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學派爭取民心、重農抑商社會經濟思想

2020-12-22 國學新知堂

韓非子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根據這段記載,韓非子以前就存在著記載商鞅、管仲思想的文獻,也證明了管仲學派在先秦時代也是重要的學術流派。

齊桓公、管仲是政治家和實踐家,是社會變革的直接設計者與參與者,所以他們思想也是他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管仲學派是齊人繼承和發展管仲治國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學派,在總結齊國社會變革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完整的政治哲學體系。

春秋時代,周室衰微,天子威權下降。為了填補由於周室微而導致的權力真空,諸侯國進入了稱雄爭霸時代。在這個時代當中,各諸侯國都致力於農戰,謀求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強大。管仲的變革正是適應了時代的這一需要。

較先進的政治家逐漸認識到農業生產和農民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國家謀求強大的根本所在。《管子》書中記載了齊桓公與管仲君臣之間的一段對話:齊桓公問管仲:「什麼才是國家的根本呢?」管仲回答說:「齊國的百姓才是陛下的根本呀。」

為什麼管仲說齊國百姓是桓公的根本呢?因為百姓才是創造財富的主體,也是軍隊的主要來源,所以就是謀求國家富裕和強大的根本。在以民為本的認識的前提下,君王治理天下的主要目標是爭取民心擁護。如何才能爭取到民心擁護呢?那只有君王推行順應民心的政策。

什麼樣的政策順應民心呢?這就要推行管仲「以予為取」的政策。意思是君主發布政令一定要符合人民心願,滿足人民的需要,使百姓富足。《治國》篇中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治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古人認為,富民的根本在於農業和糧食,只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才能實現國富兵強。《治國》篇說:「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這裡所講的末作、奇巧是指商業,古人認為商業害農,不利於農業生產,所以一貫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順應民心,滿足民意,逸樂之、富貴之、存安之、生育之,使民得其所欲,就能使百姓親愛君主,聽從君主的法令,於是就容易治理了。「民戴上如日月,新君如父母」,這樣君王就可以對百姓有所取了。比如,收賦稅,徵兵役等等。統治者所推行的政治越是能符合百姓的心願,滿足百姓欲求,就越是能從百姓那裡取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就是「以予為取」的政治策略。管仲學派同時也主張取民有度,反對橫徵暴斂。他們說:「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經認識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們認為老百姓雖然個別地好像愚笨,但人民大眾合在一起就是力量最強大,最聰明的。只有順應民心,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獲得群眾的真心擁護,就擁有了最強大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群眾不僅力量最強大,最智慧,而且觀察最細緻,判斷最公正,君王只有處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才有可能將天下治理好。「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 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矣。故先王畏民。」

掌握了群眾,掌握了民心,才能掌握全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國家才能富強。所以「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致力於農耕,是進行爭霸戰爭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任繼愈談先秦諸子與哲學》 任繼愈 著

相關焦點

  • 從重農抑商到農商並重,南宋事功學派的事功經濟有什麼意義?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浙東地區的商業迅速繁榮起來。在濃鬱的商業氛圍中,形成了以陳亮、葉適等人為代表的浙東事功學派,他們倡導務實事、求實功的事功倫理思想,特別是在繼承和發展唐代以來重商思潮的基礎上,倡導以農商並重、四民平等、藏富於民和保護富人為核心,極具事功色彩的經濟倫理思想,在理學大興的南宋思想界獨樹一幟。
  •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海上貿易發達東西方文明在時間的起源上有很多相似性,西方的古希臘對應的是東方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古羅馬帝國對應的是秦漢時期;秦朝與之後的兩漢,都是統一的大一統王朝,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動蕩和分裂,如果按照西方帝國的叫法,秦漢兩朝可以成為秦漢帝國,其實現在部分史學家將秦漢兩朝成為華夏第一帝國
  • 古代中國,為什麼重農抑商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農業,壓抑工商業,重農抑商。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最低,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經商的利益是要高於務農的,如果古代不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會如何?可是,在古代是不行的,這就是當年管仲提出「利出一孔」的原因。利益只能出自農業這一個通道,後人對此的解釋是統治者只有卡住人們的生存來源,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其實不是這樣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華生存境遇的限定,是為了生存的不得已。綜上,農業生活方式和工商業生活方式,締造了各自完全不同的社會觀。
  •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管仲的經濟頭腦,並且在春秋奴隸制時代發動第一場經濟戰。齊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僅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首先的操作就是振興國內經濟。
  • 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卻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衰
    導語:伴隨著基本整個封建王朝興衰的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真正地成為了社會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也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之中脫穎而出。但是其實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多思想流派,並沒有一個優劣之分,不能因為儒家成為了千年的主流思想就證明它是最優越的,因為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的不同,主流思想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儒學縱使適合大部分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有不適合的時候。而真正地成為古代國家意志的思想,除了儒學就是法學了。法家學派的思想看起來更加貼近如今的治國理念,但是為什麼法家卻沒能像儒家一樣佔據思想的主導位置呢?
  • 封建變革之殤,淺析管仲封建化之先驅與商鞅治國關係
    春秋戰國時代無疑是中國從貴族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貴族社會時期中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貴族文化。貴族享有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特權,並對此進行壟斷,最終導致禮樂制度崩壞,私人武裝盛行,倒賣國家資源,侵佔國家利益,國家法令不能推行。在整個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都是圍繞此而進行的。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諸子百家思想
    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 芝加哥學派的思想來源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Lucas)活躍在學術界和媒體上,再加上同在芝加哥任教的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科斯(Ronald Coase)等,被人們稱為「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這個提法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60年代之前,各類學報或者經濟思想史著作中都沒有出現過「芝加哥學派」。
  • 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 為什麼說,管仲是古代法家思想的先驅?這五個字是其思想精髓
    而這一篇中,管仲提出的「五輔」則很明顯是法家和儒家思想的結合,那具體管仲是如何說的呢?這一篇一開始,管仲就說古代的聖王,之所以成就大業,正是因為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而古代的暴君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擁抱。而其中的「人心」是最核心的。
  • 管仲的思想既如此超前
    #每日打卡#在時空觀上,管仲繼承了老子的思想管仲在這裡先以氣乃生命之本引出了名乃本固邦寧之本的觀點。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就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名分、名義,其本質是民眾的認同,也就是民心的向背。在強調尊卑貴賤的古代社會,「名」更多的是指每個人、每個社會階層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不僭越,不悖禮。
  • 不戰而屈人之兵,管仲多次利用經濟戰,助力齊桓公稱霸
    發動經濟戰,是達到此目的的一個有效手段。所謂經濟戰,說白了就是依靠經濟手段打敗或徵服對手的戰爭。從近現代歷史來看,美國無疑是最經常、最善於利用經濟戰的國家之一。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就曾封鎖日本在大西洋的資源交通線,為最終打敗日本奠定了基礎;再比如,現今美國對伊朗、朝鮮等國家進行經濟制裁,對我國加徵關稅和技術封鎖等,都屬於經濟戰的範疇。不過,經濟戰並不是美國最先發明的,在我國歷史上,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曾多次利用經濟戰,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
  • 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為什麼還是古代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眾所周知,大約從秦朝以來,中國社會便主張「以農為本」,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並且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近現代以來,無數學者都對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國策大加批評,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近代以來落後於西方,迎來百年國恥的主要原因之一。
  • 社會轉型:春秋戰國時期(BC770——BC476——BC221)
    (2)內容①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普遍推行縣制。③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加強思想控制。④改革舊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各民族和各地聯繫加強,為統一奠定社會基礎;④秦國實力雄厚: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最強,為統一奠定物質基礎。
  • 管仲能夠成功實施經濟戰的核心實力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管仲為齊相。此時相鄰的魯國時常挑釁齊國,使得齊桓公大為不安。為了為君上分憂,管仲於是向齊桓公建議:讓齊桓公和眾臣工都穿上用魯縞做的衣服。看著齊桓公和眾大臣都穿上了魯縞,齊國百姓爭相模仿,紛紛購買魯縞所制的服裝。
  • 管仲是如何把齊國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備的經濟思想的人正是管仲。管仲治國方面最擅長的是資源配置,提高效率,以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這些特徵無疑很有點企業家管理的精髓。他在經濟上的創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記載的是三項:四民分業、貿易興國和鹽鐵專營。
  • 諸子百家指哪十二家學派,它們的創始人和主要思想是什麼?
    春秋時期文化氛圍比較寬鬆,所以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但是從影響範圍和流傳廣度來考慮,真正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大約只有12家學派,它們分別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和醫家。 一、儒家。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清靜無為,循守成法」:聊聊漢初黃老之術對立法思想的影響
    於是,劉邦、蕭何等一直認為最該做的就是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制止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散,解除國家的極度貧困狀態,並建立穩定的政治法律制度。於是,漢朝制定了「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來讓國家恢復元氣。那麼我們來說說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黃是指黃帝,老是指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