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肥鄉區淼潽牧場的牧場主謝利波最近心情特別好,因為牧場奶牛單產從31公斤提高到35公斤,種植的兩千多畝青貯玉米豐收在即,預計全年增收300萬元。在8月19日—20日舉行的伊利「牧業精英」研討會上,謝利波與專家和同行一起探討養殖技術,共同攻堅單產40公斤這一目標。對於牧場未來的發展,對於家鄉扶貧事業,他更有信心了。
淼潽牧場所在的肥鄉區2018年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後,把扶貧開發同發展現代農業、旅遊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以產業發展鞏固扶貧成果。謝利波是產業扶貧的典型代表,2014年轉業回鄉後看到鄉親們還在土裡「刨食」,就把鄉親們一家一戶散養的奶牛集中起來建牧場,希望通過規模化養殖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但受制於資金、技術與管理等因素,牧場單產水平遲遲無法突破30公斤。
與伊利的合作開啟了淼潽牧場的騰飛之路。伊利從技術、管理與資金方面給予牧場全方位支持。伊利推動淼潽牧場導入SOP管理這一先進的標準化、規模化牧場管理模式,指導牧場專業養殖和日常管理,有效提升了牧場管理水平,在源頭保障了原奶品質。
針對淼潽牧場的青貯玉米種植問題,伊利通過衛星遙感及農業大數據管理平臺實時監測氣候和玉米生長情況,並及時提供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確認最佳青貯收割時間,從而提升青貯產量與質量。
青貯玉米豐收在即,謝利波喜笑顏開。
站在鬱鬱蔥蔥的玉米地裡,謝利波一臉喜悅:「這玉米足有3米高,比別人家的高一大截,今年的收成有保障了。」
謝利波算了算,高興地說:「優質的青貯玉米可替代部分其他飼料,多增加兩公斤青貯玉米,一頭牛一天省一塊二,整個牧場一年下來省21萬,飼養成本明顯降低。」
在伊利的幫助下,淼潽牧場奶牛單產提升明顯,從31公斤迅速升到35公斤,牛奶指標也提升了。謝利波喜笑顏開:「飼餵成本降下來,奶牛單產提上去,裡外裡算下來,一年增收300萬。」
淼潽牧場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快速發展也讓村民有了收益。謝利波的牧場員工絕大部分是村裡的鄉親。謝利波說:「我認為村民貧困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因此我想為大家提供一份合適的、穩定的工作。」
「因為要在家照顧母親,平時只能靠種地、打短工維持生活,收入不高也不穩定。現在牧場每月發的工資就有4000多,還給交保險。我現在也像城市人一樣,有退休金了。」牧場常師傅說,自己掏光家底給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在縣城貸款買了一套婚房,現在兒子因為疫情沒活兒幹,只能由常師傅還貸。「月底還貸款,月初發工資,周轉不開,謝總知道後為我『開小灶』提前發工資還貸。」在牧場裡,類似像常師傅一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淼潽牧場發展起來後,每到中秋、春節就為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糧油,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疫情期間,淼潽牧場為肥鄉區的每個鄉鎮捐贈1萬元,助力肥鄉區抗疫。「作為伊利的合作夥伴,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我認為有責任有義務,為當地做點事,向伊利看齊。」謝利波表示。
伊利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引領作用,秉承產業鏈共贏理念,全面幫扶上遊養殖業發展,以技術創新求突破,以管理精細要效益,以金融支持助發展,全方位提升養殖業水平,打造現代化牧場,從源頭保障和提升品質,為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幫助奶農增收脫貧的同時,助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在伊利的帶動下,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2014年至今,伊利在全國範圍內發放奶款近1300億元。伊利幫助合作牧場的奶牛日單產水平整體提升突破8公斤。如今,淼潽牧場在伊利的幫扶下效益越來越好,幹勁更足的謝利波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明年奶牛單產突破40公斤,讓大家的日子都紅紅火火。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