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去捕魚和狩獵解決溫飽呢?

2020-12-17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由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的思想,古代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統治者鼓勵百姓農業種植,而不是發展商業貿易。秦漢以後,「重農抑商」的思想尤為顯著,宋元時期的官府「專賣」,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的表現。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並且以農為本,「士農工商」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後一位,古代時期地位最低的也是商人階級。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其實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有利有弊。在小農經濟體制下,百姓都能夠自給自足,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小農經濟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生產力水平低;抗災害能力弱;經濟地位不穩定;在土地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若是農民遇到自然災害,一年的收成可能全完沒有,最終引發饑荒。

漢朝名士賈誼便說:「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在古代社會,經常會發生饑荒,輕則餓殍遍野,重則引發農民起義。那麼,在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去河裡捕魚,不去山林中打獵為食呢?

其實,古代主要天災不是洪澇就是乾旱,發生洪澇的時候,人都給衝沒影了,捕魚談和容易?而鬧旱災,連年的乾旱下,連唯一提供生存的農田都乾旱了,河水也乾旱了,哪裡找得到地方去捕魚?至於山上的動物,我們也知道,大片的森林已經被砍伐了,能夠成為農田的森林早就變成農田了,或者前期還能有的吃,但沒多久也就全被捕完了。至於未開發的地方,縱使能捕獲一些魚和野獸,由於村莊人口眾多,也只能供應一時之需。然而,人禍不外乎戰亂,在戰爭年代,生存也就成了最大的問題,戰亂的後果就是人民被迫停止勞作,停止生產,沒有了生活來源,也就出現了「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悽慘景象。

所以,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民除了被直接殺死,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活活餓死的,那時候人民不是不想捕魚、打獵來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根本沒得捕。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不過對此也有人產生過這樣的疑問: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在封建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糧食的產量就很短缺了。在古代,老百姓耕作,都是要看天的,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各地就會鬧饑荒,為了糧食,百姓只能到處乞食,到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對此,很多人曾提出質疑,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呢?得知原因後令人深思!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鬧過饑荒。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遭受饑荒的百姓們,寧願啃樹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魚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古代鬧饑荒,為啥災民寧願啃草皮,甚至賣兒賣女,也不去捕魚吃?
    就代表著家中立刻斷糧,因為他們沒有存糧,環境上也不允許他們有存糧。而沒有遭受災害的地區,也是沒有多餘的糧食支援他們的。且災害一旦發生,往往是一整片的區域一起受災。受災的老百姓們,往往到最後了連種糧都會給吃光。一旦種糧都吃光了就代表他們沒有了任何退路,只能走上逃荒之路。因為沒有了種糧,明年的天氣再好,再風調雨順。
  • 古代鬧饑荒窮人吃不上飯,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其實,物以稀為貴說得很對,食物少了,分到每個人手機的就少了,加之一部分人負擔不起,那麼價格就高了。在古代,每當發生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成了人們的難題。人們不得已背井離鄉,跋山涉水,尋求食物,或者拿其他食物代替解決溫飽問題。
  • 還想穿越回古代?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也可想而知,在我們先輩初來乍到之時,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荒蠻又富有生機的世界呢?另一方面自然是農藥的大面積使用,這也是造成野生動物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饑荒第二個問題: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有沒有嘗試捕魚打獵呢?
  • 在古代饑荒的時候,災民不去下河捕魚?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在我們時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祖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自古以來我們發生饑荒的事情卻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建國初期,就遇到了一次自然災害,民眾生活更是過得苦不堪言,自古以來我們經歷了太多次的大饑荒,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很多百姓也想出了應對的辦法,就比如很殘忍的「換子而食」,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 1942年河南鬧饑荒,為什麼災民一路向西,直奔陝西,原因很簡單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對於中國近代史的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因為這段歷史不僅是一種恥辱,而且是我們要銘記的存在,提醒我們就國家富強才能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懈怠,不能自滿,要緊跟時代潮流,這樣才能不會被時代拋下,成為任人宰割的存在
  • 古代災民吃的「觀音土」是什麼?讓他吃幾個月方便麵會膩嗎?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如果給古代災民連續吃好幾個月的方便麵,他會吃膩嗎?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古代災民吃的是什麼。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畫面,燕城官員用極其廉價的麥麩來代替大米給到災民食用,紀曉嵐因此和和珅發生了爭論。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為什麼古代鬧饑荒時饑民要易子而食,而不直接造反?原因很簡單
    所以才有了易子而食這個成語,並不是說「易子而食」就等於不「換其他而食」,比如換-妻而食。這就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叫「條條大路通中華」,是因為一開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而且古代的時候,子女重於妻妾,這個成語的意義在於更突顯狀況的慘烈,就好像成語「寸草不生」為什麼不叫做「片畝不生」,因為寸草比片畝更能突顯出情況的惡劣。
  • 《饑荒》遠古狩獵者新手打法技巧詳解
    導 讀 饑荒是一款風靡全球的冒險生存類遊戲,在新版本中更新了好多內容,此外還出了新BOSS遠古狩獵者,遠古狩獵者被大家稱為史上最強BOSS,而且技能又多非常不好打
  • 饑荒是小農經濟的剋星?論明代民本思想下的荒政制度
    饑荒不僅是局部的災難,也是社會矛盾激化的原因。為了不讓流民造反,歷代朝廷都需要拿出白銀賑災。饑荒發生時,人民沒有多少生活所需。來自全國各地的難民走上了淪為土匪的道路。匪徒不計其數。地方政府需要將饑荒到來後的破壞降到最低。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時期,其間饑荒不斷導致根基不穩。災害有人為和自然之分。不可控的自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而中國的自然災害並不多。
  • 宋朝杭州災民沒錢買米,範仲淹:漲價試試!災民:感謝青天大老爺
    但是當他領到俸祿的時候,不是想著自己去置買家產,而是把第一筆俸祿就拿出來便購置義田,送給治下的那些貧窮無田地的農民去耕作,以養家餬口。 他不僅想著解決百姓的溫飽,還想給百姓提供受教育機會,好讓他們通過考取功名,用知識徹底改變自己命運。 有一次在範仲淹路過一個宅院,聽到一位風水先生跟路人在竊竊私語,說這個院子風水好極了,住在這裡的人後代一定出不少文武全才。
  • 1942年河南人為什麼選擇逃荒去陝西?
    其實,不止陝西,山東、江蘇、湖北,皆有河南災民投親尋戚。惟山西、湖南兩省,接收河南災民最少。災民選擇去陝西,一,從河南進入關中平原,路途相對易行;二,關中人民雖尚武但更崇文,禮儀之鄉,重義氣,排外的思想並不嚴重;三,關中地區歷來還算富庶,能解決一部分溫飽問題。其實,每個省的人民心中,對其他省份都有自己的看法。在關鍵時刻選擇誰,就是一種信任。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災民明知是毒物,他們還說:「先生,就這還沒有呢!我們的牙臉手腳都是吃得麻痛!」現在葉縣一帶災民真的沒有「黴花」吃,他們正在吃一種乾柴,一種無法用杵臼搗碎的乾柴,所好的是吃了不腫臉不麻手腳。一位老夫說:「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手捧張高峰的稿子,心在顫抖。他為河南人民心痛,為啼飢號寒的災民難過。
  • 饑荒年,古人為何寧啃樹皮,不下河抓魚?真是因為懶嗎?
    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糧食的產量卻遠遠不是現如今這般豐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建國後決定大力發展農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卻扮成災民去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古代社會交通不便,消息傳播速度慢,一旦遠方出現自然災害,如果不及時處理苦得不只是災民,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會受到跟著遭殃,南宋時期的董季興根據過去朝代經驗,寫了中國第一本全面系統講述救災的書《救荒活民書》,書裡面寫了20個救災的辦法,又減租、捕蝗、義倉。
  • 文史丨歷史上的饑荒年:赤地千裡,人相食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一旦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很可能會出大問題。就比如說現在,現在的江西省正遭受嚴重的旱災,但頂多只是出現一些群眾用水困難。糧食什麼的不需要擔心,糧庫裡有,也可以從鄰省調度,別說饑荒了,就連漲價都不會。不過,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古代,很可能會導致一場地方性的饑荒。 翻翻史書,有關「人相食」的饑荒慘劇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