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泌,比《長安十二時辰》裡更牛逼!

2021-02-07 古墨社

文/楚橋

來源:楚橋(ID:ye1390151292)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司丞李必,出場時曾這樣介紹自己:


吾六世高門望族,

七歲與張九齡稱友,

九歲與太子交,

聖人常召我共辯道法真意。


寥寥數語,簡短有力,威武霸氣。


但他並沒有過分抬高自己。


李必的原型,是中唐名相李泌(bì)。


他的六世祖李弼,是北周柱國大將軍,與楊堅的嶽父獨孤信、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等人齊名。


七歲時,李泌便以「神童」之名,接受玄宗召見。


進宮之際,皇帝正在與燕國公張說(yuè)對弈。


玄宗示意張說出題。


張說要求李泌以「方圓動靜」賦詩,並指著眼前的棋盤,給出了範例:


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李泌微微一笑,脫口而出: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玄宗極為滿意,當場賞賜李泌金銀束帛,並叮囑他的父親、時任吳房縣令的李承休:「孺子可教也,當用心撫養,好生栽培!」


得到天子垂青,李泌一夜成名,連宰相張九齡,都成了他的鐵粉。


留在京城的李泌,便經常出入相府,與張大人談詩論道,習文作賦。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這是李泌的《長歌行》。


「業就扁舟泛五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和李白一樣,自信滿滿,豪氣沖天。


吟誦此詩之人,無不交口稱讚。


只有張九齡好心規勸:「你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一定是好事。寫詩作文,只可觀花賞月,詠贊先賢,切忌鋒芒畢露,自視過高。」


張大人語重心長,李泌雙臉發燙,從此一改心高氣傲的模樣,變得謹慎謙恭,內斂穩重。


或許正因如此,後來的李泌,才會在黨爭不息、權鬥不停的中唐,完美實現「鳴珂遊帝都」的願望。



天寶初年,正在嵩山修道的李泌,向朝廷進獻《復明堂九鼎議》。


玄宗閱後,頓時想起了這個早慧的李泌,馬上召其入宮,聽他解讀道法經書。


因講析「得法」,李泌得以待詔翰林,供奉東宮,與太子李亨成為莫逆之交。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應該就是借用了這一段背景。


但時間不久,他便遭到楊國忠的猜忌,以「諷刺時政」的罪名,被外放至蘄春。


李泌索性遞上辭呈,再次退隱山林。


「安史之亂」後,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匆忙即位,是為唐肅宗。


戰亂中的小朝廷,勢單力薄,舉步維艱。


李亨此刻最想念的人,就是昔日供奉東宮的李泌。


他馬上下詔,派人四處尋找。


神奇的是,詔書尚未出門,便有下人來報,李泌已經出現在靈武的街頭。


肅宗大喜,立刻接回了李泌。


和在東宮時一樣,李亨與他「出則聯轡,寢則對榻」,白天並肩騎馬,晚上對床夜話,軍政之事,無論大小,百官任免,或是戰報處理,都與李泌當面商議。


甚至連皇宮禁門的密鑰,都交由李泌管理。


於李亨而言,他已經把大唐的江山,還有個人的身家,全都託付給了李泌。


肅宗想任他為相,李泌卻婉言謝絕:「陛下以賓友相待,已貴於宰相,夫復何求。」


無奈之下,肅宗只好用賞賜紫袍的方式,給李泌的身份加V,並讓他輔佐太子(廣平王)李俶(chù),協理軍政要務。


雖然沒有實職,李泌已經「權逾宰輔」,榮耀至極。


連肅宗自己都說:「卿侍上皇,中為朕師,今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資卿道義」。


嗯,兩代父子,三任帝王,受益於同一人。放眼全唐,除了李泌,還能有誰?



李泌也沒有辜負天子的信任。


面對久亂不治的叛軍,肅宗心急如焚。


李泌卻滿臉淡定:「您看賊子所搶之物,全都不遠萬裡,運回範陽,可見他們並無一統天下之心。人數雖多,不過是烏合之眾。依我看來,不出兩年,即可蕩平。」


肅宗不信:「當真?」


李泌當即獻策:「兵分兩路,首尾互擊,敵軍救首則擊其尾,敵軍救尾則擊其首,使其往來數千裡,疲於奔命。我軍以逸待勞,不攻城,不遏路,待敵軍進退不能之時,直搗範陽老巢。如此,則叛亂指日可平」。


肅宗欣然照辦,戰局很快得到扭轉。


隨後,兩京收復,唐軍取勝,已成定勢。


李泌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也被史書打了五星好評,「佐肅宗收復兩京」「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參大議於孤危,成收復之元功」。


甚至有人認為,李泌對局勢的精準研判,可與當年諸葛孔明的《隆中對》相媲美。



對外,李泌盡心輔佐,幫助新皇平定叛亂。


對內,他為李亨的家事,也是操碎了心。


肅宗次子建寧王李倓(tán ),英勇果敢,頗有才略,多次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上保天子,下護百姓,深得民心。


肅宗一度想任他為兵馬元帥,統領全唐軍事。


李泌卻站出來反對:「建寧王的確是帥才,但廣平王是長兄,已立為太子。若建寧王功勳日盛,誰能保證他的部下,不起異心?」


玄武門之變,前車之鑑。


肅宗當場嚇醒,趕忙收回成命,將元帥之職,授予廣平王李俶,避免了日後手足相殘、至親反目的悲劇。


肅宗又想起在東宮之時,右相李林甫對他屢番陷害,幾次危在旦夕,心裡怨恨極深,準備掘墓開棺,挫骨揚灰。


李泌出言相阻。


肅宗很不高興:「你忘了昔日之事嗎?」


李泌回答:「臣關注的不在此處,上皇威臨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暫避蜀地。南方水土不適,老人家年歲又高,聽說陛下仍在惦記舊很,心裡肯定不安。萬一身體有恙,世人可能會說,聖上天下之廣,卻不能安養至親。這不孝之名,陛下可背負不起。」


肅宗一愣,立刻面露愧色,握著李泌的雙手承認:「朕確實沒想到這些啊。」



兩京收復後,肅宗想迎回玄宗。


他下了一道詔書,稱上皇若進京,自己將重返東宮,繼續當他的太子。


李泌斷言:「上皇肯定不會東歸。」


果然,玄宗很快便給了回音:「長安那麼遠,我就不回來了,把四川劃給我養老就行。」


他不是擔心路途遙遠,而是害怕自己的兒子。


一個剛即位的皇帝,會自動禪位?


你信嗎?反正玄宗肯定不信。


肅宗一番好意,老父親並沒有領情。


他只得召來李泌,詢問有何良計。


李泌馬上以百官的名義,給玄宗寫了一封長信,詳細匯報了肅宗登基的全過程,然後開始深度煽情,說天子日夜思念上皇,希望父皇儘快回京,早日享受天倫之樂。


玄宗收到後,大為高興:「回去當皇帝的老子,好事,好事!」立刻就定下了東歸的行程。


就這樣,李泌三言兩語,又幫肅宗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肅宗激動得「且喜且泣」,對他十分感激。



外可平戰亂,內可理家務,對於肅宗來說,這樣的臣子,再來一打都不多。


肅宗正準備抽個時機,再找李泌談談心,請他務必給個面子,勉強當個宰相。


李泌卻主動面聖,請求歸隱山林。


肅宗簡直急得要哭:「朕哪裡做得不好?告訴朕,朕一定改!」


李泌坦言:「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聽到這「五不留」,肅宗也只能一聲長嘆,然後「給三品祿,賜隱士服」,在衡山建「端居室」,放還了李泌。


於是,李泌便成了有唐以來,「奉旨隱居」第一人。


數年後,肅宗去世,廣平王即位,是為唐代宗。


登基後的第一個月,代宗就召回李泌,任為翰林學士,賞賜宅邸一套,並強行做主,讓李泌娶妻生子。


他這麼做,無非是想告訴李泌:朕可能留不住你,妻小總可以吧?


成家之後,李泌的歸隱之心,的確淡化了許多。


但朝中兩任宰相,元載和常兗(yǎn),都是心胸狹隘、嫉妒賢才之人。


在他們的排擠之下,李泌先後兩次外放出京,任江西判官、杭州刺史等職。


雖是謫貶,李泌依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史書記載,「乃授澧、朗、峽團練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風績」。



代宗駕崩後,太子李适繼位,史稱唐德宗。


在德宗朝,李泌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此時的李唐王朝,威勢已衰。


但憑藉與天子良好的私交,李泌仍是鞠躬盡瘁,為日漸頹敗的帝國,做出了最後的努力:


制止朝廷向吐蕃贈送安西、北庭兩地,保證了大唐帝國,對西域各地的控制;


以身家性命擔保,消除了天子對韓滉(huàng)的懷疑。作為回報,鎮海軍節度使韓滉,運送百萬斛大米至關中,解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改地方供錢為納稅,增加國庫收入的同時,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冒死力諫德宗,放棄另立太子的念頭,避免父子相疑,皇室再現危機;


當眾與天子定下協議,要求朝廷不殺有功之臣;


開山挖路,疏通漕運,改善京師的糧食供應……


如此等等,不一而語。


遺憾的是,李泌接任相職不久,便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李泌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學者、謀臣和政治家。


史書評價他「有謀略」,但「好談神仙詭誕」「及在相位,隨時俯仰,無足可稱,非相才」,所以「為世人所輕」。


世人瞧不起他什麼呢?


「及在相位,隨時俯仰」,說他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明顯不客觀。死諫德宗,力保韓滉,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當然,與同時期的文人相比,李泌性格迥異,不慕榮利,只願與帝王為友,不願為天子之臣,以世俗的眼光看,的確顯得有些「另類」。


但人各有志,不能以官職的高低,來衡量人生的成敗。


再說,李泌身為中唐四朝元老,深得肅、代、德三任帝王倚重,已經做到了「出為高士,入為卿相」,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及?


南宋大儒羅大經甚至認為,隱士出山而有所作為者,僅有六人:伊尹、傅說、姜尚、嚴陵、孔明和李泌。


那史書為什麼會有如此評價?


或許,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可以用來作答:


其實,查遍正史,李泌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世。個性思想愛好仙佛,只是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世學術,又有何妨?

善用謀略撥亂反正、安邦定國,謀略有什麼不好?由此可見,史學家的論據,真是可信不能盡信,大可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楚橋,暢銷書作家。寫有趣的文字,講有趣的故事。公眾號:楚橋。


想加入古典詩詞文學交流群?

掃小墨二維碼,邀您進入~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揭曉劇透 李泌/龍波/張小敬各人物角色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揭曉 李泌/龍波/張小敬各人物角色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李泌和張小敬聯手化解了突厥狼衛制定的闕勒霍多計劃,拯救了當朝天子。後來李泌辭官歸隱山林,沒幾年朝中發生內亂,太子李亨獨立稱皇,李泌曾幾次出山襄助李亨,之後再無音訊。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在這部劇中,易烊千璽所飾演的李必一角,相信已經讓很多觀眾都印象深刻了,而接下來呢,我們不細說易烊千璽將這個角色演得如何,就來說一下,通過這部劇中的李必,再來看一下歷史上的「李必」原型是個什麼樣的人?事實上,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很多角色都是有歷史原型的。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真的是爛尾?其實是尊重歷史?
    去年8月12日,熱播一個多月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迎來大結局,千萬觀眾一起經歷了一場盛唐時期的傳奇故事。《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死囚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蕭規結局揭秘介紹 蕭規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長安十二時辰蕭規結局揭秘介紹 蕭規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中,蕭歸死了,而且是死在了張小敬的手中,因為蕭歸劫持了太子,而張小敬是來救太子的。長安十二時辰蕭規人物角色介紹 蕭規是正派還是反派  【長安十二時辰更新時間什麼時候播出 每周几几點更新幾集】蕭歸是張小敬的戰友,他對朝廷也有著自己的怨恨,蕭歸在中元節的時候劫持了太子做人質,他沒想到張小敬會跟他一起做這件事,蕭歸以為張小敬是幫自己的,可實際上張小敬是為了救太子而來的,因為蕭歸太信任張小敬了,所以才給了張小敬打敗他的機會。
  • 長安十二時辰檀琪結局是什麼 檀琪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長安十二時辰檀琪結局是什麼 檀琪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中,檀棋的結局並沒有明確說明,不過李泌允許了檀棋和張小敬在一起。至於電視劇中檀棋的結局如何,目前還沒有播出,所以無從得知。
  • 長安十二時辰地圖指的是什麼 長安城的地圖怎麼看方法攻略
    長安十二時辰地圖指的是什麼 長安城的地圖怎麼看方法攻略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地圖,指的是長安城的地圖,也就是長安城一百零八坊的地圖,在長安城內,一百零八坊如同棋盤一樣,看懂長安城的地圖,不僅是要看表面上的街道,還要看在街道中隱藏的各種暗門溝渠。
  • 【劇說P2·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張小敬能當項目經理?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兩年國產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劇情緊湊,懸念設置扣人心弦,即使一口氣看完48集也不會覺得時間很長。 當然,除了劇情本身足夠吸引人之外,這部劇中所蘊含的各種項目管理思維也是國產劇中比較少見的,深入剖析之後,就會發現這部古裝劇中的項目管理思維非但不過時,還很有借鑑意義。
  • 簡論唐朝的官職——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
    六部官員設置為:尚書、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郎中(從五品上)、員外郎(從六品上)、主事(從九品上,少數為從八品下)等。九寺的官員設置為:卿、少卿(從四品上,太常少卿為正四品上)、丞(從六品上,太常丞為從五品下)、主簿(從七品上)、錄事(從九品上)等。 《長安十二時辰》(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虛構了靖安司,掌管長安的治安。
  • 《長安十二時辰》裡這些「角色」後來怎麼樣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天保三載的上元夜,實際對應的就是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的正月十五,劇中人物在十二時辰之內密集登場,演繹出精彩的故事,而我們在這裡說的就是這些角色歷史原型未來的軌跡與最終的結局。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簡介
    張小敬,在西域當了10年的兵九年不良帥,狠辣毒絕,殺人無算,坊間稱呼他為五尊閻羅,之後他憑藉戰功當上長安一個區的捕頭,在長安三教九流通吃,是一個粗獷的孤單英雄。 他在得知狼衛想要迫害長安百姓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找出狼窩,然而在找線索的期間,他之前手下的人不是很理解他,幾乎都背離了他,跟他劃清了界限,他帶著一腔熱血孤膽前行,最終和李泌一起護住了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最硬核的東西在這裡
    今夏的螢屏,註定不平凡,轟轟烈烈的《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又挾《長安》之風賺足了歷史迷們的眼淚。為什麼小小網劇《長安》們,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呢?不因雷佳音、易烊千璽們一眾演員的演技,也不因緊張、飽滿的故事節奏,更不因片中稍顯華麗的場景。
  • 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錯誤
    按:這是一個歷史學者觀影追劇的小系列。在2019年的國產歷史劇中,《長安十二時辰》是在還原歷史細節方面做得非常用心的一部,原著作者馬伯庸先生本來就有很高的史學素養,在寫作此小說時為了全面展示長安面貌,下了很多工夫;改編成劇之後,服化道方面與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合作,於設計上參考了大量文物,也使得觀眾耳目一新。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原標題:   血色殘陽裡,一隊黑騎漸漸逼近,拉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序幕。一時間,大廈雲譎波詭,聞者驚魂動魄,他們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衛?此行究竟目的何在?
  • 《長安十二時辰》:唐代的黑科技和吃貨張小敬VS反派大BOSS!
    《長安十二時辰》從第一個2分鐘長的長鏡頭,就可以決定這個片一定要追。大家有沒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趕腳?壞人的數量比想像中的多得多,留給好人的世界不多了,只有12個時辰,也就是24小時。李必人物原型的名字多三點水,和易烊千璽相比,他成名的年齡更早。李泌七歲的時候就能讀懂老子莊子的著作,唐玄宗見了之後:啊,這真是個天才兒童啊!李泌賦棋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
  • 在《長安十二時辰》,同樣都姓李,李必為什麼非稱自己為隋李?
    是的,思來想去,《長安十二時辰》的開播真的是一個古代文史小知識的寶庫!所以這裡又是一篇《長安十二時辰》相關的推送!
  • 長安十二時辰蕭規的結局是什麼 蕭規最後死了嗎 原著小說結局是...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中,蕭歸死了,而且是死在了張小敬的手中,因為蕭歸劫持了太子,而張小敬是來救太子的。  蕭歸是張小敬的戰友,他對朝廷也有著自己的怨恨,蕭歸在中元節的時候劫持了太子做人質,他沒想到張小敬會跟他一起做這件事,蕭歸以為張小敬是幫自己的,可實際上張小敬是為了救太子而來的,因為蕭歸太信任張小敬了,所以才給了張小敬打敗他的機會。
  • 胡人在長安的十二時辰:盡享特權,樂不思歸
    天寶年間,居住在長安的胡人至少有上萬名。馬伯庸原著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以還原歷史細節著稱,當然少不了胡人的身影。胡人宗教風行長安在劇中,張小敬接受任務不久,就在追蹤一名狼衛時,闖入了胡人聚居區——懷遠坊祆教祠一帶。
  • ——長安十二時辰
    最近,一部名叫《長安十二時辰》的古裝劇在優酷低調上映了,但剛剛上映不久,就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尤其是在漢服界,更是被吹爆的節奏,那麼為什麼這部劇會被吹爆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長安十二時辰》姚汝能,從牆頭草變真漢子,為救摯友我死也不退
    話不多說,今天為大家盤點的是《長安十二時辰》中一個讓我覺得很可悲可嘆的角色姚汝能。《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可謂是亦正亦邪的牆頭草,怕事成精了。他對李泌一直很忠心,而且也是李泌很信任的人,畢竟同時為太子效力,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也看到了他膽小怕事的一面,李泌很器重姚汝能的,李泌發現靜安司有內奸的時候,首先告訴是姚汝能,可見兩人的信任程度不是一般。
  • 《長安十二時辰》一場24小時的皇城保衛戰,生與死的考驗。
    《長安十二時辰》現已播完,但是觀眾還意猶未盡,這部以唐開元盛世為背景,講訴了在虛幻的盛世中底層社會的人艱難度日與狹義柔情。故事是這樣的:唐,天寶三年,上元節,長安。這部戲的敘事時間只有十二個時辰,也就是說從頭到尾整個事件就在一天內完成,時間之緊湊到要用分秒來計算,險象迭生,環環相扣,也就在這十二個時辰裡,預示著一個王朝的興旺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