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緊進行內外裝修和配套建設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
鳥瞰濰坊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種植大棚。
建設中的昊翔科技產業園。
山東龍安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作風建設推進政務服務變革,以決戰決勝態勢攻堅全年目標任務,峽山區在「百日攻堅」行動中,突出作風引領,聚力項目推進,堅持保護優先與綠色發展統籌兼顧,築起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攻堅行動助推高質量發展
緊扣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部署,峽山區奮力推進十大攻堅行動,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項目、濰坊市三大國際級農業平臺之一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正在加緊進行內外裝修和配套建設,預計明年3月底前正式運營。據項目建設負責人邵長君介紹,該項目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學合作共建,總投資5.6億元,佔地面積20公頃,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
邵長君說,研究院計劃建成30個世界前沿實驗室,打造擁有300—500名科研及管理人員的國際一流團隊,實現3年內同業國內領先、5年內形成國際前沿學科、10年內成為全球知名農業研究院的發展目標,為全市乃至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為滿足研究院當前的人才招聘和科研工作需要,確保正式投用後無縫銜接,該項目專門騰出一棟6層共6650平方米的辦公樓,作為研究院臨時科研場所,已建成作物育種、小麥育種等4個公共科研平臺和4個獨立實驗室,引進全職科研人員72人。」邵長君說。
著眼於高質量發展,峽山區重點算好動能轉換「產出帳」,著力做好騰籠換鳥「大文章」,通過空間換地、產業升級、科技賦能,為高質量發展開闢了新空間、注入了新活力、打開了新局面。
峽山高新項目區主要培育打造食品工業、節能環保、高端製造等產業集群,已進駐新和盛、神州姜窖、龍安泰環保科技、雲濤有機肥、博盈車橋等企業10餘家,昊翔科技產業園、新和盛熟食二期等一批新項目加速建設,正在逐步成為峽山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位於峽山高新項目區的昊翔科技產業園創新「帶鳳築巢」招商新模式,已有高性能靶材製備、彩虹無人機配套、艦船甲板機械製造、海洋工程機械裝備等一批「中國製造2025」項目入駐。其中高性能靶材製備項目總投資5億元,主要建設屏幕顯示、晶片製造等高性能靶材生產線,通過創新專利技術,實現靶材製品性能提升,助力我國在細分電子材料領域的彎道超車。
峽山區還主動出擊尋項目、覓人才,今年開展精準招商35次,籤約項目12個,洽談項目35個。
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峽山區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支撐,擴大「雙招雙引」的關鍵載體,助推峽山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引領綠色發展
金秋十月是大姜的收穫季節。在濰坊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有機姜種植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地收穫新姜,享受豐收的喜悅。
「今年的姜比去年還好,不僅產量高,質量也好。」趙汝貴是前甘棠村的村民,平時負責有機姜的管理工作,他對記者說,有機姜的種植模式比較先進,我們日常管理不像管理大田姜那樣費力,而且因為採用生薑基質栽培,大大降低了收姜的難度,提高了收姜效率。
「今年有機姜能夠大豐收,得益於管理更精細、經驗更豐富,連續兩年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今年咱園區出的第一棚有機大姜就是眼前的這個A區1號棚,你看棚裡這大姜大不大?不少都長出了姜花,今年比去年還要好!去年畝產6000斤,今年已經超過了7000斤!」指著大棚裡已經採收出來的金燦燦的大姜,峽山區有機姜產業發展科技總顧問張其錄高興地告訴記者。
「我們將在基質栽培、脫毒姜種推廣、課題研究等方面精耕細作,致力打造成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脫毒姜苗和有機姜供應基地。」園區負責人孫建濤說,濰坊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將成為峽山乃至濰坊有機姜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為推動現代農業質量高端化、體量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營銷品牌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濰坊模式」注入新的動力。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增收,園區除了自身種植管理外,還採取農戶承包聯產、深度融合的種植模式,為農戶提供全套技術支持,並依託京東、盒馬鮮生等電商平臺進行網上銷售,拓展銷售渠道。
有機姜是峽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華以農業、優渥有機農業、康淨園生物科技、神州姜窖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速崛起,主導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3756.3公頃。
今年9月2日,在青島市召開的山東省2020年「質量月」啟動儀式暨質量提升現場觀摩會上,峽山區正式被授予2020年度山東省優質生態農產品基地稱號,以總分第一名成為全省首批通過認定的四個省優質產品基地之一,也是農業領域唯一獲得認定的基地。
近幾年來,峽山區有機農業項目建設呈現國際化、高端化趨勢。華以農業科技孵化器、優渥「有機匯」電商平臺、藝德龍生態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等重點項目的建設發展,加快了有機菜、魚、糧、肉、果等系列名優產品商標註冊、品牌營銷。前端抓種苗研發,後端抓農產品加工流通,帶動了中間生產環節的「微笑曲線」式產業鏈條,極大推進了全區有機產業發展。「西蔬、東糧、中市、北循環」的有機產業發展布局基本形成,有機產業「種養加銷研」鏈條不斷拉長增優,有效促進了三產高度融合,帶動了生態旅遊、教育、生命健康等產業提升。據統計,僅有機產業一項,年可實現總收入6億元,8000名群眾成為職業農民,年增加工資性收入2億多元。
聚焦作風轉變提升政務效能
近日,管女士來到峽山區政務服務中心商事登記區開辦企業,令她吃驚的是,原以為程序很複雜,想不到在電子化平臺上僅用1個小時就辦完了所有手續。管女士不由得感嘆道:「從窗口遞交材料後,中間流程均由幫辦代辦窗口負責,最後直接在自助服務終端刷卡取證。多項業務並行辦理完成,實在是太快、太方便了,遠遠超過了我的想像。」
同樣是在不久前,峽山溫泉康養度假村項目需辦理施工許可前審批手續,經與綜合窗口工作人員籤訂幫辦代辦協議後,峽山區通過實施並聯審批簡化手續,提供批前輔導和全程跟進式免費幫代辦服務,使峽山溫泉康養度假村項目取得施工許可的審批用時縮減為8個工作日,比省市要求提速74%,為項目單位節約了時間成本,減少了跑腿次數。
改進作風,流程再造。峽山區把改進工作作風和提升服務效能作為「百日攻堅」的總抓手,以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為牽引,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標準化規範化改造審批事項、申請材料、審批環節、辦理時限等,對審批事項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深入分析,一律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審批事項和前置條件,取消前置審批條件和材料11項,調整審批時序1項。
峽山區還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部納入濰坊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管理,5月中旬正式啟用,截至10月30日,共辦理34件業務,涉及21個建設項目,系統辦件覆蓋率達到100%,實現「平臺之外無審批」。把消防設計、人防設計和水電氣暖通信廣電等專營單位設計納入「多圖聯審」,實現「一站式」辦理和「網際網路+」服務機制,提高審查效能,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