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導遊協會官方
1933年春,東北抗日義勇軍經當時的蘇聯歷經千辛萬苦和巨大的磨難輾轉來到新疆,4萬名退入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回歸新疆時剩下3萬人。這些人中,只有2300多人費盡周折返回東北抗日戰場,後因種種原因,又有2000多人返回了新疆,佔返回東北的義勇軍總數的85%以上。他們放棄返回東北故土的願望,徵塵未洗就投身到保衛祖國西部邊疆的神聖事業之中。沒有義勇軍官兵浴血奮戰,就不會有紅軍西路軍順利進入新疆首府迪化。東北抗日義勇軍開創了新疆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後,為平定新疆內亂、維護國家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支援抗日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3年2月27日,一直同新疆政府「分庭抗禮」的伊犁張培元,以伊犁「邊防吃緊」「外族進入我方領土如入無人之地,如不儘快改變這種情況,我等都將成為千古罪人」為由,先後兩次致電新疆省政府主席兼督辦金樹仁,要求調派一部分訓練有素、回歸新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戍邊。為促成金樹仁同意之目的,張培元先做通了當時塔城地區行政長魯效祖的工作,促使魯也同時向金樹仁建言:持續不斷的接待工作使塔城財力枯竭、糧食告急,為減輕塔城地區接待上的壓力,經和蘇方協商,擬讓部分東北抗日義勇軍改道伊犁進入我境。出於穩定大局和制約張培元的考慮,金樹仁在將李杜、王德林所屬部隊大部分調往迪化的同時,同意李、王兩支部隊中的1500多人,改由伊犁霍爾果斯(當時叫尼堪卡)入境,並由兩支部隊中職務最高的原吉林自衛軍師長邢佔清率領,留守伊犁,加強邊務。這樣「一分為二」的做法,使得張培元擴充勢力對抗省府的「如意盤算」完全落空。
作為伊犁地區和迪化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共同首領,邢佔清必須時刻關注迪化方向大部隊的情況(事實上迪化方向一些主要軍官的任免和替補,都是邢佔清在伊犁做出決定並派人到迪化宣布的),必須在大的原則和策略上同省府保持一致,加之張的隊伍又遠不是駐伊犁地區的義勇軍的對手,張培元實際上是幫了省府方面的一個大忙,解決了省府長期憂心的一個「難題」:在伊犁地區部署一支聽命於省府的軍事力量。「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張培元,在這個問題上真可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因為不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從而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1933年4月28日,義勇軍一部500多人回國到達新疆綏來縣城(今瑪納斯)的時候,恰逢烏斯滿匪幫在該地區瘋狂搶掠殺戮。綏來駐軍大隊長楊德昌、縣長雷煦聯名致電金樹仁,請求義勇軍官兵協助剿滅匪幫、穩定社會。金樹仁隨即協商該部義勇軍能否留守剿匪,很快得到了積極響應。
受命於危難之時的義勇軍官兵均以邊疆穩定大局為重,不講二話,沒有怨言,簡單熟悉了剛剛配發的武器性能後(因為他們的武器已被蘇方沒收),便連夜開赴剿匪戰場,並最終以犧牲60多名官兵的代價,徹底消除了這一地區長達10多年的匪患。義勇軍官兵返回時,綏來、沙灣兩縣各族群眾傾城出動,歡迎凱旋歸來的剿匪英雄,兩縣縣城連續5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深受匪患之害的兩縣群眾更是家家張燈結彩、戶戶鞭炮齊嗚。在為陣亡官兵舉行安葬儀式的那天,兩縣群眾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全部按照東北安葬時的習俗,人人披麻戴孝,送葬的隊伍綿延數公裡。後來,每年的清明節前後,當地的各族群眾都要自發來到安葬義勇軍官兵的墓地進行各種悼念活動。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抗日官兵安息的地方,人們還時常可以看到當年兩縣群眾自發為陣亡官兵所立的一些墓碑。
1934年10月,回歸新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被新疆地方政府改編為9個騎兵團和炮兵大隊、戰車大隊、工兵隊、通信隊、教導團,分別駐守南、北、東疆廣大地區;另外以東北抗日義勇軍為骨幹,組建了喀什、和田、阿勒泰、塔城4個邊卡大隊。此後,以東北抗日義勇軍進疆和整編為標誌,新疆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強大威懾力的現代化軍隊,新疆的邊防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守邊固防」的新時期。
在這支軍隊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一直同新疆最高政權對抗的伊犁張培元部、南疆國民黨馬仲英部、哈密堯樂博斯部遭到慘敗,陰謀分裂新疆的喀什沙比提大毛拉及其所謂的「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和田夏滿素爾的「回教國」也被平息。近代以後的新疆,第一次出現了一個10多年相對統一的、和平發展的新時期,而這對於飽受「內憂外患」之苦難的新疆各族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偉大成就。當然,東北義勇軍回歸新疆,回歸祖國對盛世才上臺無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盛世才是東北吉林人。東北義勇軍和盛世才之間有一層天然的老鄉親情。
無論人們怎樣評價近代、現代新疆的歷史,這10年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因為它極大地促進了新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而創造了這個成就的就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廣大官兵。幾年後,在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和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嶽宣布通電起義的歷史時刻,新疆軍隊中成建制保留下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劉金泉騎兵團、于學忠騎兵團、洪亞東騎兵團、昌生祥騎兵團、王玉昶騎兵團等,無一例外地表示支持和擁護,對穩定當時的新疆形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37年3月,紅軍西路軍左支隊在李先念、程世才率領下,突破河西走廊馬家軍的圍追堵截,開始進入甘新交界的星星峽。當時哈密警備司令堯樂博斯企圖用武力消滅和阻止紅軍進疆。時任省軍第四教導大隊大隊長的宮自寬、吐鄯託警備司令孫慶麟、星星峽邊卡大隊大隊長王效典等抗日義勇軍軍官率部與堯樂博斯部展開激戰。半個月後,堯部幾乎全軍覆滅,堯本人及其兒子僥倖逃脫,小老婆被抓獲。
為了確保西進紅軍的安全,義勇軍官兵在方圓100多公裡的範圍布置了警戒,使得50多位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得到及時搶救。另外,3支義勇軍部隊還籌措了大量食品、衣服和被褥,這些都使剛剛進入新疆的紅軍戰士感受到很大的溫暖。
沒有義勇軍官兵浴血奮戰,就不會有紅軍西路軍順利進入新疆首府迪化。對回歸新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官兵的這份深情,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倖存下來的西路軍廣大官兵沒有忘記,也不會忘記。1949年12月,已經擔任湖北省區司令員的李先念,收到12年前與自己在星星峽同住一間房子20多天的王效典一封請求安排工作的來信:「我全家5人流落北京,掙扎在飢餓線上,請首長幫助介紹個工作,以便養家餬口。」
李先念同志接到信後恰逢湖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易家駒同志去北京開會,就委託易到北京代他看望王效典全家。易到北京後將王效典一家接到外貿招待所住了一個多月,並時常買一些煙、酒、菜葉和糖果到王家的住所表示慰問。為了給王效典安排工作,李先念還給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寫信介紹了王的情況,並讓易家駒親自交到了董老手中。不久,在董必武同志親自過問下,王被安排到外貿部工作。為了表示感激之情,正式上班前,王效典專程坐火車赴武漢看望了李先念。李在每天熱情宴請王效典全家的同時,還讓他的秘書陪同王的一家人在武漢遊覽了3天。臨別時,李先念率全家人專程到車站送行,並緊握王效典的手說:「你是我的恩人,有什麼困難就講,不要客氣。」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初期,在美英等西方國家採取觀望態度的情況下,南京國民政府被迫尋求蘇聯政府對援華抗日的支持,經過中蘇雙方政府反覆協商,決定開通經阿拉木圖——伊犁——迪化——哈密——酒泉——蘭州的這樣一條援華抗日的陸地和空中西北國際大通道。由東北抗日義勇軍擔當主力的築路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打通了由霍爾果斯經迪化到星星峽,全長1860公裡的陸地大通道,這是抗戰初期我國惟一獲取外援的國際大通道(後面有雲南西藏印度的駝峰航線),是最困難歲月裡中華民族的「生命線」。此後,國際援華抗日的物資通過這條大通道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戰場。中華民族沒有亡國滅種,中國政府沒有被打垮,中國軍隊和人民沒有被徵服,西北國際大通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修建西北國際大通道,數以百計的義勇軍官兵長眠在了日夜奮戰的築路工地上,為國家和民族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時伊犁的果子溝的險惡路段,都是由東北義勇軍官兵組建的工兵隊擔負攻堅任務完成的。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僅工兵隊就有150多人為修建西北國際大通道而獻身,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冊上應該有他們的功績。
新疆南疆通道,迪化以東的乾溝同樣由東北義勇軍官兵組建的工兵隊擔負攻堅任務。
「義軍西徵尚未還,滿州兒女遍天山;築成公路三千裡,軍援源源入玉關。」這是一位義勇軍軍官74年前所寫的七絕,它還原了進入新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一個重要的歷史真實。
1933年的數萬名東北抗日義勇軍回歸新疆,是現代新疆文明進步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由於這些官兵及其家屬子女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較高,思想比較活躍,因而給當時的新疆社會注入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一是奠定了現代新疆大通信的格局。義勇軍官兵中,不少人在東北時就從事郵政和電信工作,來到新疆稍加培訓後,便分赴南、北、東疆各地參與當地郵政電信的籌組工作,1934年後,新疆50多個縣以上單位的郵政和電信部門全都是由東北抗日義勇軍官兵參與組建起來的,他們是現代新疆大通信格局名副其實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二是開啟了現代新疆文化教育的新篇章。1934年後,在廣大義勇軍官兵和其家屬子女的積極推動下,邊遠、落後的新疆掀起了興資辦學的熱潮,不到3年時間裡,新疆新增各類中小學校320多所。1934年7月,東北抗日義勇軍著名將領劉斌的愛人關嶽銘創辦了新疆第一個女子學校——「喀什區立女子學校」,關嶽銘為第一任校長。學校學生為維、漢兩大民族,實行「雙語」教學,為增強學校畢業後的就業率,對維吾爾族女生還增加了職業培訓的內容。「喀什區立女子學校」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個實行「雙語」教學的機構,對後來、甚至是現在新疆的教育事業都具有深遠的影響。1938年,曾在蘇炳文東北民眾救國軍擔任上校參謀長、時任新疆塔城地區行政長兼警備司令和邊卡大隊長的趙劍鋒,在塔城地區發起了一場在今天看來都堪稱奇蹟的「教育革命」。兩年時間裡,他發動各族王公、巴依(財主)捐資興建了烏孜別克學校、塔塔爾學校、哈族學校、回漢學校和兩所綜合性中學。1942年,趙劍鋒離開塔城時,塔城地區共辦學校79所,在校學生4960多人,其中女生1200多人。現在塔城地區學校的分布基本上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三是傳播了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耕作技術,極大的促進了新疆的繁榮和發展。義勇軍進入新疆後廣泛宣揚的抗日救國、中蘇友好、富國強軍、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和平發展等先進思想,對後來盛世才「六大政策」(反帝、親蘇、民平、清廉、和平、建設)的形成起到了「催生」和「促進」的作用。義勇軍將東北地區先進的皮毛加工、果品加工技術帶到了新疆,將東北地區普遍種植的大豆、高粱、玉米大面積的引種到了新疆,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新疆傳統的工、農、牧業結構,促進了新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改善和提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是增強了新疆作為祖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統一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了新疆的歷史和政治格局。由於東北抗日義勇軍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加之其過硬的軍事素質和很強的戰鬥力,客觀上對新疆近代以來一直存在的民族分裂勢力起到了震懾的作用,一些長期橫行新疆的分裂勢力和「佔山為王」的匪幫,在義勇軍的有力打擊下分崩離析、土崩瓦解。1934年後的新疆之所以沒有出現大的民族分裂活動,與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存在有很大的關係,而一些小規模的分裂叛亂活動也都在義勇軍官兵的有力打擊下迅速得以平息。從這個意義上講,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新疆的貢獻、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貢獻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東北抗日義勇軍開創了新疆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後,為平定新疆內亂、維護國家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義勇軍邢佔清、楊耀鈞、鄭潤成、劉斌、楊炳森、蔣有芬、周徵綿、陳宗岱、張錫候、姚雄、哈玉良等數十名高級將領卻橫遭盛世才的殺害。其中鄭潤成在盛世才取代金樹仁的政變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劉斌率部轉戰天山南北,多次在關鍵時刻解除對盛世才政權的威脅,曾榮獲盛世才親自頒發的金質功勳章。他們被殺害的惟一原因就是功名顯赫和堅持正義,從而撼動了盛世才的「威權」統治,使其感受到一種危機惶恐。到1944年國民黨接收改編新疆部隊時,被盛世才殺害的義勇軍官兵達1萬多人,而同一時期為穩定新疆政局犧牲的義勇軍官兵還不到5000人。
1945年12月15日,也就是抗戰勝利4個月後,留守新疆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官兵為被盛世才殘害的將士立碑紀念,碑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天山嶠嶠,烏水蕭蕭,忠魂冤魂,嶽節韓操。蓋聞七尺捐軀,至死不忘湯誓,三字冤獄,雖忘猶恨奸庸,秉公忠以勒石,爰命筆而志憤。溯「九·一八」事變以後,我東北相繼淪沉,白山黑水之間,志士仁人奮起,莫不效忠黨國,胥皆赴難同仇,或毀家以紓難,或投筆以從戎,或喋血於松江,或殺賊於遼水,與寇讎誓不並立,問丈夫何以為家?無如地僻兵微,兼之賊眾我寡;終因彈盡援絕,奉命轉道來新,均希趨赴中樞,共參抗戰大業。迎值新疆省「四·一二」政變,賊盛世才同黨巧攫權位,假造中央命令,無異金牌十二,阻難不使晉關,儼同壯士八百,屠伯郅兇,羅鉗織網,捕殺刑戮,極惡窮兇,致報國健兒,多做斷頭之鬼,使殺敵志士冤成無主之魂,才猷未展,素志曷酬,滿腔熱血,灑向無從,今雖國賊已除,愈痛公等冤痛,生者雖慶昭蘇,死者長眠遺憾,悲思有淚,頓覺感觸頗多,積憤無聲,不禁數言作識。
歲月雖然過去了很久,但碑文中表達的切切思念之情依然,人們不會忘記獻身祖國西部邊疆的義勇軍官兵,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轉戰白山黑水和天山南北的一代忠良。
在今天的新疆各個地區,人們還可以看到這些義勇軍後代的身影,他們大都是第三代、第四代了,他們能夠像自己的先輩那樣,世世代代紮根祖國西部邊疆,能夠無悔無怨的為祖國西部邊疆的穩定、發展和繁榮盡職盡責,本身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