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年代老鼠都吃,為何河裡的魚蝦卻沒人吃?情況太「複雜」

2020-12-14 聚富財經

現在我國的農業科技已經十分發達,糧食儲備豐富,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人會因為吃不飽飯而苦惱了。因此,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衣食無憂,要是再早幾十年的,恐怕就要面臨饑荒了。

在饑荒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吃了上頓沒下頓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很多人甚至連「上頓」都沒有,連續很多天都沒吃什麼東西的大有人在。

就拿七十年代的饑荒來說,當年國內物資匱乏,因為受到了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田裡的農作物產量極低,所以很多家庭都沒有什麼糧食。

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們每天都想盡辦法充飢,啃樹皮、吃老鼠、吃昆蟲,幾乎只要是能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那個時候都會被吃個精光。既然老鼠、樹皮都吃了,那麼為什麼饑荒年代的人們為什麼沒有大規模吃河裡的魚蝦呢?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幾十年前的自然環境比現在要乾淨,河裡沒有什麼汙染,所以魚蝦應該是會很多的,這種時候人們完全可以靠著河裡的魚蝦來充飢的。

但事實上,雖然饑荒年代的自然環境確實比現在好,但是河裡的魚蝦並沒有到泛濫的程度。尤其是很多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的問題,村子裡並沒有多少河流,能見到的魚蝦並不多。

在很多地區,河裡能吃的水草都被人撈吃了,魚沒有吃的,所以數量其實也不多。而且當時村裡也會定期組織專人到河裡捕魚,因為餓肚子的人太多了,當時基本上大魚小魚全都要,說白了就是涸澤而漁,所以過不了多河裡的魚蝦就基本上絕跡了。

而且當時國內的保鮮技術並不發達,就算部分地區確實是魚蝦泛濫,但也只能讓當地人充飢,運不到其他地方。因此,只要是生活在河流較少的地區的人們,在饑荒年代也吃不到多少魚蝦。

不僅如此,幾十年前不比現在,當時的捕魚條件很差,畢竟那個時候物資匱乏,漁網、魚鉤之類的捕魚工具是很難製作出來的,就算是勉強制作出來了,捕魚的效果也不太好。無論是去河裡還是去海裡,捕魚都很困難。

例如,當年天津市竭盡全力也只造出11艘新漁船,最大400馬力。而且當時的漁網廠生產的都是棉線網,給120馬力的木殼船用用還行,大馬力的新船就用不了了。

這也就意味著,就算是饑荒年代河裡、海裡的魚蝦再泛濫,人們沒有捕魚工具,也沒有什麼捕魚的技術,所以很難抓到。

所以說,饑荒年代條件不比現在,當時人們是什麼能吃吃什麼,怎麼可能不會想到吃河裡的魚蝦?只不過是因為一些地方的魚蝦數量很少,再加上當時捕魚工具稀缺,捕魚的技術也不發達,所以就算是看到了魚蝦也很難捕上來充飢。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至今都讓人啼笑皆非。在古時候,遭受饑荒的百姓們,寧願啃樹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魚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有人說山中獵物和魚蝦已經捕盡了,其實也不盡然。有時候越是饑荒可能野生動物越活躍,被吃掉的是可能是人而不是動物。在<<晉災淚盡圖>>中描寫的就是:遍地屍骸鳥獸食。甚至還描繪了隨處可見吃得膘肥體壯的狐狸野狗什麼的,這也許和你想像的饑荒場景不同,認為野生動物已經被吃光了,事實上在那種情況下或許人才是被捕食的對象。
  • 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饑荒第二個問題: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有沒有嘗試捕魚打獵呢?當然是有的,而且這是我們的祖先度過荒年最直接的手段。譬如說明末清初那場著名的大瘟疫,就是因為饑民在連續遭遇旱災之後,沒有辦法「掘地食鼠」而起。也就是吃老鼠,你想古代饑荒的年份連老鼠都吃,怎麼會忘了捕魚打獵呢?
  • 在古代饑荒的時候,災民不去下河捕魚?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在古代我們的農業發展非常的不太好,只能說靠天去養活一家人。所以說農業生產環節的一個方面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全年都會收成低下,甚至顆粒無收,所以說很多人吃不上飯就會餓死在街頭,這種事情大有常在,最關鍵的時候每年古代賑災的體系並不是特別明確,有一些欽差大臣們還會趁著這個機會,貪汙一些賑災費用發國難財,只要皇帝派遣正在,那大臣們都會去搶著做,因為可以層層剝奪。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觀音在通天河念七遍咒語,為何河裡魚蝦為何全部腐爛?
    吃了童男童女的金魚精自然也就是道法逐步高深,後來被觀音收走,當然也是以批評教育為主,實際上啥事也沒有。在這裡我們有三個疑問,化作靈感大王的金魚精一共吃了多少對童男童女,是否是觀音授意。再者一向大慈大悲的觀音為何在通天河念七遍咒語。最後導致了河裡魚蝦為何全部死亡。
  • 憶苦思甜 | 饑荒年代的白洋澱,初春人們吃的竟是苲菜
    即將洗淨切碎的苲菜與玉米面或高粱面揣在一起,蒸窩窩或貼餅子吃。若一點面都沒了時,可用榆皮面或當地產的地樨(學名花藺)面將碎苲菜粘在一起,蒸窩窩。這種吃法是最苦的人家了。以上麵食中,都放入了適量的鹹鹽,為的有鹹津津的口感,誘惑你能吃下去。(要不北方人患高血壓的多,用的鹽多)。若家裡的玉米面或高粱面不甚缺乏,你就可以做較高級的形式一蒸苲菜糰子。
  • 古代鬧饑荒,為啥災民寧願啃草皮,甚至賣兒賣女,也不去捕魚吃?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古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是靠農著地裡的那一點出息過活。在沒有現代高產水稻的情況之下,古時候稻穀的產量低得嚇人。以漢朝為例子,在《漢書·食貨志》中就曾經記載:「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畝)歲收一石半」。
  • 明代饑荒人相食傳說
    在上列,明代的那些年代裡,慶陽.西川.馬嶺也曾有人吃人的事情發生。據傳說,某村的某某姓,父親就被吃人者吃了。當吃人者抓住其子,綁縛拉至環河邊,押著行走時,正好環江河裡下來了半槽子洪水,這人乘其不備,猛然掙開扭押,向河裡洪水中撲去,急速入水,遊至河東岸,逃脫了吃人者的虎口。據傳說,吃人者是不會耍洪水的,要是會耍洪水,這個人的下場與他父親的下場亦是-一樣的。
  • 民國十八年饉,其悲慘程度遠比六十年代饑荒,餓的開始吃腐爛木頭
    現在我們生活條件 的改善,很多人都體會不到挨餓的滋味是如何,更別提吃樹皮的滋味。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都出現過鬧饑荒的事情,那時候普通的百姓吃的都是一些糟糠,有點錢的人家吃點粗糧,那個時期可以說是老一輩人們心裡的陰影,所以就會對今天我們浪費糧食的行為開始痛斥。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在封建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糧食的產量就很短缺了。在古代,老百姓耕作,都是要看天的,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各地就會鬧饑荒,為了糧食,百姓只能到處乞食,到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對此,很多人曾提出質疑,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呢?得知原因後令人深思!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鬧過饑荒。
  • 吃火腿吃出老鼠腿,怒索賠50萬?男子:我沒說過
    導讀:食品安全問題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關係著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無論去超市買東西,還是在飯店用餐,大家都要格外關注食品的質量,從外觀上看觀察一下有無異常情況,打開食用時最好細嚼慢咽。一男子在超市買了火腿腸,沒想到在火腿裡吃出了老鼠腿,商家說,男子提出了50萬的賠償要求,而男子卻表示,自己從沒說過,那麼這件事最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火腿腸裡吃出老鼠腿王先生家住陝西漢中,前兩天,他在華商購物廣場買了一個冷凍火腿腸,第2天晚上全家人打開食用,家裡一共有9個人吃的這個火腿腸。
  • 史書中記載的「人吃人」年代
    在史書中的確記載了一些難以理解恐怖的事件,但我覺得最恐怖的莫過於人吃人,易子而食。在戰亂年代為了生存就會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城中糧草已經吃完,然後吃馬。待到馬匹吃盡,將士們開始以樹皮、紙張充飢。樹皮紙張吃完,將士們捕鳥雀、老鼠來吃,後來連將士們穿的皮革盔甲也吃完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張巡迴到家裡殺掉了自己的小妾,分給將士們將士吃下去。許遠見張巡獻出小妾,也將自己的奴僕殺了供將士們充飢。
  • 致童年的回憶–90年代家鄉小河是那麼乾淨還有很多的水生物
    我們北面那條河,河水特別清澈,我們割草渴了,就直接捧起來喝,枯水期,我們在邊上挖個坑,很快清澈甘甜的水就有了,而且河裡魚蝦成群,拿個籮筐隨便撈一下,亂蹦的魚蝦會讓你盡收眼底額,即使沒有籮筐,在岸邊隨便往岸邊一撲,一樣很多魚蝦,而且魚的種類很多,特別是那種大尾巴,在太陽底下全身泛著七彩色彩的鬥魚
  • 60年代的農村飯都吃不飽,為何讓人懷念?老農民的話值得反思
    不過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生活受教育,很多農村父母都進城打工,還有一些人在城市裡買房。不過讓人不解的是,明明如今的生活更好了,可為何60年代的農村反而讓人更懷念?每次和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聊起此事,老人都會侃侃而談,在六十年代,人們的溫飽難以滿足,很多人餓得只能吃樹皮、野草,那個時候白面是一種奢飾品,一年恐怕也只能吃上幾頓餃子。
  • 印度人不吃羊肉、豬肉、牛肉,那他們吃什麼?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
    印度教教徒見到牛時,宛如他們的溼婆真神降臨,怎麼可能會想到吃牛呢? 除了不吃牛外,印度人還將牛尿奉為聖水,認為可以帶來好運。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斯蘭教是吃牛的,不過,為了不冒犯印度教徒的習慣,印度本土的伊斯蘭教也開始不吃牛了。而作為回應,印度教徒也不吃伊斯蘭教忌諱的豬肉。所以,整個印度看起來似乎沒人會吃豬肉和牛肉。
  • 不只是老鼠肉!實拍什麼東西都敢吃的中國人!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飲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見中國人是最講究吃的。中國人的勇敢尤其體現在飲食方面。這是一個幾乎什麼都敢吃的民族。老鼠肉!!老鼠肉!!廣西北海市福成鎮在一處專賣老鼠肉的酒家裡,一位顧客正在品嘗鼠肉。
  • 自己養的貓從不吃魚和蝦,想問問大家的貓都是吃什麼呀?
    我家裡的小東西也一樣,不吃魚愛吃肉,也不吃肥肉,以為自己很饞,可他居然吃饅頭,什麼都不加,還幹嚼饅頭!!!人家家裡很冷,這個人居然一步一步地走,晚上只睡我的手臂,我一覺他也要跟著!每一天回到家還沒開門就聽到它的叫聲,一進門看到我就各種滾,我感覺自己像一條狗。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有多餓?沒飯吃啃樹皮
    沒飯吃,「啃樹皮」,這是真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而且正值日寇還在中華大地上橫行霸道的高峰期。 因為有瞞報,政策誤算等,100多萬人因為饑荒而失去生命,數百萬人逃離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