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日本都會迎來一個重要的節日——「お盆」(o bon)」,即盂蘭盆節,是日本人拜祭祖先、回家省親的重要節日。
盂蘭一詞,源於佛教梵文,為「救倒懸,解痛苦」之意。關於盂蘭盆,在民間流傳最廣泛的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了。傳說,佛陀的弟子目連僧,法力宏大,他看到去世的母親因生前罪根深重,而墜入餓鬼道眾,飢苦不堪,便去求助佛陀解救母親。佛陀囑咐目連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並為其母講誦盂蘭盆經七天七夜,最終目連母得以超度。
與之類似的,咱們中國也有一個十分重要,但大家常常又有些避諱的節日——中元節,即人們常說到的「鬼節」。傳說在這一天,閻王會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來到陽間享受人們的供奉,直到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的時候,這些孤魂野鬼須得返回陰間。因此,農曆七月又稱為鬼月。
一說起日本的鬼故事,大家的腦海中是不是立馬閃現出電影《貞子》《咒怨》裡的畫面呢?在這裡,筆者必須要說,非也非也,日本鬼和其他精怪妖魔可不是一回事兒。
那些常在影視劇中出現的,源於逝去之人靈魂的半透明生物,被日本人稱為「幽靈」,由於對現世懷有怨恨或執念,幽靈無法成佛,只能以生前的樣貌出現在特定的人面前。其中,最多的尤屬為情所困的女性,而在日本藝術史裡,最為有名的幽靈畫作之一就是円山應拳所繪《阿雪之幻影》(《お雪の幻》)。
○ 《お雪の幻》,円山應拳所繪,個人藏寄託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美術館。據說,阿雪曾是畫家円山應拳的妻子,但不幸英年故去。一日夜裡,円山應拳猛然看見黑夜中顯現了亡妻的模樣,雖然只是一念之間,但足以令円山應拳印象深刻,便有了這樣一幅畫。
玩過手遊《決戰!平安京》的小夥伴,一定很熟悉遊戲中「逢魔時刻,百鬼夜行」的一幕。日本古典說話集《今昔物語集》《江談抄》《宇治拾遺物語》中,都出現過「百鬼夜行」,描寫的往往是貴族或是修行僧人,夜間散步時不巧遇到鬼怪結群夜遊的場面。
夜行的百鬼,有的像個茶杯,有的像普通的動物,還有一些長了眼睛、嘴巴的植物。但按照日本的分類,它們其實都是妖怪。日本文化認為,如果器物放置不理100年,那麼它就會吸收天地精華,聚集怨念或感受佛性而化成妖怪,類似於我們國人常說的「成精」,日本稱之為「付喪神」。所以,《百鬼夜行繪卷》中出現的「鬼」,實則大多是幻化成精的妖怪們。
今天,筆者就來說一說那些土生土長的「日本鬼」,日本文學作品中,它們的形象通常是這樣的:
身型巨大,頭頂長角,尖嘴獠牙。無論是遍體通紅的赤鬼,還是渾身青紫的青鬼,都會手持狼牙棒,身穿虎皮兜襠褲。看起來是不是還有點萌呢?
○ 《桃太郎鬼ヶ島行》,月岡芳年略畫
桃太郎的故事,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吧。話說從前,有一對年老的夫妻,從河裡撈上一個大桃子,劈開一看,桃子裡蹦出了一個寶寶,於是取名「桃太郎」長大後的桃太郎力大無窮,勇氣驚人。由於村民一直受到對岸島上的群鬼騷擾,桃太郎決定為民除害。 於是桃太郎便帶著老奶奶做的吉備糰子獨自踏上了驅鬼的旅途。一路上,桃太郎把糰子分給了狗,猴子和山雞,並和它們一起結成了驅鬼小分隊。在動物同伴的幫助下,桃太郎成功擊退群鬼,還得到鬼收集的寶藏,回到家鄉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吉備糰子,岡山市有名的點心,因為岡山曾被稱為吉備國,所以這個糰子也被稱為吉備糰子。
○《桃太郎図 鬼ヶ島て鬼退治》, 瀧下和之畫,2016年。從古至今,桃太郎的故事擁有諸多演繹版本,其中,筆者最喜歡的就是2014年的小慄旬版了。雖說是百事可樂為了宣傳自家產品的微電影廣告,但視覺效果堪比大片(感興趣的讀者可下滑至文末欣賞)。
○ 《今昔畫圖續百鬼》中的《酒顛童子》,酒顛童子是酒吞童子的別稱。關於酒吞童子的來歷,日本各地都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根據新瀉縣的故事版本,酒吞童子本是絕世美男,擁有眾多的女性愛慕者,也常收到許多愛慕者送來的情書。但高傲的酒吞童子非但不看,反而將情書全都燒了,那些無法傳達的少女心意匯聚在一起,最後變成了怨念,聚集在酒吞童子周圍,久而久之,曾經的美少年便變成了鬼。
《大江山繪卷》(這本繪卷講的是人類消滅酒吞童子的故事,創作於日本南北朝後期到室町時期初期,現收藏於逸翁美術館)上記載,時值一條天皇時代(986~1011年),酒吞童子時常在平安京掠奪財寶,擄拐女性兒童,擾得京城不得安寧。於是,一條天皇命令當時十分有名的豪傑源賴光率領渡邊綱、坂田金時、卜部季武、碓井貞光四人(這四人也稱賴光四天王)去討伐酒吞童子。
在前往大江山的路上,源賴光向八幡大菩薩祈福,並得到了「神便鬼毒酒」,這種酒神仙或人喝了神清氣爽,但對鬼來說卻是毒藥。一行人來到鬼城,見到了幻化成巨大人形的酒吞童子,提出想要借宿一晚的要求。因提前得到平安京派人來討伐的情報,酒吞童子對這一行武士萬分警惕,直到源賴光和藤原保昌一行六人吃下人肉、喝了人血,這才打消了酒吞童子的疑慮。
源賴光獻上「神便鬼毒酒」,嗜酒如命的酒吞童子喝下不久便昏昏醉去,現出鬼的原型,源賴光便用所持佩刀「安綱」斬殺了酒吞童子。 最後,一行人解救了被酒吞童子擄走的倖存者,帶著酒吞童子的首級和財寶回到了平安京。
○ 這幅畫面描繪的是源賴光在砍下酒吞童子的頭的瞬間,這顆巨型頭顱不甘心地飛向空中,與眾人做最後的抵抗。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生剝鬼或許是比較陌生的,它主要活動在日本秋田縣的男鹿市、三種町、瀉上市等部分地區。生剝鬼,「なまはげ,雖然名字聽上去血腥殘忍,但實際上它的真身是神,代表著鞭策人們勤奮、替人消災的來訪神。由於長相兇惡,頭頂長角,生剝鬼經常被誤會成鬼,時間一長,大家便忘記它原本神的身份,都稱它為鬼了。
○ 生剝鬼形象
每年除夕前後,生剝鬼便會挨家挨戶地索要酒食,有時也會嚇唬屋裡的居民,尤其是小孩子。之所以稱呼它為生剝鬼,是因為秋田地區的冬天極其寒冷,當地人常在溫暖的被爐裡取暖,但如果終日閒坐,皮膚上就會出現紅疹,生剝鬼最不喜歡的就是好吃懶做之人,所以就會把這些不勞作的閒人剝去紅色皮膚,以作警示。
關於生剝鬼的傳說並不多,但如今的秋田縣依然保留著生剝鬼的祭祀活動,也就是俗稱的「生剝鬼節」。 除夕之夜,村裡的未婚年輕人便會帶著生剝鬼面具,戴紅面具的是男鬼,戴藍面具的則是女鬼,他們身穿蓑衣、草裙,手持木刀和木桶,扮成生剝鬼的模樣,一邊大聲吼叫一邊跳舞,走街串巷,拜訪各家各戶。吼叫的內容往往是威脅性的語句,諸如「哪兒有不聽話的小孩兒」「有沒有好吃懶做的媳婦」等等。
一家之主則需身穿正裝,鄭重迎接生剝鬼的到來,一邊拿出好酒和年糕款待生剝鬼,一邊念叨這一年以來家中的日常壞事。作為回報,生剝鬼會保佑這一家人在新一年裡身體健康、豐衣足食。
○ 秋田縣生剝鬼館。 2018年,生剝鬼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剛才介紹的三個大名鼎鼎的日本鬼之外,其實還有眾多姓名來歷不詳的日本鬼,它們的顏色也各不相同,最常見的有赤鬼、青鬼、黃鬼(白鬼)、綠鬼、黑鬼,分別代表著欲望/渴望、憤怒/憎恨、後悔/不安、倦怠/昏沉、多疑這五種煩惱。而對於信奉佛教的人來說,正是因為這五種業障,才會妨礙和影響人的冥想修行。
修行之人被業障困住,精心念經便可,若是普通人被這五色鬼困住,該如何是好呢?別擔心,筆者最後送你一個「驅鬼法寶」——只要找到相應顏色的豆子潑灑出去,五色鬼就會自行退散,你學會了嗎?
▼
《小慄旬-桃太郎》微電影欣賞
(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
輕觸圖片,看 ta 的專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