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武術散打不可能例外。為了能夠儘快地塑造出武術散打賽的理想形象,武術散打的理論研究必須科學地闡明下列問題:
1·挖掘、繼承同改造、發展的關係;
2.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的區別和聯繫;
3.現代武術散打的民族風格究竟是什麼;
4.散打在國際賽臺上的形象和地位。
上述課題,哪一個都需要在深入研究,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加以論述。限於水平,我在這裡僅作拋磚式的粗略概述。
傳統技擊可以而且能夠運用到現代散打中去。
但是那種對傳統技擊術五體投地,一味地頂禮膜拜,鼓吹「老祖宗就是這麼打的」,無視外界風雲的千變萬化,仍抱住舊有的動作技法絲毫不肯更改,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在理論上是違反科學的,在實踐上也是吃了苦頭的。
在傳統技擊轉化為現代散打後,整體內涵已明顯不同。在這種前提下,不著重解決武術技擊的改造發展,武術散打是不可能邁上新臺階的。然而,這種改造發展是建立在挖掘繼承優秀傳統武術散手技法及練功法的基礎之上的。嚴格地講,只能有這麼個基點。這是因為,幾千年武術技擊的發展構築了許多實用高招,積累了豐富的臨戰經驗。這些實用高招和臨戰經驗在賽場上運用得多少,恰恰成為散打運動有沒有中國武術的獨特風格和特色的關鍵所在。
我們不反對借鑑和吸取國外搏擊術的內容。但是決不能本末倒置,把挖掘繼承撂到無關緊要的地位,而以國外某種搏擊術的標杆為視點,將武術散打擺弄成近乎「拳擊」、「泰拳」似的東西。當然,我們在挖掘繼承的過程中,要注意摒棄傳統技法中那些玄虛、違反科學的東西。
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現代武術散打從內容到形式脫胎於傳統技擊,它的身上不能不滲透出傳統技擊術的基本要素。那種認為散打既然是一種競技形式,那麼自然與傳統技擊術干係不大,而傳統技擊術也難以運用到散打之中的觀點,在理論上是割斷歷史的,在實踐上則導致散打缺乏民族風格的結果。
我們說,要勾勒出散打的技術範疇,離不開兩根對角線。這兩根對角線,一是傳統技擊術中完全用於實戰搏擊的招法、技法、練功法(剔除掉現代競技規則明令禁止的內容);二是傳統技擊術中原本就純屬古代競技的攻防手段、格鬥技能。顯然,應當由這兩根對角線來界定現代武術散打的技術範疇。
現代散打技術無論是平時訓練或是擂臺角逐所採取的形式,應用的技法都應當源自傳統技擊術(或直接運用,或加以改造發展)。不要以為傳統技擊術的優勢除了「一招制敵」外,再沒有其它東西。實際上,傳統技擊術中摒棄了「一招制敵」的東西(現代競技不準使用),丟掉了華而不實的東西(競技搏鬥難以實用),仍存在著既完全符合現代競技要求,又可以實用的內容。這些內容展現在擂臺上,既威力不減當年,又生動地顯示民族武術風格。
然而,現代散打又畢竟不同於傳統技擊。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隨著技擊進入現代社會,其主要表現形式已寄寓到散打競技之中。這是一種客觀必然性,並不以誰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作為一種大文化現象,傳統技擊原先那種「非死即傷」的搏殺功能喪失了廣泛發揮的土壤,而其文化內容卻漸漸發揚光大。
傳統技擊中那部分至今仍屬實戰殺敵的手段,可以以其原始面目為軍警人員所沿用。當今世界各國軍警制敵格鬥術幾經提煉濃縮,形成了許多帶共性的東西,其特點、要領以至形式、手法,基本上趨於簡捷化、統一化,各民族之間的風格特色差異不大。
至於民間擁有的「自衛防身術」,雖然閃爍著傳統技擊的色彩,可限於現代社會諸因素的制約,絕少有人能攀登上技擊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高峰。而競技性的散打卻仍能放出傳統文化的光彩。雙方競技,雖不乏克敵制勝的「實用」招法,但目的決不在於重創對手,而是在著重表現擊打的技藝,宣傳民族的文化,富有觀賞意義。散打應該以這樣充滿競技特點的新姿,區別於傳統技擊,而且應當仁不讓地代表著繼承發展傳統技擊的主流。
然而,正是由於現代散打具有這些新特性,競技者在打法上趨向科學化,訓練上追求系統化,規律上要求統一化,同時更講求技擊的效率,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傳統技擊的豐富性、獨特性。
現代武術散打既然脫胎於中華文化之一的傳統武術技擊,它就不能不顯示出濃厚的中華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有人認為武術散打作為現代競技,應更多地體現出競技的共性。其實不然,儘管同為競技格鬥技術,其技擊規律大體相同,但這毫不妨礙各民族的競技帶有自己民族的特點和風格。
舉例而言,拳擊中的直拳同武術中的衝拳、直插就形式看,都差不多。可考察其整體發力以及配合的身法、步法卻大相逕庭。顯然,那種共同屬於攻防技能的統一性,並不衝淡民族風格的多樣性和差別性。
現代武術散打的民族風格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從形式上講,競技雙方無論是拳打、腿踢還是快摔,都應當具有武術特點。拳打不能完全同於拳擊,腿踢不能完全同於跆拳道、快摔不能完全同於國際式摔跤。
從散打技術的內涵上高揚民族風格的大旗,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傳統技擊術的理論核心和技法屬性源於中國豐厚而艱深的傳統哲學。它的特點在於,它不限於只接受某一種哲學、理念的影響,而是至少接受儒、釋(佛)、道三家哲學的薰陶和感染。無論在人體潛能的開掘還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騰,均透出儒、釋、道複雜哲理的反光。
在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技擊具體應用時講究突出一個「藝」字(現代競技似乎更注重「力」),注意發揮人的內外整體功能,強調以勢奪人,以氣摧人。交手時既可以巧勝力,又可以力打弱;既可先發制人,又可後發制人;既可以長制短,又可以近制遠;既可以柔克剛,又可以剛克柔……這些被人們稱之為武魂的傳統技擊內涵太豐富了。一旦噴發而出,其民族風格將是何等絢麗多彩。
現在我們可以來論述散打在國際賽臺上的形象和地位了。散打只有具備了濃鬱的民族風格和高超的競技藝術,才能在國際賽臺上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散打作為一種後來(相對於已躋身世界擂臺的拳擊、空手道而言)的對抗性競技,要被國際大家庭真正接受,打不出特點不行,打不出威風同樣不行。關於如何打出散打的民族風格問題,我們在前文已涉及到了,這裡主要談談散打的技藝水平問題。
其實,民族風格同技藝水平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就中國散打而言,二者基本上是統一的。民族風格打出來了,技藝水平自然也就有了;民族風格的濃鬱程度如何,技藝水平的高低也就怎樣。這裡值得提及的是,當前怎樣看待我們的散打水平?
據此推理,中國現今散打的水平也是相當高了。遺憾的是,不能這樣看問題。首先,從理論上講,散打的民族風格鮮明了、濃鬱了,其技藝水平方稱得上高,二者相輔相成,反之亦然。而現在公論散打的民族風格還遠談不上鮮明、濃鬱,因此其技藝水平也不可能高。
這就迫使我們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中國的武術套路,國外幾十年也不可能趕超上來。這是因為套路已經形成了全面的技術難度和民族風格。如果缺少經年累月對武術底蘊的深邃領悟,外國運動員做到形似不難,而真正達到神似就不大容易了。而散打,雖然歷經十年努力,也形成了初步的風格(僅僅初步而已),可技術路子仍然很窄,同國際其它搏擊項目的共性大多,自身獨具的民族個性太少,傳統技擊的技法挖掘運用成功的也很鮮見,至於能讓外國選手感到難以神似的東西則更是鳳毛麟角面對這種實際狀況,難道我們不該有一種儘快促使散打形成自已獨特風格和技術特色的緊迫感嗎。
(孫豹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