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鬧饑荒時饑民要易子而食,而不直接造反?原因很簡單

2021-03-05 孕媽育兒看

首先,先說明下「易子而食」的出處:

相傳春秋時期,宋國殺了楚國過境使臣申舟,楚莊王出兵攻打宋國,圍困宋國首都半年之久,並準備長久圍困下去,宋國人害怕了,宋王派執政華元隻身潛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挾持子反說宋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所以才有了易子而食這個成語,並不是說「易子而食」就等於不「換其他而食」,比如換-妻而食。這就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叫「條條大路通中華」,是因為一開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而且古代的時候,子女重於妻妾,這個成語的意義在於更突顯狀況的慘烈,就好像成語「寸草不生」為什麼不叫做「片畝不生」,因為寸草比片畝更能突顯出情況的惡劣。

據說,中國從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約每個朝代都發生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八個字:「赤地千裡、餓殍滿野」。其中有16個朝代問題最嚴重,竟然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而在各種各樣的吃法裡,堪稱經典的要數「易子而食」,因為虎毒不食子嘛,只好換著吃。

說到底,一旦陷入戰亂和饑荒,整個社會就是弱肉強食。易子而食,一般出現在饑饉中期。初期是吃存糧和樹根雜草,快吃光了,才到賣兒鬻女的階段。如果你閱讀過大量文獻,就應該知道,當時不是沒糧食,而是糧食特別貴,貴到無法承受。

因為糧食並不是無限制流通的商品,太平無事的時候倒還好,一旦有點什麼事情,首先官府就要強徵糧食,還會限制糧食流通,亂賣糧食隨時會被當作通敵者抓起來。更何況普通地主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願意賣糧,因為亂世黃金有價糧無價,糧食總是越到後面越貴,所以大地主家的糧食即便是發黴了,也不會賣給農民和缺糧的小地主。

賣兒鬻女是要買糧食,但糧食你是買不著的。那就進行兒女互換,理論上講,你要賣孩子換吃的,你的孩子是孩子。但你用孩子換的孩子,就不是「人」,而是「食物」。這樣的話,就可以直接殺死並食用,沒有心理負擔。

下一階段,才是「不待氣絕而施利刃」的階段。這時候餓眼紅了,沒人性了,什麼都不認了,這個時候就形成民變了。歷代統治者對饑荒的態度都是趕緊賑災、撫恤,就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當然也有偏不撫恤的,比方說唐末關東大旱,唐懿宗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還隱瞞不報,終於導致了唐末的吃人比賽。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在封建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糧食的產量就很短缺了。在古代,老百姓耕作,都是要看天的,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各地就會鬧饑荒,為了糧食,百姓只能到處乞食,到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對此,很多人曾提出質疑,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呢?得知原因後令人深思!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鬧過饑荒。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還想穿越回古代?古時候饑荒年代,為什麼當時的人不吃魚
    事實上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人們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辦法,而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古代社會魚蝦和野生動物是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口稀少,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也可想而知,在我們先輩初來乍到之時,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荒蠻又富有生機的世界呢?另一方面自然是農藥的大面積使用,這也是造成野生動物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饑荒第二個問題: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有沒有嘗試捕魚打獵呢?
  •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去捕魚和狩獵解決溫飽呢?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由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的思想,古代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統治者鼓勵百姓農業種植,而不是發展商業貿易。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不食嗟來之食?這個饑民我們讚賞其氣節,可憐其執念
    春秋時期,齊國發生饑荒,糧食絕收,百姓沒有吃的,紛紛離開家鄉外出討飯活命。當時有個叫黔敖的富人,心地還是比較善良的,他家裡有存糧,想接濟災民,就在逃荒者來往密集的地方施捨食物。一天,有一個饑民從旁走過,肚子很餓,看到施捨,不由朝黔敖看了一眼。黔敖不客氣的喊道:"餵!過來,給你飯吃!"
  • 1942年河南鬧饑荒,為什麼災民一路向西,直奔陝西,原因很簡單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對於中國近代史的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因為這段歷史不僅是一種恥辱,而且是我們要銘記的存在,提醒我們就國家富強才能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懈怠,不能自滿,要緊跟時代潮流,這樣才能不會被時代拋下,成為任人宰割的存在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文史丨歷史上的饑荒年:赤地千裡,人相食
    當毒草都被拔盡吃光時,人們瞄上了據說「數量管夠」的白善泥,也就是觀音土。當時有種說法,吃白善泥能「緩死」十天,但十天後則暴斃而亡。然而就是這令人致死的白善泥,也被饑民哄搶。 饑荒年農民久餓後猛吃被撐死 遼寧農民梁書香的回憶錄《難忘歲月》記錄了1960年的饑荒年。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在古時候,遭受饑荒的百姓們,寧願啃樹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魚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在古代饑荒的時候,災民不去下河捕魚?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在我們時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祖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自古以來我們發生饑荒的事情卻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建國初期,就遇到了一次自然災害,民眾生活更是過得苦不堪言,自古以來我們經歷了太多次的大饑荒,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很多百姓也想出了應對的辦法,就比如很殘忍的「換子而食」,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 鎮守邊關的將軍兵強將勇,為何不敢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在古代一個國家要想保證安全,邊境絕對不能失守,往往布置在這裡的兵力是最多的,同時還有將軍在駐守,如果發現有敵人進攻,立即能夠做出反應將敵人給趕走。假如敵人的數量太多,也可以頂住壓力然後呼叫增援,所以守住邊關十分重要,絲毫都不能夠馬虎,如果這裡丟失國家就危險了。
  • 成漢:一個從賄賂中建立的國家,為什麼僅存在了46年就亡國了?
    關中的情況更嚴重,「米斛萬錢」,到處是饑民,到處可見賣兒賣女的,不過,這並不違反律令,晉惠帝下詔「骨肉想賣者不禁」。這可是有範例的,也和劉邦有關。《漢書·食貨記》記載:漢初也發生過饑荒,一石米賣到五千銅錢,「高祖乃令民得賣子」,不是將孩子賣給人家做奴僕,而是賣給人家吃。也就是說,吃買回來的小孩是無罪的。
  •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想著效忠皇帝呢?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古代將軍造反時,士兵會緊跟將軍步伐,而不是想著為皇帝盡忠。在古代的社會頂層,一直存在著權利之爭。朝堂之上有皇權和相權之爭,軍隊中有皇權和將權之爭。按照正常的邏輯,皇權不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軍隊之中,都要凌駕於相權、將權之上。但在現實的歷史進程中,將權強於皇權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喻西漢時期,有一次漢文帝視察周亞夫的軍營,在前面給皇帝開道的隨從被周亞夫的士兵攔在了軍營外。當漢文帝到達軍營外面時,軍營士兵告訴他:「軍中只聽將軍令,不聽皇帝召令。」
  • 回到古代的時候帶上它,起碼能受封一個王爺!
    這幾年,穿越到古代的戲碼是越來越常見了,那麼如果真的能夠穿越,要帶些什麼會生活的比較好呢?帶些金銀珠寶,想想又有些不靠譜,萬一碰上什麼江洋大盜了呢?帶些電子產品呢?土豆這東西,是出了名了「賤命」,開春的時候,剁成幾塊,扔到地裡,澆水施肥,基本上都能長,不像小麥,稻子,稍微乾旱一點,或者鬧個蝗災,基本上就是欠收甚至絕收。
  • 吳三桂造反時失去了兵符,為什麼還能調遣軍隊?
    兵符,是古代對於一個將領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可以說,只要有兵符就有兵權,才能調動軍隊,才能在軍隊中有說話的底氣。而皇帝一般都是很害怕有兵權的將領的,有兵權的將領也害怕皇帝猜忌他們,所以在打完仗之後,一般將領都會將兵符交回朝廷,以換取皇帝的信任。
  • 彈盡糧絕下殺妾烹食,死戰不退的張巡,到底是忠臣還是魔鬼?
    相信凡是稍微熟悉一點中國通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皆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國家。因此,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最害怕的就是大範圍的自然災害了。因為一旦有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爆發,其結果必定會影響田地中糧食的收成(嚴重時甚至會顆粒無收)。而緊隨其後便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嚴重時還會引發兵禍和民變。
  • 明代饑荒人相食傳說
    據《慶陽縣誌》和《慶陽古代史略》記載,以及上輩年老人們的傳說,慶陽西川、馬嶺一帶,在明嘉靖、萬曆、天啟、崇初時,都曾因大旱,鬧饑荒,發生過人相食的險惡慘劇。公元1627年,明熹宗,天啟七年,饑荒。公元1629年,明思宗崇禎二年,平涼、經川、鞏昌、慶陽大旱,飢,人死甚眾。公元1632年,明思宗崇禎五年,飢,人死無數。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平涼、慶陽等處蝗飛遮天,落地如崗阜。全陝大飢,民眾十死八九,有易子而食者。……
  •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什麼打仗時還要玩命射盾?原因很簡單
    在古代的時候,戰士們打仗都是用刀槍箭,而用來防禦的就是盾牌。按理說,弓箭的威力肯定是沒有沒有槍炮威力大的,但是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影視劇中,有很多一樣的橋段,那就是漫天的箭雨從空中射下來,而士兵們被射中就直接死了,那個威力就跟現代的機關槍一樣。
  • 明朝末年為什麼會爆發李自成流賊造反,原因是什麼
    明朝末年之所以會爆發李自成流寇造反的關鍵原因是大明政府沒錢了。因為沒錢所以無法有效地賑濟災民,而災民無法被安撫,就漸漸的演變為流民,進一步成為流寇。而大明王朝依舊無力鎮壓造反,最終大明王朝也被推翻。此種情況直接導致了農作物的大幅度減產,由此使得很多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繼而引發了大範圍的社會動蕩,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流竄至全國各地。百姓的流失嚴重動搖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卻是李自成等人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