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崗位是保居民就業的重要舉措,對通過市場渠道無法實現就業的困難群體來說,也是雪中送炭的最後保障。在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一個公益性崗位撐起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生活,也為更多困難群體帶來了就業的希望。
再就業讓三口之家有了奔頭
12月3日一早,天剛蒙蒙亮,家住東鐵匠營街道的閆文敬和王長雲兩口子已經準備好了熱騰騰的早餐,上初三的兒子小閆一邊吃飯,一邊抓緊時間跟父親匯報期末複習的情況。七點剛過,一家三口匆匆出門,小閆去趕公交車;閆文敬和王長雲各騎上一輛電動車,匯入早高峰的通勤車流中,奔赴工作崗位。
這個忙碌的冬日清晨,用閆文敬的話說「是最美好的時刻」。一年半前,55歲的他來到橫七條路第二社區居委會擔任協管員,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社區工作老手,年輕社工們都親切的稱呼他「閆師傅」;46歲的愛人王長雲去年落了戶,也跟隨老閆的腳步走上協管員崗位,紮根在木樨園第一社區服務居民。有了穩定工作,兩口子也有了時間和心思陪伴孩子學習;每月按時足額發放的工資、繳納的社會保險,讓閆文敬心裡格外有底氣;為孩子添幾件冬衣、報個備戰中考的補習班,也不再捉襟見肘。而這種平凡溫馨的生活,兩年前的閆文敬卻想都不敢想。
公益性崗位託底就業困難群體
2016年,由於電商衝擊和租金上漲,閆文敬的電子產品實體店倒閉;之後又嘗試過開飯館,卻把積蓄賠了進去。到19年初,他和愛人已經失業近三年,家裡經濟特別緊張;想找個穩定工作,卻因為年齡太大屢屢碰壁,只能到處打零工。回憶起那段灰暗的日子,閆文敬說:「開始還抱著希望,後來一直找不到工作,完全絕望了,家裡每天的氣氛都很壓抑。」
正當一家人走投無路時,東鐵匠營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原社會保障事務所)開展轄區就業困難群體登記調查和就業援助工作,閆文敬的名字上了臺帳。工作人員幫助他辦理了失業登記,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為他辦理失業金申領,並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和個人意願,推薦了社區公益性崗位的公開招聘信息,鼓勵他報名參加考試。
東鐵匠營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溫悅宏見證了閆文敬的職業成長全過程,他介紹:「閆師傅是年滿50周歲以上的失業人員,同時又是距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就業困難群體,屬於我們就業援助的重點對象。經過多次接觸,發現他為人踏實,有責任心,人際交往能力強,而且能夠熟練使用辦公軟體,完全能夠勝任社區工作。事實證明,這次雙向互選是成功的。」
「失業困難戶」變身「就業領路人」
19年3月底,經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閆文敬正式入職橫七條路第二社區,成為一名公益勞動協管員,負責社區一老一小參保、退休人員檔案管理、「40、50」靈活就業人員服務管理等工作。正是在這個崗位上,閆文敬完成了從「失業困難戶」到「就業領路人」的角色轉變,也實現了幫助更多失業、無業人員的個人價值。
親身經歷過失業的痛苦,也有成功再就業的經驗,閆文敬在職介崗位上迅速找到了「感覺」。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他創建了「靈活就業籤到」微信群,定期提醒轄區居民進行保險補貼籤到,既免去了居民來回跑腿的麻煩,又保證了籤到率。為提高職業介紹成功率,他和幾十名有求職需求的居民在微信上建立聯繫並時常交流,誰有財會經驗,誰擅長使用電腦,誰可以接受夜班,他瞭然於心;一旦發現合適的崗位,他第一時間推送給有需求、能勝任的求職者。
「工作面試上了,關鍵還要能幹得長久。」閆文敬對提高人崗匹配度、提升就業穩定性,有自己的一套經驗。轄區企業請他幫忙尋找能勝任門衛的人選,他推薦品質好、能吃苦、身體好的退休人員面試,雙方都很滿意;少言寡語的大齡女青年找不到工作,他推薦了超市理貨員的崗位,正好合適;疫情期間一位大姐失業,他把一家口罩生產企業的招聘信息轉發過去,很快面試成功……
幹社區工作,靠的是熱心、耐心和細心,在閆文敬這裡,還多了一份感恩的心。疫情期間,他跟著大傢伙兒一塊沒日沒夜的值守巡邏;垃圾分類宣傳值桶,也總能見著他忙碌的身影;人口普查時間緊任務重,他又主動分擔起整理臺帳的工作。閆文敬說:「這份工作讓我們家有了奔頭,我也要盡心盡力,對得起大家的信任!」
一年來,在著力落實「穩就業」前提下,東鐵營街道將「保居民就業」和「保基本民生」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線、救急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積極對接轄區企業推廣招人用人需求,做好人崗適配,實現市場吸納「大部分」;另一方面,大力拓寬公共服務崗位開發範圍,做好就業困難人員認定,開展公開公正招聘,實現兜底安置「小部分」。東鐵匠營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溫悅宏說:「閆文敬就是這『小部分』,他成為我們社會保障和就業援助隊伍中的一員後,又能更好的幫助『大部分』。通過這種方式,讓每一個公益性崗位作用最大化,讓就業扶貧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困難群體。」
來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豐臺報》
作者 張妍
編輯製作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