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

2020-08-14 正說武術

作者:李通國

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是中國武術歷史上難忘的往事,一段不應該被湮沒的歷史。

從1979年國家體委啟動武術技擊研究開始到1989年武術散打正式成為全國的比賽項目,中國武術技擊歷經了漫長的十年大實驗。

這十年,無數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武術家、武術運動員、武術愛好者投入其中,規模之大,人數之廣,世界之罕見。他們一同經歷了武術技擊改革的陣痛,伴隨著武術技擊一同成長。

這十年,人們對傳統武術散手的長處和缺點有了清醒的認識,在劇烈碰撞中實現了鳳凰涅磐,成長為能夠實戰的中國技擊力量。

這十年,中國大地上有了形成慣例,常年舉辦的國家級、地方級的格鬥擂臺賽,甚至跨越國門進行國際間的格鬥對抗比賽。

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史無前例的大事件!之前有武術家個人獨自在黑暗中的摸索,之前有民國中央國術館系統內的探索和斷斷續續的有限幾場搏擊擂臺賽,唯有它變革得如此系統如此徹底,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規模,只有它產生了自己的技擊形態和系統的賽制體系,它是中國武術技擊黎明時一抹最絢麗最多彩的曙光。

重溫這段不平凡的歷史,看看那些人,那些實驗,看看武術技擊的成長。

武術散手實驗期服裝

一武術傳統拳種散手同類實驗

武術傳統散手能否進行實戰對抗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民國時期的幾場武術擂臺賽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傳統武術氣勢如虹,高手如雲,它仍然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現代擂臺賽,武術徒手格鬥技術五花八門,最終以國術館改革的徒手技術在賽場上佔有較大優勢。後來頻繁的戰事,國術館名存實亡,武術對抗比賽再也沒有機會繼續進行,國術館的格鬥技術也沒有廣泛推廣。

傳統武術散手流傳時間長,流傳範圍廣,關於它技擊的傳說不絕於耳,因此在1979年武術對抗再次開展時,武術技擊運動進行了大量同拳種,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劈掛拳等拳種的散手比賽實驗。

在1982武術對抗表演賽期間就進行了一次同類拳種和流派散手形式,形意對形意、八卦對八卦、八極對八極等的對抗公開表演賽。

運動員對抗實踐的反覆檢驗表明,如果保持武術套路各個拳種的形式、風格,就無法形成對抗性質的格鬥運動。這也是今天許多傳統武術名家站出來與現代搏擊選手對抗時,無論對抗結果如何,在對抗過程中除了最初的那個架子,人們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練的那門路子拳的原因。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早先已經進行過大量這種形式的對抗實驗,而且已經證明了無法對抗。

傳統武術散手基本上是同門師兄弟之間採用同拳種進行的「餵招」和「破招」假打訓練,它貌似對抗,實則是體悟和規範套路動作技術。

無數善良的人們對傳統武術散手技擊懷著很高希冀,不願意相信也不願意接受傳武竟然真不能真打的事實。

動作技術還有套路技術痕跡

二不分拳種流派的綜合格鬥實驗

這期間,進行最多的是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比賽實驗。

這種形式的對抗格鬥比賽,採用統一的競賽規則,任何拳種流派的運動員都可以參加,任何拳種流派的技擊方法都可以使用,在比賽中稱重分級別,同級別運動員在比賽中只要能夠戰勝對手就算取勝。

1979年國家體委正式下發文件,正式確定在浙江體委、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試點散手運動, 由張文廣(北京體院教授)、溫敬銘(武漢體院教授)、蔣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擊基礎的武術家向體委有關領導直接組織匯報結果。散打試點隊先後於1979年在廣西南寧、1980年在山西太原、1981年遼寧瀋陽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武術觀摩賽中進行了散手技法的公開匯報表演,掀起了80年代武術實戰對抗熱潮的引爆點。

整個80年代,在體制的推動下整個中國眾多體育院校及民間流派都進入了一個武術散手對抗實驗的狂熱時代。

北京體院散打試點隊的組織者張文廣教授曾於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即練過散手,因此北京體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開研究工作,從體院77級中挑選學員組織散打隊,張文廣親自示範手把手指導,與學員們一起對練,進行實戰對抗,同時編寫整理了中國第一本散打相關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

蔣浩泉教授的蔣氏格鬥體系

同樣出身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蔣浩泉教授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蔣氏散打體系,後來出任上海武警總隊「格鬥新技」顧問。

1980年北京什剎海體校的兩位教練,練過拳擊與程派八卦掌散手的梅惠志與學習過意拳和摔跤的李寶如都有散手基礎,兩人看到散手實驗的文件後覺得也可以在什剎海體校進行散手對抗的試點,兩人想法得到了校長李宗權的肯定,梅惠志任散手教練,李寶如任摔跤教練,請王守忻任拳擊教練,吳彬任武術顧問,組建了什剎海體校的第一支武術散手隊。

浙江武術隊教練王信得師承 「少林金剛禪自然門」,執教期間對金剛禪自然門技擊術加以改造,訓練出一支有少林技術特色的浙江散打隊,在79年南寧武術觀摩賽上進行了公開實戰表演。他的散手體系快速而又勇猛刁鑽的立體打法,獲得眾人好評。

陝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孫豹隱組建了第一支陝西業餘散打隊。孫豹隱擅長形意拳,其風格兼具山西及河北的特長和優點,發力脆狠。他以形意拳技術為基礎,吸收國外搏擊技巧,研究出一套有傳統武術風格又較為實用的散打體系,這些技術匯總在他的著作《現代散打二十法》中。

陝西警校武術教員王景秀在散手教學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在張文廣散手拳法基礎上吸取泰拳、空手道等技巧,創建了一套適用於比賽及軍警制敵的散打體系。

遼寧省武警總隊成立散手隊後,東北戳腳翻子門武術家佟慶輝出任教練,對傳統戳腳散手進行試驗改進,結合現代搏擊技術創建了自己的技術體系,而後連續出版了一系列經典散打教材。

北京意拳(大成拳)武術家姚宗勳得知國家體委開始推行武術散手後,覺得意拳就是從實戰出發的徒手搏擊,於是組建了一支意拳散手隊伍。姚宗勳在全面繼承王薌齋的拳學基礎上,引進西方拳擊的體能訓練和器材訓練,如:「1.中長距離跑步2.快速衝刺急停練習3.提高身體保護性反射能力練習(科學的抗擊打能力訓練)4.眼功5.沙袋練習6.手靶練習等。」其實在1930年代王薌齋已經開始研究西洋拳擊技術和訓練方法,並在深縣對弟子們進行集訓時就進行過打沙袋和意拳的各種出拳技術訓練。

人們所談及的1986四川傳統武術擂臺賽就是這種形勢下舉辦的一場公開比賽。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武術散手能打的最好證明,事實是,這是一場對抗性實驗,使用了一些正在實驗中的散打競賽規則,許多運動員的格鬥技術還不成熟。

十年,無數場的實戰實踐證明了,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方式符合武術技擊的基本原理,符合武術格鬥的運動規律,經受住了實戰的檢驗,經過不斷總結經驗,修改競賽規則,武術格鬥對抗項目不斷完善。

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切實可行,這種格鬥形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三其他實驗

除了散打技術,還進行了其他形式的實驗。

如:武術散打進行了戴護胸、不戴拳套、不戴護頭,不打頭部的實驗。還進行了戴分指手套、戴護胸可以攻擊頭部的實驗。

1982年1月6日至14日,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了歷時9天的全國武術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參加會議的有夏柏華、朱瑞琪、曾慶煌、李天冀、趙秋榮等來各院校及民間的十八位武術家。

安全問題是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部分,也是建國後近三十年一直不敢推行散手對抗的最大障礙。會議最終決定穿全套運動服,上身外套背心樣式的輕便護甲,手戴四指併攏的分拇指薄拳套,腳穿中統輕便運動鞋,全套裝備顏色分全黑和全白兩種。這是最初的散打護具樣式,顯然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樣子,以後又經歷多次這樣的規則修改。

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可以打頭,是否戴頭罩以及如何打頭。會議期間安排了兩次實驗,做了不打頭的實戰示範,結果證明,因為運動員頭部不能被攻擊,為了防止對方進攻其他部位,經常以頭部為擋箭牌,雙方很難施展攻擊技法,這種規則會導致武術技擊的畸形發展。

最終的意見在《1982散手競賽規則(初稿)》是這樣的:「頭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輕點單擊,不得重擊和連擊,嚴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擊頭部(後腦、咽喉為禁打部位,同時禁止採用轉身鞭拳打擊頭部)。」

諸如此類的實驗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實驗不是賽場實戰,賽場實戰是最好的實驗。十年間中國武術技擊擂臺賽,從國家到各省、市舉辦過N多場次的比賽。下面僅列舉重要的國家賽事,及走出國門的賽事。

省港格鬥賽

四十年間的主要擂臺賽

1979年5月,在南寧舉行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散手和短兵進行了嘗試性表演,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這三個試點單位進行了匯報表演。廣東、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

1979年10月,第四屆全運會期間,國家體委調浙江省和北京體院散手代表隊赴石家莊賽區,與河北省體委選拔組成的散手隊進行公開表演。散手試驗比賽不設擂臺,只在地上畫一直徑為六米的圓圈,出圓即為出界,相當於現在的下臺。

1980年5月,在太原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來越多,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還進行了內部交流。

1980年10月,在昆明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賽,期間國家體委調集了散手試點單位有關人員開始制定全國散手競賽規則,擬定《全國散手競賽規則》(徵求意見稿)。

1981年5月,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瀋陽市舉行,北京體育學院隊與武漢體育學院隊首次公開進行散手對抗表演賽。

1982年1月,國家體委又調集了北京、山東、河北、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6個單位的有關人員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制定了《散手競賽規則》(初稿)並按體重分設9個級別。隨後按照這個規則,11月份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對抗項目的表演賽。

1982年5月8日至18日,江西南昌舉辦了第二次關門散手表演賽賽。

1982年11月21-25日,全國首屆武術對抗項目——散手及太極推手表演賽在北京舉行,採用了新規則,參加散手比賽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雲南、廣東、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13個單位51名運動員。自此,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性項目表演賽。

1982年春節期間,香港羅漢門菁華武術會代表團由港抵達廣州,與廣州武術隊進行了散手對抗表演。從這裡開始打開了早期中國大陸散打對香港自由搏擊多年的徵戰之門。

1983年5月,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

1983年5月8-19日,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及散手、太極推手表演在南昌舉行。參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河北、雲南、廣東、甘肅、陝西、山東、山西、河南、武漢體院11個代表隊的52名運動員。

1984年6月1-7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陝西、河南、山西、新疆、廣東、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17個單位的12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1984年冬,廣東散打隊受香港功夫健身協會邀請,參加了省港澳搏擊大賽,比賽在香港灣仔伊莉莎白體育館舉行,香港、澳門拳手作對抗性競賽,廣東拳手作示範表演,泰國拳手也到場作對抗示範。這是我國內地地區首次將散打運動向港澳地區介紹,也是首次領略港澳地區的搏擊技術。

1985年4月初,由香港鐵虎會、香港柔道國術會、公民體育會、吳添國術會挑選的十名拳手武術家(包括2名泰國拳手及8名香港拳手)組成的港泰聯隊應邀抵達上海參加中港泰拳師擂臺賽。

1985年6月11-17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同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自此武術散手比賽成為公安武警系統每年舉行一次的正式項目。

1988年9月8-13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在1983年以後逐年舉行的散手對抗表演賽的基礎上,首次進行設臺比賽。臺高60釐米,長、寬各為8米,中心有太極圖,更加突出了武術的民族色彩。自此,武術散手的擂臺形式比賽被確定下來。

1988年10月11-12日,中國首屆國際武術節暨第三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深圳市舉行的國際武術散打擂臺邀請賽上,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名運動員參加了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國隊獲得了7個級別中5個級別的冠軍。

十年間,舉辦的各種擂臺賽場次之多,範圍之廣,都使民國時期的技擊擂臺賽望塵莫及,這是中國在強大,歷史的進步。

五結語

從1979到1988年,十年實驗。1989年武術散打被國家題為批准為全國正式的錦標賽項目,標準散打實驗期的圓滿結束。

中國武術十年技擊實驗,並沒有脫離傳統武術體系另闢蹊徑,而是沿襲傳統武術技擊理論和技術方法,始終堅持傳統武術技擊的內涵和特色。它不是各種格鬥技術的「大雜燴」,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傳統武術。中國武術散打,是中國武術家集體智慧結出的果實。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編.武術散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曾於久.武術散打訓練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黎明.見知乎武術技擊百年

[4]史濤.散打發展歷史.見《中華武術》雜誌

相關焦點

  • 中國武術不止於技擊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似是故人來》第六期 中國武術不止於技擊1943年底,西洋拳擊界正式提出與中國武術界進行對抗賽,王子平、蔡桂勤、蔡雲龍等武術家毅然應戰。70餘年過去,為民族鬥志而戰的頻繁中外擂臺對壘早已消散於歷史雲煙,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明裡暗裡的較量卻一直為世人所關注,勝敗輸贏也因「規則不一」等因素引發多方爭議。其實,技擊結果遠不能涵蓋武術全部。
  • 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
    在傳統技擊轉化為現代散打後,整體內涵已明顯不同。在這種前提下,不著重解決武術技擊的改造發展,武術散打是不可能邁上新臺階的。然而,這種改造發展是建立在挖掘繼承優秀傳統武術散手技法及練功法的基礎之上的。嚴格地講,只能有這麼個基點。這是因為,幾千年武術技擊的發展構築了許多實用高招,積累了豐富的臨戰經驗。
  • 中國武術技擊理論的奠基者——俞大猷
    經他多年的勤求博採,融匯貫通,提煉升華,在明朝嘉靖40年(1560)寫出我國武術史上第一部系統全面、精妙實用的武術技擊理論專著《劍經》。它是一部理法技藝俱稱絕品的著作,自成書傳世至今已有43餘年,一向被視為棍術之經典,臨陣對棍之指南,各種利器技擊之楷模,歷代均受到軍旅界、武術界的重視和尊崇。
  • 總是談論武術大師,總該知道中國技擊是怎樣打的吧
    作者:李通國大多數國人可能真不清楚中國武術技擊是什麼樣子,即便在今天媒體空前發達的時代。他們得到的武術技擊知識是從武俠小說或影視劇來的,無疑,這種藝術化的武功與真實的技擊有天壤之別,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的擂臺。或者說他們不願意知道真實的武術,寧願選擇不相信。
  • 論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 ( 吳維叔)
    中華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幾千年的發展,使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娛樂、審美等多種社會功能,它屬於體育但又高於體育。在世界歷史上,各個國家的搏擊術通過幾千年的發展,也只有中國傳統武術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文化。技擊功能是傳統武術多種社會功能中的重要的一種。武術的定義是以技擊動作(踢、打、摔、拿)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的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而技擊是指以制死或戰勝對方為目的的攻防搏擊技能,他不受體育競賽規則的限制。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講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
  • 《似是故人來》第六期 中國武術不止於技擊
    《似是故人來》第六期 中國武術不止於技擊發布時間:2020-08-25 08:50:43 |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1943年底,西洋拳擊界正式提出與中國武術界進行對抗賽,王子平、蔡桂勤、蔡雲龍等武術家毅然應戰。
  • 武術姓「武」,要重視技擊
    林建華:傳統武術是指經歷了較長歷史傳承的武術,包括各拳種、套路、功法、技法等,在民間廣泛流行。 所謂學院派武術,是社會上對於學院武術偏重套路教學、理論研究而輕技擊實踐一類的劃分(花拳繡腿的別稱)。競技武術指的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體育競技而經過改編的武術競技套路和散打。
  • 空手道入奧給中國武術的啟示錄:丟技擊重表演自尋死路 不惜成本燒錢反入歧途 深度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的柔道(男子)、韓國的跆拳道分別在1964年和2000年就已成功入奧,如今隨著日本的空手道也成功入奧,國人是時候放下自矜、怨懟、不解、不屑等複雜情緒,認真思考一下空手道能給武術入奧帶來哪些啟示。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新中國參加的首屆奧運會,首次參賽就斬獲15枚金牌,這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增,中國就此誕生了承辦一屆奧運會的念頭。
  • (原創)武術技擊內功探尋真相
    提起武術的內功並不像外界傳的那樣神秘莫測,中國軌跡拳研究會秘書長李建華先生曾經說過:他的師爺周立功的內功練習方法很簡單、很特別,周立功,清末民初人,家居河南鞏縣羽林莊村,村莊為北宋保護宋陵將軍後裔,村內分袁、周兩派武功。周立功為近代羽林莊武功集大成者,民國年間曾獲河南省拳械第一名。
  • 傳統武術技擊精華!附詳細圖解
    中國傳統武術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哲學等思想的影響,傳統武術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傳統武德。 中國武術文化是以為發展依託,以技擊技術為其基本特徵與文化發展原點,在'無爭'的思想引導下向著具有藝術性的套路發展,成為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審美觀念下,對技擊的改造性的記錄和情感性的表達。 雙抽雙割一揸分 【用法】 1.敵我對峙。
  • 武術的技擊本質: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真正的傳統武術是從冷兵器時代戰場上下來的,其實它就是殺人技,殺人技就是簡單。明朝抗倭明將戚繼光在《拳經捷要篇》中寫到:「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這其實就揭示了古代武術的技擊真理。有很多人練習傳統武術其實就為了實戰或者說就為了一出手就將對手打倒,或者是一出手就將對手打到失去戰鬥力,如果一出手不能幹倒對手,再堅持纏鬥下去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來看看一代形意拳巨擘郭雲深老前輩,他被後人們譽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
  • 北京【傳統武術技擊培訓機構】_八極拳協會
    北京【傳統武術技擊培訓機構】,八極拳協會,機構設置 一、本會高權力機構為會員大會,理事會為執行機構,主席團授權秘書處負責日常工作。北京八極拳協會, 手打來腳打,前腳走來後腳蹬。動如雷鳴似閃電,腳踏中門不放鬆。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你剛我柔,你柔我剛,剛柔相濟,力求主動。放開膽量即成功,猶疑不定必吃虧。
  • 傳說中最剛猛的傳統武術,八方極遠八極拳的技擊特點
    技擊,是我國武術諸門各派共同的技術特點。八極拳在攻守方法和用勁發力上具獨特之處,表現在「崩、撼、突、擊」的勁力特點和頂、纏、撞、抱、砸、橫、闖、掖等實用招法上。崩。發力短脆快,如八極技法的「頂時」「橫擊」「闖進」等都體現出別具一格的「崩」勁。
  • 武術腿法的技擊特點,武術腿法高手都有哪些必備要素?
    一、腿擊術的源流眾所周知,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廣大勞動人民 ,在生產勞動、社會實踐乃至軍事爭戰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寶貴民族 文化遺產。其內容、形式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著6早 在我國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技擊」、「拳勇」、「相搏」等詞,秦時更 把「角牴」作為軍民競技的一項娛樂活動。
  • 傳武數次被打敗,武術真的不能打嗎?這6招技擊秘法給了我們答案
    但是這並不影響,傳統武術在技擊方面的成就。傳統武術源自於古代戰爭,但是隨著冷兵器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傳統武術也開始尋求在民間的發展。傳武在民間不可能以一招斃敵的技術手段的傳播,一方面是朝廷的遏制,另一方面是大眾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去學習這些狠辣的招式。在明代,武術大家戚繼光,就曾經在訓練士兵的時候強調了,不讓士兵去學習一些看似漂亮,卻不實用的招式。
  • 李江:中國武術不能自欺欺人
    一時間,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嘲笑和指責之聲讓傳統武術同情者和練習者頗為尷尬。筆者作為一名拿過兩枚廣東省傳統武術錦標賽一等獎的武術愛好者,也自然成為「花架子」的代表。不過,與許多傳統武術愛好者不同的是,筆者從不迷信中國武術的實戰效果。以筆者所接觸的中國武林來看,大部分的中國傳統武師技擊技能嚴重不足,我們所習練的武術反而更像在一套神秘主義話語包裝下的傳統健身操與傳統哲學的綜合體。
  • 武者的武術造詣不在於技擊
    和眾多武術門派一樣,在少林內部流傳的《易筋經》存在很多版本,據說流傳的《易筋經》版本有數十版。光少林易筋經就有很多版本,比如說南少林金剛十八式易筋經、少林韋陀十四式易筋經等等,還有坐功、站功等版本。除了少林之外,峨眉、武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 傳統武術實戰技擊的訣竅,能真正明白的人不多
    我發現,一些朋友練習武術,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大多是摸著黑練,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覺得當師傅的如果明白,有必要把深層次的東西告訴徒弟。不然的話,就算徒弟再聰明用功,幾年下來不出功力,尤其技擊方面有了迷濛,難免會半途而廢,豈不可惜?我想這樣的人如今恐怕不在少數。
  • 揭秘傳武技擊規律!技擊秘籍:心為統帥、腰為主宰、眼似閃電
    技擊技術是武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進行技擊術的訓練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沒有技擊術為保障的技擊難以長久,當然技擊的基礎是力量和身體素質。技擊技術作為技擊中的一部分,當我們在訓練技擊術的時候,要遵循一些先人留下來的規律。
  • 什麼是武術?
    一、武術的概念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中:「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武術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