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散手和現代散打,是一回事兒嗎?

2020-12-16 散打王

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在古代,武術徒手對抗的方式曾被稱作相搏、手搏、白打、手戰、相散手等。近代,中央國術館稱之為散手、拳術試合、拳術比賽、對試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則更多地使用了散手、散打的稱謂。

一、古代文獻中的散手

「散手」這一名稱在古代中國文獻中有多處出現。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歸類,我們發現,散手的基本意蘊主要有「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和「衛士之一」兩種。

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

《居延漢簡甲編》第1304號簡有六個字,釋文為:「相錯畜,相散手。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邦懷先生認為這支漢簡正是《漢書·藝文志》中《手搏》一書的軼文,其意思是:「相錯畜,言二人之手交錯相聚畜,其意即搏也;相散手,言由搏手而散手。」在這裡,「散手」表示兩人徒手對抗時分開的狀態。

古代民間武術技擊

衛士之一

據《新唐書》記載:「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三曰,勳仗,以勳衛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五曰,散手仗,以親、勳、翊衛為之。」從這則文獻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散手仗」是唐代宮廷的衛士之一。

「散手仗」有時又簡稱為「散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有「(王)世充大怒,令散手執君度、玄恕,批其耳數十」。胡三省在為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這則材料作音注時認為:「散手者,散手仗也。」 

另外,古代文獻中,散手還表示其他的意思,如後晉劉昫(888—947)撰寫的《舊唐書》中有「以兵三千列於壇之東西,散手四百人至壇下」、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中有「散手而跪,捧袖而揖,以示存舊過厚之意也」的記載。

二、古代文獻中的「散打」

有學者認為,散打「可能是晚近才出現的詞,十之八九是民間低位文化人士的口頭語,猶如稱練拳為『耍拳』,稱拳家為『把勢』之類」;「為了展示武術挖掘、整理和對抗項目的試驗成果,1979年,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3家試點單位表演了武術徒手對抗項目,當時的報紙、廣播在進行報導時,出現了武術『散打』這個名稱,記者的報導用語成了武術散打名稱的起源」;「散打是1979年才開始出現的一個新的名稱概念」。

早期散打比賽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現「散打」一詞雖沒有「散手」出現的頻率高,但在唐、宋文獻中均能查找到它的蹤跡。唐代詩人曹唐寫過幾首《長安春舍敘邵陵舊宴懷永門蕭使君》,其中一首為:

木魚金鑰鎖重城,夜上紅樓縱酒情。 

竹箭水繁更漏促,桐花風軟管弦清。  

百分散打銀船溢,十指寬催玉箸輕。

星鬥漸稀賓客散,碧雲猶戀豔歌聲。

詩中的「百分散打銀船溢」句,元代的郝天挺作注認為「百分散打,謂打羯鼓也。銀船,酒杯也」。在這裡「散打」與「百分」連用,描繪了詩人曹唐與蕭使君臨別把酒言歡的情形。

三、散手、散打的區別

散手、散打兩詞形成後,被中國武術採用,只不過其含義發生了變化。其中散手是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練功手段、練功階段,而散打則是近現代在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下在武術散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體育項目。

現代散打比賽

散手/傳統武術的練功手段、練功階段

在古代文獻中,「散手」表示兩人徒手對搏分開的狀態。明清時期,傳統武術成熟後,「散手」的這一基本意蘊被傳統武術吸收而成為練功手段和練功的一個階段。

散手:傳統武術的一個練功手段

「打練合一」的傳統武術為達到防身、修身、健身的目的,有一整套完整的修煉程序。這一程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大成拳概括為「七妙法門」,太極拳概括為「著熟——懂勁——神明」。

傳統武術的這套修煉程序主要通過功法、套路和散手來完成。其中功法主要用來調養身體、鍛鍊專項素質;套路則以技擊動作為主要素材構成,既能表演,又能記憶、演練基本的攻防技術;

散手則是把本門套路中的動作拆成單式,在師徒以及師兄弟之間進行「拆招」、「餵招」乃至直接的兩人對抗,以鍛鍊習武者的自衛能力。傳統武術各門派中大都有散手階段的練習,如太極散手、八卦散手、形意散手、螳螂散手等。 

散手:陳式太極拳的一個練功階段

散手除是傳統武術的一個練功手段外,還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練功階段。對此,陳式太極拳的七言十句《總論拳手內勁剛柔歌》中有清晰的描繪: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軟手」、「硬手」、「散手」、「好手」、「妙手」是陳式太極拳的不同練功階段。很顯然,陳式太極拳所追求的是剛柔相濟、陰陽並重的「妙手」階段,而「散手」階段陽多陰少,只是一個初級階段、過渡階段。 

散打/散手體育化的一個運動項目

近現代,隨著西方體育思想被逐步的認可,武術也逐步加快了體育化的步伐,並最終形成了競技武術套路、競技武術散打以及武術功法等競技武術樣式。 

在武術對抗實驗的初級階段,面對西方體育思想的衝擊,武術界開始「反身尋找理解和解釋的資源」,從而採用了傳統武術的術語——散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體委成立了武術散手調研組,寫出了《關於開展武術散手運動的報告》,1982年國家體委頒布了《武術散手競賽規則》,1989年國家體委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加強武術散手比賽管理的通知》,199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散手》。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武術散手」日趨完善,已經成長為一項較為成熟的體育項目。在這種情況下,再用具有傳統意味的「散手」來稱之已不合時宜。

為此,1999年「散手」更名為「散打」。

此後,全國散手錦標賽被更名為全國散打錦標賽,同時運動員所穿戴的護具由原來散手的「全護式」改為散打的「點護式」。2000年3月25日,隨著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開賽,散打運動日益深得人心,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楊祥全

責任編輯:出河蛟

相關焦點

  • 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
    為了能夠儘快地塑造出武術散打賽的理想形象,武術散打的理論研究必須科學地闡明下列問題:1·挖掘、繼承同改造、發展的關係;2.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的區別和聯繫;3.現代武術散打的民族風格究竟是什麼;4.散打在國際賽臺上的形象和地位。
  • 傳統武術實踐,和現代散打比起來怎麼樣?
    現代散打和傳統武術究竟是什麼關係?現代散打和傳統武術孰優孰劣?現代散打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國武術?這些問題,武術界一直爭論不休。2000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曾計劃推出民間高手挑戰散打王活動,為民間武術和現代散打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臺,活動一經發起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多年後仍讓人記憶猶新。時至今日,民間武林高手是如何看待的呢?這些看法又是否會推動散打王推出新的賽事?
  • 散打王鄭裕蒿如何理解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
    提到當今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相信大家不會陌生,這個話題一直持續好幾年,自從格鬥教練把這個熱點推上風口浪尖,讓傳統武術生存空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讓很多人瞧不起傳統武術,覺得都是花架子功夫,那麼傳統武術真的就沒有用嗎?一代散打王鄭裕蒿怎麼說?他如何理解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
  • 傳統武術難道只剩下花架子?拳擊航母淺析:何為套路?何為散打?
    當前,中國武術面臨著沉重的輿論壓力。最近幾年來,隨著傳統武術對陣現代搏擊的節節敗退,人們對武術的質疑也愈加深重。但是,武術的定義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所看到的傳武大師,也並沒有資格代表中國武術的全部內涵。
  • 散打王名將趙子龍:傳統武術值得現代搏擊學習
    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 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本期話題,聽散打王們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聽他們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先來看散打王重量級冠軍趙子龍的觀點:不管是自由搏擊還是傳統武術,都是人們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一種肢體語言。
  • 散打王名將趙子龍:傳統武術值得現代搏擊學習
    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本期話題,聽散打王們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聽他們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
  • 散打是傳武的現代化嗎?傳武高手和博導:散打絕不是傳武的延續
    很多朋友都認為散打是傳統武術的現代化、競技化改革,其實在傳武界看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散手(散打)絕不是傳統武術的延續,相反,競技散手是「建設性破壞」。 程大力教授在論文中指出競技性散手「鉤擺直拳法來自拳擊,鞭腿膝法來自泰拳」,總而言之,在競技性散手上找不到傳統武術的一絲痕跡: 今天,我們能見到傳統武術的機會和場合越來越少,在體育舞臺上競技和表演的,是競技套路、競技散手
  • 散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和武術的關聯。
    80年代是我國習武熱的年代,各個拳種好的練家子應接不暇,起初擂臺比賽為散手擂臺賽,遠腳近拳貼身摔,給人感覺就是一頓亂打,以摔為主要得分,後延伸為散打,逐漸和國際接軌,走上圍繩擂臺,減少護具,從2000年以後,技戰術接納了國際搏擊和泰拳的技法,比賽規則也隨之改變,由於競技市場化的原因,形成了專業搏擊訓練運動員
  • 傳統武術的革命與創新
    身邊有很多人練習傳統武術,不乏功力精深者。有能開磚斷石的鐵砂掌硬功夫,有站樁幾十年推手如推孩童的推手高手,有太極拳聽勁一流的太極大師,有硬橋硬馬的少林功夫高手。不可否認這些人都是有功夫的,對付個把小青年還不在話下,打打學藝不精的業餘散打還佔點優勢。
  • 中國傳統武術不能打?上海遠郊的武林高人,用崩拳輕鬆將我擊飛
    插圖/潘月來1979年,一種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技術,以適應世界格鬥運動要求與趨勢的現代中國武術競技體育運動形態——散打,終於出現了。在1979和1980年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國家體委兩次進行了實驗性的散手表演。1981年,第一次散手對抗賽在遼寧舉行。1982年,我國第一部《散手競賽規則》審定問世。
  • 傳武大師與散打選手過招,一腿就被踢得棄權!
    騙子閆芳散打是傳統武術嗎?提到傳武就免不了提起散打。也有很多人糾結於散打到底屬不屬於傳武?梅惠志先生不僅是散打運動的推廣人,也是將傳統武術同現代搏擊大膽結合的嘗試者。他同他的學生曾多次同傳統武術進行過交手比試,對傳統武術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
  • 武術一定比現代搏擊弱?十路彈腿側踹告訴你:散打源於傳統武術
    武術一定比現代搏擊弱?十路彈腿側踹告訴你:散打源於傳統武術 2020-12-05 00:00 來源:哈哈笑不停
  • 「套路武術」能實戰嗎?它和散打是什麼關係?它究竟該不該存在
    說起中國功夫的實戰能力,現代大部分人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中國功夫毫無實戰能力,純屬花拳繡腿;而第二種人則過分神話中國功夫,認為中國功夫天下第一。很明顯這兩種說法太片面了。這主要是因為建國後國家對武術的態度造成的。咱們今天簡單聊一下套路武術。
  • 傳統武術、散打和拳擊,哪個更適合街頭防衛?
    傳統武術、拳擊、散打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技擊術。傳統武術以其豐富獨特的技法獨樹一幟,拳擊和散打則以其簡單實用的特點備受喜愛。作為防衛的手段,該選什麼好呢?傳統武術:門類豐富、技法多樣傳統武術源於戰爭。最初的武術就是服務戰爭的,許多傳統武術的技法中依然保留著生死搏殺的技術。
  • 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
    這也是今天許多傳統武術名家站出來與現代搏擊選手對抗時,無論對抗結果如何,在對抗過程中除了最初的那個架子,人們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練的那門路子拳的原因。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早先已經進行過大量這種形式的對抗實驗,而且已經證明了無法對抗。傳統武術散手基本上是同門師兄弟之間採用同拳種進行的「餵招」和「破招」假打訓練,它貌似對抗,實則是體悟和規範套路動作技術。
  • 傳統武術能否經得起現代搏擊的挑戰?傳武的功能是健身和防身
    01傳統武術的功能是健身和防身以套路訓練為特點的傳統武術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它存在的的價值有兩個基礎,那就是健身和防身,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哪一派傳統武拳種,只要你練習就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這種健身作用是伴隨著練習者終身的,傳統武術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一說
  • 散打擂臺上為何不見傳武各派風格?
    既然武術有如此強的技擊目的,為何現代散打擂臺上不見一個具有中國武術風格的選手。有些人不由得要有這樣的疑問:「中國傳統武術真的會打人嗎?怎麼不見一個練什麼拳的在臺上打敗外國運動員?中國武術家打敗外國人是真的嗎?」
  • 一個散打運動員的真實經歷:我從傳統武術中悟到了什麼?
    現代社會,大眾看法,包括許多武術業內人士都認為,傳統武術的套路相對於武術散打,那就是「花拳繡腿」,不堪實戰。甚至認為傳統武術練家遇上散打選手,遠抵不住散打選手那三拳兩腳和熊抱虎摔,散打選手會幹淨利落地擊敗傳統武術練家。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傳統武術套路真沒用?真不能用於散打搏擊嗎?
  • 戳破傳統武術五大謊言
    但如果完全用傳統武術去打,你再怎麼練習碰到現代格鬥家也白搭。傳統武術謊言二:「傳統武術是殺人技,擂臺上不讓插眼踢蛋,所以限制了大師發揮」。難道搞了半天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武術就只有挖眼踢蛋?不讓抓眼踢蛋就成垃圾了?再說了,傳統武術也並沒有精準的解釋過如果準確、迅速、致命的抓眼踢蛋。
  • 中國傳統武術是大騙局!戳破五大謊言
    但如果完全用傳統武術去打,你再怎麼練習碰到現代格鬥家也白搭。傳統武術謊言二:「傳統武術是殺人技,擂臺上不讓插眼踢蛋,所以限制了大師發揮」。難道搞了半天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武術就只有挖眼踢蛋?不讓抓眼踢蛋就成垃圾了?再說了,傳統武術也並沒有精準的解釋過如果準確、迅速、致命的抓眼踢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