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非魚
《商君書·農戰》篇可以簡單總結成一句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什麼是「空談」,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遊說之客」,他們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憑三寸不爛之舌謀取官位,
什麼是「實幹」,就是題目中的農戰,「農戰」一名為合成詞,即農業和戰事。
《商君書·農戰》討論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即農戰的國家策略:動員全國人民參與農戰,農業便會興旺,同時增加了國家兵力,寓兵於農;無事歸田,有事出徵。
我再強調一下,
一、商鞅變法是歷史選擇,變法的內容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如果商鞅生在21世紀,也來一次變法,其內容一定不是你現在看到的《商君書》,
二、凡是法律禁止的,一定有人在做了,
同樣,凡是法律鼓勵的,一定還沒人做。
《農戰》,篇幅很長,但一直在重複一件事:重視農戰!
重視農戰,在開篇點的最是透徹: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戰國時期秦國如何「選拔」官員呢?
一、世襲
你是什麼官,你兒子也是什麼官,這就叫世襲,
世襲制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直到西漢才有「察舉制」,即通過觀察來舉薦官員。
在世襲制下,農民也是世襲的,想做官基本是妄想。
二、遊說
如前文所說,一些說客遊歷於各國之間,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君主,從而謀得一官半職,
大家熟悉的張儀、蘇秦,都是此類,
就連商鞅,也是說服了秦孝公,才在秦國擔任了左庶長。
三、也許還有其他,一時想不到
...
商鞅說,君主可以用來勉勵人民的,是官職和爵位。而令國家得以強盛的根本,卻是農業和戰事。
如果官爵只能通過世襲和遊說來獲得,試問,誰還會重視農戰呢?
作為普通農民,世襲的路肯定走不通,那他們必然會走「遊說」這條路,普天下的農民都傾向於去遊說君主,農戰自然就荒廢了。
只有讓個人利益(官爵)與農戰掛鈎,讓求取官爵與農戰畫上等號,才會全民農戰,
即,要想做官,必須農戰!
...
《農戰》實施的怎麼樣?從結果看,非常好,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再無敵手,
但是,秦國也沒有完全禁止「遊說之客」,商鞅之後的張儀、範雎,甚或李斯,哪個不是說客呢?
當然,他們必須同時也是實幹家!他們給秦國帶來的貢獻也證明他們是實幹家,只是這個「實幹」已經跳出了農戰的範疇,
畢竟張儀、範雎既非農,也非戰,他們是從另一個角度為秦國謀利。
結論是什麼呢?
《農戰》是用來激勵「大部分人」的,那些無權無勢無才的,不要胡思亂想,乖乖獻身於農戰,
而真正的精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跳出「規則」的框框。
end,20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