界1979年,因為越南的挑釁,中國解放軍打響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僅僅一個月時間,越軍便展現出難以招架的態勢。之前,我們一直覺得越軍戰力差,可謂是不堪一擊。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越軍的實際戰力讓人大吃一驚,越軍到底有多強?你可知道?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越南已經同我國分道揚鑣。尤其是越南抱上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以後,越南更是不顧昔日中越之間的友好情義,與中國逐漸交惡。後來,越南更是在蘇聯的慫恿下,對我邊境發起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