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其實說明了練武的三大境界

2020-12-27 猩侃歷史

如今學習武術越來越流行了,習武能鍛鍊人的意志,強鍵體魄,從內到外重樹自信力。可老一輩武術大師都愛講一句:「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練功」到底是什麼功?

傳統武術並不只注重招式,還注重身體素質,正所謂一力降十巧,一個強大的武者不僅耐力驚人,具有極強的抗擊打能力。打出的拳仿若帶著千鈞之勢,無論是威力還是氣勢,都不是只學習招式的花架子可媲美的,正所謂你打我十拳筋不痛骨不折,我打你一拳那就是拳拳到肉!

少林武功最重視基礎,武當功法,最重視練內,天下武功少林武當,都如此重視基本功。

很多人嘲諷傳統武術,動作沒有現在流行的武術好看,動作很連貫但是沒有觀賞性,每次演練都費時費力。這種觀點是十分膚淺的,古老的武術是經過千年不斷廝殺磨練出來的「搏殺術」,動作不好看卻招招索命,演練費力卻在不斷地加強身體素質,看起來很笨拙的一些動作,是前人根據自身情況從實戰中摸索出來的,機具研究價值。

中國是文字也說明了練功對搏擊的重要性,無論多麼神奇的招式,離開了力量就沒有殺傷力,力量的獲得是靠勤修武功,勤修演練,終會融會貫通,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李小龍。

李小龍師從多位武術大師,不但學習詠春拳,還學習了擊劍、摔跤、跆拳道、截拳道、拳擊等。最後結合自身的身體條件,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步伐和出拳方式,甚至教出美國連續11屆拳王。李小龍做到了「形而上」的東西,這就是武術裡追求的「勁」,屬於哲學範疇,正如拳王泰森說的:「李小龍是個殺手。我很佩服他的武術哲學:在自身受最小傷害下擊倒對手,這是勇士的哲學,生命如水,格鬥如水。要讓自己的技法像水一樣自然,這很有境界。

從打基礎,再到模仿,最後創新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武術大師的三個境界:力,功,勁。

相關焦點

  •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那麼對於練武之人來說什麼是功夫呢?練武就是要知道在哪裡下功夫,練功就是基本功,你把注意力放到練套路上面去了,你的功就忘了!舉個例子:你每天把八極拳的撐捶打一百遍,一年之後你就是個有功夫的人啦!老祖宗說得好:「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就好比是一輛汽車,它的好壞,最終取決的不是它的車身有多漂亮,而是它的發動機功能。
  • 老話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到底是為什麼?
    文豐拳社| 文2020年的統計全國習練太極拳的人突破1個億,學習詠春拳的人數海內外有5千萬餘人;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聽過自己的老師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容易讓人誤會成只是希望我們練習得勤快一些
  • 深度揭秘「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不僅僅是「功夫」!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一句武術諺語。對「功」來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解釋! 「功」的三種解釋 一就是,練拳練武術,只有堅持,只有能夠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功夫上身!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論站樁的重要性
    有句話叫做,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是指什麼功。這「功」我的理解,是氣血的凝練的程度。外練筋骨皮,內練的是一口氣。這一口氣就是氣血的運行及使用!這個是中華武術練功的一個根基和靈魂。不過我們講那麼深,因為我也沒到後面的境界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上)扎馬步
    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繡腿。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採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只有太極拳等極少的拳種才沒有樁功。通過練習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鍊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
  • 打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外功》  指習武者經過專門的系統訓練,使身體表皮部分具有比常人較強達的抗擊力和抗磕碰的能力,達到外壯的效果。 《五要》  指練少林拳法中的五個要求:一要循序漸進,二要有恆心,堅持不懈;三要戒色慾與狂歡;四要涵養謹慎,不恃強凌人、好勇鬥狠;五要嚴格遵守練拳的宗法。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功」到底指的是什麼?
    其實在中國武術中人們所注重的東西用五個字就可概括,它們就是:「力、功、勁、炁(讀:氣)、意」。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經過無數人的社會實踐而提煉出來的,本身就直指本源。只要充分理解這些字的含義,就可為武術訓練提供一條清晰的途徑。在工作勞動中以及武術打鬥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字,離開了力那就什麼都不用談了,五個字中就有三個字帶有力字,這三個字就是「力、功、勁」。
  •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練了這麼多年太極拳,這個道理你懂嗎?
    九、練拳練功似修煉練拳練功的過程是修心養性,靜養身心的全過程。求無極,養內氣,練樁功,調陰陽,通經絡,運開合,吐故納新。這些都是與修心養性分不開的。人有三寶,精、氣、神,又有七情六慾。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慾之擾,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寶,到成年後,人體之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竅的活動逐漸增多,太過了則三寶精、氣、神逐漸有所損傷,導致陰陽之氣不平衡,陽盛陰衰,身體漸衰,抵抗力減弱,若受到六邪外感與七情內傷,就會生病。
  • 練舞不練基本功,到頭都是一場空,「馬步」扎得牢,才能功夫好
    馬步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採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一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馬步紮起來可能一般會感覺比較費力,偶爾感覺乏味,可以加上擺臂和蛙跳搭配練習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
  • 意到、氣到、力到,才是練拳的關鍵
    人是有思想意識的,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意識,練拳也如此。所以,老拳譜總講「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混元太極拳的全稱就是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裡也強調了心意。 其次,練習太極拳要做到鬆柔緩慢,圓活自然,輕靈舒展。這裡,最重要的是要放鬆。不要用拙勁、僵勁練拳。
  • 中國武術諺語之練功
    其動作幅度小,質量低,姿態醜,速度慢,協調性差和發勁不暢等。這不但不能用於防身抗暴,對強身健體的效果也不佳,其結果一是半途而發,二是從頭重練,走不了必走的彎路。且隨著年齡增長,筋肌、關節的韌性、彈性逐漸下降,所學拳術就會施展不出,正是「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拳不練功,如同水上浮萍,根無所據;練功再練拳,則本固枝榮。勤練基本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和動作質量,為武術的深化奠定基礎。
  • 意到、氣到、力到,原來這才是練拳的關鍵
    人是有思想意識的,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意識,練拳也如此。所以,老拳譜總講「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混元太極拳的全稱就是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裡也強調了心意。其次,練習太極拳要做到鬆柔緩慢,圓活自然,輕靈舒展。這裡,最重要的是要放鬆。不要用拙勁、僵勁練拳。第三,練拳要注意呼吸開合。不要憋氣、怒氣,要輕鬆自然地呼吸,仿佛和天地融合在一起,吸納宇宙中的精微之氣,滋養丹田。
  • 看到就一定要收藏起來:馮志強先生經典練拳理念四則
    九、練拳練功似修煉練拳練功的過程是修心養性,靜養身心的全過程。求無極,養內氣,練樁功,調陰陽,通經絡,運開合,吐故納新。這些都是與修心養性分不開的。人有三寶,精、氣、神,又有七情六慾。三寶無損身健康,三寶有損則生病,耗盡則死。
  • 練拳的4種境界:松、活、彈、抖
    練拳哪四種境界?其實這境界,我們可以當作是一個非常基礎的衡量標準,因為作為練武之人,我們很少有一個統一的境界上的劃分。不知道自己所在哪個層次?又該往哪個方向進步?感到迷惘。大道至簡嘛!就松、活、彈、抖這四個練拳常見的字進行劃分,來說一說練拳的境界。【什麼叫做松?】
  •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
    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既要明理會練,又要得法懂養。不會練即不會養,不懂養即會傷,會練會養才能成功。二得中,即行拳練功,推手較技,處世待人皆要致中達和,心誠中和,身形中正,不偏不倚,陰陽平衡,不頂不丟,剛柔參半,無過不及,恰到好處,行於中,轉於中,開於中,合於中,伏於中,發於中,擇其中和之道而行之,得其中和之道而養之。行中和元氣,養浩然正氣。三逆運,即逆運先天真陽,不為後天假陽所傷。如:後天識神當道,心思亂用,則先天元神受損;逆運者收心求靜,抑制後天妄動,而養先天。
  • 這些都是練武之人必須知道的
    現代人只要練武就已經很可貴,特別是從小自覺追求並苦練武功的年輕人是中國武術的希望。大凡練武的人都有個願望---掌握真正的功夫並能持續進步以達到某個高度或境界,這很正常,但願望不能被做夢所代替。明白一些真理,或許能加快實現願望,放棄不切實際的白日做夢。1、練傳統武術能自學成才的人,在刀光劍影的古代也是鳳毛麟角,放到現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練拳就是練功,八極拳六合之我見
    胸者空也,空則不能力,須以氣主之,但身體有的發力須用提胸助之。肋者協也,如魚有腮,一開一合,一升一降,也就是體內橫隔膜上下運動,協助呼吸,促進氣血的流通。人身上下相合,則氣血通而真勁出。胸肋相合,胸肋之氣上交於頭頂,下交於足膝,中交於丹田,兩腎,入胸入背,有中間承接之妙。「心與腎合「實則為心氣與腎氣相合,相交之地便是丹田。古代有五行陰陽之說,就人體而言,心屬火,屬陽,腎屬水,屬陰。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站樁是練功,師父傳授的六個體悟心得
    修為太極不從這裡找,離太極真意很遠很遠。有的時候把黑白分清楚了,但是分家了,把黑扔一邊,或白丟了,這不對;或者兩個東西合在一起,一合,黑白又不分,成灰的了,又不對了。合到一起時,應當還是黑白分清,既合又分,這個矛盾體就是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