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穿越回古代?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2020-12-16 無敵紫荊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裡的現代人,我們可能很難以理解我們的祖先所面臨的困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以我的老家河南航空港區的一個小村莊為例,在我小的時候,崗上(平原地區)槐樹林中有很多的野兔、刺蝟、蛇等小動物,地表的小河中還有水,有很多的魚蝦。

但等我長大以後,崗上的小動物基本上已經絕跡,以至於我挖空心思想給自己的孩子捉幾隻都找不到,村中的小河更是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斷流。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人口暴漲,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幾乎不可逆的影響。尤其過量開採地下水,致使地表水完全斷流,使得很多野生動物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這裡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那個小村莊自乾隆年間建村,據說老祖宗只有幾口人,祖墳中至今還存有他們的墳塋,而如今這個小村莊以膨脹至1200多人。

我們這個小村莊只是一個縮影,在各村雞犬相聞的當地,每個村莊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也可想而知,在我們先輩初來乍到之時,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荒蠻又富有生機的世界呢?

另一方面自然是農藥的大面積使用,這也是造成野生動物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

饑荒

第二個問題: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有沒有嘗試捕魚打獵呢?

當然是有的,而且這是我們的祖先度過荒年最直接的手段。譬如說明末清初那場著名的大瘟疫,就是因為饑民在連續遭遇旱災之後,沒有辦法「掘地食鼠」而起。也就是吃老鼠,你想古代饑荒的年份連老鼠都吃,怎麼會忘了捕魚打獵呢?事實上至今在一些地方的老人中間還流傳著很多可怕的傳說,我的大伯曾親口告訴過我,在1942年,也就是馮小剛導演電影中所講的那場延津(河南新鄉市的一個縣)大饑荒。

我的故鄉雖然遠離災情中心,但在那個年代小孩都不敢去姥姥家,怕被煮了吃掉。我大伯的話可能稍有誇張,因為我在其他老人口中並未聽到這樣的傳說,但他之所以脫口而出,相信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這裡我也聲明一下,我的老家航空港區因為工業建設的緣故,面臨大面積拆遷,當地政府曾系統的整理過各個村子的村志、歷史,這也算是對後人的一個警示和紀念。我們公司因為配合宣傳的需要,再加上我是本地人,所以也部分參與、整理、修訂、翻閱了很多資料。)

可能作為一個現代人很難想像在古代為什麼會頻繁的發生饑荒?這裡我也舉一個例子,我一位黃河邊90歲的老爺爺曾給我說過一件事,在他年輕的時代,也就是民國中期,由於沒有化肥、農藥,即便是大豐之年一畝小麥只有不到120斤的收益。注意這可是在黃河邊,有肥沃黃河水澆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如此。所以在他的記憶中,當地即便是地主之家,有幾百畝的土地,白面也不是經常可以吃到,而且這樣大豐收的年景幾乎每十二年才能遇到一次。一般都是旱三年、澇三年,中間再加上一部分蝗災,一個人一輩子也遇不上幾次這樣的好年景。

這還是在距離現代不足百年的民國,可想而知在更加久遠的古代,無論是發生饑荒的概率還是發生饑荒的慘烈程度,都要遠遠高於我前面所述。

逃難

第三個問題:古代鬧饑荒的時候,捕魚打獵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呢?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首先是捕魚打獵不能從根本上讓人們度過饑荒:在古代野生動物和魚類雖然比現在要多得多,但想要填飽人們飢餓的肚皮顯然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的祖先也就不必去種地了。在饑荒的年份,更不會爆發吃老鼠和人吃人的慘劇了!

其次,捕魚和打獵是需要條件的。人們經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古代要捕魚打獵是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的,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這個條件,也不是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這樣的技能。這裡也說一點題外話,現在經常旅遊的驢友,在深山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廢棄的小村莊。這些村莊在今天是貧窮落後的象徵,往往是國家幫扶的對象,但在古代卻是躲避饑荒最好的地方,背靠大山,能夠依靠打獵獲得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所以,除了這些地處深山人口稀少的山村,或者靠近河流的漁村,平原地區的人們並沒有條件去捕魚打獵,普通的莊稼人更沒有這樣的工具和技能。

三、交通情況。這也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在古代農業社會大部分人的地理知識有限,獲得信息的渠道更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有到過縣城。更可悲的是,在封建社會還會出臺各種各樣的法律,去限制人們進行流動。在這樣一個社會怎麼能夠期望他們跨越山河去捕魚打獵呢?

四、農業社會的先天積弊。當然這是一個綜合因素,在農業社會人們都承受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一方面思想極端的保守、單純,另一方面對食物消耗非常之大。這一點很好理解,看看身邊幹體力活的農民工朋友就會知道。所以他們既缺乏各種各樣的想法,也缺乏長途遷徙的條件,往往是一遇到災年只能隨著人流漫無目的的逃荒,但很多人往往走不出幾十裡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幸福的生活,應該感謝現代文明,感謝人類的科技進步及工業化發展,給了我們生存的尊嚴。千萬不要受一些非主流觀點或者影視劇的影響,幻想著穿越到古代。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即使你能穿越到古代,估計你一天都呆不下去。

相關焦點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饑荒年,古人為何寧啃樹皮,不下河抓魚?真是因為懶嗎?
    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糧食的產量卻遠遠不是現如今這般豐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建國後決定大力發展農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
  • 饑荒年代老鼠都吃,為何河裡的魚蝦卻沒人吃?情況太「複雜」
    在饑荒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吃了上頓沒下頓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很多人甚至連「上頓」都沒有,連續很多天都沒吃什麼東西的大有人在。就拿七十年代的饑荒來說,當年國內物資匱乏,因為受到了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田裡的農作物產量極低,所以很多家庭都沒有什麼糧食。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在封建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糧食的產量就很短缺了。在古代,老百姓耕作,都是要看天的,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各地就會鬧饑荒,為了糧食,百姓只能到處乞食,到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對此,很多人曾提出質疑,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呢?得知原因後令人深思!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鬧過饑荒。
  • 為什麼「穿越發源地」的日本人,卻不相信穿越?
    寧要711一份便當,不要古代錦衣玉食吃不好,大概是日本人不喜歡穿越劇的第一大因素。在日本,哪怕你穿越到古代成為將軍大名,單就飲食方面的豐富程度,恐怕還不如在當代當一個白領。(七武士劇照)事實上,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古代日本,能吃到白米飯已經是人上人的生活了。在黑澤明的經典電影《七武士》中,為了保衛村莊,村民們用頓頓白米飯來利誘武士賣命。武士們為了一口白米飯,上戰場搏殺甚至犧牲生命,現在想想很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是真實存在。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至今都讓人啼笑皆非。在古時候,遭受饑荒的百姓們,寧願啃樹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魚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去捕魚和狩獵解決溫飽呢?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由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的思想,古代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統治者鼓勵百姓農業種植,而不是發展商業貿易。
  • 古代鬧饑荒窮人吃不上飯,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文/橙桔遊天下(歡迎大家評論和轉載)衣食住行,可見食在我們人的一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每當我們經歷禽流感或者病毒侵害時,你會發現,物價上漲,食物漲得最迅速,很多人不得已放棄想吃的食物。其實,物以稀為貴說得很對,食物少了,分到每個人手機的就少了,加之一部分人負擔不起,那麼價格就高了。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後,也出現了一些喜歡鋪張浪費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浪費的菜飯對於過去的災民而言意味著什麼。 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在古代饑荒的時候,災民不去下河捕魚?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在我們時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祖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自古以來我們發生饑荒的事情卻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建國初期,就遇到了一次自然災害,民眾生活更是過得苦不堪言,自古以來我們經歷了太多次的大饑荒,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很多百姓也想出了應對的辦法,就比如很殘忍的「換子而食」,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 看了這個節目,再也不想穿越回古代了!
    記得前些年,《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穿越劇剛剛興起,不少小姑娘都夢想著能像女主一樣穿越回古代,和皇子們談戀愛,也有很多男人,幻想著回到古代,過上三妻四妾的生活。
  • 中國古代那麼多盛世,為什麼老百姓還「積貧積弱」?
    在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中國古代盛世治世很多,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GDP長期領先世界,可老百姓為什麼總是積貧積弱,史書中不是起義就是饑荒,還產生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十二星座穿越回古代皇宮都是什麼身份官職?雙魚座是王子公主!
    幾乎每個人都曾夢想過穿越到古代,不僅僅是為了感受古時候的風土人情,如果可以的話更想成為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大英雄,再不濟也要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嫌棄一絲絲波瀾乃至青史留名,那麼基於十二星座的個性特點,各個星座穿越回古代都會是什麼官職和身份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穿越遐想,古代的大家閨秀,為什麼「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呢
    所以如果想要穿越,我覺得你得帶點生活必需品過去。2、古代官宦人家必有內宅和外宅,為什麼大家閨秀要終日呆在內宅呢。我想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出門太不方便了,古代可沒有公共廁所呀。男人可以隨便些,丫鬟婆子可能沒那麼多講究,可是作為官家小姐總得講究點吧。
  • 如果讓你穿越回古代,你能靠什麼本事謀生?網友看完不淡定了
    現在有一部影視劇叫《慶餘年》非常火,原本大家以為這是一部穿越劇,卻沒想到這還是一部科幻劇,由於冰川時期的到來讓人類文明毀於一旦,主人公範閒靠著現代知識才能在封建時代如魚得水,甚至一夜背出100多首詩詞,成為詩仙,不少人都非常羨慕,認為自己靠著這麼多年的知識如果穿越回古代,肯定能夠發家致富,但我今天就和大家說說
  • 為什麼古代鬧饑荒時饑民要易子而食,而不直接造反?原因很簡單
    所以才有了易子而食這個成語,並不是說「易子而食」就等於不「換其他而食」,比如換-妻而食。這就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叫「條條大路通中華」,是因為一開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而且古代的時候,子女重於妻妾,這個成語的意義在於更突顯狀況的慘烈,就好像成語「寸草不生」為什麼不叫做「片畝不生」,因為寸草比片畝更能突顯出情況的惡劣。
  • 如果穿越回古代,在什麼朝代能夠吃上一頓麻辣火鍋?
    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在穿越回古代的旅程裡,我最擔心和糾結的是夥食問題。當然,如果能夠隨時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麻辣火鍋,所有的夥食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於是問題來了,我們在什麼朝代,才能吃上一頓麻辣火鍋。
  • 民國十八年饉,其悲慘程度遠比六十年代饑荒,餓的開始吃腐爛木頭
    現在我們生活條件 的改善,很多人都體會不到挨餓的滋味是如何,更別提吃樹皮的滋味。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都出現過鬧饑荒的事情,那時候普通的百姓吃的都是一些糟糠,有點錢的人家吃點粗糧,那個時期可以說是老一輩人們心裡的陰影,所以就會對今天我們浪費糧食的行為開始痛斥。
  • 古代日本人為什麼禁止食肉
    這意味著當時存在食肉的僧侶。之後,僧侶不吃肉成為規矩,但是民眾還繼續在日常生活的請客時吃肉。現在中國虔誠的佛教信徒中,還有在每月1日、15日, 以及近親的忌日等特定日子堅持素食的人。據記載,在6世紀的朝鮮半島,新羅王和百濟王基於佛教思想頒布了禁止屠殺動物的命令,當然並不意味著嚴禁食肉。在新羅,禁止在春季到夏季的動物繁殖期屠宰,進而一個月內有六天禁止屠殺、食用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