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立了義勇軍,打響東北抗日第一槍,為此打死了少帥的弟弟!

2020-12-16 江西老徐讀歷史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出現了府院之爭,1917年,孫中山電令在廣州的汪精衛開展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此後北洋軍閥內鬥,先是皖直戰爭,後來又是直奉戰爭,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趕走了吳佩孚,與段祺瑞組建了聯合政府。

可是呢?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馮玉祥兵變,推翻了由直系控制的北平。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隨後,馮玉祥通電討伐張作霖,並動員奉系的大將郭松齡倒戈,奉系在南方的勢力,逐漸被清理,奉軍退出了南方。「部將叛亂,東北空虛,」張作霖提出以東北資源和日軍交換,誘使日軍出兵相助,在日軍的支援下,北伐軍失敗。

馮玉祥通電下野。張作霖成為北洋軍閥的最高統治者。

張作霖下令討伐南方的國民革命軍和西北軍,這樣北伐戰爭才正式開始。在此時,日本趁虛而入,要求張作霖在《滿蒙新五路協約》上簽字,但在籤約過程中張作霖耍了一計謀,他在籤約上只寫了個「閱」字,並沒有籤上自己的姓名,這是為後來撕毀條約留下後路。張作霖本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一統天下,可是終究敵不過北伐軍隊,奉軍全線崩潰,1928年退出關內,在途中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

日軍蠶食東北的野心,也因為張作霖去世而破滅。隨後,東北易幟,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件,然後將溥儀接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為此,東北民眾奮起反抗,自發組成了各種抗日組織,統稱東北義勇軍,這期間張學良堂弟張學文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靠了日本人,擔任日偽東北自衛軍總司令。

張學文是張學良大伯的長子,自幼由張作霖撫養成人。從日本留學歸來後,擔任張作霖的衛隊營長和山東軍閥張宗昌的部下師長等職。1928年6月,張學良執政東北,張學成開始懷有親日倒兄的野心,他投靠軍閥石友三(這時石友三投靠汪精衛),並於1931年串通日本關東軍,以軍費少為由,進攻東北軍。南京政府下令免去石友三本兼各職,派劉峙、胡宗南討伐。東北軍以于學忠、王樹常兩集團軍進攻。石友三受到兩面夾擊,以失敗告終。張學成逃往天津日租界隱居。

九一八爆發後,東北軍潰敗,張學成放出話說:我和張學良勢不兩立。

其實這個張學成,在張宗昌手下擔任師長的時候,因為被土匪誣陷,被張學良撤職,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張學良邀請他回到東北軍任職,他都不接受。最後,張宗昌被北伐軍打敗後,便投靠石友三。

張學成的身份特殊,在東北有一定的勢力,又在日本學過軍事。日本人見到張學成要投誠,於是就給予經費,給他封官許爵,當了偽自衛軍總司令,讓其在當地招兵買馬,並揚言「要揭旗西進,與駐紮在錦州的東北軍炮火相見」。

錦州的駐軍,不知如何是好,如是讓東北警察處處長黃顯聲請示張學良。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密電張學良不抵抗,保存實力,而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先率領部分警察部隊抗擊日軍,後往遼西地區將民團和地方保安部隊組成民眾抗日義勇軍。到12月末,共編成22路共7萬餘人,1932年2月底,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人,抗日義勇軍成了日軍控制東北的絆腳石,以至於1932年以抓捕義勇軍的名義進攻山海關的何柱國部。

張學成當漢奸的事情,讓張學良很惱火,他電令黃顯聲殲滅張學成的日偽軍。但是,又擔心伯母責怪,於是開了家庭會,找來了張學文的弟弟張學文:二大爺臨終前,讓我們好好照顧學成,現在他叔叔(張作霖)尚未安葬,張學成竟然幫日本人賣命,這丟盡了張家人的臉。他幫助石友三,進攻東北軍我都可以不計較,可是他不能投敵賣國……,大家一致認為,張學成的所作所為,已經背叛了家族、背叛了國家,一定要嚴厲制裁,以慰先人在天之靈。

遼寧省警務處處長黃顯聲接到命令後立即電報給在錦州的部隊下發命令。熊、米遂集中公安騎兵部隊於11月中旬前往高山子圍剿。這股偽軍原系烏合之眾,一戰即潰,張學成和日本顧問全被擊斃,並生擒偽軍官多人。這樣日寇在遼西一帶扶植起來的第二股偽軍又被消滅,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利用偽軍侵佔遼西地區的陰謀。

其實,黃顯聲,從1931年就開始抗日,他對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不滿,率先以警察為基礎,組建了義勇軍,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軍騎兵第二師,在張學良擔任「西北剿總」副司令後,他被委任為騎兵副軍長,不過他勸說張學良不要被蔣介石利用,拒絕與紅軍為敵。

黃顯聲的騎兵也是駐西北地區的東北軍中唯一一支沒有和紅軍發生過摩擦的部隊。他還支持了呂正操的抗日武裝,贊成張學良抗日。這才有了1936年的西安事變。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後,張帥被軟禁,黃顯聲為此東奔西走,他去武漢找關係營救張學良,可是最終自己都沒有保住性命,1938年黃顯生在武漢被捕,多滴關押,1949年解放後,他被特務暗殺於重慶白公館。

相關焦點

  • 東北抗日義勇軍軍旗
    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聯是中國抗日戰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奮起抵抗,宣告了中華民族長達 14 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開始。談起義勇軍,首先要提到這個名稱的締造者——黃顯聲將軍。
  • 中華民國的國旗之爭,國歌中的「義勇軍」原型是哪支隊伍?
    國歌中的「義勇軍」原型是哪支隊伍?  1933年2月的一天,聶耳隨同東北抗日義勇軍總司令朱慶瀾將軍來到熱河抗戰前線慰問駐守在那裡的抗日騎兵部隊。在採訪義勇軍官兵時,他聽到戰士們正激情澎湃地高唱這首《義勇軍誓詞歌》,頓時熱血洶湧,激發了強烈的創作靈感。
  • 魯南人民抗日義勇軍與南塘村的抗戰故事
    、滕沛嶧三縣抗日武裝會師地南塘村宣誓聯合抗日武裝起義的遺址處及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司令部遺址劉家大院,後沙馮村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駐地莊家大院(莊興岱家),義勇軍總隊第一任政委何一萍犧牲地,義勇反頑戰鬥遺址南塘村西烈士碑處以及莊裡滕縣縣委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館等地進行現場採訪知情人和實地拍攝取景,每到一處取景,無不讓人感動,穿越時光隧道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也著實讓我們感受和領略魯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及誕生地南塘人民的革命意志及愛國愛家情懷
  • 【咱這】《義勇軍進行曲》歌詞原型高鵬振
    這是一支浴血抗戰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誓詞,它創作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不久。1932年,曾在這支義勇軍部隊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張新生(化名王立川),將報導這支抗日義勇軍英雄事跡的文章《血戰歸來》,刊登在江西瑞金出版的中華蘇維埃機關報《紅色中華》第九期至第十一期上。
  • 馬佔山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毛澤東曾當面稱讚他
    馬佔山(資料圖片)秀芳圖書館東北挺進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提起民族英雄馬佔山將軍的名字,中國人老少皆知。「九一八」事變起,馬佔山在黑龍江省就與日寇作殊死戰鬥,打響了中國軍隊對日本侵華戰爭的第一槍而聞名於世。
  • 他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先行者!是東北男兒「三十萬人不解甲」最早的影像!
    被逼上梁山  在武國祿的《風雨滄桑話國歌》(未刊書稿)中,在「《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素材之二——遼西義勇軍抗戰」章節,對老梯有如下講述:  高鵬振,又名高青山(編者註:也有資料說是高德山),字雲翔,遼寧省黑山縣英城子鄉朝北營子人,1897年出生。
  • 沒有東北義勇軍入疆,新疆的命運不可想像
    ,4萬名退入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回歸新疆時剩下3萬人。東北抗日義勇軍開創了新疆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後,為平定新疆內亂、維護國家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支援抗日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東北義勇軍回歸新疆,回歸祖國對盛世才上臺無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盛世才是東北吉林人。東北義勇軍和盛世才之間有一層天然的老鄉親情。無論人們怎樣評價近代、現代新疆的歷史,這10年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因為它極大地促進了新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而創造了這個成就的就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廣大官兵。
  • 被遺忘的抗日名將,打響淞滬第一槍,手下揚名於世他卻被錯殺!
    《八佰》這部電影,讓我們再次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上海,順著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壯舉,讓我們看看是誰打響了淞滬會戰的第一槍。1937年8月13日下午三點,第5軍88師262旅旅長彭鞏英,率領部下,在八字橋構築的陣地內,打響了淞滬抗戰的第一槍。
  • 抗日英雄張玉珩:浴血黑土地,智勇雙全殺倭寇
    兩次戰鬥共繳獲長短槍10餘支。1929年春,張玉珩肩負著黨的使命,告別了父母、妻兒,毅然決然地奔赴東北。在瀋陽與滿洲省委接上關係,被派到臺安縣任特支書記。他以臺安師中(師範中學聯合)學校國文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張玉珩擔任吉林縣委書記。省委派在團省委工作的紀儒林陪同他先到吉林城郊二道河子,共青團員車成惠家住下。
  • 淞滬的另一場戰役:讓日軍三易主帥,打響正規軍抗日第一槍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為了徹底佔領東北地區,決定製造「思考間歇」期,轉移國際社會對東北的注意力。戰鬥打響後,蔣光鼐與蔡廷鍇、戴戟等討論和決定了作戰方案,電令後方部隊火速向上海推進。東北淪陷後流落關內的民眾在電文中說:「貴部捍禦外侮,殺敵致果,為民族爭光榮,為山河壯氣色,挽國運於顛危,蘇人心之槁死,精忠益世,溥海同欽。」在上海,各行各業紛紛組織義勇軍,其中包括上海市民聯合會救國義勇軍、退職軍人義勇軍、民眾反日救國義勇軍、土木業義勇軍、郵工義勇軍、市商會童子軍團、南京中央大學鐵血軍團、復旦大學義勇軍、馮庸大學義勇軍等。
  • 這位團長打響九一八第一槍,上級命令不抵抗,他怒吼:給我狠狠打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的抗日政策讓國人困惑,東北軍甚至一槍不放丟了東北。有一位團長打響了九一八抗日的第一槍,上級命令他不抵抗,他卻怒吼:給我狠狠打。此人叫王鐵漢。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為國犧牲」。 當晚10時,王鐵漢聽到爆炸聲從北大營方向響起,立即穿上軍裝翻身上馬,奔向軍營。王鐵漢此時已憤怒至極,王以哲旅長和東北邊防軍總參謀長榮臻都打來電話,命令他不準抵抗。
  • 吉星文: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的「抗日名將」
    事實上,在七七事變中,是他率部「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到底」,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拉開了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序幕。後來,吉星文被讚譽為「抗日名將」。  效族叔吉鴻昌投奔軍旅  吉星文1908年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字紹武,乳名黑星,在家中排行第三。  說到吉星文,首先還得從他本家族叔吉鴻昌談起。
  • 怎麼募兵怎麼打響抗日第一槍?我是共產黨員:一支抗日隊伍的誕生
    浪費時間就是對黨,對人民的犯罪,所以我們得迅速把抗日遊擊隊搞起來!這支小小抗日遊擊隊最初的組織者可問題是怎麼搞槍,怎麼募兵,怎麼打響抗日第一槍?就又把夏張小學變成了「紅色堡壘」,走街串巷,宣傳抗日,發動群眾。但問題是他的那頂「紅帽子」,在夏張人人皆知,那些上層人物和士紳,再認可崔老師的人品和教學質量,也不會把看家的玩意,交到他手啊!畢竟人頭熟,崔老師還是給我黨爭取來了大量政策支持,造就了組織抗日武裝的各種基本條件。省委也先後派過來不少同志來充實隊伍,加強這裡的工作。
  • 抗日英雄大老甄
    甄鳳山是抗日英雄,在東北參加過義勇軍。回到家鄉定州拉起了一支抗日隊伍,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甄鳳山是《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之一。外號「大老甄」。1903年生於河北定縣(今定州市)城南東朱谷村,乳名"白旦",弟兄姐妹七人,其行大。父為人扛長工,家境十分艱難。春荒時,全家人出外乞討。甄鳳山帶著弟、妹要飯,不久,五弟、六弟亦相繼餓死。15歲至21歲時,甄鳳山一直當長工。
  • 說抗戰時東北人不抵抗?那你知不知道國歌是為我們而作?
    首舉義旗的東北軍一部分東北軍並沒有聽從「不抵抗」的荒唐命令,他們憑著樸素的愛國心,憑著軍人的職業本能,向進犯的日軍開火了——東北固然是最早淪陷的國土,但同時也是在這片黑土地上,東北人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部分東北軍官兵忍無可忍,砸開庫房,取出槍枝彈藥,且戰且退,進行了殊死抵抗,中校以下官兵傷亡290餘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突圍並撤至城外。
  • 人文黑山之人物擷英篇|抗日英雄劉鳳悟
    1931年東北淪陷後,黨小組為保存力量終止了活動。1931年10月,王北成根據上級的指示,秘密地通過大十七戶的李慶年聯絡了大興莊的閻海峰和廣盛屯的劉鳳悟,組織了50多人的抗日義勇軍。這支部隊在他的統一組織、統一編制、統一指揮下,設三個隊,一隊長李慶年,二隊長閻海峰,三隊長劉鳳悟。       1931年12月4日,西北風狂吼,橫掃起前日的餘雪。
  • 東北抗聯發起人楊松
    當時,活躍在東北抗日前線的各種武裝力量,缺乏統一指揮,名稱也不統一,給抗日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此,楊松提出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議,主張以現有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軍為骨幹,聯合其他義勇軍、抗日山林隊等共同組成,取消原有各種名義,統一稱為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10日,楊松起草《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司令部決議草案》,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和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
  •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多少個軍?領導人是誰?你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麼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來源為原東北軍餘部、中共抗日遊擊隊、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部。1935年5月3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升任軍長,所轄4個團,總兵力達1200餘人。1936年6月,抗聯第一、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任第一路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長。同時,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他在指揮作戰時不僅足智多謀,而且軍事技術好,步槍、手槍、機槍都打得很準,一向身先士卒,勇猛頑強。
  • 抗聯匪首謝文東的抗日第一槍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鞏固對中國東北的統治,組織「開拓團」,計劃將百萬日本人武裝移民到中國東北1934年3月8日,土龍山人民在保長謝文東、井振卿、曹子恆等領導下,匯合當地武裝農民2000多人,舉行抗日武裝暴動,3月10日,在白家溝(今土龍山鎮新顏村)擊斃飯冢朝吾大佐等日偽軍40多人,重創日本廣瀨師團,打響了中國農民武裝抗日第一槍。
  • 真正的東北抗聯總司令,並不是楊靖宇,而是他…… 揭秘
    在蘇聯的三個月裡,李杜為尋求國民政府支援東北人民抗日,多次找顏惠慶表明心跡。被李杜抗日熱情和堅強信念感動的顏惠慶,安排李杜一行從莫斯科繞道歐洲返回祖國。回國後,為東北的抗戰事宜,李杜親上廬山面見蔣介石,請求政府撥款援助留在東北堅持抗日的義勇軍,擴大抗日遊擊隊,安撫和慰勞撤進關內的戰士和家屬。可是,不存抗日之念的蔣介石令李杜敗興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