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中,蘇聯高層面對如此嚴重的傷亡也深感危機,1939年12月,史達林籤署命令,要求加快衝鋒槍的研製,新的衝鋒鎗要有類似於索米的彈鼓供彈具,並且應該能夠裝入更多的數量的彈藥,史達林認為蘇聯設計的武器應該超過芬蘭,鑑於索米衝鋒鎗工藝過於複雜,設計一款易於生產,但性能指標又要接近索米衝鋒鎗的苛刻任務,就交到了蘇聯槍械設計師喬治·斯帕金的手裡,經過一年多的艱苦研究,斯帕金終於在1940年9月完成了新式衝鋒鎗的定型,蘇聯國防委員會認為這種衝鋒鎗的性能完全符合要求,並命名為波波沙41式衝鋒鎗,波波沙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全槍長840毫米,使用7.62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槍口初速每秒鐘460米,射速每分鐘900發,斯帕金設計波波沙衝鋒鎗時,並沒有太大的成本壓力,他主要遵循的原則是可靠耐用,易於批量生產,因此其採用的木製槍託和槍身,以及槍管碩大的散熱筒,在當時西方設計師眼裡都屬於奢飾品。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10天內便突進蘇聯600餘公裡,毫無準備的蘇聯軍隊一潰千裡,出了裝甲部隊處於劣勢,德軍士兵手持MP40衝鋒鎗,噴射出的密集彈雨,讓還在使用老式步槍的蘇聯軍隊無法招架,德軍摧枯拉朽的攻勢,讓希特勒傲慢的認為三個月內必將滅亡蘇聯,希特勒的傲慢並非毫無道理,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軍方曾經仔細研究過蘇聯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戰術特點,而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早已讓希特勒定下了佔領蘇聯的決心。
東線戰場上,波波沙衝鋒鎗遭遇到了罪強勁的對手,德軍的MP40衝鋒鎗,雖然在設計精度上波波莎不及加工更加精密的MP40,但對於近距離使用衝鋒鎗來說,士兵一般很少進行精確瞄準設計,只是概略瞄準掃射,以火力壓制對方,波波沙衝鋒鎗的71發大彈鼓是MP40彈匣容量的一倍,實戰中可以在5秒內把大彈鼓中的槍彈全部發射出去,噴射出的彈雨會覆蓋幾平方米的區域,蘇軍步兵戰術有一條原則,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逼近敵人,在近戰中將其殲滅,波波沙衝鋒鎗正是貫徹這個戰術的理想武器,在近距離的遭遇戰中,蘇聯士兵一般使用波波沙作10發到15發的掃射,大容量彈鼓可以持續這樣設計5到7次,熟練的老兵一個彈鼓就可以殺死十多個敵人,當德國士兵遭遇蘇軍衝鋒鎗手突襲時,幾秒鐘內就會傷亡一片,對德國士兵來講這簡直是無法形容的可怕。
德國士兵很快意識到這點,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極盡所能地搞到一支波波沙,後來由於德軍中裝備波波沙士兵數量越來越多,以至德軍還特地針對波波沙設計了一個型號,使其能夠發射德國的槍彈,蘇聯軍方不僅對衝鋒鎗的研製生產投入巨大精力,更在後來的對德作戰中把衝鋒鎗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其最有名的戰術便是「坦克騎士」,在每輛坦克外面掛著5.6個裝備衝鋒鎗的士兵,上百輛這樣的坦克向德軍陣地發起攻擊,當坦克突破敵軍的時候,士兵下車後便可使用衝鋒鎗清掃殘餘的德軍士兵。
如果說索米衝鋒鎗憑藉的是芬蘭人精益求精的製造工藝,那麼波波沙衝鋒鎗就只有兩個字:簡單,簡單的設計理念使得波波莎全槍只有87個零件,大部分如機匣、槍管護管都是用鋼板經過簡單的衝壓後完成,部件的製造速度非常快,一把波波沙衝鋒鎗的製造只需要7.3個工時,工人們只要把這些衝壓好的部件作一些很簡單的加工,最後安裝在一個木槍託上就完成了,二戰後期,蘇聯成年男人幾乎全部上了前線,兵工廠車間裡面都是體力衰弱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就是這樣的一批人,仍然能夠保證高速度的生產,足以證明波波沙易於生產的出色特性,雖然簡單,但波波沙衝鋒鎗卻並不簡陋,其在槍管和槍膛內側都進行了防鏽保護,而且拆卸保養也非常方便,這些特點使波波沙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武器,截至1945年,波波沙衝鋒鎗的產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0萬支,成為蘇聯衛國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功臣,其也被冠以「人民衝鋒鎗」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