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別名之三:絳香

2021-03-04 王藥師論香

絳香之名現代已基本不用,絳字有兩層意思,一是絳色物品,常指紅色布類(緋帛),二為可以染絳色的物品,古代常用的有蘇木、紅花(紅藍花),茜草等。

涉及絳香的古代文獻也較少,最早晉徐表《南州記》雲蘇方木:「生海畔,葉似絳,木若女貞」,結合明代《本草乘雅半偈》及清代《本草易讀》有關降真香似蘇方木互考,蘇方木為蘇木,與降真香都是豆科植物,具有共同的植物特徵,其它紅花、茜草的葉與蘇木都相去甚遠,因此《南州記》中之絳可能是降真香,但遺憾的是《南州記》本身有降真香條文,但並未指出降真香別名為絳,考《南州記》降真香條文,僅保存了「生南海山,又雲生大秦國」字樣,可能是有遺失的內容。

全宋詩有「絳香囊」字樣,但沒有更多的信息,不能確定是何物。

清代《吳鞠通醫案》和《理瀹駢文》也有「絳香」記錄,雖未言明為降真香,但絳香均與沉、檀、乳香等香藥一起出現,且前後文並無降真香字樣,另《清實錄康熙實錄》有「絳香一九」條文,前後文也是有沉香、檀香而無降真香。考慮到降真香也常與沉檀香等同用入香方或藥方,其它茜草、紅花則較少與沉香檀香配伍使用,因此絳香很可能也指降真香。特別是《吳鞠通醫案》中,對於一個脅痛的醫案中,先處處方十於個,第一個方書「絳香」,後續10個方則書「降真」,更提示此「絳香」即「降香」,本藥師曾論證過降香就是降真香的簡稱,降真香的別名之一:降香

清袁枚在《子不語》中有「復以二符入絳香末」的條文,而道家也是常以降真香入符,也從側面說明絳香也是降真香的別稱,此處取「絳」字一方面可能指降真香有絳色,另一方則指降真香是張仲景用的新絳,可以染絳之香的意思(茜草無香)之意。 

附1:《吳鞠通醫案》絳香條文

       脅痛:伊芳氏 二十歲 肝鬱脅痛 病名肝著,亦婦科之常證,無足怪者。奈醫者不識,見其有寒熱也,誤以為風寒而用風藥。夫肝主風,同氣相求,以風從風,致令肝風鴟張;肝主筋,致令一身筋脹;肝開竅於目,致令晝夜目不合、不得臥者七八日;肝主疏洩,肝病則有升無降,失其疏洩之職,故不大便,小溲僅通而短赤特甚。醫者又不識,誤以為腸胃之病,而以大黃通之,麻仁潤之,致令不食不飢,不便不寐,六脈洪大無倫,身熱,且坐不得臥,時時欲嘔,煩躁欲怒,是兩犯逆也。《金匱》論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不待智者而知其難愈也。議宣通絡脈法,肝藏血,絡主血故也,必加苦寒洩熱,脈沉洪有力,且膽居肝內,肝病膽即相隨故也。

  旋復花(五錢) 炒黃連(二錢) 桃仁(四錢) 歸須(四錢) 鬱金(三錢) 川楝皮(五錢) 新絳(四錢) 絳香末(四錢) 蘇子(四錢)

  急流水八碗。

  又 服前方見小效,即於前方內加:丹皮(三錢,炒黑) 生香附(二錢) 減 川楝皮(二錢)

  又 脅痛減其大半,但不得寐,時時欲嘔,擬兩和陽明厥陰,仍兼宣絡。

  半夏(五錢,醋炒) 青皮(錢半) 降香末(三錢) 新絳(三錢) 歸

須(三錢) 蘇子霜(三錢) 秫米(一撮) 桃仁(三錢) 川楝皮(二錢) 廣鬱金(二錢) 黃芩(二錢)

  煮三碗,日二夜一。

  又 昨方業已效,今日復苦藥,即苦與辛合,能降能通之意,即於前方內加:(薑汁炒)古勇黃連(二錢)

  又 昨用苦辛法,脈減便通。今日腹中覺痛,將近經期,一以宣絡為主。

  新絳紗(五錢) 蘇子霜(二錢) 丹皮(二錢,炒) 制香附(二錢) 兩頭尖(二兩) 旋復花(五錢) 元胡索(二錢) 條芩(錢半,酒炒) 桃仁泥(四錢) 降香末(三錢) 歸須(三錢)

  鬱金(三錢)

  水八碗,煮取三杯,日二夜一。

  又 昨日一味通絡,已得大便通利,腹中痛止,但不成寐;今日用胃不和則臥不安,飲以半夏湯,覆杯則寐法,仍兼宣絡。此仲景先師所謂衝脈累及陽明,先治衝脈後治陽明也。

  半夏(一兩) 旋復花(五錢) 降香末(二錢) 秫米(二兩) 新絳(四錢)

  水十杯,煮成四杯,日三夜一。

  又 昨與半夏湯和胃,業已得寐,但脈沉數,溲赤短,議加苦藥,洩肝熱而通小腸火府。

  半夏(六錢) 降香末(三錢) 黃柏(二錢,鹽水炒) 秫米(一兩) 新絳(四錢) 旋復花(五錢) 生香附(三錢) 黃連(二錢,炒)

  煎法如前。

  又 昨日和胃宣絡,兼用苦通火府,今日得寐,溲色稍淡,口亦知味,是陽明有漸和之。惟胸中微痛,背亦掣痛,按肝脈絡胸,背則太陽經也。是由厥陰而累及少陽,肝膽為夫妻也;由少陽而累及太陽,少太為兄弟也。今日仍用前法,加通太陽絡法。

  半夏(五錢) 降香末(三錢) 黃柏(錢半,鹽水炒) 旋復花(三錢) 古勇黃連(一錢)

  桂枝尖(三錢) 新絳(三錢) 秫米(六錢) 生香附(三錢)

  煎法如前。

  又 繞臍痛者,瘕也,亦衝脈肝經之病。

  桂枝尖(三錢) 新絳(三錢) 半夏(五錢) 炒雲連(一錢) 當歸(三錢,炒黑) 生香附(三錢) 淡吳萸(三錢,炒) 小茴香(三錢,炒黑) 秫又 兩和肝胃,兼治瘕痛。

  半夏(八錢) 青皮(二錢) 吳萸(三錢,炒黑) 新絳紗(三錢) 小茴香(三錢,炒黑) 生香附(三錢) 旋復花(三錢) 桂枝尖(三錢) 雲連(錢半,炒黑) 淡乾薑(二錢) 烏藥(三錢) 秫米(一兩) 降香末(三錢) 全當歸(三錢,炒黑)

煮成四碗,日三夜一。

  又 腹中拘急而痛,小便短赤,皆陰絡阻塞,濁陰凝聚之象。與宣通陰絡降濁法。

  桂枝尖(三錢) 降香末(三錢) 琥珀(三分,研細末) 小茴香(三錢,炒) 川楝皮(三錢) 原麝香(五分,研衝) 新絳(三錢) 兩頭尖(二錢) 元胡索(二錢) 吳萸(錢半) 歸須(三錢) 桃仁泥(二錢)

  水六杯,煮成二杯,每服半杯,衝韭白汁兩小茶匙,日二杯,夜一杯,明早一杯。

  又 仍用前方,但昨日未用半夏,今徹夜不寐,酉刻再服《靈樞》半夏湯一帖。

  又 因肝病不得疏洩,兼有痺痛,擬兩疏氣血法。

  桂枝尖(三錢) 川楝子(三錢) 小茴香(三錢,炒黑) 牛膝(二錢) 防己(二錢) 降香末(三錢) 新絳(三錢) 歸須(三錢) 蠶砂(三錢) 桃仁泥(三錢) 黃連(一錢,吳萸汁炒)

  又 諸證悉減而未盡,左脈已和,右脈弦大,是土中有木,於兩疏氣血之中,兼洩木安土法。

  桂枝尖(三錢) 牛膝(二錢) 鬱金(二錢) 歸須(三錢) 白芍(三錢,酒炒) 杏仁(三錢)

  蠶砂(三錢) 降香末(二錢) 半夏(五錢) 青皮(二錢) 川楝子(三錢) 防己(二錢) 新絳(三錢) 小茴香(三錢) 茯苓皮(三錢)

  又 右脈弦剛,土中木盛。

  白芍(六錢,酒炒) 茯苓塊(四錢) 鬱金(三錢) 桂枝尖(四錢) 降香末(三錢) 新絳(三錢) 姜半夏(六錢) 歸須(三錢) 廣皮(二錢) 小茴香(三錢) 川楝子(三錢)

  又 脈弦數,頭痛時止時甚,向來時發時止,已非一日。此乃少陽絡痛,虛風內動也。

  今日且與清膽絡法,勿犯中焦。

  桑葉(二錢) 甘菊花(二錢) 刺蒺藜(一錢) 丹皮(錢半) 羚羊角(八分) 苦桔梗(一錢) 炒白芍(二錢) 鉤藤(一錢) 生甘草(八分)

  又 治下焦絡法。

  桂枝尖(二錢) 澤蘭(錢半) 新絳(二錢) 整當歸(五錢) 生香附(三錢) 小茴香(三錢) 白芍(六錢,酒炒) 縮砂蜜(二錢,研細) 鬱金(三錢)

  煮成三杯,日二夜一。

  又 八脈麗於肝腎,肝病久,未有不累及八脈者,用通補陰絡,兼走八脈法。

  桂枝尖(一錢) 杞子(二錢炒黑) 小茴香(二錢) 杭白芍(六錢) 歸身(三錢) 縮砂仁(錢半) 新絳(錢半) 桂圓肉

(二錢)

  又 法同前。

  桂枝尖(一錢) 全當歸(三錢) 桂圓肉(二錢) 廣木香(一錢) 炒白芍(六錢) 降香末(三錢) 生香附(三錢) 新絳(三錢) 川芎(二錢) 澤蘭(一錢)

  尹氏 三十二歲 誤服大辛大溫,致傷心陽,使下焦濁陰來攻,過提致少陽無忌,有升無降,上愈盛,下愈虛。且與鎮固法,非治病也,特醫藥耳。

  新紗(三錢) 梔子(三錢,炒黑) 半夏(六錢) 旋復花(三錢) 古勇黃連(錢半) 代赭石(一兩,) 降香末(五錢) 焦白芍(三錢) 紫石英(一兩,研細) 炙龜板(五錢)

  煮成三大茶杯,分三次服,渣再煎一杯服。

  又 鎮衝脈,洩膽陽,業已得效,仍宗其法。其血絡之鬱痛未能卒治,蓋事有緩急也。

  紫石英(一兩) 代赭石(一兩) 焦白芍(五錢) 新絳紗(四錢) 古勇黃連(一錢) 山梔(三錢,炒) 炙龜板(八錢) 旋復花(三錢) 半夏(六錢)

  蘇氏 三十二歲癸亥十月二十八日 脈弦數,左尺獨大,瘕居右脅,發則攻心,痛躍不止,病名肝著,先宜宣絡,後補八脈。

  新絳紗(三錢) 歸須(二錢) 廣鬱金(二錢) 旋復花(三錢) 炒桃仁(三錢) 兩頭尖(三錢,揀淨兩頭圓) 降香末(三錢) 丹皮(三錢,炒) 元胡索(二錢)

  初二日 肝著用通絡法,業已見效,仍宗前法。但必須用化氣丹間服為妙,取其治病而不傷正耳。

  新絳紗(三錢) 歸須(二錢) 元胡索(二錢) 旋復花(三錢) 桃仁(三錢) 生香附(三錢) 蘇子淨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半夏(三錢) 廣鬱金(三錢) 烏藥(二錢)二帖。

  初三日 於前方內加:兩頭尖(三錢) 丹皮炒(三錢) 白芍(三錢) 韭白汁(三小匙)

  初六日 藥力不及,且用進法。

  新絳紗(三錢) 桃仁泥(三錢) 藏紅花(二錢) 旋復花(三錢) 歸須(錢半) 生香附(三錢) 焦白芍(六錢) 丹皮(五錢) 川楝子(三錢) 三帖。

  十四日 仍宗前法。

  新絳紗(三錢) 桃仁泥(五錢) 歸須(二錢) 旋復花(三錢) 藏紅花(三錢) 降香末(三錢)子(三錢)三帖。

  十六日 甲子正月十九日 業已見效,照前方日服半帖,丸藥減三分之二。

  經來五日,顏色已正,不得過行傷正。其瘕氣,留為丸藥化可也。茲擬寧心止汗。

  白芍(六錢,炒) 粉丹皮(三錢) 洋參(二錢) 茯苓塊(五錢) 制五味(一錢) 牡蠣(五錢)小麥(三錢)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三帖。

      甘氏 五十歲 凡兩畔不同者,皆肝病也。此證氣至醜寅則上升,暮卒復。左脈沉弦,右脈浮弦,升降失司,痰飲斯聚。

  姜半夏(五錢) 降香末(三錢) 旋復花(三錢) 小枳實(三錢) 廣陳皮(三錢) 杏仁泥(三錢) 蘇子霜(三錢) 黃芩炭(八分) 生薑(三片)

附2:《理瀹駢文》絳香條文

    寒疝。(少腹牽引腎丸而痛囊冷如冰者甚則入腹衝心連腰亦痛膏貼臍下再用川楝子青皮烏藥木香茴香吳萸良姜葫蘆巴川芎同食鹽炒熨重加川烏附子或只用生薑小茴川椒吳萸同食鹽炒熨並縛之再以一包炒熱布包夾囊下或坐身下○如攻心者用闢寒煎青皮香附蒼朮黑醜元胡各二錢靈脂木香吳萸大茴良姜官桂各一錢炒熨心腹並縛或加牛膝檳榔引下)寒溼香港腳。(膏貼三裡穴穴在膝蓋下三寸以手按膝中指尖盡處外旁即是屬陽明胃或並貼腳背腳心再用川椒陳艾裝布袋踏腳下或用姜蔥椒茴同麥麩和醋炒熨並攤臥禱上燻取汗○若溼熱痛或痿用清陽行水滋陰膏貼蒼獨防己知柏敷)○婦人白帶久不止。(白帶清冷稠粘或多悲不樂腰痛臍下痛或臍下冷屬寒溼者膏貼臍上並對臍或兼兩腰再用蒼朮半夏附子乾薑官桂灶心土陳壁土貫眾雞冠花炒熨並縛臍或用本草治虛寒帶下方蛇床子訶子肉五味子山萸肉杜仲續斷) 子宮冷(屬寒溼者膏貼臍下或用蛇床子煎湯洗後貼文中有方)○小兒慢脾風。(久瀉脾氣虛寒所致症見文中膏貼臍上對臍文中有方又痘科門有方亦可參用)並治外症陰疽寒痰核凍瘡跌打閃挫。○此膏力量甚大。非重症不可輕用大張。並不可輕加重藥。(姜蔥可加)局中常用單膏。十居其九。膏 不過二三分。已足取效。加藥所以助膏之不及。如可不加。不必妄加。太過則反為害。

  生附子(五兩) 白附子(四兩) 生南星 生半夏 生川烏 生草烏 生麻黃(去節) 生大黃兩) 獨活 靈脂 黑醜頭 荊穗 三稜 莪朮 本 赤芍 白芍 紫蘇 香附子 白芷青皮 陳皮 天麻 秦艽 枳實 濃樸 檳榔 遠志肉 益智仁 杜仲 牛膝 川續斷紫荊皮 桂皮 五加皮 宣木瓜 吳茱萸 蛇床子 補骨脂 大茴 巴戟天 葫蘆巴 巴豆仁杏仁 桃仁 蘇木 紅花 草果 良姜 皂角 骨碎補 自然銅 劉寄奴 馬鞭草 紅芽大戟 商陸 芫花 防己 甘草 木鱉仁 蓖麻仁 生山甲 蜂房 全蠍 蛇蛻 蓽茇甘松 三奈 黃連 黃柏(各一兩) 發團(二兩) 炒蠶砂(二兩四錢) 幹地龍(十條) 生薑蔥白(各二斤) 韭白 大蒜頭 桑枝 蒼耳草(全各一斤) 鳳仙草(全株約二三斤) 槐枝柳枝 桃枝(各八兩) 乾薑艾 側柏葉(各四兩) 炮姜 菖蒲 胡椒 川椒 白芥子(各二兩)○兩共享油三十五斤分熬丹收○再入提淨松香(八兩) 金陀僧(四兩) 陳壁土 赤石脂( 各二兩) 雄黃 明礬 木香 丁香 絳香 制乳香 制沒藥 官桂 樟腦 真輕粉(各一兩) 牛膠(四兩酒蒸化如清陽膏下法) 蘇合油(一兩)攪勻○臨用糝麝末貼○一方加制硫磺(如過陰寒重症臨時酌加最穩)

  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並加藥法。

附3:《清實錄康熙實錄》絳香條文

辛酉。先是、上以皇太后六袠聖壽。命皇四子胤禛整備進獻禮物。至是、恭進佛三尊。御製萬壽無疆賦圍屏一架。御製萬壽如意太平花一枝。御製龜鶴遐齡花一對。珊瑚進貢一千四百四十分。自鳴鐘一架。壽山石群仙拱壽一堂。千秋洋鏡一架。百花洋鏡一架。東珠、珊瑚、金珀、御風石等念珠、一九。皮裘一九。雨緞一九。哆羅呢一九。璧機緞一九。沉香一九。白檀一九。絳香一九。雲香一九。通天犀、珍珠、漢玉、瑪瑙、雕漆、官窯等古玩、九九。宋元明畫冊卷、九九。攢香九九。大號手帕九九。小號手帕九九。金九九。銀九九。緞九九。連鞍馬六匹。並令膳房數米一萬粒、作萬國玉粒飯。及餚饌果品等物、進獻。 

 

附4:《子不語》絳香條文

鬼著衣受網廬州府舒城縣鄉民陳姓者妻,忽為一女鬼所憑,或扼其喉,或縛其頸,旁人不能見,婦甚苦之。時將手抓領內,多出麻草繩索。夫授以桃枝一束,曰:「來即擊之。」鬼怒,鬧更甚。夫無可奈何,乃入城求葉道士,贈以二十金,延之家中,設壇作法。布八卦陣於四方,中置小瓶;以五色紙剪成女衣十數件,置瓶側。

  道士披髮持咒。漏三下,婦人曰:「鬼來矣,手持豬肉。」夫以桃枝迎擊之,果空中墜肉數塊。道士告婦人曰:「如彼肯穿我紙衣,便好拿矣。」少頃,鬼果取衣。婦故意喝曰:「不許竊衣。」鬼笑曰:「這樣華服,理該我著。」乃盡服之。

  衣化為網,重重包裹,始寬後緊,遂不能出其陣中。道士書符作咒,以法水一杯當頭打去,水潑而杯不破。鬼在東,杯擊之於東;鬼在西,杯擊之於西。杯碎,而鬼頭亦裂矣。隨即擒納瓶內,封以法印五色紙,埋桃樹下。復以二符入絳香末,搓為二團,付婦人曰:「此鬼亦有丈夫,半月內必來復仇,以此擊之,可無患矣。」

  越數日,果有男鬼猙獰而來。婦如其法,鬼乃逃去。

-   點擊參看王藥師論降真香系列文章   -

降真香為什麼要叫「降真香」

降真香名字的本義是什麼

最早記載降真香的道家文獻是什麼

降真香的別名之一:降香

降真香別名之二:紫藤香的最早記錄可不見得是晉代!



相關焦點

  • 海南降真香的百科
    ——《海南植物志》兩廣(海南)地區根植所產的吉鉤藤香,即「廣降」;兩廣,又稱「兩粵」。海南降真香以及廣東、廣西所產降真香的載體為「兩廣黃檀」。(兩粵黃檀)兩廣黃檀,海南黎族也稱「總管藤」、「吉鉤藤」。舊時,黎人制耳環,以為闢邪。《香乘降真香》謂之廣降。
  • 降真香,真香!
    在道教文化中,降真香是最具有「神性」的香料,焚之可招引仙鶴,《列仙傳》云:燒之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甚為第一。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降真香:「乃祀天帝之靈香也」;《法海遺珠》「告鬥香」條載:「沉檀箋乳雖妙,然自是海外石壁之氣,難以告真,更以降真香尤妙」。
  • 【收藏鑑賞】降真香為什麼被稱為諸香之首?
    降真香多枝節型,砍到後的木本心部易爛,空心的降真香多崎嶇嶙峋似雞骨,古人也稱「雞骨香」。降真香含香脂極高,燒之能聞到沁人心脾的香味,拌合諸香味道更佳。清代吳儀洛所撰《本草叢新》中記述為「燒之能降諸真,故名「降真香」。降真香可入藥,主治刀傷止血或癰疽惡毒。降真香被譽為諸香之首,古人對它的崇拜已超越了沉香,其價值更10倍於沉香。目前在海南和緬甸都發現有活體植株。
  • 降真香史
    降真香的得名也由此而來。宋代洪芻所著《香譜》中曾記載降真香適合製成合香:"然(燃)之初不甚香,諸香和之則特美。"降真香結香極為不易,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或經日炙火燎、霧繞雲蒸、雨淋露滋,或經風折雷擊 、獸襲蟻噬、石滾土埋,需要歷經數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的歲月才能結香。歷代文人雅士和香之時,也很喜歡加入降真香,因其"得諸香和之則特美"。
  • 沉香和降真香真的容易搞混嗎?
    ,實際上它們無論在外形還是成因上都有著很多類似之處,以至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經常會將二者搞混。歷史上,沉香和降真香都用過「雞骨香」這個名字。對於沉香而言,雞骨香是樹枝部位的結香,因為細長如雞骨而得名。降真香被稱為「雞骨香」也是因為有著類似的外形,但是所有的降真香外形基本類似,不像沉香多樣,還有青桂、茅葉、馬蹄之類的稱呼,因為降真香一種藤類之物。
  • 降真香功效
    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  時珍曰︰俗呼舶上來者為番降,亦名雞骨,與沉香同名。  【集解】慎微曰︰降真香出黔南。  曰︰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其香似蘇方木,燒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入藥以番降紫而潤者為良。  時珍曰︰今廣東、廣西、雲南、漢中、施州、永順、保靖,及佔城、安南、暹羅、渤泥、琉球諸地皆有之。
  • 降真學堂 | 雜談世紀天香——降真香
    三是時至初唐,因唐高祖尊老子為祖先,並把道教定為國教,使得降真香受到倍加推崇。無論帝王祭祀,還是民間祈福,抑或文人雅玩,降真香的使用愈加廣泛,並一直延續到宋代,不能不說這是史上降真香文化發展的最鼎盛的時期。其中,也許因為迫於香源日益匱乏,在宋初,降真香由政府專賣。但第二個皇帝宋太宗即位後,考慮到降真香在民間的應用廣泛,又放開了,於是便有大批舶來的番降不斷流入市場。
  • 藥用型降真香
    治療刀槍傷只需用上等降真香,以瓷瓦刮下,研末,傅之傷口,第二天即結痂,且傷好之後,不留疤痕。明·張介賓《景嶽全書》載:「降真香(用節佳)、松香、文蛤三味,等分為末,無論諸傷血出,斷折摻破處,夾縛定神效。」此方以降真香、松香、文蛤三味藥等分,研末,傅之傷口,有神效。
  • 降真香的用途——(一)
    降真香自唐宋以來,在宗教、香文化中佔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從唐詩的記載來看,唐代的道觀及達官貴人常用降真香
  • 何為降真香?
    降真香古稱番降,降真香木質香味如花似麝,砍伐後猶如釀酒之香,久之則醇化為降香味,其味苦,原產中國海南。
  • 降真香與世界宗教的淵源
    進口的香料種類繁多,有沉香、麝香、生香、速暫香、降真香、檀香、安息香等。五代宋時期,福建海外貿易興盛,「蠻夷慕義航海日至,富商大賈寶貨聚焉」。福建是「香料之路」的主要貿易點,「香出大食國……大食以舟載易他貨於三佛齊。故香常聚於三佛齊。三佛齊每歲以大舶至廣與泉」。---(陳氏香譜)。
  • 降真香的藥用價值
    治療刀槍傷只需用上等降真香,以瓷瓦刮下,研末,傅之傷口,第二天即結痂,且傷好之後,不留疤痕。明·張介賓《景嶽全書》載:「降真香(用節佳)、松香、文蛤三味,等分為末,無論諸傷血出,斷折摻破處,夾縛定神效。」此方以降真香、松香、文蛤三味藥等分,研末,傅之傷口,有神效。
  • 降真香十大功效詳解
    降真香身為「諸香之首」,「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因此更宜品聞其合香線香。以降真香為主的線香具有藏氣安神,扶正祛邪,清肝養腎,開竅益智之功效,能闢四時邪氣養生的功效。在室內或者書房點燃,隨著香味漸漸上升,滿室幽香,或涼、或甜、或蜜、或雅,有的如蘭花、有的如蜜瓜、有的如青草、有的如藥香,變幻無窮。
  • 古方降真闢瘟香方初考
    二、方1、2、3很相近,從時間上看,以明代虞摶的《醫學正傳》所載方1時間最早,方2是在方1的基礎上將甘松改為甘草(其實更有可能是誤抄)加檀香,方3在方1有基礎上將川芎改為芸香,芸香有良好的防蟲、袪闢中間縮主的作用,但芸香香味過於濃烈,能適應的人較少,順便說一句,看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或原著的朋友一定記得劇中有一款降芸神香,香鋪主人,聞無忌之女聞染,常用降芸神香,香味「濃烈犀利,聞之難忘
  • 追尋久遠的降真香文化
    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文人雅士對香的喜愛自古有之。降真香素有諸香之首的美譽,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贈朱道士》一詩中就曾寫道:「盡日窗間更無事,唯燒一炷降真香。」如今,當代人在樸拙的器具內燃一炷線香,約上幾位好友,香菸嫋嫋,即可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芳香之旅。降真香與海南有著不淺的緣分。對於其產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提到:「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
  • 關於降真香的作用簡述
    明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校注》中,就詳細記載了各國向大明皇帝進貢降真香的史料。其記述的二十三個南洋諸國,貢品中幾乎全部涉及降真香。如佔城國,明正統年間,「其國襲封,遣史行禮。其貢物:象牙、犀牛角. 奇楠香、土降香。」古人對降真香的利用基本與沉香、檀香並驅,若以沉香粉做篆香,必加少量降真香,才可提出至真至純的香氣。降真香曾被列為諸香之首。由於歷代宮廷和達官貴人的奢侈消耗,降真香資源幾乎消耗殆盡。
  • 千年奇香「降真香」 全身皆寶 二
    降真香香品高雅,藥用與養生價值極高,且十分難得。在我國已傳承數千年之久,自古就享有及崇高的地位,在古代,降真香是帝王貴族和文人雅士的良伴,是高貴生活的代言,是品位的象徵,從歷史上來看,降真香從來就不是一種普及的商品,清葉夢珠《閱世編》中對於降真香的記載更為詳細:「真降香,非大富貴之家,槪不用之。鋪中賣者,亦罕?」平民百姓大多是用不起降真香,只有到達一定社會地位之後,才能夠接觸降真香。
  • 降真香的神奇用途(人人必看)
    ★二:降真香,祛除瘟疫的「救世者」。中央電視臺國際4頻道《國寶檔案》:「海上絲綢之路的遺珍——降真香」中,就講述了唐宋時期廣州牙人徐審焚點降真香,應對突如其來的大瘟疫,最終讓一城之子民得以倖存的故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一引《山居備用》記載了以降真香製作宮制薔薇油的方法和用途。★四:如果身體受涼,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等等,肚子腹瀉,只要把幾克降真香料煮茶喝下去,腹瀉立刻停止,肚子很快就會好起來。活力無限,精力充沛。★五:平時飲用降真香煮泡的茶,不僅預防糖尿病、「三高」等症狀,還能治療糖尿病及「三高」。
  • 降真香的藥用價值很高
    用好降真香,不拘多少,碾為細末。臨用時量大小貼瘡口,幹摻便幹,不疼如神。亦不作膿水,兼治發背惡瘡等疾。洗去膿水,幹貼降真,須用結實色深者。」降真香末可以治療刀斧所傷,打撲傷損,可以止血,可以生肌。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降香,唐宋本草失收,唐慎微始増入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傷金瘡家,多用其節,云:『可代沒藥血竭。』
  • 降真香能不能食用
    最佳食用方法:泡酒 用酒浸泡是析出並溶解降真香中油脂化合物的最好方式,也是能將降真香功效發揮最強的方式。明·張介賓《景嶽全書》載:「降椒酒,闢一切瘴氣,尋常宜飲之。降真香二兩,細剉,川椒一兩,去合口者。右用絹嚢貯,浸無灰酒中,約二鬥許,毎日飲數杯,百邪皆不能犯,兼治風溼、腳氣、疝氣、冷氣及背面惡寒風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