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熊孩子充值事件熱度不減
近日,有這樣一個新聞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個杭州的孩子在7天內往遊戲中充值了六萬多元,在知道自己犯錯之後甚至不敢把手機還給母親。
母親在知道這件事之後,找到遊戲運營方希望能夠退款。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一部分錢已經如願退回了,但還有4萬9的錢卻被遊戲公司拒絕了退款申請。
這位母親於是聯繫上媒體並報了警,希望能討回被兒子揮霍的錢。
圖片來源:網絡
讓人感到無措的是,雖然新聞上不斷的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是這種事發生的頻率卻是不減反增,甚至還出現了拿著父母眾籌來的救命錢去充值玩遊戲的情況。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事的頻發讓一部分的家長警惕了起來。
卻仍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出於自己的孩子是乖寶寶的想法,錯誤地認為這種事肯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自己的孩子卻很快告訴了他們打臉不會缺席,只會遲到。
這也和孩子們從新聞中學到越來越優秀的「反偵查技術」有關。
父母開通了簡訊銀行也不怕,把簡訊刪掉就可以了;
事後被發現也不怕,裝傻就能避過毒打。
遊戲玩都玩了,道具和裝備用都用了,退款刪號也不是什麼大事了。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孩子們真的意識不到自己花出的錢對父母有什麼意義嗎?
又或者說,他們真的明白自己小手一點給出去的金額到底有多大嗎?
02
數據時代,錢已經沒有了「靈魂」
現代社會愈發便利了,金錢漸漸變成了手機銀行和各支付APP的一串數字,我們漸漸的開始感受不到金錢的重量。
小時候,過年和生日收到的紅包總能讓人開心很久。
也許裡面的錢並不多,卻是具象的,是摸得到的幸福。
雖然大多時候都是被母親以「幫你存著」的理由給充公了。
但那時的錢對孩子來說,不是一個陌生而冷冰冰的數字,是一張張充滿溫度的神奇小紙張。
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小孩子都因為明白零花錢的金額是有上限的,所以幾乎沒有例外,大家都是節省著小金庫過日子的。
總想要有一天能把這些攢下來的零花錢去商店換成能夠在小夥伴面前炫耀的物件。
有人想要的是遊戲王的卡,有人期盼著的是新的頭花,有人渴求著的是玻璃罐裡閃亮的糖紙。
那時的金錢是摸得到的,快樂也是摸得到的。
而現在,先別說小孩子,成年人也漸漸開始迷失對金錢重量的感知度。
由於阿里巴巴和騰訊帶來的急速發展,線上和線下的無現金支付實在是過於便利。
買菜、買衣服、交水電氣費、買各種雖然便宜但沒什麼用處的東西等等,直接從看不見的網絡帳戶中扣款就可以了。
人們再也感受不到紅色的錢換成綠色,再換成藍色、草綠的那種空虛感,大腦裡充斥著的只有「買買買」所帶來的刺激感和喜悅。
這著實不是什麼好事。
喪失了對金錢重量感知度,使很多年輕人年紀輕輕的便背上一身的網貸。
每個月都在還貸,也每個月都在借新的貸,金錢也真的變成了數據流,從手指縫中安靜溜走,沒掀起一番波瀾。
圖片來源:網絡
尚有社會經歷的成年人都會如此,就更別提連三觀都沒有完善的小孩子了。
在這個壓歲錢都可以直接通過微信支付的時代,他們被父母保護的太好,對外部的世界整個處於一個懵懂的階段。
也許有人能夠隱隱約約明白自己花了很大一筆錢,卻也沒有辦法產生實際的感覺。
他們並不明白自己花出去的錢對於一個家庭的開支意味著什麼。
甚至可能有年齡稍小的孩子,連自己花了多大數額的錢都不明白。
金錢在這個時代,早就失去了靈魂。
03
失去靈魂的不只是金錢,還有家庭。
忙碌,是現代社會的縮影。
國家忙碌著發展,個人忙碌著獲得更好的人生,沒有誰敢停下來,除非這個人不是家裡有礦,而是礦裡有家。
一個普通的家庭要想活得幸福美滿,離不開家庭人員的犧牲。
在以前,出於被犧牲的一方多是女性。
女性在年齡合適之時便被要求結婚,然後便被要求生子,之後便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有的只是家庭的未來,人們用她是否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來評判她的人生價值。
而現在,由於女性意識的覺醒,很多女性開始不願意被犧牲。
她們也想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價值。
當然,女性群體中也有甘願奉獻和犧牲的,我們也要對這部分女性報以敬意。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父母雙方都想要實現個人價值的家庭來說,孩子變成了新一代的犧牲品。
父母雙方忙於打拼,沒辦法抽空陪伴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家庭開始失去靈魂,漸漸變成了房子的另一種叫法。
家長想要陪伴孩子成長卻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產生的愧疚感很容易讓家長沒有辦法理智的教育引導孩子,往往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由於不是隨時都陪在孩子的身邊,所以很多家長都不能第一時間感知到孩子的成長。
不明白他們小小年紀已經起了攀比之心,也不了解他們早已有能力繞過自己進行付款的操作。
所以很多時候都只是提醒孩子「不要亂花錢」就去忙自己的事了。
留給孩子的,只有冰冷的房子和發燙的手機。
04
救救孩子,放過遊戲
遊戲是無辜的,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種娛樂方式被家長視作「洪水猛獸」、「精神鴉片」。
無論是以前的扔鐮刀,還是後來的街機廳,抑或是現在的手機遊戲,都是無法得到家長理解的娛樂活動。
家長想要保護孩子的心是好的,然而一刀割的行為卻是錯誤的。
在未找到能夠充實孩子精神世界的替代品之前便貿然讓孩子與遊戲分離,會讓孩子產生「戒斷反應」,對空出來的時間感到茫然和不適。
而後一部分孩子會在這種不適感的影響下對父母進行哭鬧。
在受不住孩子哭鬧的情況下,一部分家長會頭疼的把手機再拿給孩子做安撫。
圖片來源:網絡
開了這個頭,惡性循環便開始了。
當然,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玩遊戲的行為並不排斥。
他們排斥的是遊戲內充值的方式很簡單,排斥的是遊戲公司在不經過自己允許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所謂「充值誘導」的行為。
對於父母來說,想要避免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變成新聞中瘋狂充值的熊孩子,必須要先重視網路遊戲的風險。
並且提前採取一些預警方案,比如: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在手機給孩子玩之前先降低單筆消費額度、告訴孩子每一筆金額都意味著什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必須要理解的是,遊戲公司其實也有自己為難之處。
畢竟這筆錢是隔著網絡支付的,很難判別是否是未成年產生的消費。
比較大型的公司已經開始推廣「兒童鎖」等有效方法來實時監控未成年的遊戲行為。
也還有一些小公司尚沒有此能力,也希望遊戲的發行商能夠早日使這種技術得到有效的推廣,為各位父母減負。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遊戲公司能做的事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鍋都交給遊戲公司來背。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捧在手心裡的珍寶,愛護珍寶雖好,束之高閣卻不是該對孩子做的事。
也許在教導的過程中可能會很累,可這樣的負擔也是甜蜜的。
一味的把孩子關在象牙塔裡,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不是愛,是慢性的毒。
孩子是無辜的,遊戲卻也是無辜的。
家長不能只一味產生「他還是個孩子」的想法而去放縱和溺愛自己的孩子。
古言道:三歲看老。也是時候告訴孩子,什麼是責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