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

2020-12-11 我的武林

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武術散打不可能例外。為了能夠儘快地塑造出武術散打賽的理想形象,武術散打的理論研究必須科學地闡明下列問題:

1·挖掘、繼承同改造、發展的關係;

2.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的區別和聯繫;

3.現代武術散打的民族風格究竟是什麼;

4.散打在國際賽臺上的形象和地位。

上述課題,哪一個都需要在深入研究,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加以論述。限於水平,我在這裡僅作拋磚式的粗略概述。

傳統技擊可以而且能夠運用到現代散打中去。

但是那種對傳統技擊術五體投地,一味地頂禮膜拜,鼓吹「老祖宗就是這麼打的」,無視外界風雲的千變萬化,仍抱住舊有的動作技法絲毫不肯更改,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在理論上是違反科學的,在實踐上也是吃了苦頭的。

在傳統技擊轉化為現代散打後,整體內涵已明顯不同。在這種前提下,不著重解決武術技擊的改造發展,武術散打是不可能邁上新臺階的。然而,這種改造發展是建立在挖掘繼承優秀傳統武術散手技法及練功法的基礎之上的。嚴格地講,只能有這麼個基點。這是因為,幾千年武術技擊的發展構築了許多實用高招,積累了豐富的臨戰經驗。這些實用高招和臨戰經驗在賽場上運用得多少,恰恰成為散打運動有沒有中國武術的獨特風格和特色的關鍵所在。

我們不反對借鑑和吸取國外搏擊術的內容。但是決不能本末倒置,把挖掘繼承撂到無關緊要的地位,而以國外某種搏擊術的標杆為視點,將武術散打擺弄成近乎「拳擊」、「泰拳」似的東西。當然,我們在挖掘繼承的過程中,要注意摒棄傳統技法中那些玄虛、違反科學的東西。

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現代武術散打從內容到形式脫胎於傳統技擊,它的身上不能不滲透出傳統技擊術的基本要素。那種認為散打既然是一種競技形式,那麼自然與傳統技擊術干係不大,而傳統技擊術也難以運用到散打之中的觀點,在理論上是割斷歷史的,在實踐上則導致散打缺乏民族風格的結果。

我們說,要勾勒出散打的技術範疇,離不開兩根對角線。這兩根對角線,一是傳統技擊術中完全用於實戰搏擊的招法、技法、練功法(剔除掉現代競技規則明令禁止的內容);二是傳統技擊術中原本就純屬古代競技的攻防手段、格鬥技能。顯然,應當由這兩根對角線來界定現代武術散打的技術範疇。

現代散打技術無論是平時訓練或是擂臺角逐所採取的形式,應用的技法都應當源自傳統技擊術(或直接運用,或加以改造發展)。不要以為傳統技擊術的優勢除了「一招制敵」外,再沒有其它東西。實際上,傳統技擊術中摒棄了「一招制敵」的東西(現代競技不準使用),丟掉了華而不實的東西(競技搏鬥難以實用),仍存在著既完全符合現代競技要求,又可以實用的內容。這些內容展現在擂臺上,既威力不減當年,又生動地顯示民族武術風格。

然而,現代散打又畢竟不同於傳統技擊。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隨著技擊進入現代社會,其主要表現形式已寄寓到散打競技之中。這是一種客觀必然性,並不以誰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作為一種大文化現象,傳統技擊原先那種「非死即傷」的搏殺功能喪失了廣泛發揮的土壤,而其文化內容卻漸漸發揚光大。

傳統技擊中那部分至今仍屬實戰殺敵的手段,可以以其原始面目為軍警人員所沿用。當今世界各國軍警制敵格鬥術幾經提煉濃縮,形成了許多帶共性的東西,其特點、要領以至形式、手法,基本上趨於簡捷化、統一化,各民族之間的風格特色差異不大。

至於民間擁有的「自衛防身術」,雖然閃爍著傳統技擊的色彩,可限於現代社會諸因素的制約,絕少有人能攀登上技擊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高峰。而競技性的散打卻仍能放出傳統文化的光彩。雙方競技,雖不乏克敵制勝的「實用」招法,但目的決不在於重創對手,而是在著重表現擊打的技藝,宣傳民族的文化,富有觀賞意義。散打應該以這樣充滿競技特點的新姿,區別於傳統技擊,而且應當仁不讓地代表著繼承發展傳統技擊的主流。

然而,正是由於現代散打具有這些新特性,競技者在打法上趨向科學化,訓練上追求系統化,規律上要求統一化,同時更講求技擊的效率,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傳統技擊的豐富性、獨特性。

現代武術散打既然脫胎於中華文化之一的傳統武術技擊,它就不能不顯示出濃厚的中華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有人認為武術散打作為現代競技,應更多地體現出競技的共性。其實不然,儘管同為競技格鬥技術,其技擊規律大體相同,但這毫不妨礙各民族的競技帶有自己民族的特點和風格。

舉例而言,拳擊中的直拳同武術中的衝拳、直插就形式看,都差不多。可考察其整體發力以及配合的身法、步法卻大相逕庭。顯然,那種共同屬於攻防技能的統一性,並不衝淡民族風格的多樣性和差別性。

現代武術散打的民族風格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從形式上講,競技雙方無論是拳打、腿踢還是快摔,都應當具有武術特點。拳打不能完全同於拳擊,腿踢不能完全同於跆拳道、快摔不能完全同於國際式摔跤。

從散打技術的內涵上高揚民族風格的大旗,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傳統技擊術的理論核心和技法屬性源於中國豐厚而艱深的傳統哲學。它的特點在於,它不限於只接受某一種哲學、理念的影響,而是至少接受儒、釋(佛)、道三家哲學的薰陶和感染。無論在人體潛能的開掘還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騰,均透出儒、釋、道複雜哲理的反光。

在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技擊具體應用時講究突出一個「藝」字(現代競技似乎更注重「力」),注意發揮人的內外整體功能,強調以勢奪人,以氣摧人。交手時既可以巧勝力,又可以力打弱;既可先發制人,又可後發制人;既可以長制短,又可以近制遠;既可以柔克剛,又可以剛克柔……這些被人們稱之為武魂的傳統技擊內涵太豐富了。一旦噴發而出,其民族風格將是何等絢麗多彩。

現在我們可以來論述散打在國際賽臺上的形象和地位了。散打只有具備了濃鬱的民族風格和高超的競技藝術,才能在國際賽臺上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散打作為一種後來(相對於已躋身世界擂臺的拳擊、空手道而言)的對抗性競技,要被國際大家庭真正接受,打不出特點不行,打不出威風同樣不行。關於如何打出散打的民族風格問題,我們在前文已涉及到了,這裡主要談談散打的技藝水平問題。

其實,民族風格同技藝水平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就中國散打而言,二者基本上是統一的。民族風格打出來了,技藝水平自然也就有了;民族風格的濃鬱程度如何,技藝水平的高低也就怎樣。這裡值得提及的是,當前怎樣看待我們的散打水平?

據此推理,中國現今散打的水平也是相當高了。遺憾的是,不能這樣看問題。首先,從理論上講,散打的民族風格鮮明了、濃鬱了,其技藝水平方稱得上高,二者相輔相成,反之亦然。而現在公論散打的民族風格還遠談不上鮮明、濃鬱,因此其技藝水平也不可能高。

這就迫使我們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中國的武術套路,國外幾十年也不可能趕超上來。這是因為套路已經形成了全面的技術難度和民族風格。如果缺少經年累月對武術底蘊的深邃領悟,外國運動員做到形似不難,而真正達到神似就不大容易了。而散打,雖然歷經十年努力,也形成了初步的風格(僅僅初步而已),可技術路子仍然很窄,同國際其它搏擊項目的共性大多,自身獨具的民族個性太少,傳統技擊的技法挖掘運用成功的也很鮮見,至於能讓外國選手感到難以神似的東西則更是鳳毛麟角面對這種實際狀況,難道我們不該有一種儘快促使散打形成自已獨特風格和技術特色的緊迫感嗎。

(孫豹隱)

相關焦點

  • 散打王名將趙子龍:傳統武術值得現代搏擊學習
    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 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本期話題,聽散打王們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聽他們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先來看散打王重量級冠軍趙子龍的觀點:不管是自由搏擊還是傳統武術,都是人們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一種肢體語言。
  • 散打王名將趙子龍:傳統武術值得現代搏擊學習
    >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本期話題,聽散打王們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聽他們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
  • 傳統武術的散手和現代散打,是一回事兒嗎?
    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在古代,武術徒手對抗的方式曾被稱作相搏、手搏、白打、手戰、相散手等。近代,中央國術館稱之為散手、拳術試合、拳術比賽、對試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則更多地使用了散手、散打的稱謂。在這裡「散打」與「百分」連用,描繪了詩人曹唐與蕭使君臨別把酒言歡的情形。三、散手、散打的區別散手、散打兩詞形成後,被中國武術採用,只不過其含義發生了變化。其中散手是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練功手段、練功階段,而散打則是近現代在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下在武術散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體育項目。
  • 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
    民國時期的幾場武術擂臺賽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傳統武術氣勢如虹,高手如雲,它仍然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現代擂臺賽,武術徒手格鬥技術五花八門,最終以國術館改革的徒手技術在賽場上佔有較大優勢。後來頻繁的戰事,國術館名存實亡,武術對抗比賽再也沒有機會繼續進行,國術館的格鬥技術也沒有廣泛推廣。
  • 一個散打運動員的真實經歷:我從傳統武術中悟到了什麼?
    現代社會,大眾看法,包括許多武術業內人士都認為,傳統武術的套路相對於武術散打,那就是「花拳繡腿」,不堪實戰。甚至認為傳統武術練家遇上散打選手,遠抵不住散打選手那三拳兩腳和熊抱虎摔,散打選手會幹淨利落地擊敗傳統武術練家。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傳統武術套路真沒用?真不能用於散打搏擊嗎?
  • 傳統武術、散打和拳擊,哪個更適合街頭防衛?
    傳統武術、拳擊、散打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技擊術。傳統武術以其豐富獨特的技法獨樹一幟,拳擊和散打則以其簡單實用的特點備受喜愛。作為防衛的手段,該選什麼好呢?傳統武術:門類豐富、技法多樣傳統武術源於戰爭。最初的武術就是服務戰爭的,許多傳統武術的技法中依然保留著生死搏殺的技術。
  • 傳統武術實踐,和現代散打比起來怎麼樣?
    現代散打和傳統武術究竟是什麼關係?現代散打和傳統武術孰優孰劣?現代散打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國武術?這些問題,武術界一直爭論不休。2000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曾計劃推出民間高手挑戰散打王活動,為民間武術和現代散打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臺,活動一經發起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多年後仍讓人記憶猶新。時至今日,民間武林高手是如何看待的呢?這些看法又是否會推動散打王推出新的賽事?
  • 武術姓「武」,要重視技擊
    林建華:傳統武術是指經歷了較長歷史傳承的武術,包括各拳種、套路、功法、技法等,在民間廣泛流行。 所謂學院派武術,是社會上對於學院武術偏重套路教學、理論研究而輕技擊實踐一類的劃分(花拳繡腿的別稱)。競技武術指的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體育競技而經過改編的武術競技套路和散打。
  • 散打王冠軍鄭裕蒿:散打技術中有傳武理念,我現在更想學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本期話題,聽鄭裕蒿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
  • 散打王冠軍鄭裕蒿:散打技術中有傳武理念,我現在更想學傳統武術
    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本期話題,聽鄭裕蒿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
  • 為什麼傳統武術幹不過散打?
    傳統武術流傳到今天已經不適合擂臺競技了,擂臺競技的天下好像是拳擊和散打的。很多傳統武師門不服,上擂臺挑戰散打名家,結果輕易被打敗,還丟了人氣。那為什麼傳統武術幹不過散打?
  • 論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 ( 吳維叔)
    中華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幾千年的發展,使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娛樂、審美等多種社會功能,它屬於體育但又高於體育。在世界歷史上,各個國家的搏擊術通過幾千年的發展,也只有中國傳統武術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文化。技擊功能是傳統武術多種社會功能中的重要的一種。武術的定義是以技擊動作(踢、打、摔、拿)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的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而技擊是指以制死或戰勝對方為目的的攻防搏擊技能,他不受體育競賽規則的限制。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講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
  • 總是談論武術大師,總該知道中國技擊是怎樣打的吧
    他們見過拳擊、見過散打、見過自由搏擊,也見過傳統武術家上到擂臺上憋足的表現,甚至也見過距離我們最近年代民國大師的技擊表演,可是他們堅信傳統武術技擊不是這個樣子,可是傳統技擊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回溯百餘年,刨根問底,尋出個子醜寅卯。
  • 傳統武術並無民間高手
    也許很多練習傳統武術的大師們看到我說:「傳統武術並無民間高手」後會說我不懂武術。因為武術的本質就是技擊,正是因為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才湧現出了歷史上的一大批技擊高手,如津門霍元甲、神槍李書文、八卦掌門董海川、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郭雲深等。
  • 散打王鄭裕蒿如何理解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
    提到當今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相信大家不會陌生,這個話題一直持續好幾年,自從格鬥教練把這個熱點推上風口浪尖,讓傳統武術生存空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讓很多人瞧不起傳統武術,覺得都是花架子功夫,那麼傳統武術真的就沒有用嗎?一代散打王鄭裕蒿怎麼說?他如何理解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之爭?
  • 武術一定比現代搏擊弱?十路彈腿側踹告訴你:散打源於傳統武術
    武術一定比現代搏擊弱?十路彈腿側踹告訴你:散打源於傳統武術 2020-12-05 00:00 來源:哈哈笑不停
  • 武當道長鍾雲龍:現代搏擊講究直來直去,傳統武術講究滾進滾出
    ,人們總習慣把武術一分為二,閹割為散打和套路,過去武術是經常互相交流的,哪有一個武術家不會打的?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沒得講,傳統武術的技擊方法很多很豐富,它是不受限制的,各個武術門派都有各自的獨特技法,不同的思想誕生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產生不同的招式。
  • 散打主席怒批韓紅後直言:武術不能實戰等於白扯,套路不屬於武術
    10月12日,吉林散打協會執行主席、中國著名搏擊主持人鄭環宇在批評韓紅做慈善太高調後,對中國武術的本質進行了評價,由於近幾年武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的非議,「大師們」紛紛被職業選手秒殺,武術到底是不是花架子的爭論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對此鄭環宇也感到很痛心。
  • 散打主席怒批韓紅後直言:武術不能實戰等於白扯,套路不屬於武術
    10月12日,吉林散打協會執行主席、中國著名搏擊主持人鄭環宇在批評韓紅做慈善太高調後,對中國武術的本質進行了評價,由於近幾年武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的非議,「大師們」紛紛被職業選手秒殺,武術到底是不是花架子的爭論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對此鄭環宇也感到很痛心。
  • 傳統武術只有和散打有機結合,才有光明的未來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件的一部分,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涵蓋著儒、道、墨等諸子百家和兵法醫學,等思想的影響及地理環境、民族風俗、年代國情、政治等諸多因素,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特色體育。人們通過實踐為達到防身、技擊、養生等目的。根據個人或地方、種族等思維活動習慣,創編出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運動方式,通過時間及實踐的檢驗不斷的完善,形成了眾多流派和拳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