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以技術助力牧場發展 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2020-12-23 中國網財經

  邯鄲市肥鄉區淼潽牧場的牧場主謝利波最近心情特別好,因為牧場奶牛單產從31公斤提高到35公斤,種植的兩千多畝青貯玉米豐收在即,預計全年增收300萬元。在8月19日—20日舉行的伊利「牧業精英」研討會上,謝利波與專家和同行一起探討養殖技術,共同攻堅單產40公斤這一目標。對於牧場未來的發展,對於家鄉扶貧事業,他更有信心了。

  淼潽牧場所在的肥鄉區2018年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後,把扶貧開發同發展現代農業、旅遊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以產業發展鞏固扶貧成果。謝利波是產業扶貧的典型代表,2014年轉業回鄉後看到鄉親們還在土裡「刨食」,就把鄉親們一家一戶散養的奶牛集中起來建牧場,希望通過規模化養殖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但受制於資金、技術與管理等因素,牧場單產水平遲遲無法突破30公斤。

  與伊利的合作開啟了淼潽牧場的騰飛之路。伊利從技術、管理與資金方面給予牧場全方位支持。伊利推動淼潽牧場導入SOP管理這一先進的標準化、規模化牧場管理模式,指導牧場專業養殖和日常管理,有效提升了牧場管理水平,在源頭保障了原奶品質。

  針對淼潽牧場的青貯玉米種植問題,伊利通過衛星遙感及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實時監測氣候和玉米生長情況,並及時提供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確認最佳青貯收割時間,從而提升青貯產量與質量。

  青貯玉米豐收在即,謝利波喜笑顏開。

  站在鬱鬱蔥蔥的玉米地裡,謝利波一臉喜悅:「這玉米足有3米高,比別人家的高一大截,今年的收成有保障了。」

  謝利波算了算,高興地說:「優質的青貯玉米可替代部分其他飼料,多增加兩公斤青貯玉米,一頭牛一天省一塊二,整個牧場一年下來省21萬,飼養成本明顯降低。」

  在伊利的幫助下,淼潽牧場奶牛單產提升明顯,從31公斤迅速升到35公斤,牛奶指標也提升了。謝利波喜笑顏開:「飼餵成本降下來,奶牛單產提上去,裡外裡算下來,一年增收300萬。」

  淼潽牧場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快速發展也讓村民有了收益。謝利波的牧場員工絕大部分是村裡的鄉親。謝利波說:「我認為村民貧困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因此我想為大家提供一份合適的、穩定的工作。」

  「因為要在家照顧母親,平時只能靠種地、打短工維持生活,收入不高也不穩定。現在牧場每月發的工資就有4000多,還給交保險。我現在也像城市人一樣,有退休金了。」牧場常師傅說,自己掏光家底給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在縣城貸款買了一套婚房,現在兒子因為疫情沒活兒幹,只能由常師傅還貸。「月底還貸款,月初發工資,周轉不開,謝總知道後為我『開小灶』提前發工資還貸。」在牧場裡,類似像常師傅一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淼潽牧場發展起來後,每到中秋、春節就為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糧油,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疫情期間,淼潽牧場為肥鄉區的每個鄉鎮捐贈1萬元,助力肥鄉區抗疫。「作為伊利的合作夥伴,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我認為有責任有義務,為當地做點事,向伊利看齊。」謝利波表示。

  伊利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引領作用,秉承產業鏈共贏理念,全面幫扶上遊養殖業發展,以技術創新求突破,以管理精細要效益,以金融支持助發展,全方位提升養殖業水平,打造現代化牧場,從源頭保障和提升品質,為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幫助奶農增收脫貧的同時,助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在伊利的帶動下,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2014年至今,伊利在全國範圍內發放奶款近1300億元。伊利幫助合作牧場的奶牛日單產水平整體提升突破8公斤。如今,淼潽牧場在伊利的幫扶下效益越來越好,幹勁更足的謝利波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明年奶牛單產突破40公斤,讓大家的日子都紅紅火火。

(責任編輯:張倩蓉)

相關焦點

  • 讓牧場牛人越來越多 伊利「四個聯結」帶動產業鏈「伊」起富
    在伊利技術、管理與資金的全方位支持下,尤其是導入標準操作規程(SOP)管理後,謝利波的淼潽牧場大變樣,單產從原來的31公斤提高到35公斤,全年預增收300萬元,附近的鄉親們也在謝利波的帶領下實現了脫貧致富。青貯玉米豐收在即,牧場主謝利波開懷大笑。  「原來自己種地,辛苦一年,一畝地收入不到千元。
  • 伊利: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就是伊利股份「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  與此同時,2020年,伊利還在土默特左旗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通過引入新一輪投資,進一步推動土默特左旗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提升當地
  • 伊利集團與陝西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胡和平劉國中會見潘剛並出席...
    根據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投入,推進奶源、乳品加工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促進陝西省奶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陝西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此次伊利集團與陝西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是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響應陝西省委省政府奶業振興政策,助力陝西奶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 伊利的產業振興之路
    一直以來,伊利以智慧、產業雙融合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球智慧鏈」是伊利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不斷推進「全球織網」國際化進程,伊利整合全球的人才、智力、標準等資源,打造了「全球智慧鏈」。在荷蘭,伊利集團聯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設立伊利歐洲創新中心。
  • 「第一鍬土"到"第一滴奶" 阿榮旗為伊利建設項目當好「店小二"
    同時伊利項目和齊魯生物製藥在後續發展中還將有戰略合作與交集,在這些項目的助力下,阿榮旗必將打造成為一個經濟循環發展、綠色化的國際型小鎮。為奶業振興的牧場建設從「第一鍬土」到「第一滴奶」的全過程,實行「醫護式」服務。 阿榮旗財政局局長柳召明身兼伊利第一牧場項目專班的負責人,對這項工作充滿了信心:「感覺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同時也有一種榮譽感和自豪感,定當把伊利項目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作好『醫護式』服務,在這個充滿激情快速發展的大時代裡實現我們的自身價值。」
  • 秉承潘剛扶貧「十六字」方針 伊利積極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勇擔重任,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持續落實董事長潘剛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潘剛表示,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特徵,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群眾拔掉「窮根」,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就業扶持等,實現「精準滴灌」,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最終實現全面脫貧和不返貧的目標。多年來,伊利已逐步摸索出了全國「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
  • 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瓜分奶源 牧場投資熱潮再起
    10月5日,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商恆天然宣布將以5.55億紐西蘭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的總價出售其在中國的牧場群,伊利集團(600887.SH)所控制的公司和三元乳業系的公司成為接盤方。這是伊利自退出輝山乳業重組後,再一次出手收購上遊牧場。
  • 「棄醫從牛」也能走到行業前端 英發牧場主吉英的成功之旅
    在優質高產奶牛繁育初試成功後,英發牧場主吉英準備繼續加大優質奶牛繁育管理,加快種群改良建設步伐,在伊利的支持與指導下大顯身手。多年來,伊利集團深耕產業發展,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在優質奶牛種群建設方面不斷強化投入支持力度,從技術、資金、先進理念等方面給予合作牧場更多的幫扶。
  • 伊利集團:進入全球乳業五強 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作為伊利集團的董事長,潘剛不僅成功率領伊利從一家地方乳企發展成全球五強的乳業集團,也通過倡建「全球健康生態圈」等一系列努力,帶動乳業產業及上下遊供應鏈的共同發展。五強光環背後,是伊利在中國乳業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次次前瞻性抉擇,以及面對目標時表現出的堅定執行力與凝聚力:從嚴格的品質管控到深度的全球化布局,伊利的前瞻性產業布局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助力中國乳業乃至健康產業的全面升維。在管理方面,伊利同樣通過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了全員創新的熱情。
  •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暨全市招商引資工作推進會舉行
    ,土左旗人民政府與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優然牧業、騰訊科技、廈門合興等企業籤署涉及國創中心、奶源牧場、智慧城市、乳產業鏈上下遊四大類共16個建設項目,成為我市「招商引資落地年」首批籤約落地項目。
  • 浦北縣龍門鎮:產業發展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駐龍門鎮江埠村第一書記陸傑華介紹道:「我們村以四會柑為主的柑橘種植業和柑普茶加工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之一。」龍門鎮江埠村搶抓發展時機,壯大集體經濟,成功申報並認定3家柑普茶加工企業就業扶貧車間。目前,江埠村就業扶貧車間通過收購成熟果子、陳皮和柑普茶進行加工,提供就業崗位等服務方式,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有效帶動了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
  • 疫情「大考」之下 伊利交出「硬核」答卷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我國乳業龍頭伊利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聚集6萬伊利人的力量,用行動來抒寫答案。  對於伊利來說,疫情「試卷」,沒有「選擇題」,沒有「判斷題」,只有「必做題」,國家指哪裡,伊利就去哪裡,哪裡的人需要營養支持,伊利牛奶就第一時間到達「戰場」。心繫一線,助力疫情,伊利始終在「奮筆疾書」,力求交付一張首先令自己滿意的「答卷」。
  • 伊利蒙牛打響奶源爭奪戰,從流血衝突到入股收購,大型牧場基本被瓜分
    據他介紹,2月疫情以來,當地飼料運不進來,價格猛漲,「有些一噸漲好幾百」。產出的原奶則不受歡迎,「乳企只按合同來,多一滴也不收」,價格下跌。漫長的等待中,不少同行倒奶殺牛,而他雖然賠錢,心情還算平靜。「習慣了。」在過去的近二十年時間裡,原奶市場跌宕起伏,周期性漲跌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小視。
  • 三個月單產提升5公斤 鑫牧源牧場怎麼做到的?
    「阿米巴經營模式」是將整個牧場以部門為單位,分割成許多個被稱為阿米巴的小型組織,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充分釋放每一位員工的潛能來實現經營,配合伊利全領域的服務,實現牧場在原奶品質、奶牛單產、浪費削減、盈利能力、人員能力及工作意願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終幫扶牧場各環節、各崗位都具備完善的技術及管理系統,為牧場帶來創收的同時,實現牧場自主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 伊利營收473.44億元,奶粉及奶製品增速高達51.51%,帶動營收正增長!
    在二季度業績的強勁帶動下,伊利上半年業績呈現逆勢增長。從財報來看,伊利今年1-6月液體乳、奶粉及奶製品、冷飲產品和其他產品營收分別為354.44億元、66.42億元、48.67億元和1.33億元。
  • 穩行業、助合作、興地方 伊利紮實推動奶業振興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會上介紹了伊利助力內蒙古自治區奶業振興的系列行動。一直以來,伊利以智慧、產業雙融合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措並舉,協同發力,打造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利益聯結,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加大科研創新,開拓行業發展新藍海。伊利通過穩行業、助合作、興地方,推動奶業振興,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持。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伊利深信「技術為王」,專注於技術研發及全產業鏈的打通。2008年,伊利聯合紐西蘭林肯大學成立大洋洲創新中心,通過產學合作,研究乳品生產技術。與此同時,伊利仍默默耕耘技術領域。為了與蒙牛、雅士利競爭,伊利重金打造海外生產基地。雙方競爭走向白熱化。2014年,伊利集團聯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成立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同時投資30億人民幣在紐西蘭建設大洋洲生產基地,一年可生產4.7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為當時全球最大的一體化乳業基地之一。
  • 伊利引領乳業高質量發展
    在荷蘭,伊利聯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知名學府瓦赫寧根大學,設立伊利歐洲創新中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乳製品行業海外規格最高的創新研發中心;在紐西蘭,伊利和林肯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中新農牧業技術創新;在美國,伊利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實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在營養健康、產品研發、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展開全方位立體式合作,為全球乳業的創新發展帶來強大的驅動力。
  • 【金川動態】伊利智慧健康谷,「五館一園」 等項目相繼開工(附視頻)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打造的項目之一,也是伊利積極踐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對伊利「種好草、養好牛、賣好奶」、發揮乳業龍頭企業帶頭作用的指示,深刻領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關於解決好制約中國乳業發展中瓶頸問題的精神內涵,為助力奶業振興所作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