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的農業科技已經十分發達,糧食儲備豐富,幾乎已經沒有什麼人會因為吃不飽飯而苦惱了。因此,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衣食無憂,要是再早幾十年的,恐怕就要面臨饑荒了。
在饑荒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吃了上頓沒下頓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很多人甚至連「上頓」都沒有,連續很多天都沒吃什麼東西的大有人在。
就拿七十年代的饑荒來說,當年國內物資匱乏,因為受到了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田裡的農作物產量極低,所以很多家庭都沒有什麼糧食。
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們每天都想盡辦法充飢,啃樹皮、吃老鼠、吃昆蟲,幾乎只要是能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那個時候都會被吃個精光。既然老鼠、樹皮都吃了,那麼為什麼饑荒年代的人們為什麼沒有大規模吃河裡的魚蝦呢?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幾十年前的自然環境比現在要乾淨,河裡沒有什麼汙染,所以魚蝦應該是會很多的,這種時候人們完全可以靠著河裡的魚蝦來充飢的。
但事實上,雖然饑荒年代的自然環境確實比現在好,但是河裡的魚蝦並沒有到泛濫的程度。尤其是很多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的問題,村子裡並沒有多少河流,能見到的魚蝦並不多。
在很多地區,河裡能吃的水草都被人撈吃了,魚沒有吃的,所以數量其實也不多。而且當時村裡也會定期組織專人到河裡捕魚,因為餓肚子的人太多了,當時基本上大魚小魚全都要,說白了就是涸澤而漁,所以過不了多河裡的魚蝦就基本上絕跡了。
而且當時國內的保鮮技術並不發達,就算部分地區確實是魚蝦泛濫,但也只能讓當地人充飢,運不到其他地方。因此,只要是生活在河流較少的地區的人們,在饑荒年代也吃不到多少魚蝦。
不僅如此,幾十年前不比現在,當時的捕魚條件很差,畢竟那個時候物資匱乏,漁網、魚鉤之類的捕魚工具是很難製作出來的,就算是勉強制作出來了,捕魚的效果也不太好。無論是去河裡還是去海裡,捕魚都很困難。
例如,當年天津市竭盡全力也只造出11艘新漁船,最大400馬力。而且當時的漁網廠生產的都是棉線網,給120馬力的木殼船用用還行,大馬力的新船就用不了了。
這也就意味著,就算是饑荒年代河裡、海裡的魚蝦再泛濫,人們沒有捕魚工具,也沒有什麼捕魚的技術,所以很難抓到。
所以說,饑荒年代條件不比現在,當時人們是什麼能吃吃什麼,怎麼可能不會想到吃河裡的魚蝦?只不過是因為一些地方的魚蝦數量很少,再加上當時捕魚工具稀缺,捕魚的技術也不發達,所以就算是看到了魚蝦也很難捕上來充飢。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