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自唐宋以來,在宗教、香文化中佔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從唐詩的記載來看,唐代的道觀及達官貴人常用降真香,醮星辰用降真香。《仙傳》∶「拌和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有蜜香、花香、桔香、蘭香、麝香、奶香、茶香、果香等,味道豐富,生聞與燻蒸有所區別。
《紫禁城-香事未了》
各類祭祀活動用香
清宮將香料廣泛應用於各種祭祀場所,這些祭祀用香料也是由內務府發出,有負責祭祀的官員領取。【凡每年各祭祀,需用降真沉速等香及炭餅各有定數,俱本寺行文戶部移取,圓柱沉香、沉香餅、降真香餅、速香塊、圓柱速香炭餅俱本寺行文工部移取】。以上祭祀按場合有宗廟、陵寢、皇家祭壇等等,不同場合選用香類不同,祭祀天地祖先用沉香、速香、降香和檀香比較多,而祭祀山神、河神及關帝廟等神袛往往多用藏香。
宗廟
孝道一直被清代統治者所重視,因而宗廟祭祀也就成了清代統治者垂範萬民的重要標誌。清代皇帝的宗廟主要是太廟和奉先殿、壽皇殿、安佑宮、綏成殿,在宗廟內皇帝每年都會舉行數次甚至數十次的祭祀,而每次祭祀都會用到大量的香料。如【太廟每年五祭,共享圓柱速香四十炷、細黃速香二斤八兩、粗黃速香三斤四兩五錢、沉香柱香五百四十炷】等。除了這些常規的祭祀外,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告祭,如嘉慶元年正月所舉行的授受大典等。這些不定期的祭祀所用香基本也以沉香為主。
陵寢
所謂【孝莫大於尊親】,清代皇帝十分尊崇陵寢祭祀,這既是一種表達哀思的方式,同時也表明了皇家正統的延續性。清朝皇帝不僅派員代祭,很多時候還會親自前往拜祭,乾隆就曾謁西陵三十九次,謁東陵二十六次。康熙二年建世祖孝陵時題準:【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歲暮為四大祭】,後為歷代所沿用,清朝皇帝每年在陵寢舉行的祭祀儀式多達三十餘次。每次陵寢祭祀也會用到大量的香料,我們以同治二十二年二月謁東陵所備辦香料為列來看,一次共備【沉香九兩,檀香九兩,降香九兩,泡速香九兩,黑芸香九兩,白芸香九兩,宮香餅九兩,攢香九兩,紫降香九兩】。祭祀時,則由柏唐阿點燃隆恩殿外爐內的檀香,皇帝或祭奠之人上前上香。
重要的祭祀儀式包括冬至日的祭天、夏至日的祭地、正月的天壇祈年殿的祈豐年儀式、二月和八月在社稷壇的祭拜儀式等,每年的各類祭祀活動不少於五十次。清代祭壇祭祀所用香料非常多,以天壇為列來看,檔案記載每次天壇祭天【用描龍圓柱沉香一炷,沉香餅十二個,降真香餅二十四個,圓柱速香三炷,速香一百五十塊……】等等,且以沉香、速香和降真香為大宗,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