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全民農戰

2020-12-14 騰訊網

文/子非魚

《商君書·農戰》篇可以簡單總結成一句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什麼是「空談」,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遊說之客」,他們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憑三寸不爛之舌謀取官位,

什麼是「實幹」,就是題目中的農戰,「農戰」一名為合成詞,即農業和戰事。

《商君書·農戰》討論商鞅國富兵強的核心思想,即農戰的國家策略:動員全國人民參與農戰,農業便會興旺,同時增加了國家兵力,寓兵於農;無事歸田,有事出徵。

我再強調一下,

一、商鞅變法是歷史選擇,變法的內容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如果商鞅生在21世紀,也來一次變法,其內容一定不是你現在看到的《商君書》,

二、凡是法律禁止的,一定有人在做了,

同樣,凡是法律鼓勵的,一定還沒人做。

《農戰》,篇幅很長,但一直在重複一件事:重視農戰!

重視農戰,在開篇點的最是透徹: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戰國時期秦國如何「選拔」官員呢?

一、世襲

你是什麼官,你兒子也是什麼官,這就叫世襲,

世襲制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直到西漢才有「察舉制」,即通過觀察來舉薦官員。

在世襲制下,農民也是世襲的,想做官基本是妄想。

二、遊說

如前文所說,一些說客遊歷於各國之間,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君主,從而謀得一官半職,

大家熟悉的張儀、蘇秦,都是此類,

就連商鞅,也是說服了秦孝公,才在秦國擔任了左庶長。

三、也許還有其他,一時想不到

...

商鞅說,君主可以用來勉勵人民的,是官職和爵位。而令國家得以強盛的根本,卻是農業和戰事。

如果官爵只能通過世襲和遊說來獲得,試問,誰還會重視農戰呢?

作為普通農民,世襲的路肯定走不通,那他們必然會走「遊說」這條路,普天下的農民都傾向於去遊說君主,農戰自然就荒廢了。

只有讓個人利益(官爵)與農戰掛鈎,讓求取官爵與農戰畫上等號,才會全民農戰,

即,要想做官,必須農戰!

...

《農戰》實施的怎麼樣?從結果看,非常好,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再無敵手,

但是,秦國也沒有完全禁止「遊說之客」,商鞅之後的張儀、範雎,甚或李斯,哪個不是說客呢?

當然,他們必須同時也是實幹家!他們給秦國帶來的貢獻也證明他們是實幹家,只是這個「實幹」已經跳出了農戰的範疇,

畢竟張儀、範雎既非農,也非戰,他們是從另一個角度為秦國謀利。

結論是什麼呢?

《農戰》是用來激勵「大部分人」的,那些無權無勢無才的,不要胡思亂想,乖乖獻身於農戰,

而真正的精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跳出「規則」的框框。

end,2020/2/21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商鞅學派的思想與秦朝政治,有什麼關係?
    《商君書》中的思想,在秦國基本上得到了實踐,這在先秦諸子的學說中,可以說是極為難得的。秦始皇時期,繼承了先輩的政治思想,把商鞅變法的主張,進一步轉化為法律制度和具體的政治措施。隨著秦國的統一,商鞅學派也就由主要影響秦國的「區域性」思想晉升為全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笑道:「既然魏王不聽你的建議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的建議殺我。」後來果真如商鞅所料,從這點來看,商鞅是個極度智慧的人。商鞅聽聞秦國新任國君秦孝公渴望恢復秦國霸業,廣求賢才,便前往秦國。商鞅託人見到秦孝公之後,與他商量國策,第一次,商鞅說的是「帝道」,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並且責怪了引薦之人。第二次,商鞅所說的是「王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再次睡著了。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一魏國。公元前354年,秦趁魏、趙、衛之間發生戰爭之機,由商鞅親率大軍伐魏,在元裡取得了對魏國的第一次勝利。公元前352年,又包圍了魏的舊都安邑,迫其守將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伐魏,攻佔固陽。在四年的時間裡,商鞅連續三敗魏軍,使秦國的名聲大振。
  • 管仲學派爭取民心、重農抑商社會經濟思想
    根據這段記載,韓非子以前就存在著記載商鞅、管仲思想的文獻,也證明了管仲學派在先秦時代也是重要的學術流派。齊桓公、管仲是政治家和實踐家,是社會變革的直接設計者與參與者,所以他們思想也是他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管仲學派是齊人繼承和發展管仲治國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學派,在總結齊國社會變革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完整的政治哲學體系。
  • 商鞅為何在魏國失意、在秦國一展抱負,商鞅:「我要跟老闆談!」
    商鞅原名叫公孫鞅,衛國人,他的學說是"刑名之學"(法家的前身),他的"第一個工作"在當時最強大的魏國,但很不順利!1、疑點重重的"老領導"公叔座商鞅"第一個工作"是做魏國國相公叔座的幕僚,期間表現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公叔座非常認可商鞅。商鞅還沒等到安排"重要崗位",公叔座就病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