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諺語之練功

2020-10-05 身心性


練拳先練功

此武術諺語十分精確、深刻,行之不虛,意義重大。這裡的功有四個意思。

一指武術基本功。即人體各部的練功法(手、眼、身、步、足)及初級套路。想學好武術,攀登武術的峰巔,必須苦練基本功,這是武術入門的階梯,有些基本功要陪伴終身。

基本功單調、枯躁,又苦又累。時間短不易見效,若急於求成或其他而過,就會得到些有拳無力,有眼無神,有形無意,有招無用的花拳繡腿。其動作幅度小,質量低,姿態醜,速度慢,協調性差和發勁不暢等。這不但不能用於防身抗暴,對強身健體的效果也不佳,其結果一是半途而發,二是從頭重練,走不了必走的彎路。且隨著年齡增長,筋肌、關節的韌性、彈性逐漸下降,所學拳術就會施展不出,正是「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練拳不練功,如同水上浮萍,根無所據;練功再練拳,則本固枝榮。勤練基本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和動作質量,為武術的深化奠定基礎。幕本功中以腰、腿、臂功最重要。腰是人體的轉軸,與發力、身法密切相關。腿為人體根基.如樹木之根。手臂為攻守的兵丁。而每,二種功又包括許多素質,力量又是諸功之本。因之,三功(腰腿臂)力為功的核心。

二指武術中的勁。勁是指將全身的力最從肢體某一部位發出,力是只能運用肢體的局部力量。運動速度和各有關肌肉一起動作是發勁的兩個條件。而傳統練功方法中的意識誘導是使肌肉放鬆和緊縮的最佳方法。在發勁前,用想像(意識)使有關肌肉,特別是肩、臂肌肉最大限度放鬆,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運動速度,發勁時使有關肌肉協調一致高度緊張參加發勁,經久苦練可以練成。有些人練武幾十年,只有僵拙之力。而沒練出武術的勁,這也是「拳無功,一場空」

三指氣功。氣在體內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各組織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密切有關。拳諺中常說:「無氣不是功,無功不成拳」,「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氣與力合」等,都說明氣在拳術中的重要作用。勤習氣功,可調整人體機能,挖掘入體潛能;使人精滿神旺,內氣充沛,勁力倍增,耐力更好,打拳如行雲流水,出招沉穩輕靈,聲威逼人。

四指功法。功夫的種類繁多,從實質上大致可分為內功、硬功、柔功、輕功等。功分內、外。內功主練氣,為阿柔之勁,樁功、結跌靜坐是也。外功主練力,為陽剛之勁,能將力周行全身,隨意運用。此時皮肉堅硬,經得起跌打。外功又分軟功和硬功。軟功主練陰柔之勁,外衰與常人無異,擊之如打在棉絮上,不易被打傷,但練習較難,如二指禪、殊砂掌等。硬功為陽剛之勁,又稱陽功。全身肌肉稜綻,一望可知,一蓄力可使拳械彈出或折斷。

功夫的主要作用是鍛鍊身體的實力和靈活性。打拳上要是練習技擊的方法。有些人練拳不練功,遇強敵拳腳雖然精熟卻難制敵,到頭一場空。有些人練功不練拳,功夫好卻難傷敵,如無舵之船。

一力降十會

俗話說。蠻拳打死老師傅,力量是武藝的基礎。只有在力量勝過對方或雙方力量接近的條件下,快速、熟練、不失時機地運用技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若在力量上和對方過於懸殊,再巧妙的技法也是施展不出來的。古代的項羽、李元霸、武松均以其神力使敵喪膽.關公83斤的大刀,各智深60多斤的禪仗,都顯示了過人的臂力。所以練武必須練力。應練出剛柔相濟的勁力.即能將全身之力集中於發力部位的剛勁力,又要掌握柔化走脫的陰柔勁。這徉就能隨心所欲,立於不敗之地,

人的力分為.「先大自然之能」的「本力」(即人自身所固有的力量)和拳術訓練得來的功力。常人的氣是通過心肺功能使氧氣增加形成力,若心肺功能強火,吸收的氧氣擾多,其力量就大,反之亦然。習武者的氣則是在鍛鍊中練出的丹田真氣(功力),即先天的腎氣和後天的心肺呼吸之氣的結合。這種氣運到人體某一部位就會產生超乎異常的功能,拳家常稱「丹田一叫力,泰山也能移」

未學打人,先習挨打

在以武會友和與人交手時,難免不挨打,若經不住打,就不可能在格鬥實踐中體會武術的攻防技法,提高搏擊能力;還會敗陣。即便是拳術高明、也不可能是「常勝將軍」,因為強中還有強中手。所以,要學技擊,先要學習挨打、跌的功夫。也包括通過跌扑滾翻練習,提高倒地時自我保護的能力;通過各種基本拳法鍛鍊,提高閃躲和防禦能力。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語出《宋史·嶽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嶽飛論戰時答宗澤的問話。武藝純熟精妙,用時方能得心應手。交手時全憑條件反射,戰機瞬息萬變,稍縱即逝,容不得半點猶豫,更不容思招想法。比如有人交手時步伐倚裡歪斜、動作勢大異常態,其運用之妙,全在一心。

長拳帶短打

既要善於遠距離進攻,又要善於近身甚至貼身拼搏,前者是利用手和腿的長度,採用實擊或猛擊的方法進攻;後者是說用肩、肘、膝等部位的撞擊法,還要精通摔跤術和擒拿法。在遠距離的攻防和近身貼身的攻防之間,轉接要非常敏捷緊湊,不能有所停頓和脫節。

要學拳須站樁

站樁功是武術的墓礎,樁功有「築其基,壯其體」的作用。古人說:「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苦練站樁:可增強體力,提高興趣,掌握捷徑;可調和氣血、氣沉丹田、心靜神清,促進新陳代謝;可培養內在力量和調正呼吸,叮使練習者體會和掌握身體各部姿勢要領,提高本體感覺能力,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可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及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強度,使足脛有力,下盤穩固;可提高身體素質(休力、耐力等)及抗病能力;可幫助習武者功力達到超人的境地。諺雲:「練拳要站樁,功力響噹噹」。

有樁功交手時就不會出現根本動搖,上重下輕,動則欲跌的弊病,所以要「未習打,先練樁」。這就是武術家和摔跤家常說的「樁勁兒」或叫「根」

打拳不溜腿 一世冒失鬼

溜腿又稱踢腿,是武術基本功之一。有以下幾種作用。

1.準備活動,練到渾身見汗可使「筋骨柔」,此時韌帶和關節活開了,再打拳。

2.表現技術、拳術中的各種動作,只有腰胯柔活才能準確完成。溜腿也是基本動作,在攻防演練中非常多見,如高舉控腿、劈叉、朝天蹬、倒踢紫金冠、肚合腿、穿白腿等。

3.提高拳藝,踢高腿能增強下肢肌肉的實力,並使韌帶增長,從而提高兩腿的靈活性。而武術運動多以下盤為基礎,溜腿則是最佳的增強腰腿功力的方法,也是提高武藝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技擊中,用腿進攻防守,髓關節必須有高度的柔韌性,才能實現,因此需要溜腿。

先動根,後動梢

此諺意為「欲動梢節,必先動根」,它反映了武術運動的規律,即身法在步法之前。如果單注重步法輕身法,步法就會非飄即滯,也就違反了運動規律。在瞬息萬變的搏擊中,一旦出現飄浮、呆滯的情況(醉拳的飄浮戰術除外).挨打是無疑的,只有以身法為主,並與步法、手法、腳法等的密切配合,在散打中才能進則勢如破竹,退則隱化無蹤。

先動根,後動梢也是一般人體的運動規律:梢的運動,必須有根的催動,所以諺語總結說:「出拳肩先動,出腿胯先移」。出拳、出腿之前。身體有關部位會出現相應的反應,稱為先兆。武技越高先兆越不明顯;武技低,則先兆明顯而易於觀察:武技低則身手不協調.暴露了自己的戰術意圖,常使技法落空。在交於中如能觀察先兆,便可掌握主動,使對手不能順力消擺或閃化變形。而操得勝之券,

步為架,手為勢

步與手合成架子叫做架勢,也叫架落,還稱姿勢。步定後著重在手,手是擊敵的天然兵器,全身好似一桿槍,「腿步為槍桿,手為槍之矛。」練手功要在硬度、力量、速度三個方面,即練其形,練其力,練其疾。

相關焦點

  • 習武實用諺語精選
    習武者講究練功的時間與方向,這是從古代醫學理論中吸收來的。《黃帝內經》中就說,腎有久病者,可以在寅時面朝南,精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中醫《子午流注》把12個時辰分成六髒六腑。寅時是肺氣旺的時刻,酉時是腎氣盛的時刻。肺主氣,腎納氣。寅酉二時練功,是練先天後天之後,於身體大有益處。新興的「生物節律學」認為生物體內存在生物鐘現象,生命活動會隨時間變化發生周期性變化。
  • 中國功夫之中國傳統實戰武術
    王薌齋先生論述:人造之拳架子,為一般門外漢、當差表演、拳混子謀生工具,毫無用處且對神經肢體腦力諸多妨礙,損害一切良能,故習此者難有智識。        武術功法是蓄養能量,反對挑戰極限,高難度的花架子即沒用又不能養生。        武術是上天賜給中國人特殊的禮物,是智者的修為。
  • 深度揭秘「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不僅僅是「功夫」!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一句武術諺語。對「功」來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解釋! 「功」的三種解釋 一就是,練拳練武術,只有堅持,只有能夠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功夫上身!
  • 打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踢」指腿法,包括蹬、踹、彈、點、纏、擺、掃、掛等;「打」指拳法,包括衝、撞、擠、靠、崩、劈、挑、砸、撐、摟、攔、採、挒、勾、抄等;「摔」指率法(舊稱跌法),包括掤、鞏、揣、滑、倒、爬、拿、捋、勾等。「拿」指擒拿法,包括刁、拿、鎖、扣、封、閉、錯、截等。明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曰「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
  • 武術在醫療上的價值
    ,深切體會了『人身常運動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的道理;『常常練武術,不用上藥鋪』也是一句從實踐經驗中得來的諺語。武術中有兩種鍛鍊身體方法:一種是運動上鍛鍊外部的『筋、骨、皮』,而使內部『精、氣、神』旺盛的療法;增加了生理上的代謝作用,而將疾病驅除,身體恢復健康。如五禽圖——即五禽之戲,少林八式,嶽家八段錦,內八段錦,外八段錦,榻上運動之類。
  • 武術的「功」是什麼?現代人為什麼都練武不練功?
    武術作為一直以來的傳統文化,有不小的歷史,而古代的武術是為了戰爭才有的,每個人都會把基本功練的很紮實,而到了現代,練武的人都練表面,對於基本功一概不知,這是為什麼呢?武術的「功」就是基本功,每個動作標不標準、有沒有力度、有沒有內勁、下盤穩不穩這些都是每個練武者必須學習的東西。
  • 練功就要練真功,真練功!
    練功就要練真功。練功就要真練功。一個你得愛,不愛的三天熱情,很快就松套了。一個是得練進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樂在其中。
  • 習武練功十大誤區,練武之人必須注意
    當人體運動時需要有一個生理的、心理的適應過程,熱身運動能拉伸肌肉,活動關節,加快血液循環,克服機體惰性,集中注意力等,為武術訓練做好準備,避免發生武術運動損傷,同時還有助於提高訓練效果。一般熱身可先做慢跑、柔韌練習、四肢操等。
  • 中國傳統武術實戰中為什麼不堪一擊?
    近些年,隨著一些不入流的搏擊運動員點支煙沒顧上抽的功夫就把一些所謂的「傳統武術高手」打得血光飛濺、屁股尿流的視頻的播出,「中國傳統武術在實戰中不堪一擊」的言論流傳網絡,讓廣大國人對武術這項國粹引起了強烈的質疑,網上更引起支持和反對這種說法的激烈討論。
  • 武術世家自建練功房幫兒習武 成全國冠軍並考上北體
    9月17日,河南開封市示範區非遺文化『建業國術』的第六代傳承人李領航,自幼練習建業國術,1991年考入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系武術專業,1995年分配到開封市體育運動學校任武術教練員。在李領航家中,各種武術道具槍刀棍棒隨處可見,這些都是他平常訓練使用的,他還在自家院中建100平左右練功房,在傳統武術世家的薰陶下,所謂虎父無犬子,嚴師出高徒!兒子李瑞森4歲開始習武,經過自己培養目前19歲的兒子已獲得國內多項武術冠軍等多項榮譽,國家一級武術運動員,並在去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體育大學。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功」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國有一句名言叫做「大道至簡」,這句話同樣適合用在武術及太極拳中。
  • 中國傳統武術的神奇之處——超強的實戰性
    這些武術簡單直接粗暴而樸素,沒有那麼多花架子確招招索命,是過去武者的立身之本。哪朝哪代都不能輕易傳到社會上來!一個家長可以允許自己孩子學學武術,因為可以強身健體,但你要交別人孩子殺人技術,看家長不把你告到公安局的!你說對吧!
  • 創編拳種器械 為中國武術再補空白
    本報訊(記者楊金麗)中國武術門派眾多,但還沒有一個門派擁有完整系統的項目。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滄州武術名家劉連俊利用難得的空閒時間,潛心武學,8個月來創編八極、盤古王等門派的拳種器械,完善了這兩大門派空缺的項目,填補了中國武術又一空白。
  • 觀點|武術名家張全亮:傳統武術是一流搏擊技術,決定因素在人
    本文節選自《中華武術》雜誌,原標題為《如何還原真實武林》,本文作者為武術名家張全亮先生。張全亮先生,1941年出生,北京人,自幼習武,先後練過八極拳、通背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入選《中國當代武林名人志》。
  • 傳統武術的散手和現代散打,是一回事兒嗎?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邦懷先生認為這支漢簡正是《漢書·藝文志》中《手搏》一書的軼文,其意思是:「相錯畜,言二人之手交錯相聚畜,其意即搏也;相散手,言由搏手而散手。」在這裡,「散手」表示兩人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
  • 中國武術到底起源於何時?99%的人都沒想到!
    一直都說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近代,隨著李小龍的功夫電影風靡全球,中國武術的知名度可謂空前提升、享譽世界,儘管在此不久前還被戲稱為「東亞病夫」。但是有誰知道中國武術到底形成於哪個朝代?誠實說,我也沒想到會是這個朝代。
  • 熊經鳥伸——內家拳練功指南
    西方武術也如此,她對養生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他的訓練方式,就不會考慮到這一點。我寫此書的目的是介紹本派功夫的特點,所以這裡就不對此事做深入探討。    其實很久以前就想寫一點練功的東西,但是提筆之後千端萬緒不知如何表述。近來看鐘呂傳道一問一答,抽絲剝繭的去敘述修仙之道,今也仿古人之事,來說練功之法。    (1)什麼是內家拳?內家拳都練些什麼?
  • 什麼是武術的內功?如何練習武術內功?
    一、什麼是武術內功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每一個習武者都知道的道理。武術內功是指採用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發力為基本鍛鍊手段的一種內外兼修的武術功法。練習武術內功的目的在於鍛鍊人體運動時,意、氣、勁、形四者一動俱動、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
  • 中國武術抱拳禮的要求及內涵是什麼
    武術「抱拳禮」—— 儒學的內外觀抱拳禮,要求「拳」、「掌」在胸前相抱,就是寓意「崇文尚武」、「內外合一」。這兩個方面對習武之人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這種全面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武術把練意、練氣、練力視為武術練功的三要素,要求「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通過徒手或藉助器械的身體運動來練形養神,達到強健體魄、完善人格的目的。
  • 中國傳統文化——武術
    中國武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停止(止)戰鬥(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儘管舞術有從武術中提煉出與其對應的同、通之理,但舞術是傾向美學之術,缺失了武術中殺傷實力,不可混淆。二.武術與體育不同:體育,是育體之術,是以有形的解剖學為判斷準繩的肌體鍛鍊,是磨練意志之術,但缺乏解決對敵時的意識訓練,所以體育訓練不具備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