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土運動裝備品牌,李寧對於中國籃球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2012年以前,由於NBA市場擠壓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之下,CBA的商業價值並不大,主贊助商安踏籤約7年,前3年的合同總額為6000萬,而到了後面4年則是每年4000萬,經費不足讓多支球隊在運營上舉步維艱,甚至雲南紅河俱樂部還出現了連續2年欠薪被註銷資格踢出聯賽的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2017年,雙方5年20億的合同到期,CBA再一次進入招商程序,李寧公司直接選擇了放棄,沒有給出報價;而安踏、耐克給出的合同都未過億,據傳,耐克公司甚至給出了1年3000萬元侮辱性報價。無奈之下,作為聯賽掌門人的姚明親自與李寧公司會面,這才促成了雙方的續約,合同金額為5年10億元。結合下李寧最新財報,這個錢也絕對不是小錢了
但現實情況是現在哪個牌子敢說所有裝備全攬,不會被擔心性能質量之類的?也就耐克和阿迪吧,阿迪現在的資產不可能和cba合作了,耐克一年給3000萬,李寧一年給上億,缺的那些誰來補齊?安踏361匹克也許能掏錢,你自己敢不敢信幾百號球員穿這三家裝備能和和睦睦的?做裝備這三家哪家能強過李寧?李寧再不濟,單單提供的籃球鞋種類就有幾十種了吧,你指著全員穿閃現?
這次罰款禍起cba管理的不專業,把競品球衣擺放觀眾席,從流出來的照片看球員是疏忽大意,並且是由cba長期管理不到位導致的,如果有球員第一次違規就處罰,其他球炅就不敢再犯。現在這樣的累計重罰,球員難以承擔,球迷難以心服,贊助商在人們心中形象變得苛刻不親切。
中國籃球職業化這麼多年了,特別是姚明擔任CBA公司董事長以來,確實各方面規範運作了許多,但是對於維護贊助商的利益還是沒有放在特別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樣作為CBA贊助商,李寧無論從線上購買還是線下渠道鮮見推廣,這錢花的值不值,怎樣才能利益最大化都是李寧需要再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