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為什麼還是古代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2021-01-19 鬼說天下

眾所周知,大約從秦朝以來,中國社會便主張「以農為本」,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並且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近現代以來,無數學者都對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國策大加批評,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近代以來落後於西方,迎來百年國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被這些學者忽視的是,在全人類的古代歷史上,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商業的繁華程度與總額遠勝那些「以商為本」的國家。哪怕是閉關鎖國的清朝的對外貿易和商業總額都是世界第一,以至於英國要使用鴉片來改變自己不利的貿易地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並不是指壓制乃至於廢除商業,而是指政策重心在農業和商業中偏向於農業。實際上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宋等等偏安於江南,無法完全憑藉農業支持社會運轉的朝代更是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

其次,商業的本質是以買賣方式流通商品,而商人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賺取差價獲利。正因如此,完善便利的交通與統一而廣闊的市場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約從大禹治水時開始,中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設施領先世界幾百年。而從上古開始,中國人口就位居世界人口。

秦朝之後,「大一統」又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強大中央政府和統一國家將眾多的人口統合廣闊的統一市場,以上這些都是商業快速發展繁榮的必要條件。相比較中國,其他古代國家由於缺乏完善便利的交通、統一廣闊的市場,就算是實行「以商為本」的國策,商業發展也很難與中國相比。

最後,商業運行的根本要素是商品,而商品主要來自於實體產業。在農業時代(古代),農業就是實體產業,古代的商品只能來自於農業,所以只有農業的大規模發展才能為商業的大規模發展提供基礎。而中國古代農業在「重農抑商」國策支持下發展為世界第一,在世界第一農業的基礎上當然能發展出世界第一商業。

另外,除了世界上規模與產值最高的農業之外,中國古代的手工業不僅在規模上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而在諸如瓷器、絲綢等商品上還擁有壟斷性的技術優勢。在規模和技術都佔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中國必然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而這些恰恰是「重農抑商」國策的影響。

綜合來講,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實際上是「重實抑虛」。中國近現代落後於西方的「百年國恥」也不是因為抑制商業發展,而是因為抑制工業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產值如今已經是世界第一,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為什麼重農抑商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農業,壓抑工商業,重農抑商。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最低,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經商的利益是要高於務農的,如果古代不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會如何?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全封閉地貌,北面是荒漠、草原和高寒凍土;西面是帕米爾高原;西南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南面雲貴高原加橫斷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在這個全封閉地貌中,經商利潤高於農業,但是我們這裡是唯一產糧食的地方。所以,我們經商不但換不回糧食,還要用糧食作為成本去換取別的奢侈品。
  •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但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中國的古代科技,卻沒有發展出近代的科學。1954年,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對人類有很多科技的貢獻,但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
  • 士農工商:古代儒家思想下,所蘊藏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層的哲學思維
    商,就是指從事商品貿易的,而古代從事生產的商人比較少,大多數就是商品交換,比如把東邊的東西拿到西邊去賣。古代「工人」但我們在歷朝歷代裡都可以看見一個通行的準則:重農抑商,那麼很多人就很好奇:商人可以為統治者交更多的稅,那麼統治者為什麼要抑制商人呢?
  • 士農工商:古代儒家思想下,所蘊藏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層的哲學思維!
    商,就是指從事商品貿易的,而古代從事生產的商人比較少,大多數就是商品交換,比如把東邊的東西拿到西邊去賣。 古代「工人」 但我們在歷朝歷代裡都可以看見一個通行的準則:重農抑商,那麼很多人就很好奇:商人可以為統治者交更多的稅,那麼統治者為什麼要抑制商人呢?
  •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海上貿易發達東西方文明在時間的起源上有很多相似性,西方的古希臘對應的是東方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古羅馬帝國對應的是秦漢時期;秦朝與之後的兩漢,都是統一的大一統王朝,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動蕩和分裂,如果按照西方帝國的叫法,秦漢兩朝可以成為秦漢帝國,其實現在部分史學家將秦漢兩朝成為華夏第一帝國
  •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去捕魚和狩獵解決溫飽呢?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由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的思想,古代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統治者鼓勵百姓農業種植,而不是發展商業貿易。
  • 同樣是重商主義,為何普魯士贏得了德意志統一,宋朝卻沒收復故土
    宋朝的重商主義中國古代歷史中,也有過一段似曾相似的歷史。公元907年,由盛轉衰的唐朝徹底滅亡,中國進入了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五代十國;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後,讓中國結束了這長期以來的分裂局面,由於唐朝時期統治者就十分重視商業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歌劇勢力之間的戰爭不斷,但是商業的發展並沒有被抑制。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那麼為什麼原人為什麼非要徵服西域呢?因為他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開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至於最後的中央王朝只能夠強守派兵去駐守西域。除了弘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安全。你是中原王朝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這麼一座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廊,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了中國對外的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
  • 英國學者:中國主要精力是在本國境內,歷史上無入侵他國!
    而在古代,由於資源的匱乏與條件落後等種種因素,人們為了獲得更有利的條件和生存資源,往往會發生兩者間的糾紛,範圍更大的,便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中國近代可謂是部苦不堪言的屈辱史,八國聯軍、庚子賠款、火燒圓明園等事件仍然歷歷在目。中國受他國入侵的歷史多如牛毛,細想之下,歷史上卻沒有中國入侵其他國的記載,這其中又究竟是何原因?
  • 彩虹之國:中國與南非雙邊貿易現狀與發展趨勢
    礦業、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均較發達,是經濟四大支柱,深井採礦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國民經濟各部門、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黑白二元經濟特徵明顯。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
  • 古代的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會發生貿易戰爭嗎?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針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企圖用貿易戰打壓中國,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眼中的「後起之秀」屈服,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人就已經深諳貿易戰,在中國古代,貿易戰可謂屢見不鮮。中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貿易戰,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針對其他國家,採取貿易戰,無往不利,硬生生「買」出一個春秋霸主。
  • 專題複習 | 中國古代外交史專題
    特點:規模大,歷時長。次數多,航程遠,抵達國家地區多。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局限性: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沒有推動海外貿易新時代的到來。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沒有生命力。隨著國力衰退,航海壯舉便悄然結束。
  •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為什麼壽命都不超過三百年?
    翻開歷史書,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多達數十個的大朝代、小朝廷,但他們無一例外,壽命都很難超過三百年。這不禁讓人們疑惑:為什麼無論是強大又或者是弱小的朝代都不能擺脫這一規律?從從方面考察,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看三個部分。
  • 世界十大稀土國家中,為什麼中國雄踞世界第一?
    世界十大稀土國家中,為什麼中國稱雄世界?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中國稀土佔世界比重大約23%左右,但中國稀土產銷量處於全球第一的地位。中國稀土的產量能夠滿足世界80%左右的需求,中國是公認的全球稀土第一大國。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攻打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繼續往南打?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很多王朝在當時的世界都是超級的強大,航海也非常發達,並且往南邊的越南等地區都曾經是中華的藩屬國。那麼疑問來了:為什麼中華的船隊不再往南邊走走,為什麼沒有發現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征服澳大利亞的澳洲大陸?
  • 古代為什麼無人偽造銀票?看看這些防偽標誌,佩服古人的智慧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在中國宋朝的時候,四川地區出現了一種叫做交子的東西,交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當時四川地區商業發達,商人們貿易的時候需要拿很重的金銀,這不利於他們交易,所以他們發明了交子。有些人可能會問,現在都有人做假幣,在古代為什麼沒有人去偽造那些銀票呢?
  • 古代社會階層為什麼分為「士農工商」?
    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四民是古代中國政府對於平民職業的基本劃分,同時它亦是國家百姓的總稱,可以說,四民就是國家的基石。不過職業的種類極多,為何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專門將平民們劃分為士農工商呢?
  • 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個社會等級,為何商人地位如此低下?
    引言熟悉古代中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統治中,商人的社會地位一直都是非常低的,甚至很多古代人對商人都秉承著一種歧視的態度。在當時的社會中,雖然說商人手中掌握著巨大的財富,但他們卻並沒有一個合理的社會地位,那麼為什麼在「士農工商」這四個等級中,商人一直都是最後一個呢?在古代社會時期,人們又為什麼會如此排斥商業的存在呢?
  • 中國古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據統計,我國現在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祖國越來越強的同時,我們也忍不住為她而感到驕傲,:"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強國,華夏民族締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近代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引領全球。
  • 管仲學派爭取民心、重農抑商社會經濟思想
    在這個時代當中,各諸侯國都致力於農戰,謀求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強大。管仲的變革正是適應了時代的這一需要。較先進的政治家逐漸認識到農業生產和農民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國家謀求強大的根本所在。《管子》書中記載了齊桓公與管仲君臣之間的一段對話:齊桓公問管仲:「什麼才是國家的根本呢?」管仲回答說:「齊國的百姓才是陛下的根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