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沉迷遊戲瘋狂充值,是運營的鍋,還是家長的錯?

2020-12-23 騰訊網

01

熊孩子充值事件熱度不減

近日,有這樣一個新聞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個杭州的孩子在7天內往遊戲中充值了六萬多元,在知道自己犯錯之後甚至不敢把手機還給母親。

母親在知道這件事之後,找到遊戲運營方希望能夠退款。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一部分錢已經如願退回了,但還有4萬9的錢卻被遊戲公司拒絕了退款申請。

這位母親於是聯繫上媒體並報了警,希望能討回被兒子揮霍的錢。

圖片來源:網絡

讓人感到無措的是,雖然新聞上不斷的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是這種事發生的頻率卻是不減反增,甚至還出現了拿著父母眾籌來的救命錢去充值玩遊戲的情況。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事的頻發讓一部分的家長警惕了起來。

卻仍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出於自己的孩子是乖寶寶的想法,錯誤地認為這種事肯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自己的孩子卻很快告訴了他們打臉不會缺席,只會遲到。

這也和孩子們從新聞中學到越來越優秀的「反偵查技術」有關。

父母開通了簡訊銀行也不怕,把簡訊刪掉就可以了;

事後被發現也不怕,裝傻就能避過毒打。

遊戲玩都玩了,道具和裝備用都用了,退款刪號也不是什麼大事了。

圖片來源:網絡

可是,孩子們真的意識不到自己花出的錢對父母有什麼意義嗎?

又或者說,他們真的明白自己小手一點給出去的金額到底有多大嗎?

02

數據時代,錢已經沒有了「靈魂」

現代社會愈發便利了,金錢漸漸變成了手機銀行和各支付APP的一串數字,我們漸漸的開始感受不到金錢的重量。

小時候,過年和生日收到的紅包總能讓人開心很久。

也許裡面的錢並不多,卻是具象的,是摸得到的幸福。

雖然大多時候都是被母親以「幫你存著」的理由給充公了。

但那時的錢對孩子來說,不是一個陌生而冷冰冰的數字,是一張張充滿溫度的神奇小紙張。

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小孩子都因為明白零花錢的金額是有上限的,所以幾乎沒有例外,大家都是節省著小金庫過日子的。

總想要有一天能把這些攢下來的零花錢去商店換成能夠在小夥伴面前炫耀的物件。

有人想要的是遊戲王的卡,有人期盼著的是新的頭花,有人渴求著的是玻璃罐裡閃亮的糖紙。

那時的金錢是摸得到的,快樂也是摸得到的。

而現在,先別說小孩子,成年人也漸漸開始迷失對金錢重量的感知度。

由於阿里巴巴和騰訊帶來的急速發展,線上和線下的無現金支付實在是過於便利。

買菜、買衣服、交水電氣費、買各種雖然便宜但沒什麼用處的東西等等,直接從看不見的網絡帳戶中扣款就可以了。

人們再也感受不到紅色的錢換成綠色,再換成藍色、草綠的那種空虛感,大腦裡充斥著的只有「買買買」所帶來的刺激感和喜悅。

這著實不是什麼好事。

喪失了對金錢重量感知度,使很多年輕人年紀輕輕的便背上一身的網貸。

每個月都在還貸,也每個月都在借新的貸,金錢也真的變成了數據流,從手指縫中安靜溜走,沒掀起一番波瀾。

圖片來源:網絡

尚有社會經歷的成年人都會如此,就更別提連三觀都沒有完善的小孩子了。

在這個壓歲錢都可以直接通過微信支付的時代,他們被父母保護的太好,對外部的世界整個處於一個懵懂的階段。

也許有人能夠隱隱約約明白自己花了很大一筆錢,卻也沒有辦法產生實際的感覺。

他們並不明白自己花出去的錢對於一個家庭的開支意味著什麼。

甚至可能有年齡稍小的孩子,連自己花了多大數額的錢都不明白。

金錢在這個時代,早就失去了靈魂。

03

失去靈魂的不只是金錢,還有家庭。

忙碌,是現代社會的縮影。

國家忙碌著發展,個人忙碌著獲得更好的人生,沒有誰敢停下來,除非這個人不是家裡有礦,而是礦裡有家。

一個普通的家庭要想活得幸福美滿,離不開家庭人員的犧牲。

在以前,出於被犧牲的一方多是女性。

女性在年齡合適之時便被要求結婚,然後便被要求生子,之後便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有的只是家庭的未來,人們用她是否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來評判她的人生價值。

而現在,由於女性意識的覺醒,很多女性開始不願意被犧牲。

她們也想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價值。

當然,女性群體中也有甘願奉獻和犧牲的,我們也要對這部分女性報以敬意。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父母雙方都想要實現個人價值的家庭來說,孩子變成了新一代的犧牲品。

父母雙方忙於打拼,沒辦法抽空陪伴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家庭開始失去靈魂,漸漸變成了房子的另一種叫法。

家長想要陪伴孩子成長卻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產生的愧疚感很容易讓家長沒有辦法理智的教育引導孩子,往往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由於不是隨時都陪在孩子的身邊,所以很多家長都不能第一時間感知到孩子的成長。

不明白他們小小年紀已經起了攀比之心,也不了解他們早已有能力繞過自己進行付款的操作。

所以很多時候都只是提醒孩子「不要亂花錢」就去忙自己的事了。

留給孩子的,只有冰冷的房子和發燙的手機。

04

救救孩子,放過遊戲

遊戲是無辜的,每一個年代都會有一種娛樂方式被家長視作「洪水猛獸」、「精神鴉片」。

無論是以前的扔鐮刀,還是後來的街機廳,抑或是現在的手機遊戲,都是無法得到家長理解的娛樂活動。

家長想要保護孩子的心是好的,然而一刀割的行為卻是錯誤的。

在未找到能夠充實孩子精神世界的替代品之前便貿然讓孩子與遊戲分離,會讓孩子產生「戒斷反應」,對空出來的時間感到茫然和不適。

而後一部分孩子會在這種不適感的影響下對父母進行哭鬧。

在受不住孩子哭鬧的情況下,一部分家長會頭疼的把手機再拿給孩子做安撫。

圖片來源:網絡

開了這個頭,惡性循環便開始了。

當然,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玩遊戲的行為並不排斥。

他們排斥的是遊戲內充值的方式很簡單,排斥的是遊戲公司在不經過自己允許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所謂「充值誘導」的行為。

對於父母來說,想要避免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變成新聞中瘋狂充值的熊孩子,必須要先重視網路遊戲的風險。

並且提前採取一些預警方案,比如: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在手機給孩子玩之前先降低單筆消費額度、告訴孩子每一筆金額都意味著什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必須要理解的是,遊戲公司其實也有自己為難之處。

畢竟這筆錢是隔著網絡支付的,很難判別是否是未成年產生的消費。

比較大型的公司已經開始推廣「兒童鎖」等有效方法來實時監控未成年的遊戲行為。

也還有一些小公司尚沒有此能力,也希望遊戲的發行商能夠早日使這種技術得到有效的推廣,為各位父母減負。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遊戲公司能做的事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鍋都交給遊戲公司來背。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捧在手心裡的珍寶,愛護珍寶雖好,束之高閣卻不是該對孩子做的事。

也許在教導的過程中可能會很累,可這樣的負擔也是甜蜜的。

一味的把孩子關在象牙塔裡,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不是愛,是慢性的毒。

孩子是無辜的,遊戲卻也是無辜的。

家長不能只一味產生「他還是個孩子」的想法而去放縱和溺愛自己的孩子。

古言道:三歲看老。也是時候告訴孩子,什麼是責任感了。

相關焦點

  • 熊孩子玩遊戲充值40萬,鍋只能讓家長來背?
    事情鬧大之後,又通常會以遊戲公司主動退款告終。每次都還會有聲音指責家長沒有盡到監管責任,言外之意是,遊戲公司乖乖退款已經是善莫大焉了。但是同樣的戲碼重複多次之後,不由得使人生疑:難道未成年人在遊戲中大把浪費時間和金錢的鍋,只能讓家長來背嗎?難道遊戲公司就只能聽之任之?記者跟蹤調查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 媒體:家長怒進遊戲群控訴,孩子遊戲沉迷的鍋該由誰背?
    媒體:家長怒進遊戲群控訴,孩子遊戲沉迷的鍋該由誰背?此外,騰訊還有一支專門的客服團隊,每天打電話給疑似沉迷遊戲的未成年人用戶的家長,讓他們來監督孩子的上網行為。網易遊戲也在今年1月宣布全面升級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具體舉措包括對未成年玩家的「全面宵禁」、強制實名登記、成立「未成年人守護團隊」等。
  • 湖北一12歲女孩沉迷遊戲,用奶奶的3萬元積蓄給遊戲充值
    隨著我國電子科技的發達、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用手機內的各種軟體,就連小孩子,都會在學習的閒暇之餘拿父母的手機玩遊戲。然而,由於孩子不懂事、以及家長的監管不力,近年來,利用家長銀行卡給遊戲充值的事情屢屢發生。
  • 未成年人網遊充值 多平臺實名認證流於形式 遊戲吸金不設防
    未成年人充值有哪些坑,存在什麼隱患?為何退款如此艱難?近日,記者親自體驗了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夢幻西遊、開心消消樂等十餘款手遊,4399遊戲等5個頁遊平臺以及多個交易平臺,為您揭開未成年遊戲充值背後的諸多操作細節。
  • 少年」遊戲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難
    黑貓投訴官方微博在8月4日發表微博質疑「逃跑吧少年,還是『充值吧少年』」,其表示:「有大量消費者在黑貓投訴沒有實名認證的未成年人在@逃跑吧少年官方 遊戲中充值,聯繫客服就說稍後聯繫,一直不回復不退款,也沒有官方電話。目前相關投訴達550單,均未收到逃跑吧少年官方的回應。」直到8月6日,遊戲官方才開始統一回復投訴,但反饋內容均顯示:「您好!
  • 騰訊崔曉春:未成年保護是騰訊遊戲的重中之重
    自2019年11月《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防沉迷新規)出臺以來,騰訊更是積極響應。崔曉春介紹道,今年騰訊遊戲加速了防沉迷新規落地工作,對於實名為未成年的用戶進行遊戲時長、消費限制,目前已在騰訊210款遊戲中落地。
  • 和平精英未成年充值退款流程 未成年可以充錢嗎
    未成年在和平精英裡消費可以退款嗎?未成年在遊戲中消費是很常有的事情,有的時候是寫熊孩子亂花錢,這就對家長帶來了麻煩。那麼未成年在和平精英裡消費可以退款嗎,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 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形同虛設 高股價網易得了「遊戲依賴症」
    Q3遊戲營收再破百億元,多款遊戲被曝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形同虛設高股價網易得了「遊戲依賴症」疫情催生的「宅家經濟」讓在線遊戲行業迅速走上風口。網易的遊戲業務已經連續10個季度收入突破百億元,近八成營收來自遊戲令業界稱網易更像一個遊戲公司,而網易的股價已創歷史新高。
  • 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形同虛設!網易得了「遊戲依賴症」
    原標題:多款遊戲被曝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形同虛設!網易「遊戲依賴症」怎麼破 疫情催生的「宅家經濟」讓在線遊戲行業迅速走上風口。網易的遊戲業務已經連續10個季度收入突破百億元,近八成營收來自遊戲令業界稱網易更像一個遊戲公司。
  • 遊戲沉迷的背後:孩子與父母矛盾的激化!
    這是發生在很多家庭的故事,家家情況不同,但教育問題卻大致相同:沉迷遊戲,引發家庭矛盾。在名為「遊戲防沉迷家長交流3群」裡,一群家長說著類似的事情。「我家孩子天天玩遊戲,成績下降得太快了。」「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沉迷遊戲之後脾氣變得很不好,對我和他爸態度完全變了樣子。」「臭丫頭在遊戲裡認識了一個網友,小小年紀竟然早戀」「就應該讓這些做遊戲的都失業」......
  • 中國最高法律正式公布:未成年遊戲充值、在線直播獎勵等
    因此,各界人士都在爭論未成年網絡獎勵行為是否有效。對此,中國最高法正式確認,未成年人充值獎勵今日無效!在最新頒布的《最高法》《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中,這意味著,未經監護人同意,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網路遊戲中充值,並在直播平臺上獎勵,如果支出金額與其年齡和智力不符,監護人可以要求相關責任公司退錢。
  • 13歲初中生玩手遊,充值13000元!騰訊回應:第二次充值,不退
    13歲初中生玩手遊,充值13000元!騰訊回應:第二次充值,不退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吃雞實戰課堂》,我是遊戲百曉生專業解說。
  • 王者榮耀未成年充值怎麼退款?充值退款是退全款嗎?
    王者榮耀未成年充值怎麼退款呢?未成年限制的確有充值限制,但這個是針對身份證信息為未成年的,有部分未成年玩家實名用的是成年人身份,這種就不會有限制了,不過一旦被發現就基本少不了退款步驟,那麼未成年退款流程怎麼樣?是全額退款嗎?小編馬上就給大家解答。
  • 如何設計一套完整的未成年防沉迷體系,我們和騰訊未成年保護負責人...
    坦白講,商業上的競爭關係並不會影響我們在未成年保護方面的合作,不會因為商業競爭選擇誰或者不選擇誰。2017年,騰訊成立了【成長守護平臺】,到了今年5月底,騰訊旗下《王者榮耀》、《龍之谷》手遊等80款遊戲,已落實防沉迷新規接入工作,預計上半年內完成騰訊運營全部移動遊戲產品接入工作。
  • 王者榮耀未成年人充值限額機制 賽事頻道仍可正常充值打賞
    2020年疫情期間,13歲女孩趁著上網課,用母親的戶口本信息註冊手機遊戲「第五人格」,並背著父母偷偷充值7000餘元,家長隨後狀告遊戲平臺方要求退款。中國裁判文書網近期披露了這起案件。雖然近年來網路遊戲「防沉迷」政策不斷收緊,但青少年玩遊戲充值,甚至因沉迷遊戲影響身心成長的新聞仍不絕於耳。
  • 「登錄無認證、超額充值」 未成年網遊消費引發爭議
    同樣作為家長,吳先生也向《人民投訴直通車》平臺反映,2月5日到11日,他12歲的兒子用IPAD通過蘋果商店下載了一款名為《和平精英》的遊戲,並以「微信模式」進入了遊戲,此後多次為該遊戲充值。「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外出,每天允許孩子玩一次遊戲,沒想到一周時間,孩子為這款遊戲充值了3700元。」
  • 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怎麼辦?馬化騰手把手教你治服熊孩子
    過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逃課上網""偷家長零錢買點卡消費、充值虛擬會員"等。如今升級了!玩手機上網課"觸網"無處不在,規範及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困難重重。
  • 起底網遊公司套路未成年人充值:繞過實名制、以遊客模式消費
    疫情期間,一些未成年人「宅」家沉迷打遊戲,瞞著父母充值,家長找網路遊戲公司投訴要求退款多數未果。「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玩遊戲的時長、單次充值金額等都做了規定,但一些遊戲商家並未嚴格落實相關規定,而是通過各種手段打擦邊球。
  • 小學生玩遊戲花光父親「救命錢」!限制老年人充值專治「熊孩子」
    廣西柳州市一名"熊孩子"借著上網課的名義玩遊戲,花光了父親治病的1.4萬元!這引起了廣泛的探討。今年疫情期間,小學生們只能在家上網課,為了方便上課,家長們就將手機借給了小孩。實際上,在未成年人防沉迷遊戲這一方面,騰訊等多家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在實名認證、人臉識別上,都做了不少的改進和升級。2020年6月,騰訊遊戲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正式升級到全新的3.0階段,專門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
  • 手遊「唱舞全明星」被指「實名認證形同虛設」 未成年兒童大額充值...
    中國網科技10月13日訊(記者 葉小源)網路遊戲在滿足大眾休閒娛樂需要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特別是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過度消費等現象,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學習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