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說明下「易子而食」的出處:
相傳春秋時期,宋國殺了楚國過境使臣申舟,楚莊王出兵攻打宋國,圍困宋國首都半年之久,並準備長久圍困下去,宋國人害怕了,宋王派執政華元隻身潛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挾持子反說宋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所以才有了易子而食這個成語,並不是說「易子而食」就等於不「換其他而食」,比如換-妻而食。這就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叫「條條大路通中華」,是因為一開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而且古代的時候,子女重於妻妾,這個成語的意義在於更突顯狀況的慘烈,就好像成語「寸草不生」為什麼不叫做「片畝不生」,因為寸草比片畝更能突顯出情況的惡劣。
據說,中國從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約每個朝代都發生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八個字:「赤地千裡、餓殍滿野」。其中有16個朝代問題最嚴重,竟然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而在各種各樣的吃法裡,堪稱經典的要數「易子而食」,因為虎毒不食子嘛,只好換著吃。
說到底,一旦陷入戰亂和饑荒,整個社會就是弱肉強食。易子而食,一般出現在饑饉中期。初期是吃存糧和樹根雜草,快吃光了,才到賣兒鬻女的階段。如果你閱讀過大量文獻,就應該知道,當時不是沒糧食,而是糧食特別貴,貴到無法承受。
因為糧食並不是無限制流通的商品,太平無事的時候倒還好,一旦有點什麼事情,首先官府就要強徵糧食,還會限制糧食流通,亂賣糧食隨時會被當作通敵者抓起來。更何況普通地主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願意賣糧,因為亂世黃金有價糧無價,糧食總是越到後面越貴,所以大地主家的糧食即便是發黴了,也不會賣給農民和缺糧的小地主。
賣兒鬻女是要買糧食,但糧食你是買不著的。那就進行兒女互換,理論上講,你要賣孩子換吃的,你的孩子是孩子。但你用孩子換的孩子,就不是「人」,而是「食物」。這樣的話,就可以直接殺死並食用,沒有心理負擔。
下一階段,才是「不待氣絕而施利刃」的階段。這時候餓眼紅了,沒人性了,什麼都不認了,這個時候就形成民變了。歷代統治者對饑荒的態度都是趕緊賑災、撫恤,就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當然也有偏不撫恤的,比方說唐末關東大旱,唐懿宗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還隱瞞不報,終於導致了唐末的吃人比賽。