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首先要有正知正見,那就是佛法雖講因果,但並非宿命論,正如《大般涅槃經》所言:「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為何這樣講呢?所謂「命由己造」,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是栽種,如是收穫。當下的身、口、意三業是清淨的,感召而來的則是善果;當下的三業是染著的,感召而來的往往是惡果。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當發覺自己「命運」太苦,莫要怨天尤人,而應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業行,看看有無下面四種惡業。
其一,孝道有虧。
佛法三藏,不離因果二字,徹悟大師云:「深信因果者,終將大明乎心性。」孝道有虧的因果,可謂大若須彌。譬如《地藏經》中就說,「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父母生養之恩,超逾天地,不孝養父母,學佛及一切修行,皆無意義。因為佛說「戒名為孝,亦名解脫」,父母是家中的活佛,若生為人子,連對自己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知孝敬,又何談以慈悲心對待眾生呢?所以說,在世為人,不孝雙親,即便四處求佛,也終難得福。試想,生活中不乏孝道有虧之人,其人必不受四鄰尊敬,乃至惡名遠揚。而且,不孝敬父母,也容易感召不肖子孫。
藕益大師說,父母是世間第一稀有福田,世人若能孝養父母,禮敬三寶,即便不出門遠求,也可得顏色端正、氣力豐盛等四種福報。
其二,慳吝少施。
大乘菩薩道,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而四攝法當中,也講布施。我們凡夫幾乎都有「貪婪」習氣,進而衍生出慳吝,即便有「拔一毛而利天下」的善行義舉,也絕不會去做。但是,佛法講因果,舍為因,得為果。如同農人耕地,不播種,收穫當然無從談起。而布施,就是播下善的種子,與眾生結善緣,於未來培福報。在唯識的觀點看來,八識心也是一塊田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藥師經》中說,人的很多外在,是由內心決定的。譬如慳吝者,最初是對他人吝嗇,慢慢連自己都捨不得用,如此一來自然會生出無量的煩惱、痛苦。就如同《吝嗇鬼》中的老頭,臨近命終,還死死盯著手中的金子不肯閉眼。
其三,貪淫好色。
《楞嚴經》中有言:「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戒在佛門中屬於根本戒,通在家與出家戒。在家人持不邪淫戒,不於非時非處及配偶之外者行淫,而出家人持不淫戒,完全戒淫。佛說,財色對於人來說,就如同刀尖上的蜂蜜,即便不足以果腹,但仍然有饞嘴的小孩兒,會冒著割破舌頭的風險去舔食。
財色令人心智昏亂,常使得過去的努力前功盡棄,譬如求名者,或因好色貪淫而身敗名裂;求利者,會因色心而喪利傷身;在家者,以貪色而妻離子散。就如《四十二章》中說,貪淫好色,就如同逆風舉起火把,一定會有燒到手的隱患。尤其對於少年來說,血氣方剛之時,要謹記「戒之在色」,切莫因此荒廢大好年華。
其四,量小善妒。
提及氣量小、善於妒忌,佛典中的人物,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提婆達多。他作為佛陀在俗世間的堂兄,並不為兄弟的福德而歡喜,反而嫉妒成性,處處設置障礙、陷阱,乃至造下「出佛身血」的惡業。嫉妒他人的事業、功德,甚至嫉妒別人的才能,就是凡夫心地,仔細想來,妒火中燒,真正損及的是自己的善根慧命。
別人有功德、有智慧,我們不去嫉妒他,反而發自內心的歡喜,去讚嘆他,這就是隨喜讚嘆。隨喜他人,自身也有功德,被稱作隨喜功德。其實,假如別人做功德,乃至在修行上勇猛精進,我們理應歡喜讚嘆,因為他可以成為自己修行中的良師益友,對自身只有利而無害。放下嫉妒,心量大,天地才寬。
學佛人應當知道,佛法並非魔法,我們修行並不是把壞運交給諸佛菩薩來處理,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通過防非止惡,不造惡業,不種惡因,自然遠離煩惱,乃至究竟解脫。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