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命運太苦,往往是這四種因果導致的!

2020-12-10 蓮荷居士

我們學佛,首先要有正知正見,那就是佛法雖講因果,但並非宿命論,正如《大般涅槃經》所言:「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為何這樣講呢?所謂「命由己造」,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是栽種,如是收穫。當下的身、口、意三業是清淨的,感召而來的則是善果;當下的三業是染著的,感召而來的往往是惡果。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當發覺自己「命運」太苦,莫要怨天尤人,而應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業行,看看有無下面四種惡業。

其一,孝道有虧。

佛法三藏,不離因果二字,徹悟大師云:「深信因果者,終將大明乎心性。」孝道有虧的因果,可謂大若須彌。譬如《地藏經》中就說,「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父母生養之恩,超逾天地,不孝養父母,學佛及一切修行,皆無意義。因為佛說「戒名為孝,亦名解脫」,父母是家中的活佛,若生為人子,連對自己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知孝敬,又何談以慈悲心對待眾生呢?所以說,在世為人,不孝雙親,即便四處求佛,也終難得福。試想,生活中不乏孝道有虧之人,其人必不受四鄰尊敬,乃至惡名遠揚。而且,不孝敬父母,也容易感召不肖子孫。

藕益大師說,父母是世間第一稀有福田,世人若能孝養父母,禮敬三寶,即便不出門遠求,也可得顏色端正、氣力豐盛等四種福報。

其二,慳吝少施。

大乘菩薩道,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而四攝法當中,也講布施。我們凡夫幾乎都有「貪婪」習氣,進而衍生出慳吝,即便有「拔一毛而利天下」的善行義舉,也絕不會去做。但是,佛法講因果,舍為因,得為果。如同農人耕地,不播種,收穫當然無從談起。而布施,就是播下善的種子,與眾生結善緣,於未來培福報。在唯識的觀點看來,八識心也是一塊田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藥師經》中說,人的很多外在,是由內心決定的。譬如慳吝者,最初是對他人吝嗇,慢慢連自己都捨不得用,如此一來自然會生出無量的煩惱、痛苦。就如同《吝嗇鬼》中的老頭,臨近命終,還死死盯著手中的金子不肯閉眼。

其三,貪淫好色。

《楞嚴經》中有言:「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戒在佛門中屬於根本戒,通在家與出家戒。在家人持不邪淫戒,不於非時非處及配偶之外者行淫,而出家人持不淫戒,完全戒淫。佛說,財色對於人來說,就如同刀尖上的蜂蜜,即便不足以果腹,但仍然有饞嘴的小孩兒,會冒著割破舌頭的風險去舔食。

財色令人心智昏亂,常使得過去的努力前功盡棄,譬如求名者,或因好色貪淫而身敗名裂;求利者,會因色心而喪利傷身;在家者,以貪色而妻離子散。就如《四十二章》中說,貪淫好色,就如同逆風舉起火把,一定會有燒到手的隱患。尤其對於少年來說,血氣方剛之時,要謹記「戒之在色」,切莫因此荒廢大好年華。

其四,量小善妒。

提及氣量小、善於妒忌,佛典中的人物,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提婆達多。他作為佛陀在俗世間的堂兄,並不為兄弟的福德而歡喜,反而嫉妒成性,處處設置障礙、陷阱,乃至造下「出佛身血」的惡業。嫉妒他人的事業、功德,甚至嫉妒別人的才能,就是凡夫心地,仔細想來,妒火中燒,真正損及的是自己的善根慧命。

別人有功德、有智慧,我們不去嫉妒他,反而發自內心的歡喜,去讚嘆他,這就是隨喜讚嘆。隨喜他人,自身也有功德,被稱作隨喜功德。其實,假如別人做功德,乃至在修行上勇猛精進,我們理應歡喜讚嘆,因為他可以成為自己修行中的良師益友,對自身只有利而無害。放下嫉妒,心量大,天地才寬。

學佛人應當知道,佛法並非魔法,我們修行並不是把壞運交給諸佛菩薩來處理,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通過防非止惡,不造惡業,不種惡因,自然遠離煩惱,乃至究竟解脫。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這四種「徵兆」,是佛菩薩的提醒,要小心!
    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在一切虛妄不實的現象當中,唯有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佛法認為,一個人種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世間任何事情都逃不過因果,任何一件事情在發生前,都會出現一些徵兆,當你身上出現這四種徵兆時,很可能是佛菩薩在提醒你,該去積累福報了。有些人可能心中會有所疑惑,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佛菩薩,菩薩怎麼會提醒自己呢?其實你已經見過佛菩薩了,只是你自己還不知道而已。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福報不夠,你再想渡他,他也是聽不進去的,如果執意為他宣說佛法,反而易使其反感。世上沒有與佛無緣的人,一切眾生佛性本自具足,只是要發明本心、啟發覺性,有各自不同的因緣。
  • 佛教:命運不好的人,身上往往有這3種毛病,要及早改掉!
    在佛教中,有「三生三世」的說法,也有一句禪語叫:「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前世、今生和來世,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往往是前世種的因,下一世享受其果。事實也確實是,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那些抱怨自己命運不好的人,往往有這3種毛病。第一,不能靜心堅持做一件事持之以恆,可以鐵杵磨成針,但是很多人做事情都會半途而廢,甚至淺嘗輒止,這主要是因為心有旁騖,不能靜心。人心不平靜、不柔和,事也難以順遂,佛門裡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99歲老僧的忠告:這四種話不要亂說,因果不饒人!
    在沒有遇到老僧之前,我也相信因果,我也知道殺生、偷盜、邪淫,會損耗福報,影響運勢,但我卻不知道,對命運影響最大的,竟然是說話。老僧對我說,「人造十惡會招來惡果。」身有三種惡:殺、盜、淫;口有四種惡: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有三惡:貪、瞋、痴。為什麼口有四惡?因為造業最重的就是口業。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為了了生脫死,出離三界,能夠有智慧的成就,遠離惡因惡果,佛教制定了嚴苛的「戒律」,一切的六度萬行,都以「戒律」為基礎,因」戒「,而得」定「,因」定「而生」慧「,沒有了」戒律「,絕對不會有成就,而最基本的戒律就是」殺、盜、淫「,一個人能夠堅守這三個戒律,就會遠離因果,會有道德的成就。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佛說,孝順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一個知恩報恩、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大福報在後面。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百丈禪師,這在禪宗甚至整個中國佛教都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高僧,他的師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馬祖,而馬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南嶽懷讓禪師,而懷讓禪師的師父則是最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由此也可見當時禪宗有多興盛,全國無處不學禪,自然人人心清淨。
  • 佛教:持誦《楞嚴咒》,家裡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人生皆是因果
    ,佛教文化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這點好處,就是世間的財富,事業,只要有真誠心,是可以求到的。開始學佛,首先認識佛教,學習因果教育,佛教講:人生皆是因緣和合,因果通三世,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造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了解了因果的道理,生活中就會謹言慎行,自然不會感召惡緣,再加上誦經持咒的利益,佛菩薩的加持,生活自然順利,有了信心,學佛就會更加勇猛精進。
  • 佛教:這4種人,活得最苦最累,有沒有你?
    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一個人最大的貧困不是沒錢,而是沒福報。沒有福報的人,往往做什麼事都是費勁曲折的,縱使付出很大努力,但卻會因為因緣不具足,福報不夠,故而不順。世人常說一句話: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
  • 佛教:四劫、四聖諦、四大皆空,就算面臨極苦,也要學會拈花一笑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四劫、四聖諦、四大皆空,知眾生之極苦,方能渡己渡人:四劫在佛教的字宙觀中,世界是依循著成立、存續、壞滅、空無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演化進行。這四個時期各有二十中劫,分別被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一、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的成立時期,又可細分為二十中劫。
  • 佛教:這四種人,不用燒香拜佛,也佛緣極深,看看有你嗎?
    信佛,信的是因果,不是迷信;拜佛,拜的一份虔誠心和懺悔心,是放下傲慢、恭敬萬物。一個人縱使不信佛、不燒香,但是他善良、他敬畏因果,這樣的人就是很有福德之人。「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修行需要發心和覺悟,心中有慈悲,則處處是極樂淨土。以下這四種人,不用燒香拜佛,也佛緣極深,看看有你嗎?
  • 佛教:改變命運,有3種方法,屢試不爽,效果顯著
    談到「命運」就要對因果有所了解,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合產生的,有因必有果,無因不成果。命運的好壞是結果,造成結果的原因,都是自己的行為思想。佛教講,因果通三世,從這個切入點去了解命運,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對於祈福改命,人們往往會去燒香拜佛,祈求能夠得到菩薩的護佑,然而菩薩也是無法改變因果的,所以求福還需自求,當然「菩薩」作為助緣也會加持我們。在生活中,改變命運,有3種方法,屢試不爽,效果顯著,大家不妨一看。
  •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寇浩東)命運既然如此奧妙,那麼佛教對於命運究竟有什麼看法呢?我分四點來說明:1、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像小沙彌增長福壽,就是有名的例子。
  • 這四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沒有你?
    我國佛教信仰人數眾多,很多善信都熱衷於到寺院裡燒香拜佛祈福,尤其是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裡舉行法會的時候。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燒了一輩子香,可是當問及佛菩薩到底在哪裡時,卻仍舊愚痴地認為佛菩薩就住在寺廟裡。這就著相了,也是一種無知和迷信。
  • 佛教:這一副對聯,把佛教的因果關係說的一目了然
    這一副對聯把佛教的因果關係說的一目了然,相信自古以來有成就的善知識也正是認識到娑婆世界這種前因後果生起的脫離之心,看中了極樂世界這樣的好處所。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對極樂世界的描述圓滿至極,下面末學就和大家分享極樂國土環境的殊勝莊嚴。在彌陀經中有這樣一段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 佛教:一個人「福氣」來臨,會出現這4大「徵兆」,你有嗎?
    人們往往追逐於外在的名利而失去了內心的快樂,變得越來越沒有福氣、沒有歡喜心了。眼神裡沒有了光,再多名利加身,也不會感到幸福。人這一生福禍相依,充滿艱辛,沒有誰能活得更容易。人的一生都在奔波,但很少人會思考活著的真正意義,人們只是在盲目地為了活著而活著。眾生皆苦,只是苦的方式不一。每次到寺廟裡去,我總會看到很多人在佛前跪著磕頭許願,非常虔誠和恭敬。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所以善緣就會導向產生善果,反之,惡緣就會趨向於產生惡果,而緣的深淺決定了最終善惡之果的大小和良莠,如此構成一個人的命運。其實人的一切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不離因果。在因果業力的作用下,因生成果,果又成因,各種因緣不停的和和合合,如此遷流不止。
  • 佛教:佛前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佛教寺院是個培植福田的清淨道場,佛門有三寶——佛法僧,供養三寶,功德殊勝難量。在佛教,供養主要分為財物供養、法供養等。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 這四種苦才是真正把人分開了層次,能吃這四種苦的人,非普通人
    人生在世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苦,有句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很多人都說自己能吃苦,這種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就是體力勞動的苦,但以下四種苦卻並不是人人都能吃得了。一、獨立思考吃腦力的苦這種苦很多人吃不了,遇到困難就只會著急,到處一通諮詢,最後吃了別人的話,不是投資投錯了,就是嫁人嫁錯了;不是輕易放棄了,就是著急做決定了,最終就是一個詞:後悔,因為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無論是事業、工作還是生活比比皆是。
  • 佛教的因果業力規律
    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他是三個程式,就是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這三塊。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這個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它是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